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福岡縣闆付基地,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防空戰鬥指揮所。
這是一幢半地下的建築,鋼門緊閉,戒備森嚴,巴吉①系統的中樞神經就設在這裡。
建築物裡面宛如一個小巧雅緻的電影放映廳,指揮官室和參謀室位于二樓,看上去有點象達宮貴人的包廂。
(①巴吉,BADGC,BaseAinDifenceGroundEnironmet的縮寫,即半自動防空地面警戒管制系統。
該系統由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和雷達構成,用于早期發現入侵敵機。
) 樓下大廳便是工作室,一塊巨大的彩色數據顯示屏幕鑲嵌在正面牆上。
屏幕上顯示出色彩鮮豔,标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圖以及周圍各國的海岸線。
在屏幕左右兩側的狀況顯示屏上,各種色彩的符号和數字正随着數據源源不斷地輸入不停地變化着,從各航空基地截擊機團的待機,直到地對空導彈的發射準備等等。
所有狀況顯示無遺。
此刻,值班軍官們正坐在數排監控台前,神情緊張地監視着熒光屏。
不過,除了緊張之外,多少還有點自豪。
在值班軍官身後,有數名美國來的技術指導。
這套巴吉系統往日裡故障層出不窮,今天難得運轉得如此順利。
防空作戰指揮所内光線黯淡,開着空調以保持恒溫,從顯示屏上的情況看,今天整個日本秋高氣爽萬裡無雲,該系統之所以運轉順利,也許原因就在于此吧。
衆所周知,日本的防空系統依靠全國24處雷達基地的支撐,過去一直采用落後的手動方式。
也就是說,雷達基地通過無線電向戰鬥機指示敵機的位置,并把戰鬥機引導到會敵點。
采用手動方式,從發現目标到識别至少需要三分鐘。
如果敵機的速度為馬赫2,那麼在這三分鐘内,敵機就飛出120公裡了。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才決定進口一套巴吉系統。
制造巴吉的大公司在美國有三家。
1963年,當日本政府決定采用巴吉系統的消息一傳出,各大公司便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推銷大戰。
休斯飛機制造公司使用一切手段,通過收買和拉攏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上層官員,向政界提供巨額捐款等,終于蠃得‘了大宗訂單。
在美國國内休斯公司也名聲不佳。
曾經耗資72億日元試制的巨型木制飛艇,結果是躺在工廠的倉庫裡成了一堆廢物;研制偵察機廠一11也以失敗告終,當時曾因國防費的貪污和浪費而受到了追究。
另外,該公司還曾經收買了美國國防部的高級官員,獲準向美國陸軍提供越南戰争用的輕型偵察直升飛機隻一6一千七百架。
盡管巨額貸款早已到手,但休斯公司卻遲遲不能交貨,緻使原定其中提供給日本防衛廳的60架也不知何時才能兌現。
這事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普遍關注。
休斯公司如此聲名狼藉,而且僅以一紙巴吉系統的設計便要價130億日元,所以在日本國會中,也有不少議員持反對态度。
然而政府和防衛廳卻一口咬定。
休斯公司的巴吉系統最便宜。
最後果然決定購買休斯公司的巴吉系統,但由于從購買電子設備第1号機起,故障就層出不窮,工程大幅度延期,再加上休斯公司巧立名目,如要在各地雷達上增設反幹擾裝置等,總費用膨脹到250億日元。
當然,這些費用是以國民的血汗錢來負擔的。
竣工日期也是一拖再拖,從1967年底拖到1968年春,從1968年春又一再拖延。
現在,安裝階段總算是結束了,可是整個系統運轉不靈,目前隻好作為調度期同手動警戒管制系統配合使甩。
此刻,在監控台的熒光屏上,星羅棋布地顯示着許多半圓符号,指示出位于闆付,海粟島,背振山,福江島,下甑島,都并岬等九洲各地的雷達位置。
突然,在巨型彩色屏幕上,距鹿兒島西北方向400公裡處的東中國海上空,出現了一個國籍不明的飛機的白色雙重圓符号。
這個符号迅速接近日本,很快便進入了日本列島周圍5公裡至500公裡的防空識别圈内。
這是一幢半地下的建築,鋼門緊閉,戒備森嚴,巴吉①系統的中樞神經就設在這裡。
建築物裡面宛如一個小巧雅緻的電影放映廳,指揮官室和參謀室位于二樓,看上去有點象達宮貴人的包廂。
(①巴吉,BADGC,BaseAinDifenceGroundEnironmet的縮寫,即半自動防空地面警戒管制系統。
該系統由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和雷達構成,用于早期發現入侵敵機。
) 樓下大廳便是工作室,一塊巨大的彩色數據顯示屏幕鑲嵌在正面牆上。
屏幕上顯示出色彩鮮豔,标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圖以及周圍各國的海岸線。
在屏幕左右兩側的狀況顯示屏上,各種色彩的符号和數字正随着數據源源不斷地輸入不停地變化着,從各航空基地截擊機團的待機,直到地對空導彈的發射準備等等。
所有狀況顯示無遺。
此刻,值班軍官們正坐在數排監控台前,神情緊張地監視着熒光屏。
不過,除了緊張之外,多少還有點自豪。
在值班軍官身後,有數名美國來的技術指導。
這套巴吉系統往日裡故障層出不窮,今天難得運轉得如此順利。
防空作戰指揮所内光線黯淡,開着空調以保持恒溫,從顯示屏上的情況看,今天整個日本秋高氣爽萬裡無雲,該系統之所以運轉順利,也許原因就在于此吧。
衆所周知,日本的防空系統依靠全國24處雷達基地的支撐,過去一直采用落後的手動方式。
也就是說,雷達基地通過無線電向戰鬥機指示敵機的位置,并把戰鬥機引導到會敵點。
采用手動方式,從發現目标到識别至少需要三分鐘。
如果敵機的速度為馬赫2,那麼在這三分鐘内,敵機就飛出120公裡了。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才決定進口一套巴吉系統。
制造巴吉的大公司在美國有三家。
1963年,當日本政府決定采用巴吉系統的消息一傳出,各大公司便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推銷大戰。
休斯飛機制造公司使用一切手段,通過收買和拉攏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上層官員,向政界提供巨額捐款等,終于蠃得‘了大宗訂單。
在美國國内休斯公司也名聲不佳。
曾經耗資72億日元試制的巨型木制飛艇,結果是躺在工廠的倉庫裡成了一堆廢物;研制偵察機廠一11也以失敗告終,當時曾因國防費的貪污和浪費而受到了追究。
另外,該公司還曾經收買了美國國防部的高級官員,獲準向美國陸軍提供越南戰争用的輕型偵察直升飛機隻一6一千七百架。
盡管巨額貸款早已到手,但休斯公司卻遲遲不能交貨,緻使原定其中提供給日本防衛廳的60架也不知何時才能兌現。
這事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普遍關注。
休斯公司如此聲名狼藉,而且僅以一紙巴吉系統的設計便要價130億日元,所以在日本國會中,也有不少議員持反對态度。
然而政府和防衛廳卻一口咬定。
休斯公司的巴吉系統最便宜。
最後果然決定購買休斯公司的巴吉系統,但由于從購買電子設備第1号機起,故障就層出不窮,工程大幅度延期,再加上休斯公司巧立名目,如要在各地雷達上增設反幹擾裝置等,總費用膨脹到250億日元。
當然,這些費用是以國民的血汗錢來負擔的。
竣工日期也是一拖再拖,從1967年底拖到1968年春,從1968年春又一再拖延。
現在,安裝階段總算是結束了,可是整個系統運轉不靈,目前隻好作為調度期同手動警戒管制系統配合使甩。
此刻,在監控台的熒光屏上,星羅棋布地顯示着許多半圓符号,指示出位于闆付,海粟島,背振山,福江島,下甑島,都并岬等九洲各地的雷達位置。
突然,在巨型彩色屏幕上,距鹿兒島西北方向400公裡處的東中國海上空,出現了一個國籍不明的飛機的白色雙重圓符号。
這個符号迅速接近日本,很快便進入了日本列島周圍5公裡至500公裡的防空識别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