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戰後業餘棒球的鼎盛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牙一被拔下去,就知道具體的死亡已經到達什麼地方了。
我經常用舌頭舔那用塑膠制成的牙齒、牙床,我是在體驗死亡啊。
森也縫了一塊塑膠頭蓋骨,所以,我想他也會有同樣的感觸啊,在他心裡……” 這樣一來,我明白了森的父親的兒子出生時的異常病例是和我兒子的病例相似的了。
我的體會和托爾斯泰的名言恰恰相反;“與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一樣,不幸的橫禍也大體相似。
” “你如果用慣了假牙,恐怕就體驗不到死亡的滋味兒了?” “你也是假牙?” “不,我依舊是為做廣告的自己的牙呀。
” “總而言之,你如果打算真實地體會死亡,我看沒有比治牙再好的了。
” 給我清除牙垢的牙科醫師是個非常快活的人,不過,他表露的另一個面孔卻像掉進憂郁症的無底深淵,并且在他自己的頭蓋骨上開動了每分鐘五十萬轉的氣鑽的樣子。
我弄不清楚我們這位快活的牙醫是在勉勵沉向無底的憂郁的深淵的自己,還是打算告訴我他很歡迎那昂貴的醫療費。
不過,即使那是一種表象,他那快活勁兒也是值得慶幸的表演了。
他在我的牙床上噗哧嘯哧地打麻藥,我一邊感覺到那已經成為我的軀體的一部分的結實的牙垢正在被摳下去,一邊又不能不憂慮我那不斷衰退的牙齒的命運。
而且也不能不想到僅僅是因為擁有這些牙齒而不得不每隔半年就遭受一回這種清除牙垢的痛苦。
因此,我把發臭的死亡的碎渣呈現在别人眼前,張開大嘴,噙着眼淚。
因為候診室裡開着電視,我聽着宣傳刷牙用具的廣告,就更加渾身乏力了。
那廣告發出歡快、有力的聲音: 有人說最近牙齒長長了。
但是,成年以後的牙齒是不可能再長的了。
那是牙龈萎縮了! “雖然我去看牙隻是為了清除牙垢,可是,每次去看牙時我都聯想到《往生要集》①來。
”—— ①《往生要集》公元九八五年日本人源信所著勸人信佛的經典之作,對日本後世的文學、藝術有很大影響。
——譯注 “是《往生要集》麼?” “就是《往生要集》裡詳述肉體的細節的那部分啊。
我對醫生說,你如果想起那一段叙述就會感到恐怖了。
那時,我當然不能引經據典了。
但是,後來照着書往下抄時,書上是這樣寫的: “(人體由)三百六十塊骨頭組成,有如腐朽之屋,以各種不同的關節為支撐,細血管通遍全身。
五百片肌肉好似粘在牆上的泥土,五百片肌肉由六根血管連接,(關節)纏繞着七百根細血管,貼在十六根粗血管上。
如此結構複雜的人體,怎麼能沒有痛苦啊。
何況離開母胎七日就有八萬條穴居的蟲子從體内爬出來到處亂咬。
” 雖然如此,學識淵博的泊信卻沒有能在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發掘出有關牙垢附着的那一章節,實屬咄咄怪事。
“你既然提起《往生要集》,說明你相信存在着死後的世界了?” “我總在思考死後的事啊。
我把死當作幻影,可是,我所看到的死後的幻影裡卻沒有這個我,甚至也沒有對我的清楚的記憶,而隻是根據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兒子而形成的我死後的幻影。
我想,隻要我一死,我的兒子立刻就能把我從記憶中抹去。
因為即使還有記憶的片斷在他的頭腦中泛起,他也不能再把它重新組織起來,向他自己或者向别人表達我這個死去的父親的形象了。
因此,我的死後,在兒子的肉體和意識之中,已經變為絕對的“無”了。
依然活着的我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一幕了。
” “我也有這樣的感受啊。
因為我有時也感到我死後的幻影向我逼來。
特别是每逢發生什麼新聞時,……譬如,你看過有關活在三宅島上的那個人的報道麼?” “看了,看了!”我回答時,那篇報道又喚起我的記憶,我感到窒息。
至此,我們又陷入了沉默。
有一類新聞是我們這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能遺漏的。
森的父親和我都看過的新聞報道的内容是這樣的: 有一個人由于有聽覺和語言能力方面的殘障,被遺棄在松澤醫院,當了十八年花匠。
他三歲時患小兒麻痹,和家人住在三宅島的洞穴裡。
但是,到了他二十七歲的那年,他的家人離開了那座海島,他就孤零零一個人守在山上。
後來,發生了山火,也有人說并非山火而可能是他做飯時引起大火,他就在撲火搜山時被搜出來,送進了精神病醫院。
後來,他被遺忘了十八年。
到了第十九年,他被發現,送到國立聽力語言傷殘中心,才和别離了十八年的姐姐在神奈川重逢。
不料,他突然回到自己的房裡,放飛了他飼養已久的小鳥,然後就失蹤了。
他姐姐後悔不疊地說:“那時告訴他我們早已不住在三宅島就好了。
” 那人身高一百五十九公分、體重六十公斤、戴眼鏡、左腿行走不便、穿黃色甲克衫、運動鞋。
他四十八歲時在山野生活中下腹部受傷,被當作罕見的病例登在醫學雜志上。
下腹部,罕見的傷! 事實上,在他被人遺忘了的十八年的監禁生活當中,别人從他那裡唯一能了解到的就是下腹部罕見的傷。
然而,當他闊别十八年之後與姐姐相逢時,不知是由于什麼使那個在精神病醫院裡從來不曾憂傷過的人忽然覺醒,他一去不返了,為了回歸搜山的地方…… “這篇報道使我産生了那樣具體、那樣真實的我兒子的幻影,所以,我膩煩透啦。
” 隔了半晌,森的父親才這樣說道。
我看見我兒子的身影了,他仿佛就是那個從來沒有憂傷過的精神病醫院的花匠,而且是前後幹了十八年的花匠。
然後,他忽然情緒激昂起來,那就是他從未被别人發現過的本質覺醒了。
當然,我死去之後就不可能再有能夠看見兒子的前前後後的目光了,不過,我妻子的目光可就另當别論了。
後來,我兒子出發了,向搜山以前他的三宅島進發。
但是,四十八歲的兒子再也等不到任憑他的情感沖動把他帶回目的地的那一天了。
因為他的目的地隻能是在已經死去了的我的這邊,他終于去向不明了。
然而,那不是豪邁的壯舉麼?因為我兒子的頭上包紮着縫着塑膠闆的傷口,此行是頗為冒險的。
所以,每當我看到這死後的幻影時,我都想替他把那些包紮拆掉…… 我們的孩子們雙手捂着頭部,腳尖兒朝裡、慢慢騰騰地走來。
于是,各種各樣的談話都在半截子裡中斷了。
其實,剛才我們之間的談話,隻不過為了等孩子而消磨時間罷了。
3 但是,既然在談話之間已經引起了波動,要像根本沒有發生那回事似的也是辦不到的。
當我接來兒子熱乎乎小身子,興緻勃勃地呵護着他那徬徨在狹小而又幽暗的天地裡的一顆心回到家裡時,那不安像冬芽似地蜷縮了。
可是,那天夜裡,冬芽卻在我的夢中開花了。
那一陣子,我常常做把現實生活原封不動地描下來,而又把細節肆意誇張了的夢。
當我從那樣的夢中醒來時,我不但要陪伴着我殘夢帶來的憂傷,而且還面臨着即将發生而又必須接受的殘酷的現實,例如在我剛才痛苦的睡眠裡,牙垢就牢固地粘結在牙齒上,這一類殘酷的現實一映入眼簾,我馬上就沮喪了。
我對森的父親講了回歸三宅島的那個人的故事以後所做的夢,是個模模糊糊的夢中夢,所以,醒來之後,就隻剩下極少的記憶了。
可是,那厭煩的心情卻久久不能消失。
雖然千辛萬苦地回到了三宅島,但是不知怎樣才能找到洞穴,而在停船處徘徊的那個瘋子——我的兒子——也就是我,隻好解開短褲看下腹部的傷疤,仿佛在查看唯一找到的地圖。
森的父親毫不客氣地渾身上下地打量着把孩子送到學校之後仍然沒從殘夢中擺脫出來的我,簡直令我惱火,森的父親說道: “你宿醉未醒麼?”他說完就哈哈地笑了兩聲。
“我做了個無聊的夢。
”我仍然不動聲色地回答,不過,不想告訴他夢的内容。
他會認為你到了難以成寐的年齡了,年輕時即便失眠也和這個性質不同啊。
“我睡眠也很苦惱了,到了這般年齡都這樣麼?睡着的時候,微調式的異常令人苦惱啊。
因為那不是單一的具有方向性的異常,它很新奇,每次都出乎意料之外,所以睜開眼睛時就像被蜘蛛捕住吸幹了血的羽虿了,不但精神萎靡不振,而且渾身癱軟無力……我懷疑那是将要發生什麼的預兆啦。
”我覺得我和森的父親之間又有了某些接近,雖然不能說那是令人高興的事。
“人一到中年就發生一種猝死病,你知道麼!開始的時候,我把那種預兆當成猝死的前兆了。
但并不是。
有一段時期,我怕死,不喝得爛醉就不能入睡。
那是三十歲以後的事呀,哈哈。
我确實對死費盡了心思,那就是我在夜裡的全部精神活動啊。
所以,我對想到死的别人也很敏感,即使在街上遇見小學生,也會發現,啊,這家夥想死啊!我看書時也是如此,伯格森①把想象力定義為“對死的不可避免的理性象征的自然防禦式的反作用”,我看見這定義就想象到他半夜裡睜着眼睛在黑暗中尋找紅道道兒了。
哈哈。
也許小林秀雄②對伯格森的研究是從他母親去世之日接踵而來的大螢火蟲的故事開始的吧。
我忍俊不住要因這件事把他看作那種人,盡管我從小就因為這位評論家懂得原子物理而為之傾倒過。
但是,小林秀雄也可能中止對伯格森的研究而轉向本居宣長③,那樣的話,他就得從栽植在宣長所造的兩座墳墓當中那座真墳的饅頭形封土上的櫻樹寫起了。
我一看這些,我的夢想就被固定觀念所代替了。
但是,怎能為小林秀雄尋求救援啊?因為我們即使不是大批殺戮的犧牲品也得一個一個地死去呀。
但是,在這期間,死的問題尚未解決就暫且擱在一旁了。
不料,又出現了新問題。
那就是我從研究所的同事那裡獲得了據說比酒精更合理的黃色安眠藥,我開始服用它了。
服下安眠藥的第二天早晨,睜開眼一看,枕頭被淚水鼻涕和口涎弄成了濕抹布。
雖然我的臉趴在那上面已呈窒息狀态,但是,那簡直甜美極了。
而且,充滿了無限的、難以置信的幸福感—— ①亨利·伯格森(HenriLouisBergson一八五九—一九四一)法國哲學家,一九二七年獲諾貝爾獎,包容譯注。
②小林秀雄(一九○二—?)日本文學評論家。
③本居宣長(一七三○—一八○一)日本江戶時期國學家。
包容譯注。
既然我狂喜到了流淚、流鼻涕和口涎的地步,而且是帶着無比幸福的餘韻醒來的,雖沒有留下記憶,但在睡夢之中的藥片所給予的影響無疑是強烈的了。
難道不是因為不願從那非常幸福的世界回到這裡而進行過反抗,所以才流淚嗎?于是,我就把記憶中沒有的這個夢當做新問題來思考了。
但是,我看了名叫卡斯塔涅達的南美人寫的書,發現他寫了和我大體相同的經曆。
卡斯塔涅達從墨西哥的亞基人那裡懂得了仙人掌花的幻覺效果,據說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既廣泛而又深刻的體驗。
他在夢中時,亞基人圍攏他、守護他。
當他醒來時,又惡心又頭部劇痛,心髒像要炸裂,他迷迷糊糊地單腿旋轉,直到他爬進屋前的溝裡才清醒過來。
他多麼不願從夢境中回到現實裡來呀。
雖然我夢中的行為并沒有證人,但是,我也做過那樣的夢,我在那種夢中不是也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了麼?雖然我如此設想,但再也不去索取那種藥片了。
因為卡斯塔涅達已從亞基人那裡逃跑了,我怕再做這夢就會受到給我藥片的同事的支配了。
森的父親抿了抿和他的年齡不相稱的可愛的小嘴兒,然後嗔怪似地瞪着我。
他好像剛才就看透了我渴望得到一顆那種黃藥片,所以他給這個冗長的真假難辨的故事留下漏洞使我失望,他才滿意。
不過,森的父親好像也因為我表現出明顯的失望而讓步了。
他這樣建議: “其實,你隻要讀一讀榮格①自傳,關于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①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GustauJung一八七五—一八六一)瑞士心理學家。
包容譯注 我早就承認森的父親不但學有專長,而且是博覽群書的人了。
于是,我依照他的建議,看了榮格的書,我從中體會到了極大的解放感,榮格的自傳在我的肉體内與我的有意與無意共同生活,找到了一種和解。
在閱讀榮格自傳的過程中,我至少不再因為夢中的不幸而倍增現實生活中的悲慘了。
自那以後,我一覺醒來就能在夢和現實生活之間打上楔子了。
那種當我要起身離床時夢和現實生活在我的視野裡重疊的現象也消失了。
盡管我的情緒還在殘夢之中,但是,畢竟向現實生活伸出腳來走下床了。
尤其令我高興的是榮格本人遇到的瑜迦行者所表達的“
我經常用舌頭舔那用塑膠制成的牙齒、牙床,我是在體驗死亡啊。
森也縫了一塊塑膠頭蓋骨,所以,我想他也會有同樣的感觸啊,在他心裡……” 這樣一來,我明白了森的父親的兒子出生時的異常病例是和我兒子的病例相似的了。
我的體會和托爾斯泰的名言恰恰相反;“與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一樣,不幸的橫禍也大體相似。
” “你如果用慣了假牙,恐怕就體驗不到死亡的滋味兒了?” “你也是假牙?” “不,我依舊是為做廣告的自己的牙呀。
” “總而言之,你如果打算真實地體會死亡,我看沒有比治牙再好的了。
” 給我清除牙垢的牙科醫師是個非常快活的人,不過,他表露的另一個面孔卻像掉進憂郁症的無底深淵,并且在他自己的頭蓋骨上開動了每分鐘五十萬轉的氣鑽的樣子。
我弄不清楚我們這位快活的牙醫是在勉勵沉向無底的憂郁的深淵的自己,還是打算告訴我他很歡迎那昂貴的醫療費。
不過,即使那是一種表象,他那快活勁兒也是值得慶幸的表演了。
他在我的牙床上噗哧嘯哧地打麻藥,我一邊感覺到那已經成為我的軀體的一部分的結實的牙垢正在被摳下去,一邊又不能不憂慮我那不斷衰退的牙齒的命運。
而且也不能不想到僅僅是因為擁有這些牙齒而不得不每隔半年就遭受一回這種清除牙垢的痛苦。
因此,我把發臭的死亡的碎渣呈現在别人眼前,張開大嘴,噙着眼淚。
因為候診室裡開着電視,我聽着宣傳刷牙用具的廣告,就更加渾身乏力了。
那廣告發出歡快、有力的聲音: 有人說最近牙齒長長了。
但是,成年以後的牙齒是不可能再長的了。
那是牙龈萎縮了! “雖然我去看牙隻是為了清除牙垢,可是,每次去看牙時我都聯想到《往生要集》①來。
”—— ①《往生要集》公元九八五年日本人源信所著勸人信佛的經典之作,對日本後世的文學、藝術有很大影響。
——譯注 “是《往生要集》麼?” “就是《往生要集》裡詳述肉體的細節的那部分啊。
我對醫生說,你如果想起那一段叙述就會感到恐怖了。
那時,我當然不能引經據典了。
但是,後來照着書往下抄時,書上是這樣寫的: “(人體由)三百六十塊骨頭組成,有如腐朽之屋,以各種不同的關節為支撐,細血管通遍全身。
五百片肌肉好似粘在牆上的泥土,五百片肌肉由六根血管連接,(關節)纏繞着七百根細血管,貼在十六根粗血管上。
如此結構複雜的人體,怎麼能沒有痛苦啊。
何況離開母胎七日就有八萬條穴居的蟲子從體内爬出來到處亂咬。
” 雖然如此,學識淵博的泊信卻沒有能在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發掘出有關牙垢附着的那一章節,實屬咄咄怪事。
“你既然提起《往生要集》,說明你相信存在着死後的世界了?” “我總在思考死後的事啊。
我把死當作幻影,可是,我所看到的死後的幻影裡卻沒有這個我,甚至也沒有對我的清楚的記憶,而隻是根據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兒子而形成的我死後的幻影。
我想,隻要我一死,我的兒子立刻就能把我從記憶中抹去。
因為即使還有記憶的片斷在他的頭腦中泛起,他也不能再把它重新組織起來,向他自己或者向别人表達我這個死去的父親的形象了。
因此,我的死後,在兒子的肉體和意識之中,已經變為絕對的“無”了。
依然活着的我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一幕了。
” “我也有這樣的感受啊。
因為我有時也感到我死後的幻影向我逼來。
特别是每逢發生什麼新聞時,……譬如,你看過有關活在三宅島上的那個人的報道麼?” “看了,看了!”我回答時,那篇報道又喚起我的記憶,我感到窒息。
至此,我們又陷入了沉默。
有一類新聞是我們這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能遺漏的。
森的父親和我都看過的新聞報道的内容是這樣的: 有一個人由于有聽覺和語言能力方面的殘障,被遺棄在松澤醫院,當了十八年花匠。
他三歲時患小兒麻痹,和家人住在三宅島的洞穴裡。
但是,到了他二十七歲的那年,他的家人離開了那座海島,他就孤零零一個人守在山上。
後來,發生了山火,也有人說并非山火而可能是他做飯時引起大火,他就在撲火搜山時被搜出來,送進了精神病醫院。
後來,他被遺忘了十八年。
到了第十九年,他被發現,送到國立聽力語言傷殘中心,才和别離了十八年的姐姐在神奈川重逢。
不料,他突然回到自己的房裡,放飛了他飼養已久的小鳥,然後就失蹤了。
他姐姐後悔不疊地說:“那時告訴他我們早已不住在三宅島就好了。
” 那人身高一百五十九公分、體重六十公斤、戴眼鏡、左腿行走不便、穿黃色甲克衫、運動鞋。
他四十八歲時在山野生活中下腹部受傷,被當作罕見的病例登在醫學雜志上。
下腹部,罕見的傷! 事實上,在他被人遺忘了的十八年的監禁生活當中,别人從他那裡唯一能了解到的就是下腹部罕見的傷。
然而,當他闊别十八年之後與姐姐相逢時,不知是由于什麼使那個在精神病醫院裡從來不曾憂傷過的人忽然覺醒,他一去不返了,為了回歸搜山的地方…… “這篇報道使我産生了那樣具體、那樣真實的我兒子的幻影,所以,我膩煩透啦。
” 隔了半晌,森的父親才這樣說道。
我看見我兒子的身影了,他仿佛就是那個從來沒有憂傷過的精神病醫院的花匠,而且是前後幹了十八年的花匠。
然後,他忽然情緒激昂起來,那就是他從未被别人發現過的本質覺醒了。
當然,我死去之後就不可能再有能夠看見兒子的前前後後的目光了,不過,我妻子的目光可就另當别論了。
後來,我兒子出發了,向搜山以前他的三宅島進發。
但是,四十八歲的兒子再也等不到任憑他的情感沖動把他帶回目的地的那一天了。
因為他的目的地隻能是在已經死去了的我的這邊,他終于去向不明了。
然而,那不是豪邁的壯舉麼?因為我兒子的頭上包紮着縫着塑膠闆的傷口,此行是頗為冒險的。
所以,每當我看到這死後的幻影時,我都想替他把那些包紮拆掉…… 我們的孩子們雙手捂着頭部,腳尖兒朝裡、慢慢騰騰地走來。
于是,各種各樣的談話都在半截子裡中斷了。
其實,剛才我們之間的談話,隻不過為了等孩子而消磨時間罷了。
3 但是,既然在談話之間已經引起了波動,要像根本沒有發生那回事似的也是辦不到的。
當我接來兒子熱乎乎小身子,興緻勃勃地呵護着他那徬徨在狹小而又幽暗的天地裡的一顆心回到家裡時,那不安像冬芽似地蜷縮了。
可是,那天夜裡,冬芽卻在我的夢中開花了。
那一陣子,我常常做把現實生活原封不動地描下來,而又把細節肆意誇張了的夢。
當我從那樣的夢中醒來時,我不但要陪伴着我殘夢帶來的憂傷,而且還面臨着即将發生而又必須接受的殘酷的現實,例如在我剛才痛苦的睡眠裡,牙垢就牢固地粘結在牙齒上,這一類殘酷的現實一映入眼簾,我馬上就沮喪了。
我對森的父親講了回歸三宅島的那個人的故事以後所做的夢,是個模模糊糊的夢中夢,所以,醒來之後,就隻剩下極少的記憶了。
可是,那厭煩的心情卻久久不能消失。
雖然千辛萬苦地回到了三宅島,但是不知怎樣才能找到洞穴,而在停船處徘徊的那個瘋子——我的兒子——也就是我,隻好解開短褲看下腹部的傷疤,仿佛在查看唯一找到的地圖。
森的父親毫不客氣地渾身上下地打量着把孩子送到學校之後仍然沒從殘夢中擺脫出來的我,簡直令我惱火,森的父親說道: “你宿醉未醒麼?”他說完就哈哈地笑了兩聲。
“我做了個無聊的夢。
”我仍然不動聲色地回答,不過,不想告訴他夢的内容。
他會認為你到了難以成寐的年齡了,年輕時即便失眠也和這個性質不同啊。
“我睡眠也很苦惱了,到了這般年齡都這樣麼?睡着的時候,微調式的異常令人苦惱啊。
因為那不是單一的具有方向性的異常,它很新奇,每次都出乎意料之外,所以睜開眼睛時就像被蜘蛛捕住吸幹了血的羽虿了,不但精神萎靡不振,而且渾身癱軟無力……我懷疑那是将要發生什麼的預兆啦。
”我覺得我和森的父親之間又有了某些接近,雖然不能說那是令人高興的事。
“人一到中年就發生一種猝死病,你知道麼!開始的時候,我把那種預兆當成猝死的前兆了。
但并不是。
有一段時期,我怕死,不喝得爛醉就不能入睡。
那是三十歲以後的事呀,哈哈。
我确實對死費盡了心思,那就是我在夜裡的全部精神活動啊。
所以,我對想到死的别人也很敏感,即使在街上遇見小學生,也會發現,啊,這家夥想死啊!我看書時也是如此,伯格森①把想象力定義為“對死的不可避免的理性象征的自然防禦式的反作用”,我看見這定義就想象到他半夜裡睜着眼睛在黑暗中尋找紅道道兒了。
哈哈。
也許小林秀雄②對伯格森的研究是從他母親去世之日接踵而來的大螢火蟲的故事開始的吧。
我忍俊不住要因這件事把他看作那種人,盡管我從小就因為這位評論家懂得原子物理而為之傾倒過。
但是,小林秀雄也可能中止對伯格森的研究而轉向本居宣長③,那樣的話,他就得從栽植在宣長所造的兩座墳墓當中那座真墳的饅頭形封土上的櫻樹寫起了。
我一看這些,我的夢想就被固定觀念所代替了。
但是,怎能為小林秀雄尋求救援啊?因為我們即使不是大批殺戮的犧牲品也得一個一個地死去呀。
但是,在這期間,死的問題尚未解決就暫且擱在一旁了。
不料,又出現了新問題。
那就是我從研究所的同事那裡獲得了據說比酒精更合理的黃色安眠藥,我開始服用它了。
服下安眠藥的第二天早晨,睜開眼一看,枕頭被淚水鼻涕和口涎弄成了濕抹布。
雖然我的臉趴在那上面已呈窒息狀态,但是,那簡直甜美極了。
而且,充滿了無限的、難以置信的幸福感—— ①亨利·伯格森(HenriLouisBergson一八五九—一九四一)法國哲學家,一九二七年獲諾貝爾獎,包容譯注。
②小林秀雄(一九○二—?)日本文學評論家。
③本居宣長(一七三○—一八○一)日本江戶時期國學家。
包容譯注。
既然我狂喜到了流淚、流鼻涕和口涎的地步,而且是帶着無比幸福的餘韻醒來的,雖沒有留下記憶,但在睡夢之中的藥片所給予的影響無疑是強烈的了。
難道不是因為不願從那非常幸福的世界回到這裡而進行過反抗,所以才流淚嗎?于是,我就把記憶中沒有的這個夢當做新問題來思考了。
但是,我看了名叫卡斯塔涅達的南美人寫的書,發現他寫了和我大體相同的經曆。
卡斯塔涅達從墨西哥的亞基人那裡懂得了仙人掌花的幻覺效果,據說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既廣泛而又深刻的體驗。
他在夢中時,亞基人圍攏他、守護他。
當他醒來時,又惡心又頭部劇痛,心髒像要炸裂,他迷迷糊糊地單腿旋轉,直到他爬進屋前的溝裡才清醒過來。
他多麼不願從夢境中回到現實裡來呀。
雖然我夢中的行為并沒有證人,但是,我也做過那樣的夢,我在那種夢中不是也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了麼?雖然我如此設想,但再也不去索取那種藥片了。
因為卡斯塔涅達已從亞基人那裡逃跑了,我怕再做這夢就會受到給我藥片的同事的支配了。
森的父親抿了抿和他的年齡不相稱的可愛的小嘴兒,然後嗔怪似地瞪着我。
他好像剛才就看透了我渴望得到一顆那種黃藥片,所以他給這個冗長的真假難辨的故事留下漏洞使我失望,他才滿意。
不過,森的父親好像也因為我表現出明顯的失望而讓步了。
他這樣建議: “其實,你隻要讀一讀榮格①自傳,關于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①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GustauJung一八七五—一八六一)瑞士心理學家。
包容譯注 我早就承認森的父親不但學有專長,而且是博覽群書的人了。
于是,我依照他的建議,看了榮格的書,我從中體會到了極大的解放感,榮格的自傳在我的肉體内與我的有意與無意共同生活,找到了一種和解。
在閱讀榮格自傳的過程中,我至少不再因為夢中的不幸而倍增現實生活中的悲慘了。
自那以後,我一覺醒來就能在夢和現實生活之間打上楔子了。
那種當我要起身離床時夢和現實生活在我的視野裡重疊的現象也消失了。
盡管我的情緒還在殘夢之中,但是,畢竟向現實生活伸出腳來走下床了。
尤其令我高興的是榮格本人遇到的瑜迦行者所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