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人生,以穿越時空的剛健而又輕靈的筆觸,以徹底的自由檢讨的姿态,以對日本、對亞洲、對世界、對人類永不疲倦的嚴厲的審視與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憂傷,蒼涼的善意、克制的溫暖和文學中積極的美德呈現給讀者。
我從中望見了語言的森林,精神的森林,人生的森林。
這森林靜谧幽深,遼遠闊大,豐沛、隐秘的地下水浸潤其間,使森林朝氣不衰;使綠樹能夠燃燒,而火焰卻讓綠樹枝葉繁盛。
這是一位深度介入社會現實,奮不顧身地以生命緻力于呼喚世界和平的作家,一位在小說藝術上對自己極為苛刻的、在技藝上決不退讓的作家,一位用小說的方式,卻把詩的沉靜的又是荊棘般的銳利植入讀者心中的作家。
小說何以成為小說?想象力何以誕生,又究竟源自哪裡?“神話素”如何在心裡養育?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追逐到語言的聖性、魅惑、語言的神秘之光?何為大江小說中重要資産的構造?以及作家本人被村子和東京撕裂的人生悲歡的新奇,他的以全部作品和整個人生作賭注,追究戰後五十年以來日本的虛與實的不退讓之意志……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大江先生在自述中對那些影響了他文學和人生的哲人、學者、作家的由衷敬意。
他不僅坦言“作家的實際生活從古典文學裡得到了鼓勵和救濟”,更是謙虛地把自己的長篇小說寫作稱為訓練長篇小說的寫作。
當我讀到大江先生40多年來,每天夜裡都要為殘疾兒子光裹好毛毯才入睡時,不禁生出和采訪者同樣的感慨:大江先生的小說是不可思議的,大江先生的人生同樣不可思議。
大江先生實在是擁有特殊意志的人,而賦予這特殊意志之力量的人,正是他的殘疾長子——光。
在日本交響樂團紀念莫紮特誕生250周年的“安魂曲”演奏會上,大江先生應邀贈詩一首: “我無法從頭再活一遍, 可是我們卻能夠從頭再活一遍。
” 也許這就是一個作家獨有的對“活”和“生”的“奢侈”見解吧,這是文學和兒子光給予大江先生的悲怆而又強韌的奢侈。
這時我還聽見了大江先生在他的小說中,借對一位即将分娩的女性的敬慕表達出的對人類未來的新期待:“我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傾聽那裡正無言講述着的内容,傾聽着用既非英語亦非日語,大概是為‘新地球’而準備的那種宇宙語言朗誦的葉芝的那些詩行……我感覺你将産下比最新之人更新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新的人。
”在此,我不能不把這些句子看作是對未來無限明麗而又昂揚的祝福,是文學新景象和倫理想象力的新憧憬。
此刻我也正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傾聽大江先生的自述。
當我在大江先生的書中看見森林和綠樹之後,更知曉了傾聽的要緊。
僅有“看見”是不夠的,你必須有能力傾聽才有可能抵達一座森林隐秘的深部。
大江先生在自述中言及少年時,在父親去世的那一天,他被賦予一種特别的身份:那時村裡正流行踩高跷,他被優先請去踩高跷。
那是一副非常高的高跷,踩在上面能看到家裡二樓的窗子。
人在高跷上那突然變形的行走,突然視野的開闊,村子裡的景觀突然的變樣,使敏感的少年大江突然獲得了一種奇異的高度。
此時我仿佛看見少年的大江有些别扭地踩在高跷上,孤獨,倔強,緊張,勇敢。
他起步并受惠于森林,而最終,他站在了森林之上。
那其實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大江先生以他創造的文學的和精神的高度,以他無可比拟的厚度和重量榮耀了日本現代文學,使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同時他的形象已經超越了他的民族,成為整個人類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而時光的流逝,将使大江健三郎文學的内在價值和他對社會發言的曆史意義得到愈加豐滿的凸顯。
我從中望見了語言的森林,精神的森林,人生的森林。
這森林靜谧幽深,遼遠闊大,豐沛、隐秘的地下水浸潤其間,使森林朝氣不衰;使綠樹能夠燃燒,而火焰卻讓綠樹枝葉繁盛。
這是一位深度介入社會現實,奮不顧身地以生命緻力于呼喚世界和平的作家,一位在小說藝術上對自己極為苛刻的、在技藝上決不退讓的作家,一位用小說的方式,卻把詩的沉靜的又是荊棘般的銳利植入讀者心中的作家。
小說何以成為小說?想象力何以誕生,又究竟源自哪裡?“神話素”如何在心裡養育?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追逐到語言的聖性、魅惑、語言的神秘之光?何為大江小說中重要資産的構造?以及作家本人被村子和東京撕裂的人生悲歡的新奇,他的以全部作品和整個人生作賭注,追究戰後五十年以來日本的虛與實的不退讓之意志……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大江先生在自述中對那些影響了他文學和人生的哲人、學者、作家的由衷敬意。
他不僅坦言“作家的實際生活從古典文學裡得到了鼓勵和救濟”,更是謙虛地把自己的長篇小說寫作稱為訓練長篇小說的寫作。
當我讀到大江先生40多年來,每天夜裡都要為殘疾兒子光裹好毛毯才入睡時,不禁生出和采訪者同樣的感慨:大江先生的小說是不可思議的,大江先生的人生同樣不可思議。
大江先生實在是擁有特殊意志的人,而賦予這特殊意志之力量的人,正是他的殘疾長子——光。
在日本交響樂團紀念莫紮特誕生250周年的“安魂曲”演奏會上,大江先生應邀贈詩一首: “我無法從頭再活一遍, 可是我們卻能夠從頭再活一遍。
” 也許這就是一個作家獨有的對“活”和“生”的“奢侈”見解吧,這是文學和兒子光給予大江先生的悲怆而又強韌的奢侈。
這時我還聽見了大江先生在他的小說中,借對一位即将分娩的女性的敬慕表達出的對人類未來的新期待:“我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傾聽那裡正無言講述着的内容,傾聽着用既非英語亦非日語,大概是為‘新地球’而準備的那種宇宙語言朗誦的葉芝的那些詩行……我感覺你将産下比最新之人更新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新的人。
”在此,我不能不把這些句子看作是對未來無限明麗而又昂揚的祝福,是文學新景象和倫理想象力的新憧憬。
此刻我也正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傾聽大江先生的自述。
當我在大江先生的書中看見森林和綠樹之後,更知曉了傾聽的要緊。
僅有“看見”是不夠的,你必須有能力傾聽才有可能抵達一座森林隐秘的深部。
大江先生在自述中言及少年時,在父親去世的那一天,他被賦予一種特别的身份:那時村裡正流行踩高跷,他被優先請去踩高跷。
那是一副非常高的高跷,踩在上面能看到家裡二樓的窗子。
人在高跷上那突然變形的行走,突然視野的開闊,村子裡的景觀突然的變樣,使敏感的少年大江突然獲得了一種奇異的高度。
此時我仿佛看見少年的大江有些别扭地踩在高跷上,孤獨,倔強,緊張,勇敢。
他起步并受惠于森林,而最終,他站在了森林之上。
那其實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大江先生以他創造的文學的和精神的高度,以他無可比拟的厚度和重量榮耀了日本現代文學,使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同時他的形象已經超越了他的民族,成為整個人類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而時光的流逝,将使大江健三郎文學的内在價值和他對社會發言的曆史意義得到愈加豐滿的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