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
關燈
小
中
大
鐵凝
喜愛一個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讀他的自傳的。
每當我讀過那些大家的自傳後,就如同跟随着他們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讀他們的小說或詩。
于是一種嶄新的享受開始了,在這嶄新閱讀的途中,總會有新的美景突現,遙遠而又親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們作品之外的奇異人生所緻吧。
讀許金龍先生最新譯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傳》,即是這樣的心情。
這是一部以對話形式展開的作家自傳,大江健三郎面對采訪者,坦然盡述50年作家生涯。
他的講述缜密而細膩,深邃而質樸。
你甚至能夠聽得見他平緩卻并不滞重的語調,這使我不斷想起和大江健三郎先生兩次印象深刻的見面。
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為應邀來訪的大江先生舉辦作品研讨會,我和數位作家同行被邀請參會。
那時我剛從俄羅斯旅行回來,旅途中閱讀的惟一一本小說即是大江先生的《燃燒的綠樹》。
還記得那天研讨會的氣氛莊重、樸素,熱烈。
大江先生身着典雅、内斂的黑色正裝,安靜地坐在那裡,傾聽中國同行對他作品的評價,神情專注而謙遜,還有些許拘謹。
當時,正是這些許的拘謹打動了我,我仿佛從中看到了一位真正的文學大師不事表演的心靈本色。
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大江先生婉拒研讨會設午宴,他建議與會者以盒飯為午餐,說這樣既簡樸又節約時間。
于是我們每人都拿到了一個盒飯。
寫作幾十年,我也算參加過一些研讨會,似乎極少經曆過盒飯午餐。
第二次和大江先生見面是2006年10月,我應邀同中國社科院代表團一道,赴東京參加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
在東京會館的紀念酒會結束後,大江先生特别邀請代表團一行有半小時懇談。
那天的大江先生仍然是典雅的黑色正裝,他比六年前更多了些溫和,而且健談。
我們圍坐在酒店一隅的一張長方桌邊,細心的大江先生還專為大家叫了茶和點心。
那天的懇談,大江先生說起了少年時受母親的影響閱讀魯迅的小說,說起對魯迅先生的敬仰。
“孔乙己”“鹹亨酒店”這些名字從小他便熟知。
當說到有一次母親很自豪地告訴他,你父親會寫三種茴香豆的“茴”字時,大江先生笑起來。
那一瞬間他的笑既開心又天真。
他還講起對錢鐘書先生的尊敬,對莫言作品的尤其喜愛。
然後大江先生把目光轉向我說,“我們的兩次見面,你給我的印象是年輕,勇敢。
中國的女作家是不是都很勇敢呢——敢于向年長者發問。
”和大江先生的年齡相比,我是年輕的。
說到勇敢,我想起在六年前的那次研讨會上,會前我和一位文壇前輩的悄聲對話一定讓大江先生感到有趣,我驚異于他敏銳的觀察力。
但讓我更加感動的,是大江先生對當代中國作家的美好情感和熱切期望。
我曾不隻一次聽說,大江先生會在合适的時候親自率日本的優秀青年作家訪問中國,他期待日本的青年作家和中國的青年作家在中國或日本一道旅行,能有更多時間更深入地在旅行中交流文學,暢談人生。
這樣的話題使大江先生很興奮,當談及這些時,他一掃我在六年前見到的拘謹,他的神情呈現出年輕人的清新和熱烈,原本半個小時的懇談延長至一個小時。
就在這時,我仿佛看到了眼前有一棵“燃燒的綠樹”。
後來,當我閱讀大江先生這部自傳時,那種既沉靜又燃燒的感覺始終伴随着我。
這是一場閱讀的盛宴。
魅力來自給人的心靈以垂直打擊的思想的力量,來自作家對語言和想象力不敗的激情與敏感,來自作家既謙遜又自信的對文學永不滿足的追問,來自作家精神深處極度絕望中的壯麗希望。
生于日本四國森林的大江健三郎,通過他的文學生涯和他的鮮
每當我讀過那些大家的自傳後,就如同跟随着他們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讀他們的小說或詩。
于是一種嶄新的享受開始了,在這嶄新閱讀的途中,總會有新的美景突現,遙遠而又親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們作品之外的奇異人生所緻吧。
讀許金龍先生最新譯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傳》,即是這樣的心情。
這是一部以對話形式展開的作家自傳,大江健三郎面對采訪者,坦然盡述50年作家生涯。
他的講述缜密而細膩,深邃而質樸。
你甚至能夠聽得見他平緩卻并不滞重的語調,這使我不斷想起和大江健三郎先生兩次印象深刻的見面。
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為應邀來訪的大江先生舉辦作品研讨會,我和數位作家同行被邀請參會。
那時我剛從俄羅斯旅行回來,旅途中閱讀的惟一一本小說即是大江先生的《燃燒的綠樹》。
還記得那天研讨會的氣氛莊重、樸素,熱烈。
大江先生身着典雅、内斂的黑色正裝,安靜地坐在那裡,傾聽中國同行對他作品的評價,神情專注而謙遜,還有些許拘謹。
當時,正是這些許的拘謹打動了我,我仿佛從中看到了一位真正的文學大師不事表演的心靈本色。
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大江先生婉拒研讨會設午宴,他建議與會者以盒飯為午餐,說這樣既簡樸又節約時間。
于是我們每人都拿到了一個盒飯。
寫作幾十年,我也算參加過一些研讨會,似乎極少經曆過盒飯午餐。
第二次和大江先生見面是2006年10月,我應邀同中國社科院代表團一道,赴東京參加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
在東京會館的紀念酒會結束後,大江先生特别邀請代表團一行有半小時懇談。
那天的大江先生仍然是典雅的黑色正裝,他比六年前更多了些溫和,而且健談。
我們圍坐在酒店一隅的一張長方桌邊,細心的大江先生還專為大家叫了茶和點心。
那天的懇談,大江先生說起了少年時受母親的影響閱讀魯迅的小說,說起對魯迅先生的敬仰。
“孔乙己”“鹹亨酒店”這些名字從小他便熟知。
當說到有一次母親很自豪地告訴他,你父親會寫三種茴香豆的“茴”字時,大江先生笑起來。
那一瞬間他的笑既開心又天真。
他還講起對錢鐘書先生的尊敬,對莫言作品的尤其喜愛。
然後大江先生把目光轉向我說,“我們的兩次見面,你給我的印象是年輕,勇敢。
中國的女作家是不是都很勇敢呢——敢于向年長者發問。
”和大江先生的年齡相比,我是年輕的。
說到勇敢,我想起在六年前的那次研讨會上,會前我和一位文壇前輩的悄聲對話一定讓大江先生感到有趣,我驚異于他敏銳的觀察力。
但讓我更加感動的,是大江先生對當代中國作家的美好情感和熱切期望。
我曾不隻一次聽說,大江先生會在合适的時候親自率日本的優秀青年作家訪問中國,他期待日本的青年作家和中國的青年作家在中國或日本一道旅行,能有更多時間更深入地在旅行中交流文學,暢談人生。
這樣的話題使大江先生很興奮,當談及這些時,他一掃我在六年前見到的拘謹,他的神情呈現出年輕人的清新和熱烈,原本半個小時的懇談延長至一個小時。
就在這時,我仿佛看到了眼前有一棵“燃燒的綠樹”。
後來,當我閱讀大江先生這部自傳時,那種既沉靜又燃燒的感覺始終伴随着我。
這是一場閱讀的盛宴。
魅力來自給人的心靈以垂直打擊的思想的力量,來自作家對語言和想象力不敗的激情與敏感,來自作家既謙遜又自信的對文學永不滿足的追問,來自作家精神深處極度絕望中的壯麗希望。
生于日本四國森林的大江健三郎,通過他的文學生涯和他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