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恐怖與希望
關燈
小
中
大
與過去的作家相比,顯示出卓越的水平。
他們如果很好地抓住時代,創造出獨自的文學,那就明顯地超過我們舊時代的文學。
同現在的恐怖對抗又怎樣生存下去?同這種恐怖相比,能創造出多麼大的、多麼有保證的希望的根據?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年輕的作家就會自然主動地承擔起今天最敏感的時代精神的責任。
我相信,他們如此這般創作的文學,也就是以某種形式表現恐怖與希望而反映今天核狀況下的時代精神的文學,同時代的日本青年肯定以讀者心情而翹首期待。
我并不要求青年作家們以今天的核狀況和日本人的關系直接地作為主題寫小說,在把貝爾塞關于節日祭祀的話移到文學上的定義的基礎上,“以某種形式反映”這一部分确實是很重要的。
我曾幾次提到,我編輯了廣島、長崎受過原子彈轟炸的人寫的以原子彈為主題的短篇名文選集《未知的将來》。
即使類似這樣預先限定主題而征集的短篇,作家們也是确确實實地各自構築了自己的文學世界,并且斑斓多彩,可以這樣說,我反倒從中看出受到鼓舞的文學特性。
我對于年輕的作家們的希望隻有一個,那就是,在今天的核狀況之下,日本和日本人被逼進窮途末路,以及直接給我們帶來的恐怖,千萬不要仿佛它實際上并不存在而不予理睬。
隐歧島的近海上,蘇聯的GⅡ級彈道導彈潛水艦正在冒白煙。
這也許就是不僅使日本而是使整個世界的大雪崩之勢走向毀滅而扣動扳機的事故。
要敢于直面冒白煙的潛水艦照片上表現的恐怖吧!然後以人的自然本色,滿懷與之對抗的希望,為此希望而活躍想象力吧!我想對你們說,在這一過程中你們鍛煉的時代精神,即使寫的小說是以漂浮于東京的消費生活表層的青春為主題的,也是以某種形式反映了時代精神,使你們的文學優于進退維谷中的同時代文學。
确實有可以示之于衆的這類文學表現的例子。
“沖繩·通過文學反核反戰思考之會”出版的《從島的空間——1984·沖繩·反核反戰文學名作選集》中有一篇詩,标題為“回帳篷村——難民收容所時期”。
作者牧港笃三是沖繩市的市民,沖繩之戰他曾在該地,有此經曆,戰後在被占領下的沖繩立即把他記錄出版的報界人士。
他也是把美軍政之下沖繩人的心态,以及沖繩人與本土的日本人、美國人之間微妙的陰暗關系,以批判的眼光如實寫出來的人。
黎馬嫩的巴勒斯坦難民帳篷/那照片是報紙上看到的/仿佛半是辛酸半是高興/但是飄動的是悲哀氣氛//帳篷之形萬國一緻/正中豎一根棒,四方打上樁/用繩子固定在現實的砂子上/帳篷村裡過日子的人又多又雜/每天紛紛攘攘//夜間從帳篷裡落下星星碎渣/人們的牢騷,仿佛蛴螬鳴叫/這就是民衆單位的村莊/月夜使帳篷翻倒/住民彈向空中//難民一無所有/可算赤貧/但是他們有歌聲和哀歎聲/不過前途依舊讓人擔心//和坐在沙發上,打開取暖器/膝頭蓋上毛毯的時光大不相同/令人擔心呵/帳篷村擁抱着我/傳來一股味道/帳篷村露出一張臉向外張望,一張無妝無飾的臉/是個年輕女人的勝/進了帳篷,惟有寂寞的老人脊背/那似乎是人的脊背/早霞升起/帳篷裡滿是亮光/回去吧,回到帳篷村…… 舒緩有緻的散文調子——由于那切割式的韻律,表現了沖繩語的聲調,和超現實主義心象一起成為詩人的個性——裡,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沖繩在戰争結束時的帳篷村,現在的沖繩基地的生活,這三層自然而然地重疊在一起,表現了現實的而且深刻的觀照。
在沖繩之戰巨大的恐怖中活下來的人,既有對前途的擔憂、歎息,也有明确的希望,在這裡都有清楚的再現,誰都能夠理解,這些總體,肯定就是戰後立即出現的沖繩的時代精神。
以此為主軸,向着現在的黎巴嫩和沖繩的時代精神,而且明确地發出“回去吧,回到帳篷村”的要求救濟的呼聲……我将要看到,渴望挫敗新而巨大的恐怖的呼聲呼喚沖繩的時代精神,必将提示給大家。
與其說是對年輕的新作家說的,不如說這是對我自己說的更恰當,本土上的日本人的文學,仿佛已經完全離開了這位沖繩詩人的時代精神,而且必須把它看成對我們是緻命的缺陷。
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如果我們在這種核狀況之下居然能夠活了下去,那麼,我就有個預感,後世史家可能作出這樣的概括:20世紀末也有文學,但是這種文學并沒有以某種形式表現恐怖和希望而反映時代精神。
而且這種預感一直威脅着我。
因為到那時候,我們的文學将被判定,在渡過這核危機上它是無效的。
他們如果很好地抓住時代,創造出獨自的文學,那就明顯地超過我們舊時代的文學。
同現在的恐怖對抗又怎樣生存下去?同這種恐怖相比,能創造出多麼大的、多麼有保證的希望的根據?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年輕的作家就會自然主動地承擔起今天最敏感的時代精神的責任。
我相信,他們如此這般創作的文學,也就是以某種形式表現恐怖與希望而反映今天核狀況下的時代精神的文學,同時代的日本青年肯定以讀者心情而翹首期待。
我并不要求青年作家們以今天的核狀況和日本人的關系直接地作為主題寫小說,在把貝爾塞關于節日祭祀的話移到文學上的定義的基礎上,“以某種形式反映”這一部分确實是很重要的。
我曾幾次提到,我編輯了廣島、長崎受過原子彈轟炸的人寫的以原子彈為主題的短篇名文選集《未知的将來》。
即使類似這樣預先限定主題而征集的短篇,作家們也是确确實實地各自構築了自己的文學世界,并且斑斓多彩,可以這樣說,我反倒從中看出受到鼓舞的文學特性。
我對于年輕的作家們的希望隻有一個,那就是,在今天的核狀況之下,日本和日本人被逼進窮途末路,以及直接給我們帶來的恐怖,千萬不要仿佛它實際上并不存在而不予理睬。
隐歧島的近海上,蘇聯的GⅡ級彈道導彈潛水艦正在冒白煙。
這也許就是不僅使日本而是使整個世界的大雪崩之勢走向毀滅而扣動扳機的事故。
要敢于直面冒白煙的潛水艦照片上表現的恐怖吧!然後以人的自然本色,滿懷與之對抗的希望,為此希望而活躍想象力吧!我想對你們說,在這一過程中你們鍛煉的時代精神,即使寫的小說是以漂浮于東京的消費生活表層的青春為主題的,也是以某種形式反映了時代精神,使你們的文學優于進退維谷中的同時代文學。
确實有可以示之于衆的這類文學表現的例子。
“沖繩·通過文學反核反戰思考之會”出版的《從島的空間——1984·沖繩·反核反戰文學名作選集》中有一篇詩,标題為“回帳篷村——難民收容所時期”。
作者牧港笃三是沖繩市的市民,沖繩之戰他曾在該地,有此經曆,戰後在被占領下的沖繩立即把他記錄出版的報界人士。
他也是把美軍政之下沖繩人的心态,以及沖繩人與本土的日本人、美國人之間微妙的陰暗關系,以批判的眼光如實寫出來的人。
黎馬嫩的巴勒斯坦難民帳篷/那照片是報紙上看到的/仿佛半是辛酸半是高興/但是飄動的是悲哀氣氛//帳篷之形萬國一緻/正中豎一根棒,四方打上樁/用繩子固定在現實的砂子上/帳篷村裡過日子的人又多又雜/每天紛紛攘攘//夜間從帳篷裡落下星星碎渣/人們的牢騷,仿佛蛴螬鳴叫/這就是民衆單位的村莊/月夜使帳篷翻倒/住民彈向空中//難民一無所有/可算赤貧/但是他們有歌聲和哀歎聲/不過前途依舊讓人擔心//和坐在沙發上,打開取暖器/膝頭蓋上毛毯的時光大不相同/令人擔心呵/帳篷村擁抱着我/傳來一股味道/帳篷村露出一張臉向外張望,一張無妝無飾的臉/是個年輕女人的勝/進了帳篷,惟有寂寞的老人脊背/那似乎是人的脊背/早霞升起/帳篷裡滿是亮光/回去吧,回到帳篷村…… 舒緩有緻的散文調子——由于那切割式的韻律,表現了沖繩語的聲調,和超現實主義心象一起成為詩人的個性——裡,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沖繩在戰争結束時的帳篷村,現在的沖繩基地的生活,這三層自然而然地重疊在一起,表現了現實的而且深刻的觀照。
在沖繩之戰巨大的恐怖中活下來的人,既有對前途的擔憂、歎息,也有明确的希望,在這裡都有清楚的再現,誰都能夠理解,這些總體,肯定就是戰後立即出現的沖繩的時代精神。
以此為主軸,向着現在的黎巴嫩和沖繩的時代精神,而且明确地發出“回去吧,回到帳篷村”的要求救濟的呼聲……我将要看到,渴望挫敗新而巨大的恐怖的呼聲呼喚沖繩的時代精神,必将提示給大家。
與其說是對年輕的新作家說的,不如說這是對我自己說的更恰當,本土上的日本人的文學,仿佛已經完全離開了這位沖繩詩人的時代精神,而且必須把它看成對我們是緻命的缺陷。
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如果我們在這種核狀況之下居然能夠活了下去,那麼,我就有個預感,後世史家可能作出這樣的概括:20世紀末也有文學,但是這種文學并沒有以某種形式表現恐怖和希望而反映時代精神。
而且這種預感一直威脅着我。
因為到那時候,我們的文學将被判定,在渡過這核危機上它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