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親切”的定義
關燈
小
中
大
Row)
當然,像埃利亞德這樣極具多樣性、有巨大精神世界的學者、藝術家的日記,決不可能僅有單一的方向性。
第一次遇上埃利亞德考察核武器對現代造成的危機時,我倒有一種心頭黯然、對他頗有嘲諷的心情。
1959年歲尾,埃利亞德在回答芝加哥大學的學生們提出的關于原子彈的問題,這段回答是這樣記載的:“基督教徒大概不應該怕這種炸彈。
因為它意味着世界的末日到來。
因為它成了‘最後的審判’。
印度教徒大概也同樣。
‘卡裡·瑜珈’界向混沌倒退之中結束,然後出現新的世界。
隻有馬克思主義者們才有靠計盡途窮結果的核作為最後結束世界,使人類同受恐怖的正當理由。
這樣說是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天堂是屬于未來的。
天堂在地上從來沒有存在過。
與此相對應,最近似的就是明天的沒有階級的社會。
馬克思主義者隻是預想未來才像天堂,所以才甘願難以數計的也包括他們自己在内的殺戮。
如果在得知世界是共産主義為最終世界之前消滅,那麼,一切曆史和人類的一切苦難,可能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
” 雖然我尊重埃利亞德的比較宗教史的分析,但是,對于馬克思主義者關于今天的看法和作用,我還另有感想,所以,對于埃利亞德以這一部分為中心的話,總感到一股早被抛棄的犬儒主義味道。
不過,埃利亞德始終是一位從正面注視着核武器,認為它是毀滅人類的,并且絲毫不懈地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這倒是毫無疑義的。
翌年1月間,看到他的下述叙述: “馬克思主義者和唯物論者對曆史的解釋,可以說是人類的‘最後的審判’。
審判,即滅亡的危險。
準确地說,史前期人類幾乎就要滅亡了。
或者說今天人類就被核武器滅亡。
/唯物論者或馬克思主義者所思考的,意味着人類對原初的神所賦予的任務已經不存任何希望。
結果是使人類消滅。
然而這種誘惑及其危險之存在未必是毫無意義的。
人類懷着被消滅之勢迫在眉睫的自覺活着,對于人類來說,甚至是件好事。
恐怖等于參加某一團體舉行儀式時的痛苦。
儀式,這一進入新階段的禮儀性的手續,埃利亞德把它作為人類規模普遍的信仰體系來思考,因為它是重要的問題點之一,所以十分清楚,他對于核狀況決不會以冷眼旁觀的态度對待。
但是,我更進一步想知道的是,和核爆炸而導緻人類滅亡這種想法截然相反,埃利亞德充滿積極希望的構想是什麼。
盡管表面上沒有寫得一清二楚,但是埃利亞德悄悄地但确确實實地把該思想提示于同一日記的下述叙說之中,這是我從他的日記中讀到的。
于是因此也把我前面提到的陷進煩惱的自己治好了。
1961年年初,埃利亞德把他少年時代在布加勒斯特的經曆,在印度狂熱地學習時期的經曆,在葡萄牙的文化工作經曆,以及在戰争結束後的祖國羅馬尼亞建立社會主義體制時亡命巴黎開始過上學究生活的經曆等等綜合在一起,使人感到他“更加成熟”。
以前,隻是在為數不多的地方才看出他從如此經曆中感受之深刻,但這回使我覺得足以洞徹他深刻感受的整個最深部分。
對于自己生涯的“擴展、持續”給予足夠的啟示。
埃利亞德把他的記述作了如下的總結,這就意味着,到此刻為止,在漫長歲月裡,他飽嘗了郁悶之苦。
我認為,這種郁悶之苦給他帶來的是大大加強了他對核狀況的認識。
埃利亞德現在仍然住在此處的芝加哥大學裡——我這次才親眼目睹并留下強烈印象——有紀念首次解放核能的地點以及核能解放者亨利·穆阿的雄偉雕像。
我想着經濟史家内田義彥氏指責把原子彈投于廣島、長崎也算解放(release)核能這句話,甚至想到,應該把堪稱核時代悲慘紀念的廣島那座穹窿形建築物廢墟合建于此。
埃利亞德的記述是這樣的:“充滿活力,強烈的感情。
在曆史上生與死的人們的生活,突然有了意義,具有了重量。
樂觀主義!” 有此啟示的經驗之後,埃利亞德立刻重讀了青年時代讀過的巴貝利恩的日記,他對于該日記上寫的索拉斯著《古代的獵人》讀後感,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作了長篇記述。
埃利亞德強調的是:讀了索拉斯著作的巴貝利恩,作為安慰悲慘與病态的現實,從舊石器時期的人類生活态度得到了力量,這力量是使他們确信他們的生存‘不能破壞’的‘顯現’。
他寫道。
——雖然那麼說,也無法改變‘我活着’這一事實。
即使不論怎麼短的時間,‘我是存在的’。
這的的确确是我的顯示,顯示了人的存在是破壞不了的。
/(巴貝利恩)補充說——那麼我死的時候,構成我肉體的物質破壞不了,而且永遠存在。
既然這樣,對我的
第一次遇上埃利亞德考察核武器對現代造成的危機時,我倒有一種心頭黯然、對他頗有嘲諷的心情。
1959年歲尾,埃利亞德在回答芝加哥大學的學生們提出的關于原子彈的問題,這段回答是這樣記載的:“基督教徒大概不應該怕這種炸彈。
因為它意味着世界的末日到來。
因為它成了‘最後的審判’。
印度教徒大概也同樣。
‘卡裡·瑜珈’界向混沌倒退之中結束,然後出現新的世界。
隻有馬克思主義者們才有靠計盡途窮結果的核作為最後結束世界,使人類同受恐怖的正當理由。
這樣說是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天堂是屬于未來的。
天堂在地上從來沒有存在過。
與此相對應,最近似的就是明天的沒有階級的社會。
馬克思主義者隻是預想未來才像天堂,所以才甘願難以數計的也包括他們自己在内的殺戮。
如果在得知世界是共産主義為最終世界之前消滅,那麼,一切曆史和人類的一切苦難,可能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
” 雖然我尊重埃利亞德的比較宗教史的分析,但是,對于馬克思主義者關于今天的看法和作用,我還另有感想,所以,對于埃利亞德以這一部分為中心的話,總感到一股早被抛棄的犬儒主義味道。
不過,埃利亞德始終是一位從正面注視着核武器,認為它是毀滅人類的,并且絲毫不懈地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這倒是毫無疑義的。
翌年1月間,看到他的下述叙述: “馬克思主義者和唯物論者對曆史的解釋,可以說是人類的‘最後的審判’。
審判,即滅亡的危險。
準确地說,史前期人類幾乎就要滅亡了。
或者說今天人類就被核武器滅亡。
/唯物論者或馬克思主義者所思考的,意味着人類對原初的神所賦予的任務已經不存任何希望。
結果是使人類消滅。
然而這種誘惑及其危險之存在未必是毫無意義的。
人類懷着被消滅之勢迫在眉睫的自覺活着,對于人類來說,甚至是件好事。
恐怖等于參加某一團體舉行儀式時的痛苦。
儀式,這一進入新階段的禮儀性的手續,埃利亞德把它作為人類規模普遍的信仰體系來思考,因為它是重要的問題點之一,所以十分清楚,他對于核狀況決不會以冷眼旁觀的态度對待。
但是,我更進一步想知道的是,和核爆炸而導緻人類滅亡這種想法截然相反,埃利亞德充滿積極希望的構想是什麼。
盡管表面上沒有寫得一清二楚,但是埃利亞德悄悄地但确确實實地把該思想提示于同一日記的下述叙說之中,這是我從他的日記中讀到的。
于是因此也把我前面提到的陷進煩惱的自己治好了。
1961年年初,埃利亞德把他少年時代在布加勒斯特的經曆,在印度狂熱地學習時期的經曆,在葡萄牙的文化工作經曆,以及在戰争結束後的祖國羅馬尼亞建立社會主義體制時亡命巴黎開始過上學究生活的經曆等等綜合在一起,使人感到他“更加成熟”。
以前,隻是在為數不多的地方才看出他從如此經曆中感受之深刻,但這回使我覺得足以洞徹他深刻感受的整個最深部分。
對于自己生涯的“擴展、持續”給予足夠的啟示。
埃利亞德把他的記述作了如下的總結,這就意味着,到此刻為止,在漫長歲月裡,他飽嘗了郁悶之苦。
我認為,這種郁悶之苦給他帶來的是大大加強了他對核狀況的認識。
埃利亞德現在仍然住在此處的芝加哥大學裡——我這次才親眼目睹并留下強烈印象——有紀念首次解放核能的地點以及核能解放者亨利·穆阿的雄偉雕像。
我想着經濟史家内田義彥氏指責把原子彈投于廣島、長崎也算解放(release)核能這句話,甚至想到,應該把堪稱核時代悲慘紀念的廣島那座穹窿形建築物廢墟合建于此。
埃利亞德的記述是這樣的:“充滿活力,強烈的感情。
在曆史上生與死的人們的生活,突然有了意義,具有了重量。
樂觀主義!” 有此啟示的經驗之後,埃利亞德立刻重讀了青年時代讀過的巴貝利恩的日記,他對于該日記上寫的索拉斯著《古代的獵人》讀後感,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作了長篇記述。
埃利亞德強調的是:讀了索拉斯著作的巴貝利恩,作為安慰悲慘與病态的現實,從舊石器時期的人類生活态度得到了力量,這力量是使他們确信他們的生存‘不能破壞’的‘顯現’。
他寫道。
——雖然那麼說,也無法改變‘我活着’這一事實。
即使不論怎麼短的時間,‘我是存在的’。
這的的确确是我的顯示,顯示了人的存在是破壞不了的。
/(巴貝利恩)補充說——那麼我死的時候,構成我肉體的物質破壞不了,而且永遠存在。
既然這樣,對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