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始自于絕望的希望
關燈
小
中
大
是出現在面向大衆的電視等媒體上。
小泉首相認為自己的行動與這種複古性的論調無關、是個人“内心的問題”,今年8月15日參拜了供奉着“大東亞戰争”“東亞新秩序”思想的具體實施者的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之後的輿論調查結果表明,有近50%的日本人對小泉的參拜表示支持。
這是戰後最大的曆史轉折點。
我在這裡能向大家說的是,8月15日晚我們以南原繁的思想為主題、面對一千二百多名認真的聽衆演講,我們大家共有着深刻的危機感——這樣一個事實,以及将來我們不應當無能為力——這樣一個期盼。
四、我越發堅信“希望”的存在 我作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從少年時代開始,六十多年來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國的文學家,那就是思維最敏銳、民族危機感最強烈的魯迅。
我最先接觸到的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在不斷接觸和閱讀魯迅作品的全部過程中,我從來沒有間斷做讀書筆記,其中包括對魯迅作品中提到的“希望”這個話語的理解等。
實際上,我在很多場合都引用了我的這些讀書筆記。
無論是最初對魯迅的話語的解讀,還是半個多世紀過後的今天的理解,随着年齡的增長,認識在不斷地加深。
下面,我特别想就魯迅所說的“希望”談談我的想法。
如前所述,閱讀魯迅已經伴随我的一生。
日本剛戰敗的時候,我還是個少年,我家在四國的山村,沒有優厚的文化背景,這種條件下的我又是如何閱讀到魯迅短篇小說的呢?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期連我自己也像個謎。
因為這次北京之行中我要在北大附中演講,會提到這件事,所以非常認真地要把記憶中母親給我的那本很小的《魯迅選集》找出來。
在我的讀書筆記上記錄了那本書是由佐藤春夫、增田涉翻譯、岩波書店出版,後來又通過書店得知那個版本是1935年出版的。
關于這本書的來曆,我也是在母親去世之前才聽她說的。
我母親的一位自小要好的朋友,她曾在東京的女子大學學習,接觸過中國的現代文學,後來作了教師。
在我出生的那年(1935年),這位朋友在探望産後的母親時,送給了母親那本魯迅的書。
兩年後,盧溝橋事變,戰争爆發。
我母親害怕周圍的監視,把那本書珍藏在了一個小箱子裡,把敵對國文學家的《魯迅選集》藏起來了。
戰争臨近結束時,父親去世,我失去了上中學的希望。
記得當時生活非常艱苦,為生活奔波的母親那時已經沒有看書的餘地了。
但是,戰後第二年,新憲法頒布,半年後憲法開始實施的同時又頒布了教育基本法。
我們大多數日本人心中所充斥的,就是剛才講過的南原繁講座中提到的對新生日本的決心和希望。
我講過,南原是一位依照和平憲法緻力于教育改革的學者,其實我也是那個改革的受益者。
村裡辦起了新制中學,我高興極了。
我母親就是在那時把珍藏在箱子裡的《魯迅選集》給了我。
那年我12歲,已經可以讀《孔乙己》、《故鄉》,我還專門把《故鄉》的最後一段抄寫在了學校發給學生的粗糙的寫字紙上。
我現在引用竹内好對那一段的翻譯。
“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的這句話,對于當時12歲的我來說能理解得了嗎?我重複着他的話,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
但12歲的我非常珍愛這句話,我覺得魯迅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我19歲的時候開始了大學生活,開始閱讀更多魯迅的書。
魯迅所說的“希望”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為此我不知寫過多少讀書筆記(僅在新制中學讀書時的筆記就有很多冊),也多次把他的話抄錄下來。
我在《華蓋集續編》裡讀到一段,我想在這裡讀給大家。
這是那篇悼念被殺害女學生的文章之後,在更加嚴峻的情況下,魯迅前往廈門之前向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會發表的最後公開演講,是記錄下來的。
“我們所可以自慰的,想來想去,也還是所謂對于将來的希望。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如果曆史家的話不是诳話,則世界上的事物可還沒有因為黑暗而長存的先例。
黑暗隻能附麗于漸就滅亡的事物,一滅亡,黑暗也就一同滅亡了,它不永久。
然而将來是永遠要有的,并且總要光明起來;隻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為光明而滅亡,則我們一定有悠久的将來,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來。
” 我仍然記得自己在讀了這個談話後的感想。
我特别意識到自己進入大學生活就是開始了人生新的階段。
12歲時對《故鄉》
小泉首相認為自己的行動與這種複古性的論調無關、是個人“内心的問題”,今年8月15日參拜了供奉着“大東亞戰争”“東亞新秩序”思想的具體實施者的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之後的輿論調查結果表明,有近50%的日本人對小泉的參拜表示支持。
這是戰後最大的曆史轉折點。
我在這裡能向大家說的是,8月15日晚我們以南原繁的思想為主題、面對一千二百多名認真的聽衆演講,我們大家共有着深刻的危機感——這樣一個事實,以及将來我們不應當無能為力——這樣一個期盼。
四、我越發堅信“希望”的存在 我作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從少年時代開始,六十多年來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國的文學家,那就是思維最敏銳、民族危機感最強烈的魯迅。
我最先接觸到的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在不斷接觸和閱讀魯迅作品的全部過程中,我從來沒有間斷做讀書筆記,其中包括對魯迅作品中提到的“希望”這個話語的理解等。
實際上,我在很多場合都引用了我的這些讀書筆記。
無論是最初對魯迅的話語的解讀,還是半個多世紀過後的今天的理解,随着年齡的增長,認識在不斷地加深。
下面,我特别想就魯迅所說的“希望”談談我的想法。
如前所述,閱讀魯迅已經伴随我的一生。
日本剛戰敗的時候,我還是個少年,我家在四國的山村,沒有優厚的文化背景,這種條件下的我又是如何閱讀到魯迅短篇小說的呢?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期連我自己也像個謎。
因為這次北京之行中我要在北大附中演講,會提到這件事,所以非常認真地要把記憶中母親給我的那本很小的《魯迅選集》找出來。
在我的讀書筆記上記錄了那本書是由佐藤春夫、增田涉翻譯、岩波書店出版,後來又通過書店得知那個版本是1935年出版的。
關于這本書的來曆,我也是在母親去世之前才聽她說的。
我母親的一位自小要好的朋友,她曾在東京的女子大學學習,接觸過中國的現代文學,後來作了教師。
在我出生的那年(1935年),這位朋友在探望産後的母親時,送給了母親那本魯迅的書。
兩年後,盧溝橋事變,戰争爆發。
我母親害怕周圍的監視,把那本書珍藏在了一個小箱子裡,把敵對國文學家的《魯迅選集》藏起來了。
戰争臨近結束時,父親去世,我失去了上中學的希望。
記得當時生活非常艱苦,為生活奔波的母親那時已經沒有看書的餘地了。
但是,戰後第二年,新憲法頒布,半年後憲法開始實施的同時又頒布了教育基本法。
我們大多數日本人心中所充斥的,就是剛才講過的南原繁講座中提到的對新生日本的決心和希望。
我講過,南原是一位依照和平憲法緻力于教育改革的學者,其實我也是那個改革的受益者。
村裡辦起了新制中學,我高興極了。
我母親就是在那時把珍藏在箱子裡的《魯迅選集》給了我。
那年我12歲,已經可以讀《孔乙己》、《故鄉》,我還專門把《故鄉》的最後一段抄寫在了學校發給學生的粗糙的寫字紙上。
我現在引用竹内好對那一段的翻譯。
“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的這句話,對于當時12歲的我來說能理解得了嗎?我重複着他的話,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
但12歲的我非常珍愛這句話,我覺得魯迅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我19歲的時候開始了大學生活,開始閱讀更多魯迅的書。
魯迅所說的“希望”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為此我不知寫過多少讀書筆記(僅在新制中學讀書時的筆記就有很多冊),也多次把他的話抄錄下來。
我在《華蓋集續編》裡讀到一段,我想在這裡讀給大家。
這是那篇悼念被殺害女學生的文章之後,在更加嚴峻的情況下,魯迅前往廈門之前向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會發表的最後公開演講,是記錄下來的。
“我們所可以自慰的,想來想去,也還是所謂對于将來的希望。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如果曆史家的話不是诳話,則世界上的事物可還沒有因為黑暗而長存的先例。
黑暗隻能附麗于漸就滅亡的事物,一滅亡,黑暗也就一同滅亡了,它不永久。
然而将來是永遠要有的,并且總要光明起來;隻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為光明而滅亡,則我們一定有悠久的将來,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來。
” 我仍然記得自己在讀了這個談話後的感想。
我特别意識到自己進入大學生活就是開始了人生新的階段。
12歲時對《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