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與殘疾兒共生
關燈
小
中
大
寫了在沒有出路的現代社會無論誰都會崩潰的現狀。
大江在這部作品中幾乎每一頁都有關于性的描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象村子裡放蕩的姑娘一樣,幾乎被所有的批評家厭惡”,③但也有象奧野健男那樣的批評家,他說:“我對大江健三郎的文學抱有關心和同感是從《我們的時代》開始的。
”④奧野指出,“大江雖然如此執著于性,但并不以描寫性為目的”,“大江是作為描寫人和世界的手段來使用性的”。
⑤确實,大江所注重的是從性的角度來把握處在閉鎖狀态中扭曲的人,并由此來關注現代的缺陷。
性本身并不是“擁有美的價值存在”,他的真正意圖是“喚起讀者對性的反抗心”,⑥大江希望通過性的印象把讀者引入反抗的狀态,并使其在觀念上鬥志昂揚起來。
因此大江把性和政治、暴力、犯罪、死亡等,特别是和政治結合了起來。
比如他在描寫性的人的同時也描寫了政治的人。
“民學會”的領導澤木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大江看來,政治的人士和他人強硬對立抗争的人,他們要麼打倒他人,要麼将他人消解在自己的組織中,讓他人自己放棄本來的立場;而性的人和任何他人都不對立抗争,他們“不僅不與他人采取強硬冷淡的關系,而且對他來說本來就不存在他人”。
⑦ 除了《我們的時代》以外,大江還以當時的政治事件為原型寫了《十七歲》、《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
但是這些敏感的話題引起了右翼團體的反感,發表這些作品的雜志社不得不迫于壓力公開道歉。
而且《政之少年之死》還遭到了在以後大江的任何一個文學全集中都未被收錄的厄運。
二、作品主題轉換帶來的文學再生 但是幾年後,大江健三郎便在文學上陷入了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監禁狀态”、“性”、“政治”這些初期的文學主題鬥陷入了寫不下去的困境,他遇到了踏入文壇以來最大的危機。
就在這個時候,由于1963年的兩件事情,大江本人和他的文學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6月長子的出生和8月初次訪問廣島。
1.“從正面接受挑戰與之鬥争” 本來大江對當時的社會形勢感到絕望,不打算要孩子。
他曾經想“盡量不要懷孕,減少一個1980的不幸的自殺者”。
⑧但是通過1960年對中國的訪問,他改變了主意。
在新中國朝氣蓬勃的氣氛中,他看到了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和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父母,由此大江本人也對未來真正燃起了希望。
再加上有數十萬人連日包圍國會議事堂的反日美安保條約的示威,更堅定了他的決心,決定“養育個孩子吧,看來未來不可能是零”。
⑨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為了從絕望的狀況中尋求一線光明而生的孩子腦部卻有異常。
這對此是的大江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
但是通過寫長篇《個人的體驗》和短篇小說《空中的怪物阿歸》,大江不但從混亂的地域中掙紮了出來,而且還克服了文學和人生的重大危機。
《個人的體驗》中的主人公鳥,總想從日常生活中擺脫出來,可是剛出生的嬰兒卻患了腦玻他拒絕給嬰兒進行手術,把孩子交給了認識的醫生處置。
但後來,他想起自己自我欺騙的每一天,感到十分愕然,因此決定不再逃避現實,接受這個孩子并把他撫養長大。
他接受了搶救孩子的手術。
結果,孩子得的隻是個腦瘤。
一心想逃避現實生活的鳥經過人生的考驗,選擇了直面日常生活,從而達到了飛躍。
在這部作品中大江還将殘疾兒問題和和問題結合了起來。
他把蘇聯再次進行核試驗看作“世界”,把異常兒的出生看作“個人”。
新在無論對
大江在這部作品中幾乎每一頁都有關于性的描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象村子裡放蕩的姑娘一樣,幾乎被所有的批評家厭惡”,③但也有象奧野健男那樣的批評家,他說:“我對大江健三郎的文學抱有關心和同感是從《我們的時代》開始的。
”④奧野指出,“大江雖然如此執著于性,但并不以描寫性為目的”,“大江是作為描寫人和世界的手段來使用性的”。
⑤确實,大江所注重的是從性的角度來把握處在閉鎖狀态中扭曲的人,并由此來關注現代的缺陷。
性本身并不是“擁有美的價值存在”,他的真正意圖是“喚起讀者對性的反抗心”,⑥大江希望通過性的印象把讀者引入反抗的狀态,并使其在觀念上鬥志昂揚起來。
因此大江把性和政治、暴力、犯罪、死亡等,特别是和政治結合了起來。
比如他在描寫性的人的同時也描寫了政治的人。
“民學會”的領導澤木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大江看來,政治的人士和他人強硬對立抗争的人,他們要麼打倒他人,要麼将他人消解在自己的組織中,讓他人自己放棄本來的立場;而性的人和任何他人都不對立抗争,他們“不僅不與他人采取強硬冷淡的關系,而且對他來說本來就不存在他人”。
⑦ 除了《我們的時代》以外,大江還以當時的政治事件為原型寫了《十七歲》、《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
但是這些敏感的話題引起了右翼團體的反感,發表這些作品的雜志社不得不迫于壓力公開道歉。
而且《政之少年之死》還遭到了在以後大江的任何一個文學全集中都未被收錄的厄運。
二、作品主題轉換帶來的文學再生 但是幾年後,大江健三郎便在文學上陷入了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監禁狀态”、“性”、“政治”這些初期的文學主題鬥陷入了寫不下去的困境,他遇到了踏入文壇以來最大的危機。
就在這個時候,由于1963年的兩件事情,大江本人和他的文學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6月長子的出生和8月初次訪問廣島。
1.“從正面接受挑戰與之鬥争” 本來大江對當時的社會形勢感到絕望,不打算要孩子。
他曾經想“盡量不要懷孕,減少一個1980的不幸的自殺者”。
⑧但是通過1960年對中國的訪問,他改變了主意。
在新中國朝氣蓬勃的氣氛中,他看到了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和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父母,由此大江本人也對未來真正燃起了希望。
再加上有數十萬人連日包圍國會議事堂的反日美安保條約的示威,更堅定了他的決心,決定“養育個孩子吧,看來未來不可能是零”。
⑨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為了從絕望的狀況中尋求一線光明而生的孩子腦部卻有異常。
這對此是的大江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
但是通過寫長篇《個人的體驗》和短篇小說《空中的怪物阿歸》,大江不但從混亂的地域中掙紮了出來,而且還克服了文學和人生的重大危機。
《個人的體驗》中的主人公鳥,總想從日常生活中擺脫出來,可是剛出生的嬰兒卻患了腦玻他拒絕給嬰兒進行手術,把孩子交給了認識的醫生處置。
但後來,他想起自己自我欺騙的每一天,感到十分愕然,因此決定不再逃避現實,接受這個孩子并把他撫養長大。
他接受了搶救孩子的手術。
結果,孩子得的隻是個腦瘤。
一心想逃避現實生活的鳥經過人生的考驗,選擇了直面日常生活,從而達到了飛躍。
在這部作品中大江還将殘疾兒問題和和問題結合了起來。
他把蘇聯再次進行核試驗看作“世界”,把異常兒的出生看作“個人”。
新在無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