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
關燈
小
中
大
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是赫爾曼和尤麗葉·卡夫卡的兒子,“卡夫卡”這個名字源于捷克文,其字面意思(正确的寫法是Kavka)是“寒鴉”。
在赫爾曼·卡夫卡商号的公函信封上就印着這個長着漂亮尾巴的大頭鳥作為标志,弗蘭茨早先給我來信時經常使用這種信封。
在捷克地區的猶太人中,也就是說,在由約瑟夫二世皇帝授予姓氏的時期在捷克地區定居下來的猶太人中,卡夫卡這個姓氏并不罕見。
這裡并不存在民族的、政治的考慮在内。
不過弗蘭茨的父親對舊奧地利的捷克民族諸黨派倒頗有好感,盡管并非旗幟鮮明。
他這種好感也可能與他對捷克鄉土的懷念有關。
弗蘭茨卻隻上德語學校,受的是德語的教育,隻是後來他才自發地掌握了準确的捷克語知識,獲得了對捷克文化的深刻理解。
與此同時,他并未放松與德語文化的聯系(在适當的地方我們還将談到以後為他意識到的與猶太民族的聯系的根本意義)。
弗蘭茨有個遠房堂兄,跟他長得很像,比他壯實一點,除此以外,簡直可以說是與弗蘭茨同一個模子裡出來的。
弗蘭茨對他勇往直前的魄力和堅強的組織才能十分欽佩,這位堂兄從學生時代到後來作為大學教授和議員(在捷克議院中)一直都在德語自由黨派中處于領導地位。
這就是布魯諾·卡夫卡教授,盡管他英年早逝,但他作為法律草案的批評者和有創見的撰寫者,作為政治家,作為克拉諾波爾斯基學術遺著的編纂者,并以他自己的法學著述證明,他有能力開辟美好的生活天地。
弗蘭茨的父親和布魯諾的父親是堂兄弟。
關于卡夫卡的家世,可以在卡夫卡的日記中讀到如下記述: 我的名字在希伯來語中是Amschcl(阿姆謝爾),正如 母系中母親的祖父.我母親,他是個非常虔誠和搏學 的人,留着長長的白胡子,他去世時,我母親六歲。
她還 記得,人們讓她抓住死屍的腳趾。
請求原諒她可能對祖父 犯下的過失。
此外、她也記得祖父那塞滿四壁的許多許多 書。
他每天在河裡洗澡,入冬後,他就在冰上鑿個窟窿照 洗不誤。
我母親的母親很早就死于傷寒。
從這次喪事之後, 母親的祖母變得郁郁寡歡,不想吃飯,不同任何人說話。
有 一次,在她的女兒去世一年後,她出去散步,再也沒有回 來。
人們從易北河中撈起了她的屍體。
還有個比母親的祖 父更搏學的人,那就是母親的曾祖父,他受到基督徒和猶 太教徒普遍的尊敬。
在一次火災中,他的虔誠創造了奇迹, 大火将周圍的房舍夷為平地,卻越過了他的房子。
他有四 個兒子,有一個改信了基督教,成了醫生。
除了母親的祖 父外,那三個部死得很早。
她的祖父有個兒子,母親稱他 為瘋叔叔納坦,還有個女兒,便是母親的母親。
弗蘭茨的母親死于1934年,比她的兒子多活了十年。
她在世時我常與她見面,她是位安詳、善良、聰明異常、可以說智慧橫溢的女人,從她那裡我得到了弗蘭茨家世記述的補充材料。
據她說,卡夫卡的父親來自施特拉科尼茨地區(南波希米亞)的沃賽克。
赫爾曼·卡夫卡的父親是屠戶。
赫爾曼的青年時代是艱苦的、勞碌的,他的幹勁和堅韌精神顯然是無窮的。
他的兄弟姐妹(三個兄弟,兩個姐妹)照弗蘭茨的母親尤莉·卡夫卡的話說,也是“巨人”。
弗蘭茨一輩子都處于強大的、外表也強壯非凡(高個子、寬肩膀)的父親的陰影籠罩下。
弗蘭茨的父親勞碌了一生,商業上不無成就,然而也充滿憂愁和疾病,留下了一個子孫滿堂的家庭,他懷著作為家長的驕傲,為此欣喜,售出那至今(指1937—一譯者)依然存在的批發公司(位于舊城環城路)後,他還在布拉格市中心留下了一幢多層的出租樓房。
他完全靠自己的勞動,幹練地、謹慎地、以犧牲和奮鬥建立了這個财丁兩旺的家庭,這個家庭及其豐裕的生活供給在弗蘭茨的想象力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就這個意義而言,他對父親的崇敬是無限的,這種崇敬蒙上了英雄的色彩,由像我這樣不曾直接處于該家庭磁場内的,可以較冷靜地旁觀的人看來,這種崇敬有其符合實際之處,亦有某些誇張的因素。
對于卡夫卡感情的培養來說,這種崇敬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這種心理究竟達到何種程度,也可以從我下面摘錄的(批判性的)日記片斷中看出來,這段日記生動地描繪了當初的父親形象。
弗蘭茨寫道: 聽着父親無休止地挖苦同代人的、尤其是他的孩子們 的幸福處境,同時述說他年輕時必須經曆的千辛萬苦,很 不以為然。
無人否認,由于他長年累月衣衫單薄,腿上一 直負着好不了的傷口;他經常挨餓,十歲時就推着小車走 村串戶,早出晚歸,冬天也不停歇。
然而他不願理解,這 些千真萬确的事實和我沒有吃過所有這些苦同樣千真萬确 的事實卻無論如何得不出這些結論:我過得比他幸福,而 他可以因腿上的傷口擡高自己;他可以從一開始就估計并 斷定,我不會贊賞他當時的辛勞困苦,正由于我沒有體嘗 過同樣的艱苦滋味,我就必須對他感恩不盡。
我何嘗不想 傾聽他沒完沒了地講他的青春和雙親,但是他以一種誇耀 和争吵的語氣來叙述這些,可真是活受罪。
他動不動就雙 掌一拍,“哼,今天誰知道這個!孩子們知道什麼!他們誰 也沒有經受過!今天有哪個孩子懂這些嗎?”今天他當着來 看我們的尤莉姑姑又說了一通類似的話。
她也長着一切父 系親戚所特有的那麼一張大臉蛋。
眼睛的位置和顔色有那 麼點不對勁兒。
她十歲時就去為人家燒飯。
天寒地凍之際, 她穿着潮濕的小裙子東奔西跑,腿上的皮膚開裂了,小裙 子結冰了,晚上上床後才會幹。
現在我繼續記述弗蘭茨母親的話。
父系方面的祖母生于普拉妥夫斯基家,人們都說她心地非常善良,由于懂醫,她在村民中享有崇高的聲譽。
此外,在父系的祖先那兒代代相傳的特點首先是戰取生活的精神和掌握生活的能力。
赫爾曼當過三年兵,步入老年後他也樂意回顧他的戎馬生涯,一旦情緒較好(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他會唱起軍歌來。
他的父親,即弗蘭茨的祖父,能夠用腳趾将一麻袋面粉從地面提起。
有一次,一夥吉普賽人闖入了一幢平房的客棧,吓得戰戰兢兢的客棧老闆把卡夫卡的祖父找了來。
他将這些不速之客接了出去。
假如我們掉過頭來看看母系的先人,情況便截然不同了。
這裡面有博學多識的人,往往是些有奇異的癖好的愛幻想的人,另一些人則被這種癖好引入冒險的、異國色彩的或離奇的、隐居般的生活。
上面摘引過的弗蘭茨的日記記述中提到過母親的祖父和曾祖父的虔誠和(猶太教經師式的)博學聲譽。
在冰封的河裡洗澡也是特别虔誠的人的一種宗教儀式,而不能理解成自然健身法,這種健身法當時還不存在,猶太人也不懂其妙用——剛才提到的這些男人出生于波利亞斯家,住在波德布拉得。
祖父總是将宗教法則規定佩帶的信教線挂在衣服外面,而不是塞在衣服裡面。
孩子門跟在他後面,嘲笑他,但他們過後便在(基督教的)學校裡受到訓誡。
老師教導他們,不可取笑如此虔誠的人。
祖父(應為曾祖父——譯音)唯一的孩子死得過早,并因此而可能導緻了祖母的自殺,這個孩子叫艾斯特·波裡亞斯,她嫁給了雅各布·略維。
這個結合産生了六個孩子,老二(尤麗葉·略維)成了弗蘭茨·卡夫卡的母親。
老大(阿爾弗雷德)很早就去了外國,獲得了許多勳章,後來當上了西班牙鐵路總經理。
他終身未娶,常到布拉格來,給弗蘭茨的青年時代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這首先是由于弗蘭茨期待着由他引入現實生活之途。
弗蘭茨向往遙遠的國度,母親有一個弟弟(約瑟夫)也在國外生活,他在剛果領導着一家殖民公司,擁有一支商隊,這支商隊有時達到一百五十人之衆。
後來他在巴黎生活,同一個法國女人結了婚。
舅舅的生活成了卡夫卡的創作源泉,成了卡夫卡完成的作品和計劃中展現的許多異國景象。
住在馬德裡的舅舅阿爾弗雷德應該算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也是和藹可親的,家庭意識強烈(我認識他,但未給我留下輪廓鮮明的印象)。
從給青年時期朋友奧斯卡·波拉克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卡夫卡對他是多麼失望。
弗蘭茨問他,“他是否有法子将我從這些事物中解脫出來,能否帶我前往何處,使我終于得以着手新鮮的事業”。
——弗蘭茨始終視其法律職業為權宜之計,渴望能從事其他工作。
他把他的青春願望告訴這位舅舅,盡管十分含蓄,有保留,他同這位舅舅的關系在親戚關系普遍的冷淡中不能說是不好的。
母親的另一個弟弟(魯道夫)生活在科希熱爾啤酒廠的會計崗位上,孤僻寂寞,由于信仰的轉移加入了天主教。
最小的弟弟(西格弗裡德)在特裡什當鄉村醫生,也是單身漢,後遷入布拉格卡夫卡家的房子,在弗蘭茨生命的最後階段中對卡夫卡進行一些醫治,從而對卡夫卡的命運有所參與。
據弗蘭茨的母親說,弗蘭茨是在麥瑟街和卡普芬街(現在是卡普洛瓦)交接的路口房子裡出世的。
他度過童年的其他地方是:蓋斯特街(杜斯尼)上的來黑申慈善樓,“米努塔”樓,溫策廣場——斯梅茨基街拐角處房子。
當我第一次拜訪他時,他家住在台恩教堂旁,蔡特納街(現在是切雷特那三号)上一套狹小、不規則的老掉牙的房間裡,這些房間還算舒适。
父親的公司也位于蔡特納街上,以後才遷入舊城環形路上的金斯基宮内的商店群裡。
在卡夫卡的《觀察》和早期的其他著作中,可以找到許多這家商店的場面和形勢的蹤影,日記中自然也不乏此類描述。
不妨讀一下《商人)(小說集35頁)。
誰是那些“難以打交道的鄉下入”呢?——“商人”必須預測他們需要什麼流行樣式的商品,“與我的圈子裡人們所需的流行樣式不同”。
赫爾曼·卡夫卡的批發商店經營保質商品,是賣給村莊裡和小鎮上的商販的。
在店裡看見的東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許多厚實暖和的便鞋。
有時弗蘭茨在我陪伴廠到店裡去,再次試着減輕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下呻吟的父親的壓力,至少試着表明自己的誠意,企望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和善的一瞥或一句贊揚的話、然而總是徒勞一場。
母親不知疲倦地在父親的店裡當助手,她的作用顯然是不可代替的。
有一段時間我也在那裡看到弗蘭茨的一個妹妹。
然而父親遠遠不滿意這種局面,從他的家長制出發,他恨不得全家人時時刻刻地圍着他轉。
不過我不認為,我陪弗蘭茨到他父親店裡去所得到的印象一定是準确無誤的。
由于年代遠,回憶已經十分蒼白。
我倒是對他家另外兩個住處記憶猶新,那是我常去找弗蘭茨的地方,尼克拉路三十六号(現在是帕利茨卡),從那裡可以看見碼頭、莫爾島河、遊泳場、橋、百樂宮的綠色斜坡,還有奧培徹樓、尼克拉路與舊城環道拐角。
卡夫卡的工作室面向尼克拉路這邊,他的窗子位于最高一層的最左邊。
從那裡望出去,可以看見俄羅斯教堂上一座大于常人的巴羅克雕塑。
弗蘭茨是最大的孩子。
兩個弟弟(亨利希和格奧格)亡于幼年(一個死于兩歲,另一個一歲半)。
六年之後,三個妹妹相繼出世,她們三人始終形影相随,與她們的哥哥卻保持着一段感情上的距離。
後來,弗蘭茨得病後,小妹妹與哥哥的隔閡被極堅決地打破了,她成了弗蘭茨最信賴最親近的人之一。
——根據所有的報道,我們可以想象弗蘭茨的童年過得是多麼不可言喻的寂寞。
由于母親從早到晚在商店裡忙碌,晚上也是父親木可缺少的玩伴(主要是打撲克).弗蘭茨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家庭女教師和人情淡漠的學校進行的。
——對一個法語女教師或法國女人的回憶表明了性的覺醒。
日記中可以找到關于少年時代的憂郁和遲鈍的記叙(有一次卡夫卡在談另一個問題時用“拖泥帶水”形容過這個時期的特征),比如下面引的1911年的一段日記,這是事隔很久的回顧了:“有時我相信,我在整個中學時期和這以前的日子裡思想特别敏銳,如今不能下此肯定的結論隻是由于記性變壞了,然而有時我又發現,我的壞記性隻是想恭維我,至少在不太重要然而後果嚴重的事情上,我是懶得動腦筋的。
我自然記得,中學時期我經常同貝格曼以
在赫爾曼·卡夫卡商号的公函信封上就印着這個長着漂亮尾巴的大頭鳥作為标志,弗蘭茨早先給我來信時經常使用這種信封。
在捷克地區的猶太人中,也就是說,在由約瑟夫二世皇帝授予姓氏的時期在捷克地區定居下來的猶太人中,卡夫卡這個姓氏并不罕見。
這裡并不存在民族的、政治的考慮在内。
不過弗蘭茨的父親對舊奧地利的捷克民族諸黨派倒頗有好感,盡管并非旗幟鮮明。
他這種好感也可能與他對捷克鄉土的懷念有關。
弗蘭茨卻隻上德語學校,受的是德語的教育,隻是後來他才自發地掌握了準确的捷克語知識,獲得了對捷克文化的深刻理解。
與此同時,他并未放松與德語文化的聯系(在适當的地方我們還将談到以後為他意識到的與猶太民族的聯系的根本意義)。
弗蘭茨有個遠房堂兄,跟他長得很像,比他壯實一點,除此以外,簡直可以說是與弗蘭茨同一個模子裡出來的。
弗蘭茨對他勇往直前的魄力和堅強的組織才能十分欽佩,這位堂兄從學生時代到後來作為大學教授和議員(在捷克議院中)一直都在德語自由黨派中處于領導地位。
這就是布魯諾·卡夫卡教授,盡管他英年早逝,但他作為法律草案的批評者和有創見的撰寫者,作為政治家,作為克拉諾波爾斯基學術遺著的編纂者,并以他自己的法學著述證明,他有能力開辟美好的生活天地。
弗蘭茨的父親和布魯諾的父親是堂兄弟。
關于卡夫卡的家世,可以在卡夫卡的日記中讀到如下記述: 我的名字在希伯來語中是Amschcl(阿姆謝爾),正如 母系中母親的祖父.我母親,他是個非常虔誠和搏學 的人,留着長長的白胡子,他去世時,我母親六歲。
她還 記得,人們讓她抓住死屍的腳趾。
請求原諒她可能對祖父 犯下的過失。
此外、她也記得祖父那塞滿四壁的許多許多 書。
他每天在河裡洗澡,入冬後,他就在冰上鑿個窟窿照 洗不誤。
我母親的母親很早就死于傷寒。
從這次喪事之後, 母親的祖母變得郁郁寡歡,不想吃飯,不同任何人說話。
有 一次,在她的女兒去世一年後,她出去散步,再也沒有回 來。
人們從易北河中撈起了她的屍體。
還有個比母親的祖 父更搏學的人,那就是母親的曾祖父,他受到基督徒和猶 太教徒普遍的尊敬。
在一次火災中,他的虔誠創造了奇迹, 大火将周圍的房舍夷為平地,卻越過了他的房子。
他有四 個兒子,有一個改信了基督教,成了醫生。
除了母親的祖 父外,那三個部死得很早。
她的祖父有個兒子,母親稱他 為瘋叔叔納坦,還有個女兒,便是母親的母親。
弗蘭茨的母親死于1934年,比她的兒子多活了十年。
她在世時我常與她見面,她是位安詳、善良、聰明異常、可以說智慧橫溢的女人,從她那裡我得到了弗蘭茨家世記述的補充材料。
據她說,卡夫卡的父親來自施特拉科尼茨地區(南波希米亞)的沃賽克。
赫爾曼·卡夫卡的父親是屠戶。
赫爾曼的青年時代是艱苦的、勞碌的,他的幹勁和堅韌精神顯然是無窮的。
他的兄弟姐妹(三個兄弟,兩個姐妹)照弗蘭茨的母親尤莉·卡夫卡的話說,也是“巨人”。
弗蘭茨一輩子都處于強大的、外表也強壯非凡(高個子、寬肩膀)的父親的陰影籠罩下。
弗蘭茨的父親勞碌了一生,商業上不無成就,然而也充滿憂愁和疾病,留下了一個子孫滿堂的家庭,他懷著作為家長的驕傲,為此欣喜,售出那至今(指1937—一譯者)依然存在的批發公司(位于舊城環城路)後,他還在布拉格市中心留下了一幢多層的出租樓房。
他完全靠自己的勞動,幹練地、謹慎地、以犧牲和奮鬥建立了這個财丁兩旺的家庭,這個家庭及其豐裕的生活供給在弗蘭茨的想象力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就這個意義而言,他對父親的崇敬是無限的,這種崇敬蒙上了英雄的色彩,由像我這樣不曾直接處于該家庭磁場内的,可以較冷靜地旁觀的人看來,這種崇敬有其符合實際之處,亦有某些誇張的因素。
對于卡夫卡感情的培養來說,這種崇敬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這種心理究竟達到何種程度,也可以從我下面摘錄的(批判性的)日記片斷中看出來,這段日記生動地描繪了當初的父親形象。
弗蘭茨寫道: 聽着父親無休止地挖苦同代人的、尤其是他的孩子們 的幸福處境,同時述說他年輕時必須經曆的千辛萬苦,很 不以為然。
無人否認,由于他長年累月衣衫單薄,腿上一 直負着好不了的傷口;他經常挨餓,十歲時就推着小車走 村串戶,早出晚歸,冬天也不停歇。
然而他不願理解,這 些千真萬确的事實和我沒有吃過所有這些苦同樣千真萬确 的事實卻無論如何得不出這些結論:我過得比他幸福,而 他可以因腿上的傷口擡高自己;他可以從一開始就估計并 斷定,我不會贊賞他當時的辛勞困苦,正由于我沒有體嘗 過同樣的艱苦滋味,我就必須對他感恩不盡。
我何嘗不想 傾聽他沒完沒了地講他的青春和雙親,但是他以一種誇耀 和争吵的語氣來叙述這些,可真是活受罪。
他動不動就雙 掌一拍,“哼,今天誰知道這個!孩子們知道什麼!他們誰 也沒有經受過!今天有哪個孩子懂這些嗎?”今天他當着來 看我們的尤莉姑姑又說了一通類似的話。
她也長着一切父 系親戚所特有的那麼一張大臉蛋。
眼睛的位置和顔色有那 麼點不對勁兒。
她十歲時就去為人家燒飯。
天寒地凍之際, 她穿着潮濕的小裙子東奔西跑,腿上的皮膚開裂了,小裙 子結冰了,晚上上床後才會幹。
現在我繼續記述弗蘭茨母親的話。
父系方面的祖母生于普拉妥夫斯基家,人們都說她心地非常善良,由于懂醫,她在村民中享有崇高的聲譽。
此外,在父系的祖先那兒代代相傳的特點首先是戰取生活的精神和掌握生活的能力。
赫爾曼當過三年兵,步入老年後他也樂意回顧他的戎馬生涯,一旦情緒較好(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他會唱起軍歌來。
他的父親,即弗蘭茨的祖父,能夠用腳趾将一麻袋面粉從地面提起。
有一次,一夥吉普賽人闖入了一幢平房的客棧,吓得戰戰兢兢的客棧老闆把卡夫卡的祖父找了來。
他将這些不速之客接了出去。
假如我們掉過頭來看看母系的先人,情況便截然不同了。
這裡面有博學多識的人,往往是些有奇異的癖好的愛幻想的人,另一些人則被這種癖好引入冒險的、異國色彩的或離奇的、隐居般的生活。
上面摘引過的弗蘭茨的日記記述中提到過母親的祖父和曾祖父的虔誠和(猶太教經師式的)博學聲譽。
在冰封的河裡洗澡也是特别虔誠的人的一種宗教儀式,而不能理解成自然健身法,這種健身法當時還不存在,猶太人也不懂其妙用——剛才提到的這些男人出生于波利亞斯家,住在波德布拉得。
祖父總是将宗教法則規定佩帶的信教線挂在衣服外面,而不是塞在衣服裡面。
孩子門跟在他後面,嘲笑他,但他們過後便在(基督教的)學校裡受到訓誡。
老師教導他們,不可取笑如此虔誠的人。
祖父(應為曾祖父——譯音)唯一的孩子死得過早,并因此而可能導緻了祖母的自殺,這個孩子叫艾斯特·波裡亞斯,她嫁給了雅各布·略維。
這個結合産生了六個孩子,老二(尤麗葉·略維)成了弗蘭茨·卡夫卡的母親。
老大(阿爾弗雷德)很早就去了外國,獲得了許多勳章,後來當上了西班牙鐵路總經理。
他終身未娶,常到布拉格來,給弗蘭茨的青年時代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這首先是由于弗蘭茨期待着由他引入現實生活之途。
弗蘭茨向往遙遠的國度,母親有一個弟弟(約瑟夫)也在國外生活,他在剛果領導着一家殖民公司,擁有一支商隊,這支商隊有時達到一百五十人之衆。
後來他在巴黎生活,同一個法國女人結了婚。
舅舅的生活成了卡夫卡的創作源泉,成了卡夫卡完成的作品和計劃中展現的許多異國景象。
住在馬德裡的舅舅阿爾弗雷德應該算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也是和藹可親的,家庭意識強烈(我認識他,但未給我留下輪廓鮮明的印象)。
從給青年時期朋友奧斯卡·波拉克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卡夫卡對他是多麼失望。
弗蘭茨問他,“他是否有法子将我從這些事物中解脫出來,能否帶我前往何處,使我終于得以着手新鮮的事業”。
——弗蘭茨始終視其法律職業為權宜之計,渴望能從事其他工作。
他把他的青春願望告訴這位舅舅,盡管十分含蓄,有保留,他同這位舅舅的關系在親戚關系普遍的冷淡中不能說是不好的。
母親的另一個弟弟(魯道夫)生活在科希熱爾啤酒廠的會計崗位上,孤僻寂寞,由于信仰的轉移加入了天主教。
最小的弟弟(西格弗裡德)在特裡什當鄉村醫生,也是單身漢,後遷入布拉格卡夫卡家的房子,在弗蘭茨生命的最後階段中對卡夫卡進行一些醫治,從而對卡夫卡的命運有所參與。
據弗蘭茨的母親說,弗蘭茨是在麥瑟街和卡普芬街(現在是卡普洛瓦)交接的路口房子裡出世的。
他度過童年的其他地方是:蓋斯特街(杜斯尼)上的來黑申慈善樓,“米努塔”樓,溫策廣場——斯梅茨基街拐角處房子。
當我第一次拜訪他時,他家住在台恩教堂旁,蔡特納街(現在是切雷特那三号)上一套狹小、不規則的老掉牙的房間裡,這些房間還算舒适。
父親的公司也位于蔡特納街上,以後才遷入舊城環形路上的金斯基宮内的商店群裡。
在卡夫卡的《觀察》和早期的其他著作中,可以找到許多這家商店的場面和形勢的蹤影,日記中自然也不乏此類描述。
不妨讀一下《商人)(小說集35頁)。
誰是那些“難以打交道的鄉下入”呢?——“商人”必須預測他們需要什麼流行樣式的商品,“與我的圈子裡人們所需的流行樣式不同”。
赫爾曼·卡夫卡的批發商店經營保質商品,是賣給村莊裡和小鎮上的商販的。
在店裡看見的東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許多厚實暖和的便鞋。
有時弗蘭茨在我陪伴廠到店裡去,再次試着減輕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下呻吟的父親的壓力,至少試着表明自己的誠意,企望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和善的一瞥或一句贊揚的話、然而總是徒勞一場。
母親不知疲倦地在父親的店裡當助手,她的作用顯然是不可代替的。
有一段時間我也在那裡看到弗蘭茨的一個妹妹。
然而父親遠遠不滿意這種局面,從他的家長制出發,他恨不得全家人時時刻刻地圍着他轉。
不過我不認為,我陪弗蘭茨到他父親店裡去所得到的印象一定是準确無誤的。
由于年代遠,回憶已經十分蒼白。
我倒是對他家另外兩個住處記憶猶新,那是我常去找弗蘭茨的地方,尼克拉路三十六号(現在是帕利茨卡),從那裡可以看見碼頭、莫爾島河、遊泳場、橋、百樂宮的綠色斜坡,還有奧培徹樓、尼克拉路與舊城環道拐角。
卡夫卡的工作室面向尼克拉路這邊,他的窗子位于最高一層的最左邊。
從那裡望出去,可以看見俄羅斯教堂上一座大于常人的巴羅克雕塑。
弗蘭茨是最大的孩子。
兩個弟弟(亨利希和格奧格)亡于幼年(一個死于兩歲,另一個一歲半)。
六年之後,三個妹妹相繼出世,她們三人始終形影相随,與她們的哥哥卻保持着一段感情上的距離。
後來,弗蘭茨得病後,小妹妹與哥哥的隔閡被極堅決地打破了,她成了弗蘭茨最信賴最親近的人之一。
——根據所有的報道,我們可以想象弗蘭茨的童年過得是多麼不可言喻的寂寞。
由于母親從早到晚在商店裡忙碌,晚上也是父親木可缺少的玩伴(主要是打撲克).弗蘭茨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家庭女教師和人情淡漠的學校進行的。
——對一個法語女教師或法國女人的回憶表明了性的覺醒。
日記中可以找到關于少年時代的憂郁和遲鈍的記叙(有一次卡夫卡在談另一個問題時用“拖泥帶水”形容過這個時期的特征),比如下面引的1911年的一段日記,這是事隔很久的回顧了:“有時我相信,我在整個中學時期和這以前的日子裡思想特别敏銳,如今不能下此肯定的結論隻是由于記性變壞了,然而有時我又發現,我的壞記性隻是想恭維我,至少在不太重要然而後果嚴重的事情上,我是懶得動腦筋的。
我自然記得,中學時期我經常同貝格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