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做他的情婦,成為他的炫耀物。
可他向她做出的天花亂墜的物質許諾,又應該怎麼理解呢? 這三天的等待對烏麗克來說簡直無法忍受。
在最後一夜,她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隻得坐起來,對着黑暗的牆壁反複考慮:我該不該答應?不妨試試看,如果不守諾言,還可以随時洗手不幹嘛。
我要對他說清楚,我有自己的意志,任何人都不能使我屈服,哪怕用什麼别墅、首飾、裘皮和美洲虎式敞篷轎車來引誘。
三天後的一個晚上,烏麗克又去托斯卡納酒吧找馮-格來欣,向他說出了那句她練習了一整天的話: “我決定接受您的建議。
” “烏麗克,您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
” “不,隻是好奇的決定而已。
我想知道,您打我的什麼主意?” “您從明天起就在我酒吧工作。
” “還有呢?” “沒有了。
” “能不能掙點外快?我知道,後屋裡有一排房間,留給有錢的客人。
” “我禁止您……” “一上來就禁止!”烏麗克搖着頭說,“您知道,我不會讓人禁止的。
禁止?對我來說這意味着我沒法和您共事。
馮-格來欣先生,我們談不到一塊兒去。
” “您會認識大人物的,但不是在後屋裡。
烏麗克,别老像個刺猬一樣!您先看看情況發展嘛。
偉大藝術品的産生是需要時間的。
” “我跟藝術有什麼關系?” “按我的計劃,那是件藝術品,是逐漸形成的……” “您說具體點。
” “等以後吧。
您不喜歡出乎意料的事嗎?” “要是讓我走上邪路,我就不喜歡。
” “邪路……”馮-格來欣笑笑說,“虧您說得出口!您在您那條邪路上可沒少賺錢。
”烏麗克正想說什麼,馮-格來欣打斷了她。
“不提這個了,都是過去的事了!明晚9點您開始上班。
” “當吧女我沒有經驗。
” “雷内調酒,您管上酒,對客人微笑……就幹這些。
要是有客人向您傾訴他的内心想法,向您宣洩他的苦悶,您就耐心聽着,表示同情,這會使客人感到好受。
您要設法讓他一杯又一杯地喝酒……這有什麼難的?” 烏麗克點點頭說:“我再問一遍,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我?” “您真想聽我的回答嗎?” “是的!” “這是因為您既有天使的外表,又是魔鬼的女兒。
” “從來沒有人這麼說我。
”烏麗克驚呆了。
馮-格來欣的微笑刺激着她,她真想打他一個耳光。
她好不容易控制住自己,隻是握緊了拳頭。
“那是因為說話的人不坦率,或者沒有認識到。
隻要給錢,您身上可以長出翅膀來,無邊無際地飛翔……” “沒有的事兒!我隻要掙的錢夠我正常生活就行了。
” “什麼叫正常?正常的概念是因人而異的。
對某些人說,有一套三居室住房,晚上能喝一瓶皮爾森啤酒,就算正常了。
而某些人則要求住别墅,喝香槟。
您喜歡什麼:啤酒還是香槟?” “香槟。
” “這不就對了!我看您還得花很多時間來發現自己的價值。
”馮-格來欣做了一個有力的手勢,語氣忽然變硬:“烏麗克,您可以走了。
” 烏麗克還在猶豫,她還有好多事要問好多話要說,但看到馮-格來欣嚴峻的臉色,也就算了。
她默默地點點頭,走出了房間。
薩爾瓦多在外面等她,把她帶到一個長長的、閃光的酒台前。
他高興地說:“為歡迎新同事,本店請客喝一杯雞尾酒。
你現在屬于我們這兒的人了,想喝點什麼?” “随你的便。
” “來一杯‘蒙特哥海灣’?” “行啊……” 過了一會兒,烏麗克走出酒吧,凝視着霓虹燈廣告,她問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決定。
馮-格來欣對她的評價使她震驚——又是天使,又是魔鬼的女兒,真是豈有此理!她的看法完全相反,她認為自己一輩子都在受欺負,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她一直在掙紮,以免被壓死和淹死。
她身上哪有什麼魔鬼的影子?難道争取生活中有點安全感,就成魔鬼了嗎? 烏麗克移開目光,快步走到街上,坐了一輛出租車回家。
她一進屋就把鋪在床上的大毛巾扔到房間的角落裡去,那是用來防備“客人”弄髒她的床的。
一切都過去了!她的生命之路走到一個十字街頭,她決定朝正确方向拐彎。
這條路選對了嗎?人們很快會看到它通向何方。
次日晚上準9點,烏麗克開始站酒台。
這工作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特别的地方…… 羅伯特的母親首先發現自己兒子有了變化。
蓋爾達-哈比希和她那位當官的丈夫不一樣,她喜愛藝術和音樂。
她從兒子的鋼琴彈奏中聽出來了兒子的變化,認為是一種成熟的标志。
一天晚上,當羅伯特在“音樂室”裡有力地敲擊琴鍵時,她就和丈夫談起這事。
“胡伯特,你聽見了嗎?”她一邊問,一邊傾聽。
“什麼?”胡伯特擡起頭問。
他正在讀一篇關于巴伐利亞州議會最近一次會議的報道。
他對綠黨的一項新提案很是不以為然:該黨反對在某個地方造房子,因為得砍掉三棵古樹。
房子是為一家醫院的擴建工程而造的,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争論:究竟什麼更重要,保證人的健康,還是保留三棵老掉牙的樹? “羅伯特在彈肖邦……” “他不一直都在彈嗎?” “可是他現在彈出來的音樂像是青年貝多芬的……這麼強勁,這麼粗犷,這麼熱烈……” 胡伯特點了點頭。
他根本沒有發現這一變化,他聽不出這種細微的差别。
說到音樂,這位處長先生就像隻熊瞎子一樣。
有一次他太太動員他去慕尼黑國家歌劇院看歌劇《西格弗裡德》,謝幕時他竟然說:“那家夥用劍把石砧砍碎了,這從材料學的角度看是不可能的。
”看完《萊茵河的黃金》後他又說:“衆神仙在一條彩虹上飛往聖賢祠,這算怎麼回事兒呢?彩虹隻不過是一種幻景而已。
”自從那個晚上以後,蓋爾達總覺得自己很寂寞。
“羅伯特在起變化,”她現在肯定地說,“音樂表現人的心靈……羅伯特像有什麼問題。
” “對,在數學方面。
” “不是指這方面。
” “那是什麼呢?” “問題在深層次。
” “我兒子羅伯特還會有什麼别的問題?他在補習數學,表明他能正視自己的問題,也能解決問題。
” 對哈比希博士來說,讨論就到此為止了。
他更關心的是綠黨向州議會的提案,盡管他對此是無從插手的。
哈比希屬于那種靜悄悄搞政治的人,他們的政治天才隻有在自己家裡方能得到發揮,而且搞的是“改天換地”的政治。
可惜這種天才從來不為人所知,這就是孤家寡人式的世界改良者的悲劇。
那天晚上蓋爾達為羅伯特做了他喜歡吃的巧克力布丁。
吃完後她問他:“羅伯特,你有什麼心事嗎?” “沒有啊,媽,怎麼啦?” “哦,我隻是問問而已,是不是在學校裡或者是……” “沒有,媽,一切都很正常。
”羅伯特故作高興地說,“我能把握一切。
”——
可他向她做出的天花亂墜的物質許諾,又應該怎麼理解呢? 這三天的等待對烏麗克來說簡直無法忍受。
在最後一夜,她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隻得坐起來,對着黑暗的牆壁反複考慮:我該不該答應?不妨試試看,如果不守諾言,還可以随時洗手不幹嘛。
我要對他說清楚,我有自己的意志,任何人都不能使我屈服,哪怕用什麼别墅、首飾、裘皮和美洲虎式敞篷轎車來引誘。
三天後的一個晚上,烏麗克又去托斯卡納酒吧找馮-格來欣,向他說出了那句她練習了一整天的話: “我決定接受您的建議。
” “烏麗克,您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
” “不,隻是好奇的決定而已。
我想知道,您打我的什麼主意?” “您從明天起就在我酒吧工作。
” “還有呢?” “沒有了。
” “能不能掙點外快?我知道,後屋裡有一排房間,留給有錢的客人。
” “我禁止您……” “一上來就禁止!”烏麗克搖着頭說,“您知道,我不會讓人禁止的。
禁止?對我來說這意味着我沒法和您共事。
馮-格來欣先生,我們談不到一塊兒去。
” “您會認識大人物的,但不是在後屋裡。
烏麗克,别老像個刺猬一樣!您先看看情況發展嘛。
偉大藝術品的産生是需要時間的。
” “我跟藝術有什麼關系?” “按我的計劃,那是件藝術品,是逐漸形成的……” “您說具體點。
” “等以後吧。
您不喜歡出乎意料的事嗎?” “要是讓我走上邪路,我就不喜歡。
” “邪路……”馮-格來欣笑笑說,“虧您說得出口!您在您那條邪路上可沒少賺錢。
”烏麗克正想說什麼,馮-格來欣打斷了她。
“不提這個了,都是過去的事了!明晚9點您開始上班。
” “當吧女我沒有經驗。
” “雷内調酒,您管上酒,對客人微笑……就幹這些。
要是有客人向您傾訴他的内心想法,向您宣洩他的苦悶,您就耐心聽着,表示同情,這會使客人感到好受。
您要設法讓他一杯又一杯地喝酒……這有什麼難的?” 烏麗克點點頭說:“我再問一遍,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我?” “您真想聽我的回答嗎?” “是的!” “這是因為您既有天使的外表,又是魔鬼的女兒。
” “從來沒有人這麼說我。
”烏麗克驚呆了。
馮-格來欣的微笑刺激着她,她真想打他一個耳光。
她好不容易控制住自己,隻是握緊了拳頭。
“那是因為說話的人不坦率,或者沒有認識到。
隻要給錢,您身上可以長出翅膀來,無邊無際地飛翔……” “沒有的事兒!我隻要掙的錢夠我正常生活就行了。
” “什麼叫正常?正常的概念是因人而異的。
對某些人說,有一套三居室住房,晚上能喝一瓶皮爾森啤酒,就算正常了。
而某些人則要求住别墅,喝香槟。
您喜歡什麼:啤酒還是香槟?” “香槟。
” “這不就對了!我看您還得花很多時間來發現自己的價值。
”馮-格來欣做了一個有力的手勢,語氣忽然變硬:“烏麗克,您可以走了。
” 烏麗克還在猶豫,她還有好多事要問好多話要說,但看到馮-格來欣嚴峻的臉色,也就算了。
她默默地點點頭,走出了房間。
薩爾瓦多在外面等她,把她帶到一個長長的、閃光的酒台前。
他高興地說:“為歡迎新同事,本店請客喝一杯雞尾酒。
你現在屬于我們這兒的人了,想喝點什麼?” “随你的便。
” “來一杯‘蒙特哥海灣’?” “行啊……” 過了一會兒,烏麗克走出酒吧,凝視着霓虹燈廣告,她問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決定。
馮-格來欣對她的評價使她震驚——又是天使,又是魔鬼的女兒,真是豈有此理!她的看法完全相反,她認為自己一輩子都在受欺負,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她一直在掙紮,以免被壓死和淹死。
她身上哪有什麼魔鬼的影子?難道争取生活中有點安全感,就成魔鬼了嗎? 烏麗克移開目光,快步走到街上,坐了一輛出租車回家。
她一進屋就把鋪在床上的大毛巾扔到房間的角落裡去,那是用來防備“客人”弄髒她的床的。
一切都過去了!她的生命之路走到一個十字街頭,她決定朝正确方向拐彎。
這條路選對了嗎?人們很快會看到它通向何方。
次日晚上準9點,烏麗克開始站酒台。
這工作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特别的地方…… 羅伯特的母親首先發現自己兒子有了變化。
蓋爾達-哈比希和她那位當官的丈夫不一樣,她喜愛藝術和音樂。
她從兒子的鋼琴彈奏中聽出來了兒子的變化,認為是一種成熟的标志。
一天晚上,當羅伯特在“音樂室”裡有力地敲擊琴鍵時,她就和丈夫談起這事。
“胡伯特,你聽見了嗎?”她一邊問,一邊傾聽。
“什麼?”胡伯特擡起頭問。
他正在讀一篇關于巴伐利亞州議會最近一次會議的報道。
他對綠黨的一項新提案很是不以為然:該黨反對在某個地方造房子,因為得砍掉三棵古樹。
房子是為一家醫院的擴建工程而造的,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争論:究竟什麼更重要,保證人的健康,還是保留三棵老掉牙的樹? “羅伯特在彈肖邦……” “他不一直都在彈嗎?” “可是他現在彈出來的音樂像是青年貝多芬的……這麼強勁,這麼粗犷,這麼熱烈……” 胡伯特點了點頭。
他根本沒有發現這一變化,他聽不出這種細微的差别。
說到音樂,這位處長先生就像隻熊瞎子一樣。
有一次他太太動員他去慕尼黑國家歌劇院看歌劇《西格弗裡德》,謝幕時他竟然說:“那家夥用劍把石砧砍碎了,這從材料學的角度看是不可能的。
”看完《萊茵河的黃金》後他又說:“衆神仙在一條彩虹上飛往聖賢祠,這算怎麼回事兒呢?彩虹隻不過是一種幻景而已。
”自從那個晚上以後,蓋爾達總覺得自己很寂寞。
“羅伯特在起變化,”她現在肯定地說,“音樂表現人的心靈……羅伯特像有什麼問題。
” “對,在數學方面。
” “不是指這方面。
” “那是什麼呢?” “問題在深層次。
” “我兒子羅伯特還會有什麼别的問題?他在補習數學,表明他能正視自己的問題,也能解決問題。
” 對哈比希博士來說,讨論就到此為止了。
他更關心的是綠黨向州議會的提案,盡管他對此是無從插手的。
哈比希屬于那種靜悄悄搞政治的人,他們的政治天才隻有在自己家裡方能得到發揮,而且搞的是“改天換地”的政治。
可惜這種天才從來不為人所知,這就是孤家寡人式的世界改良者的悲劇。
那天晚上蓋爾達為羅伯特做了他喜歡吃的巧克力布丁。
吃完後她問他:“羅伯特,你有什麼心事嗎?” “沒有啊,媽,怎麼啦?” “哦,我隻是問問而已,是不是在學校裡或者是……” “沒有,媽,一切都很正常。
”羅伯特故作高興地說,“我能把握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