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關燈
在乎這些呢?在發展生産這些租借物資的工業時,我們也就是在工業上和軍事上為承擔世界的領導責任作好了準備。

    他們不過要用光我們全部的早期樣品,那些我們可以扔掉的物資,去替我們殺德國人。

    也許他們會替我們把整個工作都做好,不過我懷疑這點。

    最後我們會參加進去,不過掃尾工作總是容易做的。

    我們光靠消耗大量的軍火就可以赢得一次征服世界的勝利,而這些軍用物資,我們可以比全世界加在一起更快地、更大批地生産出來,連一點困難也感覺不到。

    讓别人去流血,讓我們來統治。

    ”這就是《租借法案》的意義,也就是它所起的作用。

     首先是英國人、接着是俄國人受《租借法案》的引誘繼續進行極端殘酷、幾乎絕望的鬥争,盡管在同時更容易、更安全、更有利的和平道路一直向他們敞開着。

    我們有理由認為,在一九四一年底斯大林的戰争處于最低潮時,當他的陸軍和空軍作為統一的戰鬥編制實質上已不存在而我軍正朝着莫斯科猛攻時,如果不是由于美國在口頭上和供應上——而不是在人力上——的鼓勵,那個卓越的現實主義者是會再一次提出和平建議的。

    事實是,俄國人民作出了史無前例的流血犧牲,卻把世界霸權從一個盎格魯-撒克遜強國轉到另一個之手。

     而弗蘭克林-羅斯福把事情處理得如此巧妙,使得英國人不得不乞求這種用流血去換取的援助!為了得到一個替羅斯福打仗的機會,他們要感激涕零。

    在一九四○年十二月八日,丘吉爾給美國總統寫了封非常長的信,這封信在曆史上應該得到比現在更突出的地位。

    丘吉爾有一次說,他當首相不是為了使帝國瓦解,可是這封信卻使它瓦解了。

    丘吉爾在這個文件中坦白地講出英國在船隻、飛機、物資和美元等項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要求總統“想方設法”為了共同的事業援助英國。

    這正是羅斯福坐在輪椅裡不動聲色地等待着的:英國首相書面供認,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帝國就要完蛋。

    不到兩個星期,他向他的顧問們提出了《租借法案》的設想,不到一個月,他又把它提交國會。

     帝國意味着統治和足夠的武裝力量以加強統治。

    在丘吉爾的信中,他承認他的國家和他的帝國已經沒有力量去加強統治,因而乞求援助。

    羅斯福馬上答應了。

    英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也許已經完蛋,但它依舊是一個有四千萬人口的國家,擁有優秀的海軍和空軍,正在同羅斯福的頭号敵人作戰;何況它還是個出色的海島基地,正好位于歐洲海岸外面,将來可以從那裡進攻德國。

    因此當務之急是讓它繼續打下去。

     讨價還價的作戰方法 盡管在這個法案中假惺惺地大談什麼租與借,在整個戰争中美國武器和物資的移交都是贈送的。

    甚至都沒有保存正式的賬目。

    總統要求了、國會也賦予他這樣的權力: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向任何地方運送任何數量的武器和戰争物資。

    在通過這一法律的時候,國會如果知道把布爾什維克國家也包括在内,準會設法阻撓的。

    可是當時蘇聯被認為是希特勒的朋友。

    後來戰争在東線爆發,羅斯福不同國會商量就把潮水般的物資供給布爾什維克。

    美國人抱怨說俄國人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應有的感謝。

    俄國人的态度是更為現實的。

    他們讓自己将近一千一百萬子弟流血犧牲,幫助美國達到了它目前的世界地位,自然會感到他們已經把坦克和飛機的賬全部付清了。

     美國佬喜歡讨價還價。

    《租借法案》就是讨價還價的作戰方法。

    對大公司來說,對千百萬的工人來說,它僅僅意味着經濟繁榮的高漲。

    由于發行了國防公債,代價毫無痛苦地推遲到了未來。

    别的人則在實際進行戰鬥和死亡。

     羅斯福和他的顧問們也曾讨論過他們所冒的風險,那就是德國會把《租借法案》看作是一個戰争行動——它确實是戰争行動——從而正式向美國宣戰。

    但這正是他所要求的,因此他準備好去冒這個險。

    美國一定會全國響應,打一次民兵式的戰争。

    阿道夫-希特勒雖然對美國沒有什麼了解,這一點他倒是懂得的。

    他在沒有解決蘇聯之前,是不打算同美國作戰的,對蘇作戰的計劃這時已經準備就緒了。

    因此德國對《租借法案》隻說了幾句難聽的話,也就容忍下去,而“民主的軍火庫”卻提供大量的武器和物資幫助英國的财閥和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去摧毀第三帝國——這個在歐洲對抗紅色斯拉夫潮流的最後堡壘。

     英譯者按:關于這次大戰的粗略統計大都是些近似值,有關死亡總數的數字各個材料之間相差很大。

    美國最終的損失百分率很低卻是一個事實。

    我們計劃了并進行了那樣一種戰争,盡可能耗費錢和機器而不耗費人命。

    馮-隆似乎認為這就表明美國人缺少勇氣。

    我們不管在哪兒同德國人交手,都有足夠的勇氣打敗他們。

    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全部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