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深深感到蝈蝈的叫聲是世界上最能代表和平生活的聲音。
擴音器裡輪流用各國語言播送最後通知。
一群群中立國僑民提起箱子,順着公路下坡去。
最後擴音器裡用帶着濃重波蘭聲調的英語播送道:“請不要走散。
遇岔道口不要走錯路。
德方通告,凡是在三時前未能到達坎托洛維茨教堂的,德方概不負責。
波蘭方面也不能負責。
即使老年人步行一小時也完全可以到達該地點。
敵人無疑将于三時重新恢複炮擊。
我們也将從一開始就用最強烈的火力予以回擊。
因此,請加快速度。
祝大家平安。
美國萬歲。
波蘭萬歲。
”聽到廣播,美國人都提起箱子朝無人地帶走去。
前兩三百碼跟布拉赫其他地區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再往前走,柏油公路就變成狹窄的土路,隻能容一輛馬車通過。
他們經過被炸毀的房屋。
牲畜欄裡沒有牲口,偶爾有一隻被遺棄的小雞咯咯叫着,到處閑蕩,或是幾隻貓悄沒聲兒地跳來跳去。
道路伸進樹林,陽光透過葉叢投下黃綠色的光柱。
美國人的領隊是一個身材高大的聖公會老牧師,穿一身圈翻領的黑衣服,每逢十字路口,他都要對照一下拜倫繪的地圖。
根據拜倫計算,他們在這種不同尋常的情況下,在兩軍沉默對峙的中間地帶緩緩步行,整整耗費了一個小時。
他事後回憶起來,當時簡直象和平時期在秋天飄散着花香的樹林裡結伴遊玩一樣。
肮髒的路上和樹林裡,到處都是藍色、桔紅色和白色的落花;鳥兒嘁嘁喳喳叫個不停;周圍又是一片奇妙的蝈蝈鳴叫。
他還記得,由于過度緊張,口幹起來,渴得要命,渴得連腿都發軟了。
拜倫還記得兩件事,一次是一輛外交官的黑色轎車從他們身邊駛過,把步行的人都趕到路邊,斯魯特坐在前座上哈哈大笑,朝他和娜塔麗揮手緻意;另一次是即将到達目的地,在拐彎的地方已經能看到坎托洛維茨教堂,馬克-哈特雷走上前來,挽住他的駱膊,對他說:“我的名字叫馬克-哈特雷,我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說着朝拜倫笑了笑,臉色鐵青,已經吓得魂不附體。
他們很快就看到樹林裡有德國炮和德國炮手。
德國榴彈炮比波蘭炮大,外表更好,設計更先進。
士兵們一個個戴着幹淨的土灰色大鋼盔,一動不動地站在大炮旁邊,望着走過的人群。
拜倫懷着極大的好奇心窺視這些德國兵。
戴着大鋼盔顯得确實有一種軍人的威風,但是他們大多數都很年輕,而 且面孔都象他在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看到的德國人的面孔一樣。
許多人戴着眼鏡。
很難令人相信,他們正是那幫壞蛋,正是他們把鋼鐵和炮火傾瀉到華沙城上,用火燒死孕婦,用槍把孩子的胳膊、腿打斷,把一座繁華的首都變成一個大屠場。
他們看上去隻不過是綠蔭如蓋、鳥兒和蝈蝈歡快鳴叫的樹林裡一些身穿軍服、頭戴莊嚴鋼盔的青年而已。
起初,德國人對待這批撤退人員似乎比波蘭人好。
教室附近的路邊停着一輛用騾子拉的水車,那是一隻漆成橄榄色的帶輪的大水罐,德國士兵們讓口渴的人群排隊,由他們用洋鐵杯供水。
另外有些士兵再把他們從水車旁邊帶到停着一輛輛嶄新漂亮的灰色卡車的地方,這些車輪輪胎上的花紋又黑又深,跟又髒又破的波蘭卡車大不相同。
路邊的一張桌子旁邊有幾個德國軍官,穿着長軍大衣,戴着高檐軍帽,故意做出殷勤的樣子,擺出和藹可親的姿态跟來到的外交人員交談。
每個國家的人員走到卡車跟前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大使或代辦就交出一份打字的名單給坐在桌子後邊的一個戴眼鏡的德國士兵。
由他叫名字,然後一個個順序上車,車上有木闆座位,也不象波蘭卡車。
波蘭人沒有要名單。
現在沒有人争先恐後,也沒有發生混亂。
士兵們拿着小闆凳站在旁邊扶老年人上車,還堆着笑臉把幾個孩子抱起來,故意捅他們一下,逗他們玩耍,然後把他們遞給他們的母親。
标着紅十字的流動野戰醫院的看護兵分發恢複藥。
兩個德國兵拿着電影機和照相機跑來跑去,把優待中立國人員的場面一一攝入鏡頭。
人還沒有完全裝完,教堂旁邊的大炮就轟地一聲齊發,震撼了大地。
拜倫看看表正好三點過一分。
“可憐的華沙,”娜塔麗說。
“别說話,”馬克-哈特雷用沙啞的聲音說。
“在我們離開這裡以前,什麼話也别說。
”他倆跟拜倫坐在卡車的最後一排凳子上,從這裡他們能看到外邊。
娜塔麗說:“你是在看斯魯特吧?他從德國人手裡接過一支香煙,大喊大叫,還哈哈大笑呢!簡直叫人不能相信。
這些德國軍官都穿着長大衣,高戴着軍帽,完全跟他們電影裡一模一樣。
” “你害怕嗎?”拜倫問。
“現在事情已經真的發生,我就不害怕了。
不知為什麼,我覺得象做夢一樣。
” “是做夢,”哈特雷說。
“應該僅僅是一場夢。
我的上帝。
那個軍官跟斯魯特朝這邊走過來了。
”哈特雷用手抓住拜倫的膝蓋。
那個軍官是一個金黃頭發的青年,臉上堆着親切的笑容,一直朝拜倫走過來,用非常悅耳的聲調緩慢而準确地說:“您的上司告訴我,您父親是美國駐柏林的海軍武官。
” “是的,先生,他是駐柏林的海軍武官。
” “我是柏林人。
我父親在外交部。
”軍官用手摸了摸挂在脖頸上的望遠鏡。
他的舉止不太象軍人,甚至還顯得有點怕難為情。
拜倫覺得他也許感到有些抱歉,拜倫在這一點上對德國人有好感。
“我想我八月份在比利時大使館一定有幸見到過您的父母,并且跟您母親跳過舞。
您到華沙來做什麼?” “來觀光。
” “那您一定看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景緻吧?” “不錯。
”軍官笑起來,朝拜倫伸出手。
“歐斯特-貝耶,”他說着,打了個立正。
“拜倫-亨利。
” “啊,不錯,亨利。
我記得這個姓。
您怎麼樣,還舒服嗎?要不要我在參謀部的車上給您找個座位?” “我挺好。
我們到什麼地方去?” “克洛夫諾。
這是附近通車的一個最近的樞紐站,從那裡你們再換乘專車到科尼希斯貝格。
也就三個多小時的路程。
乘小轎車更可以一飽眼福。
” “我是跟這些人一道來的。
我要跟他們在一起。
多謝您。
”拜倫說話時還是顯得很熱誠,自從他開始痛恨德國人以後,居然還能跟一個德國軍官如此客客氣氣聊天,他自己也覺得特别奇怪。
斯魯特對娜塔麗說:“雪佛蘭裡還能給你讓一個地方。
硬木闆坐着太受罪。
”她搖搖頭,沉着臉望着德國人。
“請向您母親問好,”軍官說着,随便朝姑娘瞟了一眼,然 後又對拜倫說:“她真夠迷人的。
”’“我一定轉達。
” 附近的幾門大炮又連續開火,把軍官說的話蓋住了。
他皺了皺眉,笑了。
“華沙現在怎麼樣?很不幸吧?” “他們看起來堅持得挺好。
” 貝耶一半對娜塔麗,一半對拜倫說:“不象話!波蘭政府完全不負責任,逃往羅馬尼亞,弄得整個國家連個頭頭腦腦的都沒有。
兩周前就應該宣布華沙為不設防城市。
這樣破壞太不合算。
重新修建起來要付出很大代價。
市長倒是挺勇敢,這裡對他很敬重,可是,”他聳了聳肩。
“除非把它毀掉,還能有什麼别的辦法?一兩天之内也就結束了。
” “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拜倫說。
“您這樣想嗎?”貝耶愉快的笑容消失了。
他微微鞠了一躬,手裡擺弄着眼鏡,走了。
斯魯特朝拜倫搖了搖頭,也跟在軍官背後走了。
“你為什麼非要去惹他?”哈特雷小聲說。
“啊,上帝。
居然把圍城的責任推到波蘭政府頭上!” “他是那樣想的,”娜塔麗奇怪地說。
“他講的老實話。
” 有人用德語喊了幾句話,接着是一片發動機的響聲和喇叭聲,士兵們揮手送别,車隊終于離開了坎托洛維茨教堂。
這是一個小村子,教堂周圍有五六間木屋,完好無損,但也被棄置了。
這些撤退人員自從離開學校以後,就沒有見到過一個波蘭人,不論是活着的,還是死的。
卡車在狹窄的土路上颠縫,沿途盡是被焚毀的谷倉、炸毀的房屋、被推倒的風磨、摧毀的教堂和沒有窗戶或屋頂的校舍,地面被破壞,彈坑累累,樹木被燒成焦炭。
不過這些景象倒還完全不象電影或書本中對上次大戰戰場的描繪,那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到處是帶刺的鐵絲網和曲曲折折的黑色塹壕。
現在的田野和樹林還是一片翠綠。
莊稼還在地裡。
不幸的隻是居民都不在這裡了。
這情景簡直象威爾斯①小說裡所描寫的一批來自火星的入侵者,乘着他們的三腳金屬遊覽車經過這裡,把人們全部化掉或吃掉,他們離去時僅僅留下很少的痕迹。
在離開德國防線很遠的地方,他們才碰到第一對波蘭人,那是一個老農和他的妻子在夕陽斜照的田野裡勞動;他倆倚着農具,嚴肅地望着卡車開過。
離華沙越遠,他們碰到的農民也就越多,這些農民有的在地裡幹活,有的在修理被破壞的房屋,他們有的根本不理睬卡車,有的毫無表情地望着汽車通過。
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是老人或孩子。
在這樣偏僻的農村裡,拜倫沒有看到一個青年男子,隻偶爾有兩三個包着頭巾,穿着裙子,從苗條的身材和靈活的動作判斷可能是少女。
使拜倫感到更驚奇的是他連一匹馬也沒有見到。
馬和馬車原是波蘭農村生活的一個标志。
從克拉科夫到華沙,沿途有上千匹馬,堵塞了道路,有的在地裡幹活,有的運兵,有的往城市拉笨重的東西。
但是一到德國防線的後方,這種動物仿佛就絕種了。
①威爾斯(
擴音器裡輪流用各國語言播送最後通知。
一群群中立國僑民提起箱子,順着公路下坡去。
最後擴音器裡用帶着濃重波蘭聲調的英語播送道:“請不要走散。
遇岔道口不要走錯路。
德方通告,凡是在三時前未能到達坎托洛維茨教堂的,德方概不負責。
波蘭方面也不能負責。
即使老年人步行一小時也完全可以到達該地點。
敵人無疑将于三時重新恢複炮擊。
我們也将從一開始就用最強烈的火力予以回擊。
因此,請加快速度。
祝大家平安。
美國萬歲。
波蘭萬歲。
”聽到廣播,美國人都提起箱子朝無人地帶走去。
前兩三百碼跟布拉赫其他地區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再往前走,柏油公路就變成狹窄的土路,隻能容一輛馬車通過。
他們經過被炸毀的房屋。
牲畜欄裡沒有牲口,偶爾有一隻被遺棄的小雞咯咯叫着,到處閑蕩,或是幾隻貓悄沒聲兒地跳來跳去。
道路伸進樹林,陽光透過葉叢投下黃綠色的光柱。
美國人的領隊是一個身材高大的聖公會老牧師,穿一身圈翻領的黑衣服,每逢十字路口,他都要對照一下拜倫繪的地圖。
根據拜倫計算,他們在這種不同尋常的情況下,在兩軍沉默對峙的中間地帶緩緩步行,整整耗費了一個小時。
他事後回憶起來,當時簡直象和平時期在秋天飄散着花香的樹林裡結伴遊玩一樣。
肮髒的路上和樹林裡,到處都是藍色、桔紅色和白色的落花;鳥兒嘁嘁喳喳叫個不停;周圍又是一片奇妙的蝈蝈鳴叫。
他還記得,由于過度緊張,口幹起來,渴得要命,渴得連腿都發軟了。
拜倫還記得兩件事,一次是一輛外交官的黑色轎車從他們身邊駛過,把步行的人都趕到路邊,斯魯特坐在前座上哈哈大笑,朝他和娜塔麗揮手緻意;另一次是即将到達目的地,在拐彎的地方已經能看到坎托洛維茨教堂,馬克-哈特雷走上前來,挽住他的駱膊,對他說:“我的名字叫馬克-哈特雷,我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說着朝拜倫笑了笑,臉色鐵青,已經吓得魂不附體。
他們很快就看到樹林裡有德國炮和德國炮手。
德國榴彈炮比波蘭炮大,外表更好,設計更先進。
士兵們一個個戴着幹淨的土灰色大鋼盔,一動不動地站在大炮旁邊,望着走過的人群。
拜倫懷着極大的好奇心窺視這些德國兵。
戴着大鋼盔顯得确實有一種軍人的威風,但是他們大多數都很年輕,而 且面孔都象他在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看到的德國人的面孔一樣。
許多人戴着眼鏡。
很難令人相信,他們正是那幫壞蛋,正是他們把鋼鐵和炮火傾瀉到華沙城上,用火燒死孕婦,用槍把孩子的胳膊、腿打斷,把一座繁華的首都變成一個大屠場。
他們看上去隻不過是綠蔭如蓋、鳥兒和蝈蝈歡快鳴叫的樹林裡一些身穿軍服、頭戴莊嚴鋼盔的青年而已。
起初,德國人對待這批撤退人員似乎比波蘭人好。
教室附近的路邊停着一輛用騾子拉的水車,那是一隻漆成橄榄色的帶輪的大水罐,德國士兵們讓口渴的人群排隊,由他們用洋鐵杯供水。
另外有些士兵再把他們從水車旁邊帶到停着一輛輛嶄新漂亮的灰色卡車的地方,這些車輪輪胎上的花紋又黑又深,跟又髒又破的波蘭卡車大不相同。
路邊的一張桌子旁邊有幾個德國軍官,穿着長軍大衣,戴着高檐軍帽,故意做出殷勤的樣子,擺出和藹可親的姿态跟來到的外交人員交談。
每個國家的人員走到卡車跟前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大使或代辦就交出一份打字的名單給坐在桌子後邊的一個戴眼鏡的德國士兵。
由他叫名字,然後一個個順序上車,車上有木闆座位,也不象波蘭卡車。
波蘭人沒有要名單。
現在沒有人争先恐後,也沒有發生混亂。
士兵們拿着小闆凳站在旁邊扶老年人上車,還堆着笑臉把幾個孩子抱起來,故意捅他們一下,逗他們玩耍,然後把他們遞給他們的母親。
标着紅十字的流動野戰醫院的看護兵分發恢複藥。
兩個德國兵拿着電影機和照相機跑來跑去,把優待中立國人員的場面一一攝入鏡頭。
人還沒有完全裝完,教堂旁邊的大炮就轟地一聲齊發,震撼了大地。
拜倫看看表正好三點過一分。
“可憐的華沙,”娜塔麗說。
“别說話,”馬克-哈特雷用沙啞的聲音說。
“在我們離開這裡以前,什麼話也别說。
”他倆跟拜倫坐在卡車的最後一排凳子上,從這裡他們能看到外邊。
娜塔麗說:“你是在看斯魯特吧?他從德國人手裡接過一支香煙,大喊大叫,還哈哈大笑呢!簡直叫人不能相信。
這些德國軍官都穿着長大衣,高戴着軍帽,完全跟他們電影裡一模一樣。
” “你害怕嗎?”拜倫問。
“現在事情已經真的發生,我就不害怕了。
不知為什麼,我覺得象做夢一樣。
” “是做夢,”哈特雷說。
“應該僅僅是一場夢。
我的上帝。
那個軍官跟斯魯特朝這邊走過來了。
”哈特雷用手抓住拜倫的膝蓋。
那個軍官是一個金黃頭發的青年,臉上堆着親切的笑容,一直朝拜倫走過來,用非常悅耳的聲調緩慢而準确地說:“您的上司告訴我,您父親是美國駐柏林的海軍武官。
” “是的,先生,他是駐柏林的海軍武官。
” “我是柏林人。
我父親在外交部。
”軍官用手摸了摸挂在脖頸上的望遠鏡。
他的舉止不太象軍人,甚至還顯得有點怕難為情。
拜倫覺得他也許感到有些抱歉,拜倫在這一點上對德國人有好感。
“我想我八月份在比利時大使館一定有幸見到過您的父母,并且跟您母親跳過舞。
您到華沙來做什麼?” “來觀光。
” “那您一定看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景緻吧?” “不錯。
”軍官笑起來,朝拜倫伸出手。
“歐斯特-貝耶,”他說着,打了個立正。
“拜倫-亨利。
” “啊,不錯,亨利。
我記得這個姓。
您怎麼樣,還舒服嗎?要不要我在參謀部的車上給您找個座位?” “我挺好。
我們到什麼地方去?” “克洛夫諾。
這是附近通車的一個最近的樞紐站,從那裡你們再換乘專車到科尼希斯貝格。
也就三個多小時的路程。
乘小轎車更可以一飽眼福。
” “我是跟這些人一道來的。
我要跟他們在一起。
多謝您。
”拜倫說話時還是顯得很熱誠,自從他開始痛恨德國人以後,居然還能跟一個德國軍官如此客客氣氣聊天,他自己也覺得特别奇怪。
斯魯特對娜塔麗說:“雪佛蘭裡還能給你讓一個地方。
硬木闆坐着太受罪。
”她搖搖頭,沉着臉望着德國人。
“請向您母親問好,”軍官說着,随便朝姑娘瞟了一眼,然 後又對拜倫說:“她真夠迷人的。
”’“我一定轉達。
” 附近的幾門大炮又連續開火,把軍官說的話蓋住了。
他皺了皺眉,笑了。
“華沙現在怎麼樣?很不幸吧?” “他們看起來堅持得挺好。
” 貝耶一半對娜塔麗,一半對拜倫說:“不象話!波蘭政府完全不負責任,逃往羅馬尼亞,弄得整個國家連個頭頭腦腦的都沒有。
兩周前就應該宣布華沙為不設防城市。
這樣破壞太不合算。
重新修建起來要付出很大代價。
市長倒是挺勇敢,這裡對他很敬重,可是,”他聳了聳肩。
“除非把它毀掉,還能有什麼别的辦法?一兩天之内也就結束了。
” “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拜倫說。
“您這樣想嗎?”貝耶愉快的笑容消失了。
他微微鞠了一躬,手裡擺弄着眼鏡,走了。
斯魯特朝拜倫搖了搖頭,也跟在軍官背後走了。
“你為什麼非要去惹他?”哈特雷小聲說。
“啊,上帝。
居然把圍城的責任推到波蘭政府頭上!” “他是那樣想的,”娜塔麗奇怪地說。
“他講的老實話。
” 有人用德語喊了幾句話,接着是一片發動機的響聲和喇叭聲,士兵們揮手送别,車隊終于離開了坎托洛維茨教堂。
這是一個小村子,教堂周圍有五六間木屋,完好無損,但也被棄置了。
這些撤退人員自從離開學校以後,就沒有見到過一個波蘭人,不論是活着的,還是死的。
卡車在狹窄的土路上颠縫,沿途盡是被焚毀的谷倉、炸毀的房屋、被推倒的風磨、摧毀的教堂和沒有窗戶或屋頂的校舍,地面被破壞,彈坑累累,樹木被燒成焦炭。
不過這些景象倒還完全不象電影或書本中對上次大戰戰場的描繪,那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到處是帶刺的鐵絲網和曲曲折折的黑色塹壕。
現在的田野和樹林還是一片翠綠。
莊稼還在地裡。
不幸的隻是居民都不在這裡了。
這情景簡直象威爾斯①小說裡所描寫的一批來自火星的入侵者,乘着他們的三腳金屬遊覽車經過這裡,把人們全部化掉或吃掉,他們離去時僅僅留下很少的痕迹。
在離開德國防線很遠的地方,他們才碰到第一對波蘭人,那是一個老農和他的妻子在夕陽斜照的田野裡勞動;他倆倚着農具,嚴肅地望着卡車開過。
離華沙越遠,他們碰到的農民也就越多,這些農民有的在地裡幹活,有的在修理被破壞的房屋,他們有的根本不理睬卡車,有的毫無表情地望着汽車通過。
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是老人或孩子。
在這樣偏僻的農村裡,拜倫沒有看到一個青年男子,隻偶爾有兩三個包着頭巾,穿着裙子,從苗條的身材和靈活的動作判斷可能是少女。
使拜倫感到更驚奇的是他連一匹馬也沒有見到。
馬和馬車原是波蘭農村生活的一個标志。
從克拉科夫到華沙,沿途有上千匹馬,堵塞了道路,有的在地裡幹活,有的運兵,有的往城市拉笨重的東西。
但是一到德國防線的後方,這種動物仿佛就絕種了。
①威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