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關燈
小
中
大
4
《新聞線》下午4時45分
詹妮弗·馬龍朝迪克·申柯的辦公室走去。
一路經過的牆上面挂滿了照片、光榮匾和獎狀。
照片展現了他和那些富人與名流之間親密無間的時刻:申柯與裡根一同騎馬;申柯與克朗凱特在遊艇上;申柯與蒂施在南安普頓壘球賽上;申柯與克林頓;申柯與本·布賴德利。
在角落裡的一張照片上是留着長發、年輕而滑稽的申柯,肩上扛着一台阿裡夫萊克斯攝影機,正在橢圓形辦公室拍攝約翰·肯尼迪。
迪克·申柯的職業生涯始于60年代,當時他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紀錄片制片人。
那個時代,新聞部是各個電視廣播網内影響力極大而又不惜血本的部門——完全自治,預算充裕,而且人手也很多。
那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白色文件》和全國廣播公司的《報導》節目如日中天的時代。
那時候的申柯是個扛着一台攝影機來回奔忙的毛頭小夥子,正在滿世界搜尋那些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随着年齡的增長和成就的接踵而至,申柯的活動範圍變得越來越狹窄。
他的世界現在僅限于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周末别墅和紐約的高級住宅。
如果他到什麼别處去,那就總是坐一輛豪華轎車。
盡管他出生于特權家庭,那魯大學畢業,有幾個漂亮的前妻,生活安适,事業上極為成功,但60歲的申柯現在對他的生活并不滿意。
他坐在豪華轎車裡四處兜風時,總感到這個世界并不如意,他的成就沒有得到足夠的承認,也沒有受到足夠的尊敬。
那個曾經扛着攝影機四處追蹤新聞的小夥子,年齡日益增長,變成了一個吹毛求疵牢騷滿腹的老人。
既然總感到自己沒有得到他人足夠的尊敬,于是申柯也就不肯再尊敬他人,而是對周圍的一切持仇視的态度。
詹妮弗心裡頭覺得踏實,認為這就是他可能接受她關于諾頓公司的節目的原因。
詹妮弗走進外間辦公室,在瑪麗安的寫字台前停下腳。
“要見迪克?”瑪麗安問。
“他在嗎?” 她點點頭。
“你要人陪嗎?” “我要人陪?”詹妮弗說着揚起眉梢。
“啊,”瑪麗安說,“他一直在喝酒。
” “沒事兒,”詹妮弗說,“我能對付他。
” 迪克聽着她說,雙眼緊閉,兩手手指頂在一起。
她講話的時候,他會時不時地點點頭。
她扼要描述了報道段子的計劃,提起了每一個重要之處:邁阿密事件、歐聯航許可證的故事、太平洋航空公司班機、處境維艱的中國交易;前聯邦航空局專家說到飛機長期存在的無人理會的設計問題;報道航空界新聞的記者提到管理不善,工廠生産線上存在吸毒和流氓滋事;有争議的新任總裁試圖扭轉銷售萎縮的局面。
總之是一幅曾經欣欣向榮現在陷入困境的公司的形象寫照。
她說,節目設計的主旨是揭示表面之下的腐爛。
她展開自己的思路:管理不善的公司多年來制造劣質産品;了解情況的人不停抱怨,但公司毫無反應;聯邦航空局與公司沆瀣一氣,不願迫使其解決問題,現在終于真相大白;歐洲人延緩頒發許可證;中國人對其失去信心;恰如批評者所言,飛機在繼續殺害乘客;然後是錄像,極富震撼力的錄像,伴随數人的死亡,顯現乘客們遭受的痛苦折磨。
在片子結束時,所有的人都很清楚了,N—22是死亡陷阱。
她講完了。
接着是長時間的沉默。
然後申柯把眼睜開。
“不壞。
”他說。
她笑起來。
“公司方面有什麼反應?”他懶洋洋地問。
“頑固不化。
飛機很安全啦;批評者都在說謊啦。
” “都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反應,”申柯搖搖頭說,“美國貨就是蹩腳。
”迪克開的是德國寶馬車,戴的是瑞士表,喝的是法國葡萄酒,穿的是英國皮鞋。
“這個國家生産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臭垃圾。
”他說着朝椅子裡猛地一倒,像是被這個想法弄累了。
他的口氣又變得懶洋洋的,若有所思的:“但他們能提供哪些證據呢?” “不多,”詹妮弗說,“邁阿密和太平洋公司事件還在調查之中。
” “報告什麼時候出來?” “還要幾個星期吧。
” “啊,”他慢吞吞地點點頭,“我喜歡這個建議,我很喜歡它。
這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新聞報道——而且它肯定能壓倒哥倫比亞公司的《60分鐘》。
他們上個月播過一個飛機零部件不安全的節目。
而我們談的是整個飛機不安全的問題,一個死亡陷阱,太完美了!所有的人都會吓得魂飛魄散的。
” “我想是的。
”她說。
她笑的時候嘴巴張得更大了。
他接受啦! “我太想用這個節目捅穿休伊特啦!”迪克說。
《60分鐘》傳奇式的制片人康·休伊特是申柯的勁敵。
休伊特一直占着申柯的上風,這一直讓申柯耿耿于懷。
“這些鄉巴佬,”他說,“還記得他們幹勁沖天做的淡季高爾
一路經過的牆上面挂滿了照片、光榮匾和獎狀。
照片展現了他和那些富人與名流之間親密無間的時刻:申柯與裡根一同騎馬;申柯與克朗凱特在遊艇上;申柯與蒂施在南安普頓壘球賽上;申柯與克林頓;申柯與本·布賴德利。
在角落裡的一張照片上是留着長發、年輕而滑稽的申柯,肩上扛着一台阿裡夫萊克斯攝影機,正在橢圓形辦公室拍攝約翰·肯尼迪。
迪克·申柯的職業生涯始于60年代,當時他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紀錄片制片人。
那個時代,新聞部是各個電視廣播網内影響力極大而又不惜血本的部門——完全自治,預算充裕,而且人手也很多。
那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白色文件》和全國廣播公司的《報導》節目如日中天的時代。
那時候的申柯是個扛着一台攝影機來回奔忙的毛頭小夥子,正在滿世界搜尋那些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随着年齡的增長和成就的接踵而至,申柯的活動範圍變得越來越狹窄。
他的世界現在僅限于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周末别墅和紐約的高級住宅。
如果他到什麼别處去,那就總是坐一輛豪華轎車。
盡管他出生于特權家庭,那魯大學畢業,有幾個漂亮的前妻,生活安适,事業上極為成功,但60歲的申柯現在對他的生活并不滿意。
他坐在豪華轎車裡四處兜風時,總感到這個世界并不如意,他的成就沒有得到足夠的承認,也沒有受到足夠的尊敬。
那個曾經扛着攝影機四處追蹤新聞的小夥子,年齡日益增長,變成了一個吹毛求疵牢騷滿腹的老人。
既然總感到自己沒有得到他人足夠的尊敬,于是申柯也就不肯再尊敬他人,而是對周圍的一切持仇視的态度。
詹妮弗心裡頭覺得踏實,認為這就是他可能接受她關于諾頓公司的節目的原因。
詹妮弗走進外間辦公室,在瑪麗安的寫字台前停下腳。
“要見迪克?”瑪麗安問。
“他在嗎?” 她點點頭。
“你要人陪嗎?” “我要人陪?”詹妮弗說着揚起眉梢。
“啊,”瑪麗安說,“他一直在喝酒。
” “沒事兒,”詹妮弗說,“我能對付他。
” 迪克聽着她說,雙眼緊閉,兩手手指頂在一起。
她講話的時候,他會時不時地點點頭。
她扼要描述了報道段子的計劃,提起了每一個重要之處:邁阿密事件、歐聯航許可證的故事、太平洋航空公司班機、處境維艱的中國交易;前聯邦航空局專家說到飛機長期存在的無人理會的設計問題;報道航空界新聞的記者提到管理不善,工廠生産線上存在吸毒和流氓滋事;有争議的新任總裁試圖扭轉銷售萎縮的局面。
總之是一幅曾經欣欣向榮現在陷入困境的公司的形象寫照。
她說,節目設計的主旨是揭示表面之下的腐爛。
她展開自己的思路:管理不善的公司多年來制造劣質産品;了解情況的人不停抱怨,但公司毫無反應;聯邦航空局與公司沆瀣一氣,不願迫使其解決問題,現在終于真相大白;歐洲人延緩頒發許可證;中國人對其失去信心;恰如批評者所言,飛機在繼續殺害乘客;然後是錄像,極富震撼力的錄像,伴随數人的死亡,顯現乘客們遭受的痛苦折磨。
在片子結束時,所有的人都很清楚了,N—22是死亡陷阱。
她講完了。
接着是長時間的沉默。
然後申柯把眼睜開。
“不壞。
”他說。
她笑起來。
“公司方面有什麼反應?”他懶洋洋地問。
“頑固不化。
飛機很安全啦;批評者都在說謊啦。
” “都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反應,”申柯搖搖頭說,“美國貨就是蹩腳。
”迪克開的是德國寶馬車,戴的是瑞士表,喝的是法國葡萄酒,穿的是英國皮鞋。
“這個國家生産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臭垃圾。
”他說着朝椅子裡猛地一倒,像是被這個想法弄累了。
他的口氣又變得懶洋洋的,若有所思的:“但他們能提供哪些證據呢?” “不多,”詹妮弗說,“邁阿密和太平洋公司事件還在調查之中。
” “報告什麼時候出來?” “還要幾個星期吧。
” “啊,”他慢吞吞地點點頭,“我喜歡這個建議,我很喜歡它。
這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新聞報道——而且它肯定能壓倒哥倫比亞公司的《60分鐘》。
他們上個月播過一個飛機零部件不安全的節目。
而我們談的是整個飛機不安全的問題,一個死亡陷阱,太完美了!所有的人都會吓得魂飛魄散的。
” “我想是的。
”她說。
她笑的時候嘴巴張得更大了。
他接受啦! “我太想用這個節目捅穿休伊特啦!”迪克說。
《60分鐘》傳奇式的制片人康·休伊特是申柯的勁敵。
休伊特一直占着申柯的上風,這一直讓申柯耿耿于懷。
“這些鄉巴佬,”他說,“還記得他們幹勁沖天做的淡季高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