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上的驚險與罪惡——代序
關燈
小
中
大
後馬德表面上對凱西的安撫與背地裡對裡奇曼的交待,我們似乎會認為馬德是一名關懷下屬的好上司,但随着裡奇曼的徹底交待,這場追擊,連同後來凱西在飛機上尋找快速存取、己錄儀時所遭遇的風險,統統可以從馬德那裡找到答案。
當然,一個善于制造緊張、驚險的小說家完全有可能引起轟動,但這也是這類小說淪為“即時性”消費品的根源。
在結果豁然開朗之後,人們就再也提不起重讀的興趣,除卻一些虛浮的表象、偶像般的人物、刺激性的場面而外,留不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這幾乎成了通俗小說的緻命傷。
作為暢銷書作家的克萊頓顯然深谙此點,在《機身》中,克萊頓在制造緊張之外,還把他的筆觸延伸到美國航空界、新聞界、司法界的方方面面,刺穿了其安全、真實、公正的表象,他對美國制度中荒謬、醜惡、虛假一面的揭露與抨擊,使這部小說在其火爆、驚險的表象下積聚了足夠的思想批判内容,并讓它經得起最嚴格的社會批判理論的檢驗,甚至具備了某種經典的意味。
飛行安全問題顯然是小說暴光的重點。
在作者的披露下,我們發現美國的航運安全現今已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威脅。
航空公司選購劣質的發動機,政府取消對航空公司的管制造成維修體制的松懈與假冒僞劣部件的泛濫,這一切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候造成飛行事故。
超級廉價航空公司幹脆廉價購買快報廢的飛機,稍加維修便投入商業運營。
由于這一切能給資本家帶來高額利潤,因而屢禁不止。
正因為如此,太平洋航空公司的這次飛行事故發生後,人們從未想到從飛行員身上找原因,而是直接懷疑起飛機的質量與美國的航空體制來。
這也是新聞界猜測性報道得到認同的社會心理基礎。
當然,作者犀利的目光沒有放過美國新聞界的愚昧無知與虛僞。
對于這樣一次飛行事故,新聞界的正确态度應該是待真相大白後,依據事實加以報道,但這一報道原則現今遭到了遺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個人情緒化”的、放任自流的、追求轟動效應的報道方式,正如作者揭示的那樣,“現在的記者來采訪時,頭腦裡已帶來了先入為主的導語。
他們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證明自己已知的事物。
他們更想要罪惡的證據,而不是消息。
……這種新方式是非常個人情緒化的:他們要腳下使個絆子把你勾倒,或者趁你出個小錯誤或說句傻話時一把逮住你,有時甚至把一兩個詞從上下文中割裂出來,讓你露怯犯傻或是暈頭轉向。
”這種不良報道傾向的形成,應完全歸咎于電視台的商業追求,即收視率,它需要爆炸性的新聞作為支撐,而在客觀情況未能提供這種效應的時候,新聞記者就不惜去制造,這必然導緻對事實的歪曲和對人類良知的背叛。
所以,申柯反複強調不要搞成零部件問題的“雜碎”,而要把矛頭對準整架飛機;馬龍輕信巴克的謊言,甚至明知他在诽謗也要報道;馬蒂那種揭人短處令人尴尬的采訪方式更得以大行其道。
作者最後借艾莫斯之口辛辣地諷刺了傳媒業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貢獻”,而他對馬蒂的誇張性描寫,則是他向新聞界投去的輕蔑的冷笑。
作為美國權力機構一極的美國立法、司法界的種種問題在小說中也有充分的暴露。
繁多的法律條文帶來的不是司法的公正有效,反而招緻了自相矛盾的結局。
“信息自由法案的制訂使外國競争者都能掠奪到美國的技術”,這迫使美國聯邦航空局允許各飛機公司自己保存頒發許可證所必需的文件,造成管制政策方面的放任馬虎,但不這樣做,公司的專利技術就會無償地被其競争對手獲得。
在新聞管制方面,法律不僅不能阻止诋毀性新聞的播出,而且不能提供被控方在新聞中進行對等駁斥的機會。
如果節目的播出造成了商業上的損失,公司不能進行控告,因為極難證明新聞界是在對已知事實的“有意忽視”下編播節目。
如此一來,新聞媒介可以按他們的意願選擇性地報道事實中明顯錯誤的一面,且不承擔任何法律上的責任,這就是美國式的新聞自由,它充分暴露了後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機制的醜惡病根。
不難看出這種自由實際上乃是允許诽謗的自由,令許多罪惡假借這一名義得以實行,它完全是美國式的法律制度生産出的怪胎。
克萊頓對此的叙述極為冷靜,同時又是直露而大膽的,其鮮明的立場躍然紙上。
克萊頓是西方少數幾個能将通俗小說的驚險、火爆與高雅文學的思想意蘊熔為一爐的作家,《機身》再一次證明了這位作家不俗的實力。
無論是獵奇性的閱讀,還是嚴肅的專業性閱讀,都能從中獲得審美的享受,而書中衆多的知識性内容,又在無形中豐富着我們對于飛機的認識。
即便是出于科普的目的,《機身》也是一部不能放過的好小說。
當然,一個善于制造緊張、驚險的小說家完全有可能引起轟動,但這也是這類小說淪為“即時性”消費品的根源。
在結果豁然開朗之後,人們就再也提不起重讀的興趣,除卻一些虛浮的表象、偶像般的人物、刺激性的場面而外,留不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這幾乎成了通俗小說的緻命傷。
作為暢銷書作家的克萊頓顯然深谙此點,在《機身》中,克萊頓在制造緊張之外,還把他的筆觸延伸到美國航空界、新聞界、司法界的方方面面,刺穿了其安全、真實、公正的表象,他對美國制度中荒謬、醜惡、虛假一面的揭露與抨擊,使這部小說在其火爆、驚險的表象下積聚了足夠的思想批判内容,并讓它經得起最嚴格的社會批判理論的檢驗,甚至具備了某種經典的意味。
飛行安全問題顯然是小說暴光的重點。
在作者的披露下,我們發現美國的航運安全現今已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威脅。
航空公司選購劣質的發動機,政府取消對航空公司的管制造成維修體制的松懈與假冒僞劣部件的泛濫,這一切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候造成飛行事故。
超級廉價航空公司幹脆廉價購買快報廢的飛機,稍加維修便投入商業運營。
由于這一切能給資本家帶來高額利潤,因而屢禁不止。
正因為如此,太平洋航空公司的這次飛行事故發生後,人們從未想到從飛行員身上找原因,而是直接懷疑起飛機的質量與美國的航空體制來。
這也是新聞界猜測性報道得到認同的社會心理基礎。
當然,作者犀利的目光沒有放過美國新聞界的愚昧無知與虛僞。
對于這樣一次飛行事故,新聞界的正确态度應該是待真相大白後,依據事實加以報道,但這一報道原則現今遭到了遺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個人情緒化”的、放任自流的、追求轟動效應的報道方式,正如作者揭示的那樣,“現在的記者來采訪時,頭腦裡已帶來了先入為主的導語。
他們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證明自己已知的事物。
他們更想要罪惡的證據,而不是消息。
……這種新方式是非常個人情緒化的:他們要腳下使個絆子把你勾倒,或者趁你出個小錯誤或說句傻話時一把逮住你,有時甚至把一兩個詞從上下文中割裂出來,讓你露怯犯傻或是暈頭轉向。
”這種不良報道傾向的形成,應完全歸咎于電視台的商業追求,即收視率,它需要爆炸性的新聞作為支撐,而在客觀情況未能提供這種效應的時候,新聞記者就不惜去制造,這必然導緻對事實的歪曲和對人類良知的背叛。
所以,申柯反複強調不要搞成零部件問題的“雜碎”,而要把矛頭對準整架飛機;馬龍輕信巴克的謊言,甚至明知他在诽謗也要報道;馬蒂那種揭人短處令人尴尬的采訪方式更得以大行其道。
作者最後借艾莫斯之口辛辣地諷刺了傳媒業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貢獻”,而他對馬蒂的誇張性描寫,則是他向新聞界投去的輕蔑的冷笑。
作為美國權力機構一極的美國立法、司法界的種種問題在小說中也有充分的暴露。
繁多的法律條文帶來的不是司法的公正有效,反而招緻了自相矛盾的結局。
“信息自由法案的制訂使外國競争者都能掠奪到美國的技術”,這迫使美國聯邦航空局允許各飛機公司自己保存頒發許可證所必需的文件,造成管制政策方面的放任馬虎,但不這樣做,公司的專利技術就會無償地被其競争對手獲得。
在新聞管制方面,法律不僅不能阻止诋毀性新聞的播出,而且不能提供被控方在新聞中進行對等駁斥的機會。
如果節目的播出造成了商業上的損失,公司不能進行控告,因為極難證明新聞界是在對已知事實的“有意忽視”下編播節目。
如此一來,新聞媒介可以按他們的意願選擇性地報道事實中明顯錯誤的一面,且不承擔任何法律上的責任,這就是美國式的新聞自由,它充分暴露了後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機制的醜惡病根。
不難看出這種自由實際上乃是允許诽謗的自由,令許多罪惡假借這一名義得以實行,它完全是美國式的法律制度生産出的怪胎。
克萊頓對此的叙述極為冷靜,同時又是直露而大膽的,其鮮明的立場躍然紙上。
克萊頓是西方少數幾個能将通俗小說的驚險、火爆與高雅文學的思想意蘊熔為一爐的作家,《機身》再一次證明了這位作家不俗的實力。
無論是獵奇性的閱讀,還是嚴肅的專業性閱讀,都能從中獲得審美的享受,而書中衆多的知識性内容,又在無形中豐富着我們對于飛機的認識。
即便是出于科普的目的,《機身》也是一部不能放過的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