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天 下午6點18分

關燈
過,這是一種新的突變體,我覺得最好看一看能不能找到新的反作用劑。

    因為他們在将來的生産中需要它。

    我的意思是,那種細菌将會回來。

    ” “你是說,它會重新出現,再次進化?” “對。

    或許,毒性有所不同,但基本是一樣的。

    ” 我點了點頭。

     我從遺傳演算法——那些專門設計來模仿進化的程序——中了解了相關情況。

    太多數人認為,進化是一種一次性過程,一種偶發事件的混合。

    假如植物沒有開始制造氧氣,動物生命就不可能進化出來。

    假如小行星沒有消滅恐龍,哺乳動物就不會在地球上占主導地位。

    假如某種魚類沒有到陸地上來,動物會仍舊生活在水中。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所有這些都是對的,但是進化還有另外一個方面。

    某些形式和某些生命方式一直在反複出現。

    例如,寄生現象——一種生物依賴另一種生物來生存——就在進化過程中獨立進化了許多次。

    寄生現象是生命形式互相作用的一種可靠方式;而且,它一直在反複出現。

     遺傳程序也出現了類似現象。

    它們往往形成某些經過考驗,被證明是良好的解決方法。

    程序編制員從适應性方面的峰值來讨論它,他們能夠将它建為三維假色彩山脈的模型。

    但是,進化事實上也有其穩定的一面。

     可以肯定的點是,任何大量的高溫細菌液體培養基都很可能彼病毒污染;假如那種病毒不能感染某種細菌,它将會變異出一種可以感染那種細菌的病毒來。

    如果将白糖長期放在廚房的操作台上,就會發現螞蟻;與之類似,病毒肯定會變異出新的種類來。

     人類研究進化的時間已經長達150餘年,我們對它的了解之少真是出人意料。

    适者生存的陳舊觀念早就過時了,那些觀念過于簡單化。

    19世紀的思想家們将進化視為“腥牙血爪的自然”,看到的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他們沒有考慮到,弱小動物必然會變得強大,必然會以某種方式進行反擊。

    那實際上是弱小動物的一貫行為方式。

     新理念強調不斷進化的形式之間的互動作用。

    有的人将進化比作軍備競賽;他們藉此來表示一種不斷升級的互動作用。

    一種受到害蟲侵襲的植物在其葉子中進化出殺蟲劑。

    那種害蟲又出現進化,以便形成對那種殺蟲劑的抗藥性,結果那種植物又進化出力量更強的殺蟲劑。

    這樣的情形會不斷出現。

     有的人将這種模式視為協同進化;協同連化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命同時進化,以便互相适應。

    例如,一種受到螞蟻攻擊的植物出現進化,以便适應螞蟻,甚至在葉面上專門為螞蟻提供食物。

    作為回報,居住在葉面上的螞蟻保護植物,刺痛那些試圖來吃葉子的動物。

    不用多久,那種植物或螞蟻離開對方都無法生存下去。

     這個模式非常重要,許多人認為它是進化的核心。

    寄生現象和共生現象是進化性變化的真正基礎。

    這兩種過程處在所有進化的核心位置上,從進化之初便已存在。

    林恩·馬爾戈利斯展示了細菌最初通過吞噬其他細菌來形成細胞核的情況,因而一舉成名。

     到了21世紀,人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協同進化并不局限于某種孤立的旋轉舞蹈中受到傷害的動物。

    存在着涉及3種、10種或者n種——在那種情況下,n可以是任何數字——生命形式的協同進化模式。

    一塊玉米地裡生長着多種植物,受到了多種害蟲侵襲,于是進化出許多保護方式。

    植物與野草競争;一些害蟲與其他種類的害蟲競争;更大的動物吃掉那些植物和害蟲。

    這種複雜互動的結果總是處于變動之中,總是處于進化過程之中。

     而且,它從根本上講是無法預測的。

     那就是我後來對裡基感到憤怒的原因。

     他當初發現他無法控制集群時,就應該知道集群帶來的危險。

    袖手旁觀,聽任它們自行進化的做法簡直就是發瘋。

    裡基是聰明人,他了解遺傳演算法;他知道程序編制領域中目前趨勢的生物學背景。

     他知道自體構成是不可避免的。

     他知道群體行為是無法預測的。

     他知道進化涉及與n種生命形式的互相作用。

     他知道所有過一切,但是卻自行其是。

     要麼是他,要麼是朱麗亞自行其是。

     我查看了查利的情況,他仍然四肢分開,在他的房間裡睡覺。

    博比·倫貝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