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阿萬出逃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久保忠勝巧妙地說服蜂屋半之丞和渡邊半藏歸降,以此為轉折點,一向宗的暴亂逐漸被家康平息。
當得知半之丞等人都不曾受罰,本多彌八郎也随之歸降;而那些煽動者眼見無利可圖,也樹倒猢狲散,不知逃往何處了。
永祿七年二月二十八,降将們于上和田淨珠院宣讀了祈願文,然後提交至家康處。
那些三河的僧侶也悉數得到赦免。
三月,家康的領民們匆匆忙忙開始了農耕。
在處理後事的過程中,家康的生母於大夫人和於大的妹妹——家老石川家成之母妙西尼,在暗中相助。
於大為了家臣,反複勸說兒子;而妙西尼則為了信仰,為了不讓任何一座寺廟被摧毀,苦苦哀求家康。
而對于平息此事起到了直接作用的,乃是大久保常源忠俊和大久保一族之首新八郎忠勝。
大久保家族雖然信仰日蓮宗,但他們卻能跳出信仰的藩籬,為了世人的現世之福而戰。
常源聲如洪鐘,向家康道:“看我的薄面,請饒恕他們吧。
”冒險求情,乃是他看到暴亂的背後有今川、武田的支持。
“敵人想讓我們松平氏自相殘殺,怎能輕易上當?” 暴亂者根本沒有想到,信仰日蓮宗的大久保家族會為信徒乞命,“不能自相殘殺。
否則隻能兩敗俱傷。
”常源的誠意深深打動了衆人。
此事令松平人成功地轉禍為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家康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獲,便是心中豁然開朗,終于明白信仰問題的實質。
他強忍被家臣背叛的屈辱,為平息暴亂費盡心思,幾乎是使盡手段。
他發誓:無論今後發生何事,決不在家臣們面前有一絲軟弱之态。
人們會因為從别人身上看到相似的脆弱而欣慰,認為那是“人之常情”。
然而,當他們發現可堪依賴之人的軟弱時,心底便會動蕩不安,心靈也将無所皈依。
我是否也會軟弱?家康深深反省。
于亂世之中立國,必須強而勇。
如此才可聚衆心于一。
三月一日,家康攜祈願文,前往二道城看望母親於大夫人。
他想親口告訴母親,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并衷心向母親緻謝。
於大雖然住在二道城,但是按例,卻是使用城主的卧房。
緊接着酒谷的河堤,圍着綠水蕩漾的壕溝,可以看到百姓們汲水,一派春天的景色。
得到通報,於大親自監督衆人灑掃卧房,然後一直迎到河堤上。
家康隻帶着神原小平太,神情頗為輕松,他對這一帶并不熟悉。
但對于於大,這裡卻有着幽遠而沉刻的記憶。
在此城中,她迎來了十五歲的春天,在這裡,她把從刈谷城帶來的棉花種子播下去。
多年過去,泥土仍然芬芳,但丈夫廣忠幾乎從於大的記憶中消失了,隻有他的兒子家康——如今統領三河的大将,正站在她面前。
“恭迎大人!”於大壓制住内心的萬千思緒,低頭施禮。
現在,父親沉睡在地下,即将腐朽,母親卻前來迎接勇敢的兒子。
“人生不可思議”的感歎,占據了她的頭腦。
作為女人,她也有脆弱的一面,曆經出嫁、别離,她的意志和感情都備受煎熬。
但是於大不想詛咒人生的悲慘,她甚至還希望寬恕那一切,希望一切走向光明,并一直為此默默祈禱。
她認為,寬恕一切,能夠讓人逐漸變得堅強和偉大。
“母親,多虧您的指點,事件總算平息了。
真不可思議,我原打算再花兩三年時問去解決此事,卻出現了轉機。
”在卧房坐下後,家康滿面喜色,似有所思。
“這一切都是你精誠所緻,這也是佛陀對你的獎賞。
”於大沒有給家康斟酒,單是遞給他一塊甜餅,那是用貴重的黑砂糖拌着豆子做成的甜餅。
黑砂糖勾起於大無數回憶:十四歲那年,她生平第一次在岡崎嘗到了從四國得來的甜餅。
之後,熊若宮竹之内波太郎一直将砂糖作為貴重的禮物獻給她。
家康稱贊着“好吃”,連吞下三塊。
於大很是欣慰。
母子越發親密起來。
“從此我會聆聽母親和姨母的教誨。
那些因害怕而逃跑的人,我會找回來。
” 有四五個人以為家康不會饒恕他們,逃到了外藩。
家康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他們能夠痛改前非,便也既往不咎。
“希望他們能早日領會你的心意。
” 家康告辭時,太陽已經落山半個時辰了。
他和小平太辭别於大,正要走上酒谷堤時,忽從盛開的櫻花樹後傳來一聲:“請留步。
”一個女人急急從樹後走出來。
“誰?”小平太張開雙臂,站在家康面前,擋住女人。
“我有事求主公。
”女人道。
小平太警惕地盯着那個女人。
“我是夫人的侍女阿萬。
” “阿萬?”家康快步走上前來。
“果真是阿萬……你有什麼事?”他突然想到小平太還在旁邊,遂道:“小平太,你先回去,不要擔心。
”說完,他從其手中取過武刀。
小平太納悶地走開了。
難道主公與這女子有……他不敢想象。
但她現在在這裡找主公,又是為何? “阿萬,站起來!”家康看着小平太離開,方才道,“築山又命令你做什麼?” 阿萬沒有回答。
“主公,請您到夫人那裡去!” “我會去的。
” “不,請主公今晚務必去一趟!”家康心中隐隐有些不快。
“她讓你現在帶我過去?” “不!不!夫人……和這……” “那麼,是你的要求?” “是……是
當得知半之丞等人都不曾受罰,本多彌八郎也随之歸降;而那些煽動者眼見無利可圖,也樹倒猢狲散,不知逃往何處了。
永祿七年二月二十八,降将們于上和田淨珠院宣讀了祈願文,然後提交至家康處。
那些三河的僧侶也悉數得到赦免。
三月,家康的領民們匆匆忙忙開始了農耕。
在處理後事的過程中,家康的生母於大夫人和於大的妹妹——家老石川家成之母妙西尼,在暗中相助。
於大為了家臣,反複勸說兒子;而妙西尼則為了信仰,為了不讓任何一座寺廟被摧毀,苦苦哀求家康。
而對于平息此事起到了直接作用的,乃是大久保常源忠俊和大久保一族之首新八郎忠勝。
大久保家族雖然信仰日蓮宗,但他們卻能跳出信仰的藩籬,為了世人的現世之福而戰。
常源聲如洪鐘,向家康道:“看我的薄面,請饒恕他們吧。
”冒險求情,乃是他看到暴亂的背後有今川、武田的支持。
“敵人想讓我們松平氏自相殘殺,怎能輕易上當?” 暴亂者根本沒有想到,信仰日蓮宗的大久保家族會為信徒乞命,“不能自相殘殺。
否則隻能兩敗俱傷。
”常源的誠意深深打動了衆人。
此事令松平人成功地轉禍為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家康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獲,便是心中豁然開朗,終于明白信仰問題的實質。
他強忍被家臣背叛的屈辱,為平息暴亂費盡心思,幾乎是使盡手段。
他發誓:無論今後發生何事,決不在家臣們面前有一絲軟弱之态。
人們會因為從别人身上看到相似的脆弱而欣慰,認為那是“人之常情”。
然而,當他們發現可堪依賴之人的軟弱時,心底便會動蕩不安,心靈也将無所皈依。
我是否也會軟弱?家康深深反省。
于亂世之中立國,必須強而勇。
如此才可聚衆心于一。
三月一日,家康攜祈願文,前往二道城看望母親於大夫人。
他想親口告訴母親,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并衷心向母親緻謝。
於大雖然住在二道城,但是按例,卻是使用城主的卧房。
緊接着酒谷的河堤,圍着綠水蕩漾的壕溝,可以看到百姓們汲水,一派春天的景色。
得到通報,於大親自監督衆人灑掃卧房,然後一直迎到河堤上。
家康隻帶着神原小平太,神情頗為輕松,他對這一帶并不熟悉。
但對于於大,這裡卻有着幽遠而沉刻的記憶。
在此城中,她迎來了十五歲的春天,在這裡,她把從刈谷城帶來的棉花種子播下去。
多年過去,泥土仍然芬芳,但丈夫廣忠幾乎從於大的記憶中消失了,隻有他的兒子家康——如今統領三河的大将,正站在她面前。
“恭迎大人!”於大壓制住内心的萬千思緒,低頭施禮。
現在,父親沉睡在地下,即将腐朽,母親卻前來迎接勇敢的兒子。
“人生不可思議”的感歎,占據了她的頭腦。
作為女人,她也有脆弱的一面,曆經出嫁、别離,她的意志和感情都備受煎熬。
但是於大不想詛咒人生的悲慘,她甚至還希望寬恕那一切,希望一切走向光明,并一直為此默默祈禱。
她認為,寬恕一切,能夠讓人逐漸變得堅強和偉大。
“母親,多虧您的指點,事件總算平息了。
真不可思議,我原打算再花兩三年時問去解決此事,卻出現了轉機。
”在卧房坐下後,家康滿面喜色,似有所思。
“這一切都是你精誠所緻,這也是佛陀對你的獎賞。
”於大沒有給家康斟酒,單是遞給他一塊甜餅,那是用貴重的黑砂糖拌着豆子做成的甜餅。
黑砂糖勾起於大無數回憶:十四歲那年,她生平第一次在岡崎嘗到了從四國得來的甜餅。
之後,熊若宮竹之内波太郎一直将砂糖作為貴重的禮物獻給她。
家康稱贊着“好吃”,連吞下三塊。
於大很是欣慰。
母子越發親密起來。
“從此我會聆聽母親和姨母的教誨。
那些因害怕而逃跑的人,我會找回來。
” 有四五個人以為家康不會饒恕他們,逃到了外藩。
家康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他們能夠痛改前非,便也既往不咎。
“希望他們能早日領會你的心意。
” 家康告辭時,太陽已經落山半個時辰了。
他和小平太辭别於大,正要走上酒谷堤時,忽從盛開的櫻花樹後傳來一聲:“請留步。
”一個女人急急從樹後走出來。
“誰?”小平太張開雙臂,站在家康面前,擋住女人。
“我有事求主公。
”女人道。
小平太警惕地盯着那個女人。
“我是夫人的侍女阿萬。
” “阿萬?”家康快步走上前來。
“果真是阿萬……你有什麼事?”他突然想到小平太還在旁邊,遂道:“小平太,你先回去,不要擔心。
”說完,他從其手中取過武刀。
小平太納悶地走開了。
難道主公與這女子有……他不敢想象。
但她現在在這裡找主公,又是為何? “阿萬,站起來!”家康看着小平太離開,方才道,“築山又命令你做什麼?” 阿萬沒有回答。
“主公,請您到夫人那裡去!” “我會去的。
” “不,請主公今晚務必去一趟!”家康心中隐隐有些不快。
“她讓你現在帶我過去?” “不!不!夫人……和這……” “那麼,是你的要求?” “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