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石田督戰
關燈
小
中
大
裡凝思着,一動也不動,連燈花都忘了剔去。
如今他已不去思量戰事勝負了,他隻在想臨終的一刻會是何樣的情形。
何人會去戰鬥,怎生戰鬥?此時,三成甚至有如一介旁觀者。
他想看看家康究竟會如何進攻,豐臣舊将又會如何行動。
誰會與敵人私通,誰會猶豫不決,誰會勇敢地參加決戰?所有這些念頭,與他當初拼死一戰的執著有了莫大的差距——他正在解脫。
隻有一點,三成覺得甚是慚愧,亦頗為後悔:這場戰事乃是一場志向的較量,是鄙視别人的石田三成與知人善任的德川家康之間的較量…… 大垣城内逐漸沉寂下來,秋雨敲打着欄杆。
人馬幾乎全部出城了。
因為是秘密行動,既不能點火把,亦不能讓馬嘶嗚,再加上霏霏秋雨,行軍愈發困難。
即使關原附近的大道幹爽平坦,新建的大營恐怕也要變成泥田了。
傾聽着欄外的雨聲,三成自嘲起來。
不知從何時起,恐懼和急躁已全然消失,令他難以置信的是,連悲壯的感覺都似消失殆盡了。
傍晚時合議作的決定,仿佛完全變成了别家的事情。
家康并未刻意隐藏自己的進軍路線。
無論三成如何騰挪,家康都将踏過關原,向西進發。
對于家康的步步為營,西軍的對策乃是切斷其歸路,先從南北、次從東西對其各個擊破。
這種布陣看不出絲毫疏漏。
但問題是,盡管布陣毫無疏漏,但誰敢保證能毫無纰漏地執行? 衆人齊心協力,不出差池的話,明日雙方情勢自會逆轉。
家康的先頭部隊将在大關到山中之間被殲。
小早川部與大谷吉繼部從南側掐斷東軍前進之路,大谷、宇喜多、小西、島津、石田各部則輪番向其發起猛攻。
這樣一來,被截斷去路的東軍進無路可進,退亦無道可退。
再把敵人誘入關原,以毛利秀元為首,吉川、安國寺、長曾我部等大軍從南宮山往垂井、府中一帶全線壓上,這樣,家康便成了甕中之鼈。
然後,戰事就轉化為從東西兩側往中間擠壓的總攻。
士氣高漲的話,說不定明日家康就成階下之囚。
東軍據說合有七萬五千人,而已出動的西軍就超過十萬八千人。
因此,隻要保持士氣,高奏凱歌的理所當然便是石田三成。
想到這裡,三成忽然笑了。
後世人會如何評價此關原一戰?他們定會把此戰視作決定天下大勢的決戰。
若隻計量雙方的人馬,自己空前絕後了,但是……三成又搖了搖頭,現在并非考慮結果的時候。
他令人把留守大垣城的福原長堯叫來。
未幾,長堯趕來。
“雨似越下越大,諸将都出發了嗎?”三成問着話,心中逐漸開朗起來。
人之将死,總似變得明智。
但諷刺的是,在最需要明智的時候,人卻未必明智。
如今三成的心境,與當初處處與家康作對時的心境完全不同了,他俨然成了局外之人。
先前,他堅信人力與謀略便是“力量”,現在看來,那真是幼稚,他甚至可憐自己。
雖說西軍合有十萬八千人,但一旦士氣低落,其力不及其半。
不僅如此,那些極易引發的騷亂和不滿情緒,卻可能還會高漲,在消耗掉十萬人的糧草的同時,也消耗了十萬人馬的鬥志……若更嚴重些,其力便會十不存一。
以前三成從沒計算過這些。
他從來就不重人心,不尊人德,隻是憑借計謀拼湊人數。
在這一點上,他成功了——德川家康僅有七萬五千士衆,他石田三成卻擁有十萬八千大軍。
然而,在這十萬大軍當中,真正可以信賴的又有幾個? 事已至此,再怎麼算計也無用了。
看到福原長堯臉上的不安,三成強裝笑顔道:“這場雨黎明前會停。
” “不然,必給大軍帶來……” “會晴。
雨下不止,盡管會使我方困難不斷增加,但也會延誤敵人進軍。
大家都出城了吧?” “是。
首為大人所部,次為島津部,接下來乃小西大人,第四為宇喜多大人。
他們出城時,雨倒沒這般大。
” “我放心了。
我也要出發了。
” “可雨這麼大……”長堯以為三成想避雨,待黎明時再動身,便小聲道,“已經為大人鋪好被褥了。
” “福原,”三成依然面帶微笑,“三成是不是一個不可靠之人?” “大人何出此言?” “你不這麼認為就好。
但今日,我必須拜望衆人,向他們緻歉。
” “緻歉?” “對,其實乃是督戰。
家康已經直撲關原,我必須去巡視一番,一旦戰起,好讓諸将奮勇殺敵,這是我的職責。
” 長堯很是納悶,他并不明白三成的意思。
三成已與長束正家和安國寺惠瓊會過面了,因此,他将要走訪的乃是小早川秀秋與大谷吉繼。
長堯大為不解時,三成已起身離席,出門,上馬,默默地消失在潇潇秋雨之中……
如今他已不去思量戰事勝負了,他隻在想臨終的一刻會是何樣的情形。
何人會去戰鬥,怎生戰鬥?此時,三成甚至有如一介旁觀者。
他想看看家康究竟會如何進攻,豐臣舊将又會如何行動。
誰會與敵人私通,誰會猶豫不決,誰會勇敢地參加決戰?所有這些念頭,與他當初拼死一戰的執著有了莫大的差距——他正在解脫。
隻有一點,三成覺得甚是慚愧,亦頗為後悔:這場戰事乃是一場志向的較量,是鄙視别人的石田三成與知人善任的德川家康之間的較量…… 大垣城内逐漸沉寂下來,秋雨敲打着欄杆。
人馬幾乎全部出城了。
因為是秘密行動,既不能點火把,亦不能讓馬嘶嗚,再加上霏霏秋雨,行軍愈發困難。
即使關原附近的大道幹爽平坦,新建的大營恐怕也要變成泥田了。
傾聽着欄外的雨聲,三成自嘲起來。
不知從何時起,恐懼和急躁已全然消失,令他難以置信的是,連悲壯的感覺都似消失殆盡了。
傍晚時合議作的決定,仿佛完全變成了别家的事情。
家康并未刻意隐藏自己的進軍路線。
無論三成如何騰挪,家康都将踏過關原,向西進發。
對于家康的步步為營,西軍的對策乃是切斷其歸路,先從南北、次從東西對其各個擊破。
這種布陣看不出絲毫疏漏。
但問題是,盡管布陣毫無疏漏,但誰敢保證能毫無纰漏地執行? 衆人齊心協力,不出差池的話,明日雙方情勢自會逆轉。
家康的先頭部隊将在大關到山中之間被殲。
小早川部與大谷吉繼部從南側掐斷東軍前進之路,大谷、宇喜多、小西、島津、石田各部則輪番向其發起猛攻。
這樣一來,被截斷去路的東軍進無路可進,退亦無道可退。
再把敵人誘入關原,以毛利秀元為首,吉川、安國寺、長曾我部等大軍從南宮山往垂井、府中一帶全線壓上,這樣,家康便成了甕中之鼈。
然後,戰事就轉化為從東西兩側往中間擠壓的總攻。
士氣高漲的話,說不定明日家康就成階下之囚。
東軍據說合有七萬五千人,而已出動的西軍就超過十萬八千人。
因此,隻要保持士氣,高奏凱歌的理所當然便是石田三成。
想到這裡,三成忽然笑了。
後世人會如何評價此關原一戰?他們定會把此戰視作決定天下大勢的決戰。
若隻計量雙方的人馬,自己空前絕後了,但是……三成又搖了搖頭,現在并非考慮結果的時候。
他令人把留守大垣城的福原長堯叫來。
未幾,長堯趕來。
“雨似越下越大,諸将都出發了嗎?”三成問着話,心中逐漸開朗起來。
人之将死,總似變得明智。
但諷刺的是,在最需要明智的時候,人卻未必明智。
如今三成的心境,與當初處處與家康作對時的心境完全不同了,他俨然成了局外之人。
先前,他堅信人力與謀略便是“力量”,現在看來,那真是幼稚,他甚至可憐自己。
雖說西軍合有十萬八千人,但一旦士氣低落,其力不及其半。
不僅如此,那些極易引發的騷亂和不滿情緒,卻可能還會高漲,在消耗掉十萬人的糧草的同時,也消耗了十萬人馬的鬥志……若更嚴重些,其力便會十不存一。
以前三成從沒計算過這些。
他從來就不重人心,不尊人德,隻是憑借計謀拼湊人數。
在這一點上,他成功了——德川家康僅有七萬五千士衆,他石田三成卻擁有十萬八千大軍。
然而,在這十萬大軍當中,真正可以信賴的又有幾個? 事已至此,再怎麼算計也無用了。
看到福原長堯臉上的不安,三成強裝笑顔道:“這場雨黎明前會停。
” “不然,必給大軍帶來……” “會晴。
雨下不止,盡管會使我方困難不斷增加,但也會延誤敵人進軍。
大家都出城了吧?” “是。
首為大人所部,次為島津部,接下來乃小西大人,第四為宇喜多大人。
他們出城時,雨倒沒這般大。
” “我放心了。
我也要出發了。
” “可雨這麼大……”長堯以為三成想避雨,待黎明時再動身,便小聲道,“已經為大人鋪好被褥了。
” “福原,”三成依然面帶微笑,“三成是不是一個不可靠之人?” “大人何出此言?” “你不這麼認為就好。
但今日,我必須拜望衆人,向他們緻歉。
” “緻歉?” “對,其實乃是督戰。
家康已經直撲關原,我必須去巡視一番,一旦戰起,好讓諸将奮勇殺敵,這是我的職責。
” 長堯很是納悶,他并不明白三成的意思。
三成已與長束正家和安國寺惠瓊會過面了,因此,他将要走訪的乃是小早川秀秋與大谷吉繼。
長堯大為不解時,三成已起身離席,出門,上馬,默默地消失在潇潇秋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