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踯躅松尾山
關燈
小
中
大
松尾山在關原西南,高近百丈,從松尾村向南走過八裡坡路就到了。
山上還殘留着織田信長與淺井長政激戰時,讓不破河内守光治構築的工事的遺迹。
山頂平地東西長十間,南北十二間,甚是狹小。
山腰尚有幾處地勢平坦之處。
登上山頂,展望四面,關原與周邊一覽無餘。
東為桃配山,北為天滿山。
若想俯瞰從垂井向西面的關原大道,以及從大道兩側延伸開去的平原,這裡便是最好的所在。
小早川秀秋于九月十四抵大垣城,與三成等人議完事,完成軍事部署之後,率領八千士衆迅速上山安營紮寨。
小早川秀秋乃高台院一手帶大的親侄子,血戰伏見城前,其兄木下勝俊亦在城内。
勝俊向鳥居元忠提出共守城池,竟被元忠斷然拒絕。
秀秋今年才二十四,卻已位居中納言,比同為中納言的宇喜多秀家——隻要毛利輝元不出馬,宇喜多秀家便是西軍主帥——還要年輕五歲。
雖說年輕,但秀秋天生心高氣盛,絕不甘心宇喜多秀家在他面前頤指氣使。
不消說,他對三成當然甚是憎惡。
在朝鮮之戰時,他英勇善戰,卻由于三成的一句讒言,而被沒收了領地。
“無大将之器!”二十出頭的秀秋遭到秀吉如此痛斥,這種屈辱刻骨銘心,令他永遠也無法忘記。
而讓他轉危為安的,則是家康的斡旋與秀吉的故去。
此前,他曾教次向家康派遣密使,再三表明心意。
但家康均似毫無反應。
家康的冷淡讓這位莽直的年輕武将既不滿,又無奈,“内府定是對我心存疑慮。
” 高台院不支持家康,天下太平便無從談起,豐臣氏的存續也斷不可能。
每次見到秀秋,高台院總是提醒他,為了繼承太閣遺志,切切莫要中斷同家康的聯絡。
但年輕的秀秋哪能領會其中真意? 對秀秋來說,高台院簡直就如親生母親。
他認為,給了高台院莫大恥辱的乃澱夫人,而三成則與澱夫人沆瀣一氣。
出于這種理解,他對三成的憎惡愈深。
如今,他認為家康對自己不信任,不滿和無奈也在日漸加深。
宇喜多秀家出征伊勢時曾邀他同往,但他卻未聽從奉勸,而于八月十七進兵近江,駐紮于石部。
随着疑慮的加深,他甚至變得有些自暴自棄,想盡量不加入任何一方,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正在他彷徨不已之時,八月二十八,他的密友、德川一方的淺野幸長,和黑田長政聯名給他寫來書函。
淺野幸長與黑田長政聯署的這封書函,最終讓秀秋内心徹底動搖。
書函寫道:“……此前曾去書表明心意,今再次緻書。
如今正是大人表明忠節之關鍵時刻。
内府将于二三日内抵陣,大人之去留,務痛下決斷。
吾二人如此行事,隻為慰高台院夫人。
懇請早日回複。
務令使者口傳詳情……” 這封書函乃是淺野、黑田二人從赤坂陣地寫給小早川秀秋的。
秀秋謊稱有恙,需要療養,以遊獵為名經石部、鈴鹿、近江,最後停留于愛知川高宮。
書函于是被送到此處。
字裡行間不僅有淺野、黑田對秀秋的信任,還稱乃是為了高台院。
這讓秀秋大為動搖。
書函其實想說:他二人這樣做,乃是為了讓高台院安心,家康不日就會抵達前線,所以,在此之前,請秀秋一定明确心志。
故,一切的前提是:家康乃是奉高台院之命征讨三成。
高台院既與家康同途,已無異議,秀秋亦當向高台院盡忠才是。
事情非秀秋是否支持家康,而是家康要為高台院而戰。
因被家康輕視而産生的不滿,頓時煙消雲散,年輕的秀秋精神大振。
雖如此,他此前一直裝作唯三成和宇喜多秀家馬首是瞻,當然不可堂而皇之投了東軍。
一旦事情敗露,西軍定會傾盡全力,先滅了他。
眼看兩軍決戰臨近,經過前思後想,秀秋把自己的陣地選在了松尾山,欲借此見機行事,通過淺野、黑田與東軍會師。
萬一東軍失利敗退,他隻作壁上觀即可。
見秀秋在松尾山上安營,流言蜚語頓時在西軍中散播開來。
“金吾中納言果然不想參戰。
” “不,說不定他已私通家康了。
” 于是,大垣城方面立刻向秀秋派去了使者,請他立即進城議事雲雲。
但秀秋根本不吃這一套,推道:“我病尚未痊
山上還殘留着織田信長與淺井長政激戰時,讓不破河内守光治構築的工事的遺迹。
山頂平地東西長十間,南北十二間,甚是狹小。
山腰尚有幾處地勢平坦之處。
登上山頂,展望四面,關原與周邊一覽無餘。
東為桃配山,北為天滿山。
若想俯瞰從垂井向西面的關原大道,以及從大道兩側延伸開去的平原,這裡便是最好的所在。
小早川秀秋于九月十四抵大垣城,與三成等人議完事,完成軍事部署之後,率領八千士衆迅速上山安營紮寨。
小早川秀秋乃高台院一手帶大的親侄子,血戰伏見城前,其兄木下勝俊亦在城内。
勝俊向鳥居元忠提出共守城池,竟被元忠斷然拒絕。
秀秋今年才二十四,卻已位居中納言,比同為中納言的宇喜多秀家——隻要毛利輝元不出馬,宇喜多秀家便是西軍主帥——還要年輕五歲。
雖說年輕,但秀秋天生心高氣盛,絕不甘心宇喜多秀家在他面前頤指氣使。
不消說,他對三成當然甚是憎惡。
在朝鮮之戰時,他英勇善戰,卻由于三成的一句讒言,而被沒收了領地。
“無大将之器!”二十出頭的秀秋遭到秀吉如此痛斥,這種屈辱刻骨銘心,令他永遠也無法忘記。
而讓他轉危為安的,則是家康的斡旋與秀吉的故去。
此前,他曾教次向家康派遣密使,再三表明心意。
但家康均似毫無反應。
家康的冷淡讓這位莽直的年輕武将既不滿,又無奈,“内府定是對我心存疑慮。
” 高台院不支持家康,天下太平便無從談起,豐臣氏的存續也斷不可能。
每次見到秀秋,高台院總是提醒他,為了繼承太閣遺志,切切莫要中斷同家康的聯絡。
但年輕的秀秋哪能領會其中真意? 對秀秋來說,高台院簡直就如親生母親。
他認為,給了高台院莫大恥辱的乃澱夫人,而三成則與澱夫人沆瀣一氣。
出于這種理解,他對三成的憎惡愈深。
如今,他認為家康對自己不信任,不滿和無奈也在日漸加深。
宇喜多秀家出征伊勢時曾邀他同往,但他卻未聽從奉勸,而于八月十七進兵近江,駐紮于石部。
随着疑慮的加深,他甚至變得有些自暴自棄,想盡量不加入任何一方,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正在他彷徨不已之時,八月二十八,他的密友、德川一方的淺野幸長,和黑田長政聯名給他寫來書函。
淺野幸長與黑田長政聯署的這封書函,最終讓秀秋内心徹底動搖。
書函寫道:“……此前曾去書表明心意,今再次緻書。
如今正是大人表明忠節之關鍵時刻。
内府将于二三日内抵陣,大人之去留,務痛下決斷。
吾二人如此行事,隻為慰高台院夫人。
懇請早日回複。
務令使者口傳詳情……” 這封書函乃是淺野、黑田二人從赤坂陣地寫給小早川秀秋的。
秀秋謊稱有恙,需要療養,以遊獵為名經石部、鈴鹿、近江,最後停留于愛知川高宮。
書函于是被送到此處。
字裡行間不僅有淺野、黑田對秀秋的信任,還稱乃是為了高台院。
這讓秀秋大為動搖。
書函其實想說:他二人這樣做,乃是為了讓高台院安心,家康不日就會抵達前線,所以,在此之前,請秀秋一定明确心志。
故,一切的前提是:家康乃是奉高台院之命征讨三成。
高台院既與家康同途,已無異議,秀秋亦當向高台院盡忠才是。
事情非秀秋是否支持家康,而是家康要為高台院而戰。
因被家康輕視而産生的不滿,頓時煙消雲散,年輕的秀秋精神大振。
雖如此,他此前一直裝作唯三成和宇喜多秀家馬首是瞻,當然不可堂而皇之投了東軍。
一旦事情敗露,西軍定會傾盡全力,先滅了他。
眼看兩軍決戰臨近,經過前思後想,秀秋把自己的陣地選在了松尾山,欲借此見機行事,通過淺野、黑田與東軍會師。
萬一東軍失利敗退,他隻作壁上觀即可。
見秀秋在松尾山上安營,流言蜚語頓時在西軍中散播開來。
“金吾中納言果然不想參戰。
” “不,說不定他已私通家康了。
” 于是,大垣城方面立刻向秀秋派去了使者,請他立即進城議事雲雲。
但秀秋根本不吃這一套,推道:“我病尚未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