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戰端開啟
關燈
小
中
大
的池田輝政忽然在城門放起大火,将自己的旗幟扔進本城,讓手下士兵高聲呐喊:“池田攻陷了城池!”
城門打破,各路人馬一擁而人。
守軍亂作一團,投降的、被殺的、自盡的、逃亡的……城内成了人間地獄。
“織田秀信在哪裡?” “岐阜中納言在哪裡?” “是不是害怕,藏起來了?給我出來!” 不知何時竟下起了雨,越下越大。
在腥風血雨之中,處處是高舉白刃的兵士,織田的人馬倏忽間似不見了影子。
忽然,一個身穿甲胄的武士高舉着鬥笠,從後院的樹蔭裡跑了出來,竟是秀信走投無路,不得不出來投降了。
戰争之勝敗,除了謀略的作用,亦是細節累積的結果。
家康的算計與織田秀信的算計自有天壤之别。
秀信隻看到眼前的敵人,卻怎麼也看不透這些人是在何種動力的鼓舞下而戰。
一方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不打敗秀信,家康便不會發兵;一方則單幻想着石田三成的支援。
若秀信略知算計,就會采納老臣意見,舍名求實,固守城池。
可是,年僅二十一歲的秀信,卻一味追求虛名,不到一日就讓天下名城易主,還在雨中乖乖縛手,狼狽地跪到敵人面前,“岐阜中納言秀信願将本城交出。
” 由于秀信的容貌酷似信長公,故池田輝政和福島正則攔住了正要撲上去的人。
“本城我們當然是要接收,但中納言日後有何打算?” 池田輝政想起信長公,聲音都有些顫抖。
福島正則的感情比輝政還要強烈,他已控制不住,嘴唇一個勁地打哆嗦,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請内府随意處置。
” “你想說的隻有這些?” “看在秀信也是一名武士的分上……”秀信聲音沙啞,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你想切腹?” “正是。
” 此時,從四處趕來的負傷者陸續跪在秀信周圍,幸存者廖廖無幾,總人數竟不到三十。
“停止戰鬥。
打掃戰場。
”正則這才大步走到輝政面前,大聲道,又回首盯住秀信,語氣如父親訓斥兒子,“現在說自盡還為時尚早。
此次戰事,全起于石田和大谷的野心,中納言還年輕,才糊裡糊塗中了計,若能幡然悔悟,尚不至于……” “話雖如此,苟且偷生豈非武士恥辱?” 正則并不再理會,轉而對池田道:“雨下大了,把床幾挪到屋檐下吧。
”這時,本多忠勝和井伊直政也匆匆趕來。
大概是這位年輕城主的樣子太易讓人想到信長公的緣故,方才還渾身殺氣的諸将,心中突然充滿憐憫和對于世事無常的感慨。
“給中納言拿個杌子。
”池田輝政命令士卒道。
坐下之後,秀信還是哆哆嗦嗦顫抖不已。
雖然他相貌與祖父甚近,器量與經驗卻不可同日而語。
目下即是如此,他隻是計較眼前的恥辱,已完全不慮織田氏的存續諸大事了。
“勝敗乃兵家之常事。
”正則實在看不下去了,道,“希望你還是放棄自盡的念頭,讓我們進城,随後自省一些時日。
” 事實上,此時的秀信早已連自盡的勇氣也沒有了,正則卻還苦口婆心勸他,想起來真是好笑。
盡管如此,卻無一人發笑。
“尊祖與内府,從小便親如兄弟,你又是信長公嫡孫,正則發誓,定要在内府面前為你求情。
趕快懸崖勒馬,休要再傷害織田氏的聲名了。
”說到這裡,正則又急于表現好意,“我看這樣,你若覺得不堪,暫且到高野山避一避。
如此,内府亦不便責罰你了。
騷亂平定之後,我再從中斡旋。
對,這樣最好不過。
” 看着眼前與自己兒子同齡的秀信那般茫然無助,正則有些不忍。
聽到“高野山”三字,秀信才擡起頭來,打量一圈池田、井伊和本多等人。
當他發現衆人臉上并無明顯的憎惡之情時,遂默默把手伸向腰間的短刀。
“你不可輕生。
” “秀信明白。
”秀信嘟囔了一句,猛拔出短刀,割掉了頂髻,“秀信去高野山了,城池交給你們随意處理。
” 正則松了口氣,接過秀信遞過來的發髻。
“這樣最好。
”說着,他把發髻向衆人展示了一下。
處置完秀信之後,剩下的問題就是究竟誰先攻陷了城池。
在本多忠勝的調解下,池田與福島最終妥協。
本多道:“我看這樣,就算是你們二人同時攻陷了城池。
” 于是,兩家又各自讓士兵插上旗幟,取代織田氏守備城池。
岐阜之戰最終以東軍大勝而告終。
夜幕降臨,在霏霏細雨中,意氣風發的東軍将士又把目光望向了大垣城。
穩坐江戶的家康揮舞着無形的令旗,僅僅在村越茂助直吉抵達清洲的第四日,便成功地把西軍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岐阜城收入囊中。
守軍亂作一團,投降的、被殺的、自盡的、逃亡的……城内成了人間地獄。
“織田秀信在哪裡?” “岐阜中納言在哪裡?” “是不是害怕,藏起來了?給我出來!” 不知何時竟下起了雨,越下越大。
在腥風血雨之中,處處是高舉白刃的兵士,織田的人馬倏忽間似不見了影子。
忽然,一個身穿甲胄的武士高舉着鬥笠,從後院的樹蔭裡跑了出來,竟是秀信走投無路,不得不出來投降了。
戰争之勝敗,除了謀略的作用,亦是細節累積的結果。
家康的算計與織田秀信的算計自有天壤之别。
秀信隻看到眼前的敵人,卻怎麼也看不透這些人是在何種動力的鼓舞下而戰。
一方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不打敗秀信,家康便不會發兵;一方則單幻想着石田三成的支援。
若秀信略知算計,就會采納老臣意見,舍名求實,固守城池。
可是,年僅二十一歲的秀信,卻一味追求虛名,不到一日就讓天下名城易主,還在雨中乖乖縛手,狼狽地跪到敵人面前,“岐阜中納言秀信願将本城交出。
” 由于秀信的容貌酷似信長公,故池田輝政和福島正則攔住了正要撲上去的人。
“本城我們當然是要接收,但中納言日後有何打算?” 池田輝政想起信長公,聲音都有些顫抖。
福島正則的感情比輝政還要強烈,他已控制不住,嘴唇一個勁地打哆嗦,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請内府随意處置。
” “你想說的隻有這些?” “看在秀信也是一名武士的分上……”秀信聲音沙啞,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你想切腹?” “正是。
” 此時,從四處趕來的負傷者陸續跪在秀信周圍,幸存者廖廖無幾,總人數竟不到三十。
“停止戰鬥。
打掃戰場。
”正則這才大步走到輝政面前,大聲道,又回首盯住秀信,語氣如父親訓斥兒子,“現在說自盡還為時尚早。
此次戰事,全起于石田和大谷的野心,中納言還年輕,才糊裡糊塗中了計,若能幡然悔悟,尚不至于……” “話雖如此,苟且偷生豈非武士恥辱?” 正則并不再理會,轉而對池田道:“雨下大了,把床幾挪到屋檐下吧。
”這時,本多忠勝和井伊直政也匆匆趕來。
大概是這位年輕城主的樣子太易讓人想到信長公的緣故,方才還渾身殺氣的諸将,心中突然充滿憐憫和對于世事無常的感慨。
“給中納言拿個杌子。
”池田輝政命令士卒道。
坐下之後,秀信還是哆哆嗦嗦顫抖不已。
雖然他相貌與祖父甚近,器量與經驗卻不可同日而語。
目下即是如此,他隻是計較眼前的恥辱,已完全不慮織田氏的存續諸大事了。
“勝敗乃兵家之常事。
”正則實在看不下去了,道,“希望你還是放棄自盡的念頭,讓我們進城,随後自省一些時日。
” 事實上,此時的秀信早已連自盡的勇氣也沒有了,正則卻還苦口婆心勸他,想起來真是好笑。
盡管如此,卻無一人發笑。
“尊祖與内府,從小便親如兄弟,你又是信長公嫡孫,正則發誓,定要在内府面前為你求情。
趕快懸崖勒馬,休要再傷害織田氏的聲名了。
”說到這裡,正則又急于表現好意,“我看這樣,你若覺得不堪,暫且到高野山避一避。
如此,内府亦不便責罰你了。
騷亂平定之後,我再從中斡旋。
對,這樣最好不過。
” 看着眼前與自己兒子同齡的秀信那般茫然無助,正則有些不忍。
聽到“高野山”三字,秀信才擡起頭來,打量一圈池田、井伊和本多等人。
當他發現衆人臉上并無明顯的憎惡之情時,遂默默把手伸向腰間的短刀。
“你不可輕生。
” “秀信明白。
”秀信嘟囔了一句,猛拔出短刀,割掉了頂髻,“秀信去高野山了,城池交給你們随意處理。
” 正則松了口氣,接過秀信遞過來的發髻。
“這樣最好。
”說着,他把發髻向衆人展示了一下。
處置完秀信之後,剩下的問題就是究竟誰先攻陷了城池。
在本多忠勝的調解下,池田與福島最終妥協。
本多道:“我看這樣,就算是你們二人同時攻陷了城池。
” 于是,兩家又各自讓士兵插上旗幟,取代織田氏守備城池。
岐阜之戰最終以東軍大勝而告終。
夜幕降臨,在霏霏細雨中,意氣風發的東軍将士又把目光望向了大垣城。
穩坐江戶的家康揮舞着無形的令旗,僅僅在村越茂助直吉抵達清洲的第四日,便成功地把西軍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岐阜城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