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退避三舍
關燈
小
中
大
西苑獨自度日的高台院,即昔日的北政所甯甯,也已獲知德川家康來大坂的消息。
秀賴若是她親生兒子,家康自會先到這裡來問安。
可是,豐臣秀吉曾明确讓朝日姬收家康之子秀忠為養子,卻未讓秀賴給甯甯做養子。
始時,甯甯還心懷怨恨,如今,這種怨念已離她遠去,她已成為大徹大悟的高台院。
〖露落露消我太閣,浪花之夢夢還多。
〗 太閣在臨終詩中對于夢幻人生的感歎,她如今有了更深的體會。
每每回味起這兩句詩,她就覺得巨大的大坂城是那麼不真實。
澱夫人、秀賴,以及家臣與武士……所有人都在無盡的夢幻中糾纏,不久卻将化為露水消逝,這還不足以令人警醒嗎? 偶爾,她也會從京城邀請些得道高僧前來講經。
在曹洞宗弓箴禅師的啟示下,高台院似終于明白了佛祖出家修行的意義。
人一旦執著于貪欲,無盡的痛苦必會終生相伴。
無論執著之象是城池、金銀、領地,還是親情,均毫無二緻。
“世上無難事。
生與死,有形與無形,無不是一體。
一旦領悟了這些,便足夠了。
太閣歸天前已頓悟,故有此臨終詩。
”弓箴禅師與臨濟宗僧人不一樣,對高台院的疑惑從來都是不厭其煩,耐心給予講解。
前一刻是此我,後一刻便成了彼我;今朝轉瞬即逝,明日眨眼間又成今日,世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隻有銘記世事常變,善惡有報,方能超然于世。
因此,人對某一事物執著,便是執著于無物。
“譬如大坂城,看是城池,一旦燒掉便成灰燼。
它無非是石頭、木材、泥土、金銀。
對它過分執著,便會讓它化為灰燼,塗炭幾多生靈,讓血流成河……實乃愚不可及。
”禅師禅語之中已有幾分醒世之味。
慶長四年九月初九黃昏時分,臉色蒼白的淺野長政造訪西苑。
淺野長政乃高台院之妹阿屋屋夫婿。
看到長政臉色非同尋常,高台院心中甚是詫異,但她依然保持鎮靜。
對石田三成的想法與舉動,高台院略知一二,家康搬進大坂城之事也在她意料之中——畢竟在伏見城理政并不方便。
若是秀吉,無論身在何處,處理政務都如行雲流水,可同樣的事對于家康卻比登天還難。
隻要大坂城内的人心不服,天下便時時有卷入派閥争鬥之虞。
換作誰都無法治理好天下,不知從何時起,高台院竟生出這種想法。
可這次,家康不僅要進駐大坂,還把淺野長政和前田利長看成想謀害他性命的元兇。
從長政口中聽到這些傳言,她簡直難以呼吸。
“這當然是有人讒言诽謗。
事到如今,我不必再遮遮掩掩,定是增田長盛和長束正家二人。
他們一面同治部秘密保持聯絡,但又暗中不忘向内府獻媚。
”長政眼圈發紅,哽咽難言,“高台院曾給予我不少忠告,我也一直尊崇太閣遺志,輔佐内府,不想竟有今日。
照此下去,一切努力都将成泡影。
” 長政拜訪的目的似是想讓高台院向家康解釋:淺野父子不可能參與陰謀。
高台院閉上眼,默默沉思半晌。
除了老尼孝藏主靜靜守候一旁,再無他人。
支靜的屋子裡,屏風上的花鳥圖很是華麗,與室内陳設不大協調。
“我父子二人的心志,想必您知根知底,均向來厭惡三成……不意如今竟遭到内府懷疑。
長政開始時還滿不在乎,可後來發現内府看我的眼神竟充滿憎怨。
您知我的領地在甲斐,距江戶不遠。
一旦招緻内府誤解,豈不是引火燒身?” 高台院依然不做聲。
“甲斐尚有年輕的長重,若失去我心,即使得到增田和長束,哼,對于内府又能有多大好處?能把這話告訴内府的,隻有您了。
”長政漸漸傷心起來——這天下事啊! “長政,你錯了。
”良久,高台院方道。
長政一愣,忙向前探身道:“我錯了?” “是啊。
事情并非如你想象,内府似終于下了決斷。
” “高台院,内府的決斷難道不是視長政及前田肥前守為敵嗎?” 高台院眯起眼凝神片刻,輕輕搖了搖頭:“長政,太閣當年決意取代信長公執掌天下而召開清洲會議時的情形,你還記得嗎?” “當然記得,我怎會忘記?” “當時,有人提出異議,他頓時拂袖離席,去睡午覺了。
” “是,是……當時太閣一反常态,毫不留情把人訓斥了一頓。
” 高台院臉上露出一絲蒼白的微笑,“長政,當年太閣是想永遠把三法師公子握在手中。
如今的内府也一樣,懷抱秀賴君臨大坂城。
連最親近的你和前田肥前守也……” “啊!”長政驚叫一聲,啞口無言。
寒意襲遍全身,他戰栗起來:“内府已作好了決戰的準備?” “山崎決戰尚未結束,太閣就已決定進攻柴田。
同太閣相比,内府忍耐的時間夠長了。
” “即使您前去斡旋,也無濟于事了嗎?” 高台院歎道:“大江大河,豈是人力可以阻擋?”她雙手并攏,念念有詞:“長政,我也是近日才悟出:無論如何,要讓太平持
秀賴若是她親生兒子,家康自會先到這裡來問安。
可是,豐臣秀吉曾明确讓朝日姬收家康之子秀忠為養子,卻未讓秀賴給甯甯做養子。
始時,甯甯還心懷怨恨,如今,這種怨念已離她遠去,她已成為大徹大悟的高台院。
〖露落露消我太閣,浪花之夢夢還多。
〗 太閣在臨終詩中對于夢幻人生的感歎,她如今有了更深的體會。
每每回味起這兩句詩,她就覺得巨大的大坂城是那麼不真實。
澱夫人、秀賴,以及家臣與武士……所有人都在無盡的夢幻中糾纏,不久卻将化為露水消逝,這還不足以令人警醒嗎? 偶爾,她也會從京城邀請些得道高僧前來講經。
在曹洞宗弓箴禅師的啟示下,高台院似終于明白了佛祖出家修行的意義。
人一旦執著于貪欲,無盡的痛苦必會終生相伴。
無論執著之象是城池、金銀、領地,還是親情,均毫無二緻。
“世上無難事。
生與死,有形與無形,無不是一體。
一旦領悟了這些,便足夠了。
太閣歸天前已頓悟,故有此臨終詩。
”弓箴禅師與臨濟宗僧人不一樣,對高台院的疑惑從來都是不厭其煩,耐心給予講解。
前一刻是此我,後一刻便成了彼我;今朝轉瞬即逝,明日眨眼間又成今日,世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隻有銘記世事常變,善惡有報,方能超然于世。
因此,人對某一事物執著,便是執著于無物。
“譬如大坂城,看是城池,一旦燒掉便成灰燼。
它無非是石頭、木材、泥土、金銀。
對它過分執著,便會讓它化為灰燼,塗炭幾多生靈,讓血流成河……實乃愚不可及。
”禅師禅語之中已有幾分醒世之味。
慶長四年九月初九黃昏時分,臉色蒼白的淺野長政造訪西苑。
淺野長政乃高台院之妹阿屋屋夫婿。
看到長政臉色非同尋常,高台院心中甚是詫異,但她依然保持鎮靜。
對石田三成的想法與舉動,高台院略知一二,家康搬進大坂城之事也在她意料之中——畢竟在伏見城理政并不方便。
若是秀吉,無論身在何處,處理政務都如行雲流水,可同樣的事對于家康卻比登天還難。
隻要大坂城内的人心不服,天下便時時有卷入派閥争鬥之虞。
換作誰都無法治理好天下,不知從何時起,高台院竟生出這種想法。
可這次,家康不僅要進駐大坂,還把淺野長政和前田利長看成想謀害他性命的元兇。
從長政口中聽到這些傳言,她簡直難以呼吸。
“這當然是有人讒言诽謗。
事到如今,我不必再遮遮掩掩,定是增田長盛和長束正家二人。
他們一面同治部秘密保持聯絡,但又暗中不忘向内府獻媚。
”長政眼圈發紅,哽咽難言,“高台院曾給予我不少忠告,我也一直尊崇太閣遺志,輔佐内府,不想竟有今日。
照此下去,一切努力都将成泡影。
” 長政拜訪的目的似是想讓高台院向家康解釋:淺野父子不可能參與陰謀。
高台院閉上眼,默默沉思半晌。
除了老尼孝藏主靜靜守候一旁,再無他人。
支靜的屋子裡,屏風上的花鳥圖很是華麗,與室内陳設不大協調。
“我父子二人的心志,想必您知根知底,均向來厭惡三成……不意如今竟遭到内府懷疑。
長政開始時還滿不在乎,可後來發現内府看我的眼神竟充滿憎怨。
您知我的領地在甲斐,距江戶不遠。
一旦招緻内府誤解,豈不是引火燒身?” 高台院依然不做聲。
“甲斐尚有年輕的長重,若失去我心,即使得到增田和長束,哼,對于内府又能有多大好處?能把這話告訴内府的,隻有您了。
”長政漸漸傷心起來——這天下事啊! “長政,你錯了。
”良久,高台院方道。
長政一愣,忙向前探身道:“我錯了?” “是啊。
事情并非如你想象,内府似終于下了決斷。
” “高台院,内府的決斷難道不是視長政及前田肥前守為敵嗎?” 高台院眯起眼凝神片刻,輕輕搖了搖頭:“長政,太閣當年決意取代信長公執掌天下而召開清洲會議時的情形,你還記得嗎?” “當然記得,我怎會忘記?” “當時,有人提出異議,他頓時拂袖離席,去睡午覺了。
” “是,是……當時太閣一反常态,毫不留情把人訓斥了一頓。
” 高台院臉上露出一絲蒼白的微笑,“長政,當年太閣是想永遠把三法師公子握在手中。
如今的内府也一樣,懷抱秀賴君臨大坂城。
連最親近的你和前田肥前守也……” “啊!”長政驚叫一聲,啞口無言。
寒意襲遍全身,他戰栗起來:“内府已作好了決戰的準備?” “山崎決戰尚未結束,太閣就已決定進攻柴田。
同太閣相比,内府忍耐的時間夠長了。
” “即使您前去斡旋,也無濟于事了嗎?” 高台院歎道:“大江大河,豈是人力可以阻擋?”她雙手并攏,念念有詞:“長政,我也是近日才悟出:無論如何,要讓太平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