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不敗之地
關燈
小
中
大
伊達政宗寫與女婿松平忠輝的書函虛實間雜,看上去破綻百出,實則滴水不漏,令人大為佩服。
他在函中,就家康身後恐會發生的内亂進行了極為詳細的剖析:巨木倒下,必生波瀾。
若家康公後任少了平息波瀾的能耐,便會導緻祖業敗覆。
大久保長安之死,以及之後發生諸事,隻是無可避免的小糾紛。
忠輝還年輕,對一切必須泰然處之。
此次造船,從牡鹿郡的月浦出海,其實亦是為日後準備。
天下好不容易才走到今日太平,萬不可在内亂和外力的沖突下敗亡。
今方百廢待舉之時,對于有利和不利于國之繁榮諸事,要明确區分,以為盛世基石。
有利于天下者,是南蠻之菲利普三世,還是紅毛之詹姆斯一世?無人真正查訪,故才命使節跨越重洋去歐羅巴一見,同時命索德羅與其他神父為日本開拓一條交易之路,以此試探忠心和實力。
他寫道:無實力者就不必再回日本,這也算為國清除塵垢。
書函之外,還有一份寫與墨國總督和教派頭領的書函抄本,可見政宗的複雜思慮。
裡邊寫道:日本和墨國通商,不會對呂宋的馬尼拉不利。
家康公隻希望通商,毫無用兵意圖。
通商若是能給班國帶去利益,舊教教派自會受到幕府厚待。
唯結尾的幾言,卻令柳生又右衛門百思不得其解。
政宗擁戴将會成為次任皇帝的最強大實力者,并得家康公信賴,此次派遣使節,斷不會引起家康公和将軍不快。
故請為使節行便利為望。
這種“便利”非說政宗希望班國盡快派兵船,竟似成了請班國給政宗送來一個讓家康信任、将軍也樂意支持的下任皇帝——含義實在複雜難辨。
毫無疑問,松平忠輝将從嶽父處得到這封信。
若他以為“次任皇帝”指的便是自己,又會引起何樣的後果? 伊達政宗暗自疏遠大久保長安,乃是為了不讓自己被誤為是長安同謀。
如此謹慎的政宗,在信函裡明确說此次派支倉常長去歐羅巴,絕不會引起大禦所和将軍的不快,其心意很是明白。
無二人的許可,那重達五百噸的巨船斷不會造出來。
索德羅自不必說,比斯将軍無船,也無法離開日本。
故政宗必是私下獲得了家康和秀忠許可,把那些招人恨的神父和傳教士趕出去,才能造巨船。
但政宗命人破壞瑞嚴寺的石佛,又在本城大廳張榜宣揚洋教,還在城下建了兩處小教堂,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事情無這般簡單,又右衛門隻能這樣想,至少,政宗早就預料到,大久保長安死後定會發生些事情,他擔心自己被看作一派魁首,才疏遠長安,還拒絕在聯名狀上署名。
其實,正如政宗擔心的那樣,長安一死便立即出事。
同時,還應看到,政宗的心思也已發生了莫大變化。
長安身死和英吉利使節的到來,都使事态發生了急劇變化。
日本國内的洋教徒想到了太閣時的鎮壓,開始騷亂,長安的那份聯名狀,則被流言說成“忠輝謀反”的證據,更是擴大了不安情緒。
這樣一來,作為忠輝的嶽父,伊達政宗也将處于極為危險的境地,他亦順勢加速派索德羅和支倉出使歐羅巴。
自五月以來,工匠們沒日沒夜、不分黑白地趕造巨船;而在巨船造好之前,便已定下九月十五出港。
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會充分感到事情的緊迫性和政宗的急不可待。
難道他擔心到時船不能順利啟航,才允許在大門前,甚至在本城大廳張貼通告。
不隻如此,此事應也已獲得了忠輝的許可。
毋庸置疑,“次任皇帝”這樣奇妙的文字,是在暗示忠輝的存在,并以忠輝的名義拜托班國。
若真是如此,伊達政宗不反大禦所,但成反幕府将軍的首領,幾成事實。
伊達政宗看到内亂将起,即着手準備……他正按照自己一貫的缜密作風,為家康身後之事籌謀。
将軍秀忠欲與新教國英吉利和尼德蘭聯手,政宗便着手利用班國和羅馬教皇。
既然他能将手伸到歐羅巴,定也在國内暗中尋找可利用的勢力。
他的這些行為,在又右衛門眼中看來,确實乃“反秀忠”。
然而稍微轉變一下角度,又可以說均為“為秀忠着想之遠慮”,政宗的籌謀和手段,着實可怕。
宗矩欲向家康禀報此事。
家康已把“通商狀”交與英吉利使節塞爾斯,稍微松了口氣。
他瘦了些,不過已處理好使節之事,心緒還算不錯。
“又右衛門,英吉利說想在江戶得到一處屋舍,正在四處找地方呢。
他們留在日本期間,我會保護他們。
” 又右衛門有些疑惑:家康公為何故意做可能惹舊教教徒反感之事?難道是想看看他們的反應? 其實,家康締結的條約中,已破格給予英吉利特權:除了自由通商,還允許英吉利入住在江戶,給他們治外法權。
即英吉利人若有作奸犯科,其罪由英吉利判定。
此前的南蠻人,哪能得到這等厚待? “伊達領地的月浦傳來消息,新造好的船将于本月十五出海。
自然已得到大人批準了。
”家康微笑着點頭,“陸奧守欲把招人恨的家夥都幫我清
他在函中,就家康身後恐會發生的内亂進行了極為詳細的剖析:巨木倒下,必生波瀾。
若家康公後任少了平息波瀾的能耐,便會導緻祖業敗覆。
大久保長安之死,以及之後發生諸事,隻是無可避免的小糾紛。
忠輝還年輕,對一切必須泰然處之。
此次造船,從牡鹿郡的月浦出海,其實亦是為日後準備。
天下好不容易才走到今日太平,萬不可在内亂和外力的沖突下敗亡。
今方百廢待舉之時,對于有利和不利于國之繁榮諸事,要明确區分,以為盛世基石。
有利于天下者,是南蠻之菲利普三世,還是紅毛之詹姆斯一世?無人真正查訪,故才命使節跨越重洋去歐羅巴一見,同時命索德羅與其他神父為日本開拓一條交易之路,以此試探忠心和實力。
他寫道:無實力者就不必再回日本,這也算為國清除塵垢。
書函之外,還有一份寫與墨國總督和教派頭領的書函抄本,可見政宗的複雜思慮。
裡邊寫道:日本和墨國通商,不會對呂宋的馬尼拉不利。
家康公隻希望通商,毫無用兵意圖。
通商若是能給班國帶去利益,舊教教派自會受到幕府厚待。
唯結尾的幾言,卻令柳生又右衛門百思不得其解。
政宗擁戴将會成為次任皇帝的最強大實力者,并得家康公信賴,此次派遣使節,斷不會引起家康公和将軍不快。
故請為使節行便利為望。
這種“便利”非說政宗希望班國盡快派兵船,竟似成了請班國給政宗送來一個讓家康信任、将軍也樂意支持的下任皇帝——含義實在複雜難辨。
毫無疑問,松平忠輝将從嶽父處得到這封信。
若他以為“次任皇帝”指的便是自己,又會引起何樣的後果? 伊達政宗暗自疏遠大久保長安,乃是為了不讓自己被誤為是長安同謀。
如此謹慎的政宗,在信函裡明确說此次派支倉常長去歐羅巴,絕不會引起大禦所和将軍的不快,其心意很是明白。
無二人的許可,那重達五百噸的巨船斷不會造出來。
索德羅自不必說,比斯将軍無船,也無法離開日本。
故政宗必是私下獲得了家康和秀忠許可,把那些招人恨的神父和傳教士趕出去,才能造巨船。
但政宗命人破壞瑞嚴寺的石佛,又在本城大廳張榜宣揚洋教,還在城下建了兩處小教堂,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事情無這般簡單,又右衛門隻能這樣想,至少,政宗早就預料到,大久保長安死後定會發生些事情,他擔心自己被看作一派魁首,才疏遠長安,還拒絕在聯名狀上署名。
其實,正如政宗擔心的那樣,長安一死便立即出事。
同時,還應看到,政宗的心思也已發生了莫大變化。
長安身死和英吉利使節的到來,都使事态發生了急劇變化。
日本國内的洋教徒想到了太閣時的鎮壓,開始騷亂,長安的那份聯名狀,則被流言說成“忠輝謀反”的證據,更是擴大了不安情緒。
這樣一來,作為忠輝的嶽父,伊達政宗也将處于極為危險的境地,他亦順勢加速派索德羅和支倉出使歐羅巴。
自五月以來,工匠們沒日沒夜、不分黑白地趕造巨船;而在巨船造好之前,便已定下九月十五出港。
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會充分感到事情的緊迫性和政宗的急不可待。
難道他擔心到時船不能順利啟航,才允許在大門前,甚至在本城大廳張貼通告。
不隻如此,此事應也已獲得了忠輝的許可。
毋庸置疑,“次任皇帝”這樣奇妙的文字,是在暗示忠輝的存在,并以忠輝的名義拜托班國。
若真是如此,伊達政宗不反大禦所,但成反幕府将軍的首領,幾成事實。
伊達政宗看到内亂将起,即着手準備……他正按照自己一貫的缜密作風,為家康身後之事籌謀。
将軍秀忠欲與新教國英吉利和尼德蘭聯手,政宗便着手利用班國和羅馬教皇。
既然他能将手伸到歐羅巴,定也在國内暗中尋找可利用的勢力。
他的這些行為,在又右衛門眼中看來,确實乃“反秀忠”。
然而稍微轉變一下角度,又可以說均為“為秀忠着想之遠慮”,政宗的籌謀和手段,着實可怕。
宗矩欲向家康禀報此事。
家康已把“通商狀”交與英吉利使節塞爾斯,稍微松了口氣。
他瘦了些,不過已處理好使節之事,心緒還算不錯。
“又右衛門,英吉利說想在江戶得到一處屋舍,正在四處找地方呢。
他們留在日本期間,我會保護他們。
” 又右衛門有些疑惑:家康公為何故意做可能惹舊教教徒反感之事?難道是想看看他們的反應? 其實,家康締結的條約中,已破格給予英吉利特權:除了自由通商,還允許英吉利入住在江戶,給他們治外法權。
即英吉利人若有作奸犯科,其罪由英吉利判定。
此前的南蠻人,哪能得到這等厚待? “伊達領地的月浦傳來消息,新造好的船将于本月十五出海。
自然已得到大人批準了。
”家康微笑着點頭,“陸奧守欲把招人恨的家夥都幫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