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相會二條城
關燈
小
中
大
地具有和尋常人一樣的想法,即想要修建一座不讓已故的天下人蒙羞的建築。
這在日後便成為悲劇的源頭,故有人以為,此乃人為所緻。
不過這隻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之辭,不多言。
總之,慶長十五年,乃是充滿勃勃生機之年,太平之風吹拂到了每一個角落。
然而,此中隻有一個例外,發生在與百姓生活稍有些距離的地方,那便是禁宮。
遙想信長公初次上洛時,都中何等荒蕪!兵火連年,京城雜草叢生,處處斷壁殘垣,棄屍無數,惡臭盈天。
公卿紛紛棄都而去。
皇宮更是一派凄涼,甚至連天子的每日餐飲,也難以保全。
那情景令人不忍卒睹……當時,信長公承諾,保證每年皇宮三千石供給。
之後,秀吉公又将此數增為六千。
對信長公和秀吉公的努力,皇宮及重返京師的公卿懷着怎樣感激之心,不言而喻。
後,家康将宮奉增至一萬石。
但亦從那時始,天皇似對宮内風紀之亂大感不安。
常言道,飽暖恩淫欲,好容易方回京城的公卿,終于能松一口氣,不再為生計擔憂,欲望自然随之覺醒。
從這一點來說,貴人和百姓無甚差别。
宮廷侍從曾經隻剩寥寥數人,一旦有所增加,勢必重立規矩,然而長期散居各地之人,步調自不那般容易統一。
如此種種,最終演變為慶長十二年,年輕公卿和女官之間鬧出諸多醜聞。
男女之欲乃人之常情,然而常情一旦變成放縱,就非世人所能容忍了。
内廷風紀混亂讓後陽成天皇大怒,即着家康處理。
看上去,天皇對此事的處理些須缺乏威嚴,這許是因為在持續的亂世之中,天皇自己亦難以理清頭緒,因為公卿在混亂中早巳丢失了維護皇室尊嚴和體面的教養。
家康提議嚴懲淫亂公卿,以儆效尤。
花山院忠長、飛鳥井雅賢、大炊禦門賴國、中禦門宗信等人,皆被處以流刑。
天皇通過此事,向幕府打開了幹涉禁官的大門。
風紀問題自然在皇廷引起風波。
慶長十五年初,後陽成天皇提出禅位。
在家康奏請下雖得以延期,然而事情似已無可挽回。
名古屋城基本完工的慶長十五年歲末,天皇退位成為定局。
正式傳位于政仁親王,是為轉年三月二十七,故家康慶長十五年計劃上洛一事,終于在同十六年春得以成行。
天皇退位實令人遺憾,然新帝即位亦可喜可賀。
原本應由統領天下的将軍德川秀忠上洛,卻由家康走了這一趟。
此時家康已逾古稀之年,世間多有傳言,說他身體欠佳。
然而知悉四月十二将舉行天子登基儀式,家康便希望能借最後的上洛之機,再次感受年長者之喜悅。
此種心願對于曆盡苦難之人,甚為自然。
此時的家康,已許下每日誦經六萬遍的悲願,且已開始實行。
“多活一日,便要懷一日感激之情。
”這便是功成名就之人追尋的能讓自身滿足的“靜寂”境界。
由于親自發起的文祿之役,秀吉公還未來得及體會此種境界,便撒手人寰。
他許正是出于對無法估量的生之末日的焦慮,為掩蓋心底的苦惱和悲愁,方去醍醐賞花。
家康公已比秀吉公多活了七年。
懷着感激,他日日提筆書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六字每字寫六萬遍,便是三十六萬字,長此以往,其數難以估量。
每張紙可書寫二百字,便需要一千八百張。
家康用細細的毛筆,虔誠地一字一字書寫。
尋常人也許一開始便會被吓退,然而家康對于自己能活到七十歲大是心存感激,特意為此不可為之事。
每字再添上唱名,便又是三十六萬遍。
寫着寫着,他眼前出現了二十五歲就被殺害的祖父,以及二十四歲便亡故的父親,随之而來的便是正妻築山夫人、長子信康、今川又元、織田信長、明智光秀、秀吉、勝賴、氏直……亂世悲哀之人一一浮現眼前。
不得已殺掉的無數敵人,被無辜殃及的黎民百姓,比起為他欣然赴死的衆多家臣,這些人更為悲慘。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七十高壽的家康,還在為亡靈禱告。
家康放下日課,離開駿府,最後一次上洛,是為慶長十六年三月初六。
家康中途去看了看業已築成的名古屋城,感到無比快慰。
十七,家康一行到達京城。
一進入二條城,他備感須盡快見見秀賴。
通過織田有樂齋,家康把自己的心思轉達給了秀賴。
對此次家康和秀賴在二條城的相會,世說紛纭。
聽來最合乎情理的說法便是:“大禦所把德川和豐臣兩家地位颠倒,昭示天下。
”然而,這種所謂示威,完全無必要,因為築建名古屋已證明一切。
還有人說,家康定欲把秀賴傳到二條城賜死,故澱夫人開始最是強烈反對,但被業已洞察天下大勢的加藤清正和淺野幸長一番安慰,不得不勉強答應……諸此種種,傳得有模有樣。
人們認為,若秀賴現在拒絕家康的要求,不肯上洛,家康便會立刻發兵攻打大坂。
故在高台院、織田有樂齋、片桐且元等人的勸說下,澱夫人方無異議。
街坊巷間議論紛紛,然而實情究竟如何? 家康希望見到秀賴的心意,已由将軍夫人、常高院和松丸夫人之口傳到了澱夫人耳内,故澱夫人本人對此次相晤也頗為期待。
讓她擔心的并非家康,而是德川家臣。
大坂城内現還有衆頑同之人,堅信家康乃是篡奪天下之人,對他怨恨至極。
同樣,德川一方亦應有不少人視豐臣為敵。
這才是澱夫人感到恐懼之處。
織田有樂齋将家康的意思轉與秀賴後,又向澱夫人禀報。
澱夫人隻問了一句:“高台院對少君此次上洛有何看法?” “高台院毫無二言。
使者乃夫人識得的闆倉大人。
” “我也去,是否
這在日後便成為悲劇的源頭,故有人以為,此乃人為所緻。
不過這隻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之辭,不多言。
總之,慶長十五年,乃是充滿勃勃生機之年,太平之風吹拂到了每一個角落。
然而,此中隻有一個例外,發生在與百姓生活稍有些距離的地方,那便是禁宮。
遙想信長公初次上洛時,都中何等荒蕪!兵火連年,京城雜草叢生,處處斷壁殘垣,棄屍無數,惡臭盈天。
公卿紛紛棄都而去。
皇宮更是一派凄涼,甚至連天子的每日餐飲,也難以保全。
那情景令人不忍卒睹……當時,信長公承諾,保證每年皇宮三千石供給。
之後,秀吉公又将此數增為六千。
對信長公和秀吉公的努力,皇宮及重返京師的公卿懷着怎樣感激之心,不言而喻。
後,家康将宮奉增至一萬石。
但亦從那時始,天皇似對宮内風紀之亂大感不安。
常言道,飽暖恩淫欲,好容易方回京城的公卿,終于能松一口氣,不再為生計擔憂,欲望自然随之覺醒。
從這一點來說,貴人和百姓無甚差别。
宮廷侍從曾經隻剩寥寥數人,一旦有所增加,勢必重立規矩,然而長期散居各地之人,步調自不那般容易統一。
如此種種,最終演變為慶長十二年,年輕公卿和女官之間鬧出諸多醜聞。
男女之欲乃人之常情,然而常情一旦變成放縱,就非世人所能容忍了。
内廷風紀混亂讓後陽成天皇大怒,即着家康處理。
看上去,天皇對此事的處理些須缺乏威嚴,這許是因為在持續的亂世之中,天皇自己亦難以理清頭緒,因為公卿在混亂中早巳丢失了維護皇室尊嚴和體面的教養。
家康提議嚴懲淫亂公卿,以儆效尤。
花山院忠長、飛鳥井雅賢、大炊禦門賴國、中禦門宗信等人,皆被處以流刑。
天皇通過此事,向幕府打開了幹涉禁官的大門。
風紀問題自然在皇廷引起風波。
慶長十五年初,後陽成天皇提出禅位。
在家康奏請下雖得以延期,然而事情似已無可挽回。
名古屋城基本完工的慶長十五年歲末,天皇退位成為定局。
正式傳位于政仁親王,是為轉年三月二十七,故家康慶長十五年計劃上洛一事,終于在同十六年春得以成行。
天皇退位實令人遺憾,然新帝即位亦可喜可賀。
原本應由統領天下的将軍德川秀忠上洛,卻由家康走了這一趟。
此時家康已逾古稀之年,世間多有傳言,說他身體欠佳。
然而知悉四月十二将舉行天子登基儀式,家康便希望能借最後的上洛之機,再次感受年長者之喜悅。
此種心願對于曆盡苦難之人,甚為自然。
此時的家康,已許下每日誦經六萬遍的悲願,且已開始實行。
“多活一日,便要懷一日感激之情。
”這便是功成名就之人追尋的能讓自身滿足的“靜寂”境界。
由于親自發起的文祿之役,秀吉公還未來得及體會此種境界,便撒手人寰。
他許正是出于對無法估量的生之末日的焦慮,為掩蓋心底的苦惱和悲愁,方去醍醐賞花。
家康公已比秀吉公多活了七年。
懷着感激,他日日提筆書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六字每字寫六萬遍,便是三十六萬字,長此以往,其數難以估量。
每張紙可書寫二百字,便需要一千八百張。
家康用細細的毛筆,虔誠地一字一字書寫。
尋常人也許一開始便會被吓退,然而家康對于自己能活到七十歲大是心存感激,特意為此不可為之事。
每字再添上唱名,便又是三十六萬遍。
寫着寫着,他眼前出現了二十五歲就被殺害的祖父,以及二十四歲便亡故的父親,随之而來的便是正妻築山夫人、長子信康、今川又元、織田信長、明智光秀、秀吉、勝賴、氏直……亂世悲哀之人一一浮現眼前。
不得已殺掉的無數敵人,被無辜殃及的黎民百姓,比起為他欣然赴死的衆多家臣,這些人更為悲慘。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七十高壽的家康,還在為亡靈禱告。
家康放下日課,離開駿府,最後一次上洛,是為慶長十六年三月初六。
家康中途去看了看業已築成的名古屋城,感到無比快慰。
十七,家康一行到達京城。
一進入二條城,他備感須盡快見見秀賴。
通過織田有樂齋,家康把自己的心思轉達給了秀賴。
對此次家康和秀賴在二條城的相會,世說紛纭。
聽來最合乎情理的說法便是:“大禦所把德川和豐臣兩家地位颠倒,昭示天下。
”然而,這種所謂示威,完全無必要,因為築建名古屋已證明一切。
還有人說,家康定欲把秀賴傳到二條城賜死,故澱夫人開始最是強烈反對,但被業已洞察天下大勢的加藤清正和淺野幸長一番安慰,不得不勉強答應……諸此種種,傳得有模有樣。
人們認為,若秀賴現在拒絕家康的要求,不肯上洛,家康便會立刻發兵攻打大坂。
故在高台院、織田有樂齋、片桐且元等人的勸說下,澱夫人方無異議。
街坊巷間議論紛紛,然而實情究竟如何? 家康希望見到秀賴的心意,已由将軍夫人、常高院和松丸夫人之口傳到了澱夫人耳内,故澱夫人本人對此次相晤也頗為期待。
讓她擔心的并非家康,而是德川家臣。
大坂城内現還有衆頑同之人,堅信家康乃是篡奪天下之人,對他怨恨至極。
同樣,德川一方亦應有不少人視豐臣為敵。
這才是澱夫人感到恐懼之處。
織田有樂齋将家康的意思轉與秀賴後,又向澱夫人禀報。
澱夫人隻問了一句:“高台院對少君此次上洛有何看法?” “高台院毫無二言。
使者乃夫人識得的闆倉大人。
” “我也去,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