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 一個傳奇的離世

關燈
1 2010年1月27日,91歲的美國作家J.D.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在新罕布什爾州小鎮康沃爾的家中溘然辭世。

     57年前,這位文學隐士定居此地,從此不視塵煙。

     據塞林格的文學代理機構哈羅德•奧伯協會說,去年5月,塞林格摔傷了大腿,但身體狀況一直不錯,直到今年,才開始突然衰退。

     不過,他沒有遭受任何痛苦,協會代表說,他在平靜中離開了人世。

     2 1951年,塞林格發表了他最負盛名的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

    他還出版過《九故事》和以格拉斯家族為主角的《弗蘭尼與祖伊》、《擡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

    它們大都以早熟的青少年為描寫對象。

     1965年之後,塞林格沒有出版新作,但他仍然影響了不計其數的年輕人。

     霍爾頓如同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他遠離崇高,卻充滿正義感。

     《時代》周刊說,如果有一樣東西将《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它的年代聯系起來,那就是霍爾頓(或許也是他的創造者)的終極譴責:僞君子。

    在這個詞的周圍有一整套模糊的倫理體系,而霍爾頓•考爾菲爾德就是這套倫理的哲學創始人。

     《紐約客》的編輯大衛•萊姆尼克說,塞林格受到了如此廣泛的閱讀,以緻你很難想象任何一位讀者,無論老幼,沒有受到霍爾頓或格拉斯家族的影響。

     3 《麥田裡的守望者》已經賣出3500萬冊,至今仍能每年銷售25萬冊。

    人們将它和《少年維特的煩惱》并論。

    據說,維特曾引發歐洲年輕人的自殺風潮,那麼霍爾頓呢?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書名來自羅伯特•伯恩的詩歌《穿越麥田》。

    詩中無所不在的無助感被塞林格融進了霍爾頓的人生,而成為一代年輕人的心靈寫照。

     美國社會學家大衛•雷斯曼說,每個校園都有霍爾頓式的孤獨人群——他們是那些在12月一定穿着雨衣的人,他們忠實地扮演着霍爾頓的角色。

     1980年,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了披頭士主唱約翰•列侬。

    他在警車裡說,他這樣做的原因可以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找到。

     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寫道:年輕人對塞林格作品的熱愛表明,塞林格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融于時代,他的作品始終指向這個時代與個人心靈間的纏鬥。

     4 叢生的桦樹和鐵絲網阻擋着人們的視線;一座塗成大紅色的新英格蘭式平房和一個不大的蔬菜園旁邊,流淌着小溪;小溪對面是個混凝土單間,裡面有使塞林格成為作家的一切:書、打字機和檔案櫃。

     年輕時代,塞林格渴望成功;可當成功到來,他卻迅速歸隐山林。

     塞林格極少離開自己的隐居之所,隻不時開着吉普車到城鎮去,購買食物和報紙。

    他會說上幾句必要的話,除此之外便沉默不語。

    那些想接近他的人,最終隻能給他寫信,但通常收不到回複,因為塞林格囑咐出版社,直接把來信燒掉。

     有時塞林格會去佛羅裡達度假,或是與同樣隐居的《紐約客》前主編威廉•肖恩碰個頭。

    他們在老巴爾的摩酒店的大鐘下見面,那裡擠滿了預科學校的學生和剛進入大學的菜鳥。

     5 多少年來,塞林格所在的小鎮經常埋伏着記者,但幾乎沒有人如願以償。

     塞林格拒絕一切采訪,隻有一次例外:一個16歲的高中女孩,要為校報寫一篇文章,塞林格接受了采訪。

    不過,看到文章最終發表在公開雜志上後,他失望地在房子四周搭起了鐵絲網。

     他拒絕訪客,在街上遇見陌生人打招呼,也會轉頭逃跑。

     自從《麥田裡的守望者》第二版之後,按塞林格的要求,他的照片不再出現在書皮上。

     他拒絕任何讀書俱樂部活動。

    在好萊塢将他的短篇小說《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改編成一個商業垃圾後,他不再出賣任何版權給好萊塢,甚至連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被拒之門外。

     一直逃避世俗世界的生活,或許比參與正常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