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關燈
小
中
大
中的花香,牽着她的手指十分有力,漸漸握緊,仿佛要傳輸一種感受予她,是内心的感恩,無言的理解,還是因此而被激發的充沛的情懷。
這樣的時刻,對她來說,是重要的記憶。
這記憶将會結構成她的體系骨架,使她堅硬地走上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穿着白色和灰藍色優雅衣服的女童,還是在南半球沉默克制的家庭主婦,還是離異之後帶着孩子生活的單身母親。
她的人生身份會一次一次地轉換,但這骨架将會始終存在。
月亮的背面你在地球上無法看到。
除非坐在飛船繞道它的背後。
而唱一首童謠的時候,你忘記了痛苦。
忘記了煩憂。
忘記了深淵。
忘記了虛無。
噓。
母親說,用手指堵在嘴唇上,輕輕對她示意,取出那塊絲絨布來。
默默地,默默地,把這一切,覆蓋起來,遮擋起來。
這樣你就能保持平靜。
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内心焦灼深刻。
這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在我們的幻象之中,這可觸及可想念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種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忏悔,激越……你沒有過錯。
你隻是不懂。
你在唱歌的時候,相信了真理。
但它不是俗世中的真理,它不是科學。
在天真無知,清醒認知,懷疑推翻之後,她渴望再次相信母親曾經為她唱過的童謠。
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見解之上,應該首先摧毀見解。
此後我們才有可能獲得自然和真實的核心。
月亮裡面有棵蒼勁的桂花樹,有人被懲罰砍伐它,但它總是在不斷地複原。
為它吟誦,為它舉行儀式。
中國古人的智慧,來自審美,來自想象,來自創造。
而這智慧的能力,又建立在消極和洞徹之上。
他們小心翼翼,試圖維系人類與天體之間的距離。
而此後的人類,野心勃勃,竭盡全力,試圖占有一切證明一切,相信自己無所不能。
如果我們不能夠擁有童心,隻會清醒地見到彼此處境逐漸陷入絕地。
這隻會令你更加恐慌。
電視轉播裡阿姆斯特登上月球,并用力插上一面美國旗,但他的餘生一直在逃避人群和媒體。
這不代表什麼。
是的。
人類無法占有月球,謊言或真實都不起作用。
月亮依存太陽而發光。
五十億年之後的太陽,卻将變成一顆巨大的紅色的星星。
它會吞噬掉水星和金星。
而那時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存在将會燃燒。
就如同《聖經》裡所預言的那樣,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銷融。
建築,紀念碑,宮殿,政權,文明,生命……所有的所有的一切,不留下任何痕迹。
一切歸于宇宙的黑暗之中。
無思,無為,沒有任何私欲,沒有任何做作。
超脫于一切科學,一切哲學之外的,宇宙的黑暗。
告别之後,在沒有見過他。
她相信并且依舊需要自己平靜而用力地生活下去。
這微笑的卻如同宇宙的個體,黑暗的,寂靜的,個體的生命。
它是這樣艱難而天真的事情。
人的生活另有方式存在,并不如她以前消極的想象,卻又超出她心境的客觀性。
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并不由人控制,但最終可以盡量獲得了然與心。
若對世間複雜多變的規律和秩序,有了理解,也就有了寬容之心。
她暫時得以忘卻自己的内疚,無助或無能為力,或者說,取得與它們和平共處的餘地。
很快開始新工作。
孩子在母親身邊上學。
她去國外完成一個短期工作。
閑暇時被帶領去拜訪一個寺廟裡的和尚。
男子光頭,布衣,木屐,将近五十歲的年齡,眼神明亮,看起來很自在。
他們彼此不通語言。
靠翻譯傳話。
吃完晚飯,她被邀請去他的住宿地做客,是位于歌舞伎町的一處幽深庭院,傳統的木結構房子。
脫掉鞋,光腳走上榻榻米,房間裡空敞,幾乎空無一物。
他點亮一根蠟燭,說,我們其實應該多和燭火相處。
電燈雖然方便,但它與人不和諧,隻有火苗,能給我們甯靜。
在柔和的燭火下,她見到牆壁上有一幅舊絹,有人用端正楷書抄了一首晉人的詩。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她童年時候熟記的詩句,曾經出現在清遠山上的古老寺廟裡。
如今跨越海洋與國界,一字不漏。
出現在一個日式房子裡。
人的情懷息息相通,超越時空。
這就是我們内心的自由,母親若在身邊,一定會這樣對她說。
但她什麼都沒有說起,隻是跟他走到外屋。
敞開的門戶外,是院子裡的幽幽樹林,地上的苔藓厚而絨密。
她跪坐在前檐,面對着月光下夢魇一般的樹林,感知到空氣中的靜谧與清涼,一股一股,無聲的滲透到胸腔中。
無言而曠達,洞察而分明。
男子跪坐在她背後,她看不到他的臉,卻能感受到他與常人不同的異常明亮的眼神。
他似自言自語般,輕而有力地在那裡說話,翻譯在一邊解說,說,來時的路雖然曲折動蕩,常令人想起,内心感傷複雜,但也不必放在心上。
隻要用自己的雙腳,堅實地走路,一直一直地走下去,路就會在前面。
她沒有應答,隻是在黑暗中,端正跪坐,長久地看着天地與樹。
眼淚突然儲滿眼眶。
是童年的故居庭院裡,在夜色中,與母親一起,坐在雨檐長廊的竹凳上,觀望早春的滇藏木蘭,那光秃挺拔的枝幹上,如白色燈籠一樣懸挂的白色大花。
月光給飽滿堅強的花瓣灑上一層光輝,像散發出來的淡淡霧氣。
母親說,這是月光,但月亮本身并不發光,它折射太陽的光線。
是。
如果沒有被告知,大多數事物都具備錯覺。
因為人隻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
不能夠相信他的心抵達不到的事物。
此時,這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語言不通的異國男子,一個和尚,用黑暗和寂靜,寥寥數語,帶着她直抵内心深處。
這瞬間的感應,難以言喻。
隻能稱之為是一種釋然,一種理解,一種和諧。
也許,也是一種相愛,一種救度。
于是她跪坐在敞開的天地之中,在他的身邊,暢快而靜默地,流下眼淚來。
完 2009年1月27日北京
這樣的時刻,對她來說,是重要的記憶。
這記憶将會結構成她的體系骨架,使她堅硬地走上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穿着白色和灰藍色優雅衣服的女童,還是在南半球沉默克制的家庭主婦,還是離異之後帶着孩子生活的單身母親。
她的人生身份會一次一次地轉換,但這骨架将會始終存在。
月亮的背面你在地球上無法看到。
除非坐在飛船繞道它的背後。
而唱一首童謠的時候,你忘記了痛苦。
忘記了煩憂。
忘記了深淵。
忘記了虛無。
噓。
母親說,用手指堵在嘴唇上,輕輕對她示意,取出那塊絲絨布來。
默默地,默默地,把這一切,覆蓋起來,遮擋起來。
這樣你就能保持平靜。
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内心焦灼深刻。
這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在我們的幻象之中,這可觸及可想念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種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忏悔,激越……你沒有過錯。
你隻是不懂。
你在唱歌的時候,相信了真理。
但它不是俗世中的真理,它不是科學。
在天真無知,清醒認知,懷疑推翻之後,她渴望再次相信母親曾經為她唱過的童謠。
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見解之上,應該首先摧毀見解。
此後我們才有可能獲得自然和真實的核心。
月亮裡面有棵蒼勁的桂花樹,有人被懲罰砍伐它,但它總是在不斷地複原。
為它吟誦,為它舉行儀式。
中國古人的智慧,來自審美,來自想象,來自創造。
而這智慧的能力,又建立在消極和洞徹之上。
他們小心翼翼,試圖維系人類與天體之間的距離。
而此後的人類,野心勃勃,竭盡全力,試圖占有一切證明一切,相信自己無所不能。
如果我們不能夠擁有童心,隻會清醒地見到彼此處境逐漸陷入絕地。
這隻會令你更加恐慌。
電視轉播裡阿姆斯特登上月球,并用力插上一面美國旗,但他的餘生一直在逃避人群和媒體。
這不代表什麼。
是的。
人類無法占有月球,謊言或真實都不起作用。
月亮依存太陽而發光。
五十億年之後的太陽,卻将變成一顆巨大的紅色的星星。
它會吞噬掉水星和金星。
而那時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存在将會燃燒。
就如同《聖經》裡所預言的那樣,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銷融。
建築,紀念碑,宮殿,政權,文明,生命……所有的所有的一切,不留下任何痕迹。
一切歸于宇宙的黑暗之中。
無思,無為,沒有任何私欲,沒有任何做作。
超脫于一切科學,一切哲學之外的,宇宙的黑暗。
告别之後,在沒有見過他。
她相信并且依舊需要自己平靜而用力地生活下去。
這微笑的卻如同宇宙的個體,黑暗的,寂靜的,個體的生命。
它是這樣艱難而天真的事情。
人的生活另有方式存在,并不如她以前消極的想象,卻又超出她心境的客觀性。
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并不由人控制,但最終可以盡量獲得了然與心。
若對世間複雜多變的規律和秩序,有了理解,也就有了寬容之心。
她暫時得以忘卻自己的内疚,無助或無能為力,或者說,取得與它們和平共處的餘地。
很快開始新工作。
孩子在母親身邊上學。
她去國外完成一個短期工作。
閑暇時被帶領去拜訪一個寺廟裡的和尚。
男子光頭,布衣,木屐,将近五十歲的年齡,眼神明亮,看起來很自在。
他們彼此不通語言。
靠翻譯傳話。
吃完晚飯,她被邀請去他的住宿地做客,是位于歌舞伎町的一處幽深庭院,傳統的木結構房子。
脫掉鞋,光腳走上榻榻米,房間裡空敞,幾乎空無一物。
他點亮一根蠟燭,說,我們其實應該多和燭火相處。
電燈雖然方便,但它與人不和諧,隻有火苗,能給我們甯靜。
在柔和的燭火下,她見到牆壁上有一幅舊絹,有人用端正楷書抄了一首晉人的詩。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她童年時候熟記的詩句,曾經出現在清遠山上的古老寺廟裡。
如今跨越海洋與國界,一字不漏。
出現在一個日式房子裡。
人的情懷息息相通,超越時空。
這就是我們内心的自由,母親若在身邊,一定會這樣對她說。
但她什麼都沒有說起,隻是跟他走到外屋。
敞開的門戶外,是院子裡的幽幽樹林,地上的苔藓厚而絨密。
她跪坐在前檐,面對着月光下夢魇一般的樹林,感知到空氣中的靜谧與清涼,一股一股,無聲的滲透到胸腔中。
無言而曠達,洞察而分明。
男子跪坐在她背後,她看不到他的臉,卻能感受到他與常人不同的異常明亮的眼神。
他似自言自語般,輕而有力地在那裡說話,翻譯在一邊解說,說,來時的路雖然曲折動蕩,常令人想起,内心感傷複雜,但也不必放在心上。
隻要用自己的雙腳,堅實地走路,一直一直地走下去,路就會在前面。
她沒有應答,隻是在黑暗中,端正跪坐,長久地看着天地與樹。
眼淚突然儲滿眼眶。
是童年的故居庭院裡,在夜色中,與母親一起,坐在雨檐長廊的竹凳上,觀望早春的滇藏木蘭,那光秃挺拔的枝幹上,如白色燈籠一樣懸挂的白色大花。
月光給飽滿堅強的花瓣灑上一層光輝,像散發出來的淡淡霧氣。
母親說,這是月光,但月亮本身并不發光,它折射太陽的光線。
是。
如果沒有被告知,大多數事物都具備錯覺。
因為人隻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
不能夠相信他的心抵達不到的事物。
此時,這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語言不通的異國男子,一個和尚,用黑暗和寂靜,寥寥數語,帶着她直抵内心深處。
這瞬間的感應,難以言喻。
隻能稱之為是一種釋然,一種理解,一種和諧。
也許,也是一種相愛,一種救度。
于是她跪坐在敞開的天地之中,在他的身邊,暢快而靜默地,流下眼淚來。
完 2009年1月27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