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窗口

關燈
前年冬天,母親告訴我,家鄉的老屋無論如何必須賣掉了。

    全家兄弟姐妹中, 我是最反對賣屋的一個,為着一種說不清的理由。

    而母親的理由卻說得無可辯駁: “幾十年沒人住,再不賣就要坍了。

    你對老屋有情分,索性*這次就去住幾天吧,給 它告個别。

    ” 我家老屋是一棟兩層的樓房,不知是祖父還是曾祖父蓋的。

    在貧瘠的山村中, 它像一座城堡矗立着,十分顯眼。

    全村幾乎都姓餘,既有餘氏祖堂也有餘氏祠堂, 但是最能代表餘氏家族榮耀的,是這座樓。

    這次我家這麼多兄弟姐妹一起回去,每 人都可以寬寬敞敞地住一間。

    我住的是我出生和長大的那一間,在樓上,母親昨天 就雇人打掃得一塵不染。

     人的記憶真是奇特。

    好幾十年過去了,這間屋子的一切細枝末節竟然都還貯積 在腦海的最低層,一見面全都翻騰出來,連每一縷木紋、每一塊污斑都嚴絲密縫地 對應上了。

    我癡癡地環視一周,又伸出雙手沿壁撫摩過去,就像撫摩着自己的肌體, 自己的靈魂。

     終于,我摩到了窗台。

    這是我的眼睛,我最初就在這兒開始打量世界。

    母親憐 惜地看着成日扒在窗口的兒子,下決心卸去沉重的窗闆,換上兩頁推拉玻璃。

    玻璃 是托人從縣城買來的,路上碎了兩次,裝的時候又碎了一次,到第四次才裝上。

    從 此,這間屋子和我的眼睛一起明亮。

    窗外是茅舍、田野,不遠處便是連綿的群山。

     于是,童年的歲月便是無窮無盡的對山的遐想。

    跨山有一條隐隐約約的路,常見農 夫挑着柴擔在那裡蠕動。

    山那邊是什麼呢?是集市?是大海?是廟台?是戲台?是 神仙和鬼怪的所在?我到今天還沒有到山那邊去過,我不會去,去了就會破碎了整 整一個童年。

    我隻是記住了山脊的每一個起伏,如果讓我閉上眼睛随意畫一條曲線, 畫出的很可能是這條山脊起伏線。

    這對我,是生命的第一曲線。

     這天晚上我睡得很早。

    天很冷,鄉間沒有電燈,四周安靜得怪異,隻能睡。

    一 床剛剛縫好的新棉被是從同村族親那裡借來的,已經曬了一天太陽,我一頭鑽進新 棉花和陽光的香氣裡,幾乎熔化了。

    或許會做一個童年的夢吧?可是什麼夢也沒有, 一覺睡去,直到明亮的光逼得我把眼睛睜開。

     怎麼會這麼明亮呢?我眯縫着眼睛向窗外看去,兜眼竟是一排銀亮的雪嶺,昨 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雪,下在我無夢的沉睡中,下在歲月的溝壑間,下得如此充分, 如此透徹。

     一個陡起的記憶猛地闖入腦海。

    也是躺在被窩裡,兩眼直直地看着銀亮的雪嶺。

     母親催我起床上學,我推說冷,多賴一會兒。

    母親無奈,陪着我看窗外。

    “諾,你 看!”她突然用手指了一下。

     順着母親的手看去,雪嶺頂上,晃動着一個紅點。

    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潔白,這 個紅點便顯得分外耀眼。

    這是河英,我的同班同學,她住在山那頭,翻山上學來了。

     那年我才6歲,她比我大10歲,同上着小學二年級。

    她頭上紮着一方長長的紅頭巾, 那是學校的老師給她的。

    這麼一個女孩子一大清早就要翻過雪山來上學,家長和老 師都不放心,後來有一位女教師出了主意,叫她紮上這方紅頭巾。

    女教師說:“隻 要你翻過山頂,我就可以憑着紅頭巾找到你,盯着你看,你摔跤了我就上來幫你。

    ” 河英的母親說:“這主意好,上山時歸我看。

    ” 于是,這個河英上一趟學好氣派,剛剛在那頭山坡擺脫媽媽的目光,便投入這 頭山坡老師的注視。

    每個冬天的清早,她就化作雪嶺上的一個紅點,在兩位女性*的 呵護下,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