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侯祠
關燈
小
中
大
,将成為他的祭飼,被供奉千年。
不為什麼,就為他破舊箱筐裡那一劄皺巴巴的詩文。
屈原自沒于汨羅江,而柳宗元則走過汨羅江回來了。
幸好回來,柳州、永州無 所謂,總比在長安強。
什麼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中國,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個魯濱遜。
他有一個小小的貶滴官職,利用着,挖了 井,辦了學,種了樹,修了寺廟,放了奴婢。
畢竟勞累,在47歲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幹的這些事,一般被稱為政績。
當然也對,但他的政績有點特别, 每件事,都按着一個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見的實情作出,并不考據何種政 治規範;作了,又花筆墨加以闡釋,疏浚理義。
文采輩然,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在 這裡,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一枚無生命的棋子,而是憑着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着 一個可人的小天地。
在當時的中國,這種有着濃郁文化氣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 該多好。
時間增益了柳宗元的想力。
他死後,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帶着崇敬和疑問仰 望着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
重蹈他的覆轍的貶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 心情就會平适一點。
柳州的曆代官吏,也會因他而重新檢點自己的行止。
這些,都 可以從柳侯詞碑廊中看到。
柳宗元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使無數文官或多或少地強 化了文人意識,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
如今柑香亭畔還有一石碑,為光緒十八年間 柳州府事蔣兆奎立,這位長沙籍官員寫了洋洋灑灑一大篇碑文,說他從柳宗元身上 看到了學識文章。
自然遊觀與政事的統一。
“夫文章政事,不判兩途。
侯固以文章 而能政事者,而又以遊觀為為政之具,俾亂慮滞志,無所容入,然後理達而事成, 故其惠化至今。
”為此,他下決心重修柑香亭,沒有錢,就想方設法,精打細算, 在碑文中報了一筆籌款明細賬。
亭建成後,他便常來這裡思念柳宗元,所謂“每于 公退之暇,登斯亭也,江山如是,蕉荔依然,見實間花,宛如當日”。
不能不說, 這位府事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人格,因柳宗元而有所上升。
更多的是疑問。
重重石碑發出了重重感歎、重重疑問,柳宗元不斷地引發着後 人苦苦思索: 文字由來重李唐, 如何萬裡竟投荒? 池枯猶滴投荒淚, 邈古難傳去國神…… 自昔才名天所扼, 文章公獨耀南荒…… 舊澤尚能傳柳郡, 新亭誰為續柑香? 這些感歎和疑問,始終也沒有一個澄明的歸結。
舊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續上 去。
最新的石碑樹在衣冠墓前,郭沫若題,時間是1974年12月。
當時,柳宗元變成 了“法家”,衣冠基修得很漂亮。
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
他說;“這兩年柳州的開 放和崛起,還得感謝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
他們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
”這位副 市長年歲尚輕,大學畢業,也是個文人。
我在排排石碑間踽踽獨行。
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裡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這裡還是那樣甯靜。
遊人看是一個祠堂,不大願意進來。
幾個少年擡起頭看了一會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碑文。
石碑固執地槍然肅立,少年 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裡曆來甯靜。
京都太嘈雜了,面壁十年的九州 學子,都曾向往過這種嘈雜。
結果,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 疏朗的胸襟。
唯有在這裡,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并蔚成 方圓、它們突然變得清醒,渾然構成張力,生氣勃勃,與殿阙對峙,與史官争辯, 為普天皇土留下一脈異音。
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氣,三分自信。
華複文明, 才不至全然黯暗。
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禦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好吧,你們就這麼固執地肅立着吧。
明天。
或許後天,會有一些遊人,一些少 年,指指點點,來破讀這些碑文。
不為什麼,就為他破舊箱筐裡那一劄皺巴巴的詩文。
屈原自沒于汨羅江,而柳宗元則走過汨羅江回來了。
幸好回來,柳州、永州無 所謂,總比在長安強。
什麼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中國,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個魯濱遜。
他有一個小小的貶滴官職,利用着,挖了 井,辦了學,種了樹,修了寺廟,放了奴婢。
畢竟勞累,在47歲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幹的這些事,一般被稱為政績。
當然也對,但他的政績有點特别, 每件事,都按着一個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見的實情作出,并不考據何種政 治規範;作了,又花筆墨加以闡釋,疏浚理義。
文采輩然,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在 這裡,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一枚無生命的棋子,而是憑着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着 一個可人的小天地。
在當時的中國,這種有着濃郁文化氣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 該多好。
時間增益了柳宗元的想力。
他死後,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帶着崇敬和疑問仰 望着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
重蹈他的覆轍的貶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 心情就會平适一點。
柳州的曆代官吏,也會因他而重新檢點自己的行止。
這些,都 可以從柳侯詞碑廊中看到。
柳宗元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使無數文官或多或少地強 化了文人意識,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
如今柑香亭畔還有一石碑,為光緒十八年間 柳州府事蔣兆奎立,這位長沙籍官員寫了洋洋灑灑一大篇碑文,說他從柳宗元身上 看到了學識文章。
自然遊觀與政事的統一。
“夫文章政事,不判兩途。
侯固以文章 而能政事者,而又以遊觀為為政之具,俾亂慮滞志,無所容入,然後理達而事成, 故其惠化至今。
”為此,他下決心重修柑香亭,沒有錢,就想方設法,精打細算, 在碑文中報了一筆籌款明細賬。
亭建成後,他便常來這裡思念柳宗元,所謂“每于 公退之暇,登斯亭也,江山如是,蕉荔依然,見實間花,宛如當日”。
不能不說, 這位府事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人格,因柳宗元而有所上升。
更多的是疑問。
重重石碑發出了重重感歎、重重疑問,柳宗元不斷地引發着後 人苦苦思索: 文字由來重李唐, 如何萬裡竟投荒? 池枯猶滴投荒淚, 邈古難傳去國神…… 自昔才名天所扼, 文章公獨耀南荒…… 舊澤尚能傳柳郡, 新亭誰為續柑香? 這些感歎和疑問,始終也沒有一個澄明的歸結。
舊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續上 去。
最新的石碑樹在衣冠墓前,郭沫若題,時間是1974年12月。
當時,柳宗元變成 了“法家”,衣冠基修得很漂亮。
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
他說;“這兩年柳州的開 放和崛起,還得感謝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
他們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
”這位副 市長年歲尚輕,大學畢業,也是個文人。
我在排排石碑間踽踽獨行。
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裡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這裡還是那樣甯靜。
遊人看是一個祠堂,不大願意進來。
幾個少年擡起頭看了一會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碑文。
石碑固執地槍然肅立,少年 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裡曆來甯靜。
京都太嘈雜了,面壁十年的九州 學子,都曾向往過這種嘈雜。
結果,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 疏朗的胸襟。
唯有在這裡,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并蔚成 方圓、它們突然變得清醒,渾然構成張力,生氣勃勃,與殿阙對峙,與史官争辯, 為普天皇土留下一脈異音。
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氣,三分自信。
華複文明, 才不至全然黯暗。
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禦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好吧,你們就這麼固執地肅立着吧。
明天。
或許後天,會有一些遊人,一些少 年,指指點點,來破讀這些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