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
關燈
小
中
大
是山水與文人原先的對應關系不
見了,文人也就不再擁有此山此水。
看來,這是文人難于逃脫的悲哀。
我們這幫子開會的文人一有空閑就随着摩肩接踵的旅遊者遊覽廬山各個風景點, 東林寺、秀峰、錦繡谷、天橋、仙人洞、小天池、白鹿洞書院、黃龍潭、五老峰…… 一一看過去,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詩。
腳下有平整光潔的路,耳邊有此起彼伏的叫賣, 輕輕便便,順順當當。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可能以自身的文化感悟與山水構成甯靜 的往還、深摯的默契,隻好讓文人全都蛻脫成遊人。
就在這種不無疲頓的情況下突然聽到有一個去處,路遙而景美,連李白都沒有 去過,一下子把我們全都激動起來了。
那便是三疊泉。
趁一天休會,結伴上路。
早就聽說那是一條極累人的路,但勞累對于1979年的中國文藝理論家們都還不 太在意,擺脫劫難不久,對承受辛苦的自信心還有充分的貯留。
話雖這麼說,這條路也實在是夠折騰人的了。
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 山又高,路又窄,氣力似乎已經耗盡,後來完全是麻木地擡腿放腿、擡腿放腿。
山 峰無窮無盡地一個個排列過去,内心已無數次地産生了此行的後悔,終于連後悔的 力氣也沒有了,隻得在默不作聲中磕磕絆絆地行進。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突然與 古代文人産生過對深切的認同。
是的,凡是他們之中的傑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 滑的态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不相信人類已經可以盛氣淩人地來君臨山水,因此 總是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讀他們的山水詩 常常可以感到一種生命脈流的搏動。
在走向三疊泉的竭盡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 我終于産生了熔鑄感,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給這座山了,一切就由它看着辦吧。
不知何時,驚人的景象和聲響已出現在眼前。
從高及雲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 的銀簾奔湧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 的巨岩,轟然震耳,濺水成霧。
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沖将下來,沒想到半道上 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拼将老命再度沖下,這時 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後的沖殺。
它挾帶 着雷霆竄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究竟沖殺得如何,看不見了。
它的最 後歸宿如何,無人知曉,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哪怕接二連三地 阻遏它、撞擊它,它都沒有吐出一聲嗚咽,隻有怒吼,隻有咆哮。
我們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撼了。
急雨般的飛水噴在我們身上,誰也沒有逃開, 反都擡起頭來仰望,沒有感歎,沒有議論,默默地站立着,袒示着濕淋淋的生命。
終于,我們找到了一種對應,一種在現代已經很少的對應。
記得宋代哲學家朱熹很想一睹三疊泉風采而不得,曾在一封信中寫道:“聞五 老峰下新泉三疊,頗為奇勝,計此生無由得至其下。
”他請兩位畫家把它畫下,帶 給他看,看到畫幅時他不斷摩索,聲聲慨歎。
這位年邁的哲學家也許已從畫幅中看 出了一點遠超一般山水奇景的東西,否則何來聲聲慨歎?但我敢說,沒有親臨其境, 再有悟性*的哲人也揣想不出一個生命意義上的它。
在古代,把三疊泉真正看仔細又記仔細了的還是那位不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 可惜他太忙碌,到哪兒都難于靜定,不能要求他産生太深的感悟。
我不知道在不斷開發廬山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一天能開通到達三疊泉的汽車路或 吊山索道,能構築起可以像徐霞客那樣觀察這個神奇瀑布全貌的現代觀景台。
但毫 無疑問,到了那時,我們今天好不容易找到的感悟和對應也将失去。
“文章憎命達”, 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1990年夏天,廬山舉行文化博覽會,主辦單位發來請柬要我去講學。
我因事未能成行。
但一展請柬,仿佛看到了牯嶺更為熱鬧的街市,山間更為擁 擠的人群。
凝神片刻,耳邊又響起三疊泉的轟鳴。
不久聽去了回來的朋友說,文化博覽會是一個吸引遊客的舉動,所邀學者的名 字都張貼成了海報,聽課者就是願意走進來聽聽的過往遊人。
文人以一種更奇特的方式出現在廬山上了,地位似乎也不低,但至少我還難于 适應。
也許廬山又走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也許它能在熙熙攘攘中構建出一種完全出 乎我們意想之外的文化與名勝的對應? 一陣雲霧又飄到了我的眼底。
看來,這是文人難于逃脫的悲哀。
我們這幫子開會的文人一有空閑就随着摩肩接踵的旅遊者遊覽廬山各個風景點, 東林寺、秀峰、錦繡谷、天橋、仙人洞、小天池、白鹿洞書院、黃龍潭、五老峰…… 一一看過去,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詩。
腳下有平整光潔的路,耳邊有此起彼伏的叫賣, 輕輕便便,順順當當。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可能以自身的文化感悟與山水構成甯靜 的往還、深摯的默契,隻好讓文人全都蛻脫成遊人。
就在這種不無疲頓的情況下突然聽到有一個去處,路遙而景美,連李白都沒有 去過,一下子把我們全都激動起來了。
那便是三疊泉。
趁一天休會,結伴上路。
早就聽說那是一條極累人的路,但勞累對于1979年的中國文藝理論家們都還不 太在意,擺脫劫難不久,對承受辛苦的自信心還有充分的貯留。
話雖這麼說,這條路也實在是夠折騰人的了。
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 山又高,路又窄,氣力似乎已經耗盡,後來完全是麻木地擡腿放腿、擡腿放腿。
山 峰無窮無盡地一個個排列過去,内心已無數次地産生了此行的後悔,終于連後悔的 力氣也沒有了,隻得在默不作聲中磕磕絆絆地行進。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突然與 古代文人産生過對深切的認同。
是的,凡是他們之中的傑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 滑的态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不相信人類已經可以盛氣淩人地來君臨山水,因此 總是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讀他們的山水詩 常常可以感到一種生命脈流的搏動。
在走向三疊泉的竭盡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 我終于産生了熔鑄感,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給這座山了,一切就由它看着辦吧。
不知何時,驚人的景象和聲響已出現在眼前。
從高及雲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 的銀簾奔湧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 的巨岩,轟然震耳,濺水成霧。
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沖将下來,沒想到半道上 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拼将老命再度沖下,這時 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後的沖殺。
它挾帶 着雷霆竄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究竟沖殺得如何,看不見了。
它的最 後歸宿如何,無人知曉,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哪怕接二連三地 阻遏它、撞擊它,它都沒有吐出一聲嗚咽,隻有怒吼,隻有咆哮。
我們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撼了。
急雨般的飛水噴在我們身上,誰也沒有逃開, 反都擡起頭來仰望,沒有感歎,沒有議論,默默地站立着,袒示着濕淋淋的生命。
終于,我們找到了一種對應,一種在現代已經很少的對應。
記得宋代哲學家朱熹很想一睹三疊泉風采而不得,曾在一封信中寫道:“聞五 老峰下新泉三疊,頗為奇勝,計此生無由得至其下。
”他請兩位畫家把它畫下,帶 給他看,看到畫幅時他不斷摩索,聲聲慨歎。
這位年邁的哲學家也許已從畫幅中看 出了一點遠超一般山水奇景的東西,否則何來聲聲慨歎?但我敢說,沒有親臨其境, 再有悟性*的哲人也揣想不出一個生命意義上的它。
在古代,把三疊泉真正看仔細又記仔細了的還是那位不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 可惜他太忙碌,到哪兒都難于靜定,不能要求他産生太深的感悟。
我不知道在不斷開發廬山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一天能開通到達三疊泉的汽車路或 吊山索道,能構築起可以像徐霞客那樣觀察這個神奇瀑布全貌的現代觀景台。
但毫 無疑問,到了那時,我們今天好不容易找到的感悟和對應也将失去。
“文章憎命達”, 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1990年夏天,廬山舉行文化博覽會,主辦單位發來請柬要我去講學。
我因事未能成行。
但一展請柬,仿佛看到了牯嶺更為熱鬧的街市,山間更為擁 擠的人群。
凝神片刻,耳邊又響起三疊泉的轟鳴。
不久聽去了回來的朋友說,文化博覽會是一個吸引遊客的舉動,所邀學者的名 字都張貼成了海報,聽課者就是願意走進來聽聽的過往遊人。
文人以一種更奇特的方式出現在廬山上了,地位似乎也不低,但至少我還難于 适應。
也許廬山又走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也許它能在熙熙攘攘中構建出一種完全出 乎我們意想之外的文化與名勝的對應? 一陣雲霧又飄到了我的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