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譜随想
關燈
小
中
大
、感覺、
悟性*。
在中國古代,凡是像樣的畫家都會有筆墨趣味的。
即便到了現代,國畫家中 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筆墨趣味間邀遊。
這些畫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讓人歎為觀止,但畢竟還缺少一種更強烈、 更坦誠的東西,例如像文學中的《離騷》。
有沒有可能,讓藝術家全身心的苦惱、 焦灼、掙紮,癡狂在畫幅中燃燒,人們可以立即從筆墨、氣韻,章法中發現藝術家 本人,并且從根本上認識他們,就像歐洲人認識拉斐爾、羅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過一次曆代畫展,我在已經看得十分疲倦的情 況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圖,精神陡然一震。
後來又見到過他的《墨牡丹》 《黃甲圖》《月竹》,以及我很喜歡的《雜花圖長卷》。
他的生命奔瀉出淋漓而又 灑潑的墨色*與線條,躁動的筆墨後面遊動着不馴和無奈。
在這裡,僅說筆墨趣味就 很不夠了,僅說氣韻生動也太矜持了。
對徐渭我了解得比較多。
從小在鄉間老人口中經常聽“徐文長”的故事,年長 後細讀了他的全部文集,洗去了有關他的許多不經傳說,而對他的印象卻愈來愈深。
他實在是一個才華橫溢、具有充分國際可比性*的大藝術家,但人間苦難也真是被他 嘗盡了。
他由超人的清醒而走向孤傲,走向佯狂,直至有時真正的瘋癡。
他遭遇過 複雜的家庭變故,參加過抗倭鬥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牽連。
他曾自撰墓志銘,九次 自殺而未死。
他還誤殺過妻子,坐過六年多監獄。
他厭棄人世、厭棄家庭、厭棄自 身,但他又多麼清楚自己在文化藝術史上的千古重量,這就産生了特别殘酷、也特 别響亮的生命沖撞。
浙江的老百姓憑着直覺感觸到了他的生命溫度,把他作為幾百 年的談資。
老百姓主要截取了他佯狂的一面來作滑稽意義上的衍伸,而實際上他的 佯狂背後埋藏的都是悲劇性*的激潮。
在中國古代畫家中,人生經曆像徐渭這樣凄厲 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沒有能力把它幻化為一幅幅生命本體悲劇的色*彩和線條。
明确延續着這種在中國繪畫史上很少見到的強烈悲劇意識的,便是朱耷。
他具 體的遭遇沒有徐渭那樣慘,但作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後裔,他的悲劇性*感悟卻比徐 渭多了一個更寥廓的層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淪,隻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 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
這些鳥魚完全掙脫了秀美的美學範疇,而是誇張地袒露其醜,以醜直換人心,以醜 傲視甜媚。
它們是秃陋的,畏縮的,不想惹人,也不想發出任何音響的,但它們卻 都有一副讓整個天地都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這冷冷地看當作了自 身存在的目的。
它們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從整個姿勢看又隐含着一種極度 的敏感,它們會飛動,會遊弋,會不聲不響地突然消失。
毫無疑問,這樣的物像也 都走向了一種整體性*的象征。
中國畫平素在表現花鳥蟲獸時也常常講究一點象征,牡丹象征什麼,梅花象征 什麼,喜鵲象征什麼,老虎象征什麼,這是一種層次較低的符号式對應,每每堕入 陳詞濫調,為上品格的畫家們所鄙棄,例如韓斡筆下的馬,韓滉筆下的牛就并不象 征什麼;但是,更高品位的畫家卻會去追求一種整體性*的氛圍象征,這是強烈的精 神能量要求在畫幅物像中充分直觀所必然導緻的要求。
朱耷的鳥并不具體在影射和 對應着什麼人,卻分明有一種遠遠超越自然鳥的功能,與殘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種獨 特的精神氣氛。
面對朱耷的畫,人們的内心會不由自主地産生一陣寒噤。
比朱耷小十幾歲的原濟也是明皇室後裔,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說,他與朱耷都是 “金枝玉葉老遺民”。
人們對他比較常用的稱呼是石濤、大滌子、苦瓜和尚等。
他 雖與朱耷很要好,心理狀态卻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沒有朱耷那麼深,很重要的一 個原因是他與更廣闊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觸,悲劇意識有所泛化。
但是,當這種悲劇 意識泛化到他的山水筆墨中時,一種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風格也就蔚成氣候。
沉 郁蒼茫,奇險奔放,滿眼躁動,滿耳流蕩,這就使他與朱耷等人一起與當時一度成 為正統的“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鮮明對照,構成了 很強大的時代性*沖撞。
有他們在,不僅是“四王”,其他中國繪畫史上種種保守、 因襲、精雅、空洞的畫風都成了一種萎弱的存在,一對比,在總體上顯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濟這些人,對後來著名的“揚州八怪”影響極大,再後來又滋 養了吳昌碩和齊白石等現代畫家。
中國畫的一個新生代的承續系列,就這樣構建起 來了。
我深信這是中國藝術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國人在明清之際的 一種驕傲。
齊白石在一幅畫的題字上寫的一段話使我每次想起都心頭一熱,他說: 青藤(即徐渭)、雪個(即朱耷)、大滌子(即原濟)之畫,能橫塗縱抹,餘 心極服之。
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于門之外餓而不去, 亦快事也。
早在齊白石之前,鄭燮(闆橋)就刻過一個自用印章,其文為: 青藤門下走狗 這兩件事,說起來都帶有點瘋癡勁頭,而實際上卻道盡了這股藝術激流在中國 繪畫史上是多麼珍罕,多麼難于遇見又多麼讓人激動。
世界上沒有其他可能會如此 折服本也不無孤傲的鄭闆橋和齊白石,除了以筆墨做媒介的一種生命與生命之間的 強力誘惑。
為了朝拜一種真正值得朝拜的藝術生命,鄭、齊兩位連折辱自己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了。
他們都是鄉間窮苦人家出身,一
在中國古代,凡是像樣的畫家都會有筆墨趣味的。
即便到了現代,國畫家中 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筆墨趣味間邀遊。
這些畫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讓人歎為觀止,但畢竟還缺少一種更強烈、 更坦誠的東西,例如像文學中的《離騷》。
有沒有可能,讓藝術家全身心的苦惱、 焦灼、掙紮,癡狂在畫幅中燃燒,人們可以立即從筆墨、氣韻,章法中發現藝術家 本人,并且從根本上認識他們,就像歐洲人認識拉斐爾、羅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過一次曆代畫展,我在已經看得十分疲倦的情 況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圖,精神陡然一震。
後來又見到過他的《墨牡丹》 《黃甲圖》《月竹》,以及我很喜歡的《雜花圖長卷》。
他的生命奔瀉出淋漓而又 灑潑的墨色*與線條,躁動的筆墨後面遊動着不馴和無奈。
在這裡,僅說筆墨趣味就 很不夠了,僅說氣韻生動也太矜持了。
對徐渭我了解得比較多。
從小在鄉間老人口中經常聽“徐文長”的故事,年長 後細讀了他的全部文集,洗去了有關他的許多不經傳說,而對他的印象卻愈來愈深。
他實在是一個才華橫溢、具有充分國際可比性*的大藝術家,但人間苦難也真是被他 嘗盡了。
他由超人的清醒而走向孤傲,走向佯狂,直至有時真正的瘋癡。
他遭遇過 複雜的家庭變故,參加過抗倭鬥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牽連。
他曾自撰墓志銘,九次 自殺而未死。
他還誤殺過妻子,坐過六年多監獄。
他厭棄人世、厭棄家庭、厭棄自 身,但他又多麼清楚自己在文化藝術史上的千古重量,這就産生了特别殘酷、也特 别響亮的生命沖撞。
浙江的老百姓憑着直覺感觸到了他的生命溫度,把他作為幾百 年的談資。
老百姓主要截取了他佯狂的一面來作滑稽意義上的衍伸,而實際上他的 佯狂背後埋藏的都是悲劇性*的激潮。
在中國古代畫家中,人生經曆像徐渭這樣凄厲 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沒有能力把它幻化為一幅幅生命本體悲劇的色*彩和線條。
明确延續着這種在中國繪畫史上很少見到的強烈悲劇意識的,便是朱耷。
他具 體的遭遇沒有徐渭那樣慘,但作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後裔,他的悲劇性*感悟卻比徐 渭多了一個更寥廓的層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淪,隻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 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
這些鳥魚完全掙脫了秀美的美學範疇,而是誇張地袒露其醜,以醜直換人心,以醜 傲視甜媚。
它們是秃陋的,畏縮的,不想惹人,也不想發出任何音響的,但它們卻 都有一副讓整個天地都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這冷冷地看當作了自 身存在的目的。
它們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從整個姿勢看又隐含着一種極度 的敏感,它們會飛動,會遊弋,會不聲不響地突然消失。
毫無疑問,這樣的物像也 都走向了一種整體性*的象征。
中國畫平素在表現花鳥蟲獸時也常常講究一點象征,牡丹象征什麼,梅花象征 什麼,喜鵲象征什麼,老虎象征什麼,這是一種層次較低的符号式對應,每每堕入 陳詞濫調,為上品格的畫家們所鄙棄,例如韓斡筆下的馬,韓滉筆下的牛就并不象 征什麼;但是,更高品位的畫家卻會去追求一種整體性*的氛圍象征,這是強烈的精 神能量要求在畫幅物像中充分直觀所必然導緻的要求。
朱耷的鳥并不具體在影射和 對應着什麼人,卻分明有一種遠遠超越自然鳥的功能,與殘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種獨 特的精神氣氛。
面對朱耷的畫,人們的内心會不由自主地産生一陣寒噤。
比朱耷小十幾歲的原濟也是明皇室後裔,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說,他與朱耷都是 “金枝玉葉老遺民”。
人們對他比較常用的稱呼是石濤、大滌子、苦瓜和尚等。
他 雖與朱耷很要好,心理狀态卻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沒有朱耷那麼深,很重要的一 個原因是他與更廣闊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觸,悲劇意識有所泛化。
但是,當這種悲劇 意識泛化到他的山水筆墨中時,一種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風格也就蔚成氣候。
沉 郁蒼茫,奇險奔放,滿眼躁動,滿耳流蕩,這就使他與朱耷等人一起與當時一度成 為正統的“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鮮明對照,構成了 很強大的時代性*沖撞。
有他們在,不僅是“四王”,其他中國繪畫史上種種保守、 因襲、精雅、空洞的畫風都成了一種萎弱的存在,一對比,在總體上顯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濟這些人,對後來著名的“揚州八怪”影響極大,再後來又滋 養了吳昌碩和齊白石等現代畫家。
中國畫的一個新生代的承續系列,就這樣構建起 來了。
我深信這是中國藝術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國人在明清之際的 一種驕傲。
齊白石在一幅畫的題字上寫的一段話使我每次想起都心頭一熱,他說: 青藤(即徐渭)、雪個(即朱耷)、大滌子(即原濟)之畫,能橫塗縱抹,餘 心極服之。
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于門之外餓而不去, 亦快事也。
早在齊白石之前,鄭燮(闆橋)就刻過一個自用印章,其文為: 青藤門下走狗 這兩件事,說起來都帶有點瘋癡勁頭,而實際上卻道盡了這股藝術激流在中國 繪畫史上是多麼珍罕,多麼難于遇見又多麼讓人激動。
世界上沒有其他可能會如此 折服本也不無孤傲的鄭闆橋和齊白石,除了以筆墨做媒介的一種生命與生命之間的 強力誘惑。
為了朝拜一種真正值得朝拜的藝術生命,鄭、齊兩位連折辱自己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了。
他們都是鄉間窮苦人家出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