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柱山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我曾驚奇地發現,中國古代許多大文豪、大詩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潛山)安 家。
他們走過的地方很多,面對着佳山佳水一時激動,說一些過頭話是不奇怪的; 但是,聲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聲言非要在那裡安度晚年不可,而且身處不同的時 代竟不謀而合地如此聲言,這無論如何是罕見的。
唐天寶七年,詩人李白隻是在江上路過時遠遠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選 為自己的歸宿地:“待吾還丹成,投迹歸此地。
”過了些年,安祿山叛亂,唐玄宗 攜楊貴妃出逃蜀中,《長恨歌》《長生殿》所描寫過的生生死死大事件發生在曆史 舞台上,那個時候李白到哪裡去了呢?原來他正躲在天柱山靜靜地讀書。
唐代正在 漫漫豔情和浩浩狼煙間作艱難的選擇,我們的詩人卻選擇了天柱山。
當然,李白并 沒有煉成丹,最終也沒有“投迹歸此地”,但曆史還是把他的這個真誠願望留下了。
想在天柱山安家的願望比李白還要強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在40 歲時曾遇見過一位在天柱山長期隐居的高人,兩人飲酒暢叙三日,話題總不離天柱 山,蘇東坡由此而想到自己在颠沛流離中年方40而華發蒼然,下決心也要拜谒天柱 山來領略另一種人生風味。
“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訪潛山居, 慎勿逃人改名字。
”這便是他當時随口吟出的詩。
後來,他在給一位叫李惟熙的友 人寫信時又說:“平生愛舒州風土,欲蔔居為終老之計。
”他這裡所說的舒州便是 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别稱。
請看,這位遊遍了名山大川的旅行家 已明确無誤地表明要把蔔居天柱山作為“終老之計”了。
他這是在用誠懇的語言寫 信,而不是作詩,并無誇張成分。
直到晚年,他的這個計劃仍沒有改變。
老人一生 最後一個官職竟十分巧合地是“舒州團練副使”,看來連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終 老之計”了。
他欣然寫道: 青山抵在古城隅 萬裡歸來蔔築居 把到天柱山來說成是“歸來”,分明早已把它看成了家。
但如所周知,一位在 朝野都極有名望的60餘歲老人的定居處所已不是他本人的意向所能決定的了,和李 白一樣,蘇東坡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終老之計”。
與蘇東坡同時代的王安石是做大官的人,對山水景物比不得李白、蘇東坡癡情, 但有趣的是,他竟然對天柱山也抱有終身性*的迷戀。
王安石在30多歲時曾做過3年舒 州通判,多次暢遊過天柱山,後來雖然宦迹處處,卻怎麼也丢不下這座山,用現代 語言來說,幾乎是打上了一個松解不開的“情結”。
不管到了哪兒,也不管多大年 紀了,他隻要一想到天柱山就經常羞愧: 相看發秃無歸計, 一夢東南即自羞! 這兩句取自他《懷舒州山水》一詩,天柱山永遠在他夢中,而自己頭發秃謝了 也無法回去,他隻能深深“自羞”了。
與蘇東坡一樣,他也把到天柱山說成是“歸”。
王安石一生經曆的政治風浪多,社會地位高,但他總覺得平生有許多事情沒有 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這種自羞意識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現于心頭: 看君别後行藏意, 回顧潛樓隻自羞。
隻要聽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總是送詩祝賀,深表羨慕。
“攬辔羨君橋北路”, 他多麼想跟着這位朋友一起縱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畢竟是極不自由的,“宦身有 吏責,筋事遇嫌猜”,他隻能把生命深處那種野樸的欲求克制住。
而事實上,他真 正神往的生命狀态乃是: 野性*堪如此, 潛山歸去來。
還可以舉出一些著名文學家來。
例如在天柱山居住過一段時間的黃庭堅此後總 是口口聲聲“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而實際上他是江西人,真正的家鄉離 天柱山(潛山)還遠得很。
再列舉下去有點“掉書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
我深感興趣的問題是,在
我曾驚奇地發現,中國古代許多大文豪、大詩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潛山)安 家。
他們走過的地方很多,面對着佳山佳水一時激動,說一些過頭話是不奇怪的; 但是,聲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聲言非要在那裡安度晚年不可,而且身處不同的時 代竟不謀而合地如此聲言,這無論如何是罕見的。
唐天寶七年,詩人李白隻是在江上路過時遠遠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選 為自己的歸宿地:“待吾還丹成,投迹歸此地。
”過了些年,安祿山叛亂,唐玄宗 攜楊貴妃出逃蜀中,《長恨歌》《長生殿》所描寫過的生生死死大事件發生在曆史 舞台上,那個時候李白到哪裡去了呢?原來他正躲在天柱山靜靜地讀書。
唐代正在 漫漫豔情和浩浩狼煙間作艱難的選擇,我們的詩人卻選擇了天柱山。
當然,李白并 沒有煉成丹,最終也沒有“投迹歸此地”,但曆史還是把他的這個真誠願望留下了。
想在天柱山安家的願望比李白還要強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在40 歲時曾遇見過一位在天柱山長期隐居的高人,兩人飲酒暢叙三日,話題總不離天柱 山,蘇東坡由此而想到自己在颠沛流離中年方40而華發蒼然,下決心也要拜谒天柱 山來領略另一種人生風味。
“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訪潛山居, 慎勿逃人改名字。
”這便是他當時随口吟出的詩。
後來,他在給一位叫李惟熙的友 人寫信時又說:“平生愛舒州風土,欲蔔居為終老之計。
”他這裡所說的舒州便是 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别稱。
請看,這位遊遍了名山大川的旅行家 已明确無誤地表明要把蔔居天柱山作為“終老之計”了。
他這是在用誠懇的語言寫 信,而不是作詩,并無誇張成分。
直到晚年,他的這個計劃仍沒有改變。
老人一生 最後一個官職竟十分巧合地是“舒州團練副使”,看來連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終 老之計”了。
他欣然寫道: 青山抵在古城隅 萬裡歸來蔔築居 把到天柱山來說成是“歸來”,分明早已把它看成了家。
但如所周知,一位在 朝野都極有名望的60餘歲老人的定居處所已不是他本人的意向所能決定的了,和李 白一樣,蘇東坡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終老之計”。
與蘇東坡同時代的王安石是做大官的人,對山水景物比不得李白、蘇東坡癡情, 但有趣的是,他竟然對天柱山也抱有終身性*的迷戀。
王安石在30多歲時曾做過3年舒 州通判,多次暢遊過天柱山,後來雖然宦迹處處,卻怎麼也丢不下這座山,用現代 語言來說,幾乎是打上了一個松解不開的“情結”。
不管到了哪兒,也不管多大年 紀了,他隻要一想到天柱山就經常羞愧: 相看發秃無歸計, 一夢東南即自羞! 這兩句取自他《懷舒州山水》一詩,天柱山永遠在他夢中,而自己頭發秃謝了 也無法回去,他隻能深深“自羞”了。
與蘇東坡一樣,他也把到天柱山說成是“歸”。
王安石一生經曆的政治風浪多,社會地位高,但他總覺得平生有許多事情沒有 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這種自羞意識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現于心頭: 看君别後行藏意, 回顧潛樓隻自羞。
隻要聽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總是送詩祝賀,深表羨慕。
“攬辔羨君橋北路”, 他多麼想跟着這位朋友一起縱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畢竟是極不自由的,“宦身有 吏責,筋事遇嫌猜”,他隻能把生命深處那種野樸的欲求克制住。
而事實上,他真 正神往的生命狀态乃是: 野性*堪如此, 潛山歸去來。
還可以舉出一些著名文學家來。
例如在天柱山居住過一段時間的黃庭堅此後總 是口口聲聲“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而實際上他是江西人,真正的家鄉離 天柱山(潛山)還遠得很。
再列舉下去有點“掉書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
我深感興趣的問題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