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大順朝衆多将士!” 李自成也覺得這話說得很動人,無奈他已決意潛人通山,便說道:“你不要再勸了,你的心朕完全清楚,你是一個真正的忠臣,無奈朕今天身邊的人越少越容易潛蹤滅迹,人越少越平安無事。

    朕意已決,你就不必再苦苦相勸,以免動搖朕的決心,壞了大事。

    你千萬不要再說了。

    ” 白旺不敢再勸下去,就将李自成身邊的幾百将士,凡是武器不好的都換成好武器,在當天夜間四更時候,送李自成出發。

    當李自成已經走出很遠後,白旺仍然站在高處,望着李自成這一小隊人馬的影子,不禁大哭。

    天明以後,白旺又後悔了,想着皇上此去,兇多吉少,于是他點了五百人馬,親自帶着,去追趕李自成。

    不知道追了多遠,他看見路邊立了一塊界石,知道已經進人通山縣境。

    又追了數裡,早晨的白霧漸漸地濃起來了,到處蒼蒼茫茫,樹影山影分不清楚。

    忽然看見前邊一個高坡上有一隊人馬,大約有數百之衆。

    其中有一個高的影子,他想着這必是皇上騎在烏龍駒上的影子,于是他一面率領着将士向前趕,一面喊着: “皇上,皇上,白旺來了。

    皇上,等一等!” 可是等他追到近處,忽然發現那一小隊人馬不再前進了,就在高坡上等候着他。

    等他追到後,才看清這不是什麼人馬,而是兩行小松樹,其中有一棵比别的高一些罷了。

    他大為失望。

    又向前追了一二裡路,霧更濃了,山路分歧。

    他不知應向何處追趕,又找不到一個百姓可以打聽。

    他帶着人馬走上一個較高的山頭,希望從這裡能看見李自成那一小隊人馬的影子,結果什麼也望不見,但見白霧茫茫,遮天蔽地。

    白旺失望了,站在這裡停了一陣,想着大順朝亡了,皇上兇多吉少,不覺痛哭。

    他身邊的将士看見主将哭,也都哭了。

     奉命追剿李自成的清兵統帥、英親王阿濟格,曾經因進兵西安時路上耽誤了時間而受到攝政王多爾衮以順治皇帝名義下的嚴責,所以他近來不但嚴令他的将領們包括諸王。

    貝勒。

    固山額真等對李自成窮追不放,而且連他自己也緊随着部隊前進。

    當李自成進人通山境内這一天,他乘船到了九江。

    他早就料到李自成在他大軍追擊之下,必将步步潰敗。

    經富池口一戰之後,他嚴令部隊:倘李自成力盡勢窮,潛逃深山躲藏,務必分兵搜索,将李自成捉獲,永絕後患,好向朝廷告捷,以贖前愆。

    李自成離開白旺的部隊後,追趕李自成的将領很快得到細作禀報,一面派大軍逼迫白旺繼續往南,不能回頭,一面派出幾支小股部隊進人通山以南的山中搜索李自成。

     今天是乙酉年五月初一日。

    英親王阿濟格駐兵九江城内,正在聽一位滿洲大臣向他禀報審問一部分重要俘虜的情形。

    那大臣将用滿漢文繕寫的犯人花名單送到英親王面前,先問對李自成的兩個叔父如何處置。

     阿濟格問道:“這兩個人都是什麼樣的人物?” 滿洲大臣說:“原來都是種田人,前年冬天李賊回鄉祭祖,将他們帶了出來,一個封為趙侯,一個封為襄南侯。

    這封為趙侯的同李自成的父親是叔伯兄弟,那封為襄南侯的遠了一支。

    ” “斬了!” “五爺,在桑家口捉到李自成的一妻一妾,應如何處置?” “長得很美麼?” “也隻是中等姿色,加上多日風塵奔波,當然比不上江南美女。

    ” “帶上來,由我親自審問。

    ” 過了片刻,劉貴妃和陳妃被帶到英親王面前。

    她們不肯向英親王行禮,低頭站在地下。

    阿濟格借助一位啟心郎的翻譯問道: “你們是李自成的福晉和側福晉?” 劉貴妃不懂“福晉”是什麼意思,猜到必是問她們是不是李自成的夫人和如夫人,便擡起頭來毫無畏懼地回答說: “我是大順國的皇後高氏,她是陳妃。

    我們國亡當死,不許你對我們二人無禮。

    ” “你真是李自成的皇後麼?” “我正是大順的正宮娘娘。

    ” 阿濟格又打量她們一眼,吩咐手下人給她們搬兩把椅子,讓她們在對面坐下。

    他隻聽說李自成的妻子姓高,但對高桂英的年齡、相貌以及生平行事完全不知。

    他害怕受騙,又問道: “如今你被我提到了,生和死都在我一句話。

    倘若你肯說出實話,供出你确是什麼人,我會饒你不死。

    倘若冒充高氏,我将你千刀萬剮,或将你的肚子剖開。

    你自己不怕死,難道不為你腹中的胎兒着想?” 劉貴妃聽了這話,知道敵人并不清楚她的身份,更覺大膽,決心拼着被敵人剖腹,或受千刀萬剮之罪,也要哄住敵人,保護高皇後。

    于是她冷笑說道: “皇後豈有假的?國家已亡,死節是分内的事,你不必再問,速速殺我就是了!” 阿濟格向陳妃問道:“你是什麼人?” 陳妃回答說:“我是大順國的陳娘娘。

    ” “她是什麼人?” 陳妃猛一怔,随即回答:“她是我家皇後。

    ” 阿濟格揮手說道:“帶下去,全都斬了!” 随即劉宗敏和來獻策被帶到階下,先單獨把劉宗敏帶到堂上。

    英親王的左右喝令他跪下。

    劉宗敏睜大炯炯雙眼,冷冷地直望着阿濟格的臉孔,嘴角露出來嘲諷的微笑,用鼻孔哼了一聲,說道: “我是大順朝的大将,不幸兵敗被擒,不是貪生怕死之輩,豈能向胡人下跪?” 英親王的左右護衛又一起大聲吆喝,命他速跪,聲音震耳。

    劉宗敏繼續挺立不動,隻是冷笑。

    阿濟格用手勢阻止衆人吆喝,向劉宗敏說道: “李自成已經力盡勢窮,逃往九宮山一帶山中潛藏,我已命我大兵分路搜剿,數日内必可捉拿歸案……” 阿濟格剛說到這裡,忽然接到吳三桂從興國州來的一封緊急文書。

    他是在肅清了黃岡、漢陽一帶的大順軍幾股潰散人馬之後,從武昌直奔興國州的,沒有參加富池口和桑家口兩次戰役。

    阿濟格将書信拆開一看,前邊滿文,後邊漢文,繕寫得很清楚。

    他隻将滿文看了一遍,便交給旁邊的大臣們,沒說一句話。

    吳三桂已經被清朝封為平西王,食親王俸祿,但是他在給英親王阿濟格的信中措辭十分謙恭。

    他首先對“大軍”在桑家口又一次大捷,并俘獲劉、宋等人,向和碩英親王謹表祝賀。

    接着說他的父母和全家三十餘口慘遭李自成和劉宗敏殺害,有不共戴天之仇,懇求将劉宗敏交給他,生祭他的父母神主,然後由他親自将仇人淩遲處死。

    阿濟格早已胸有成竹,繼續向劉宗敏問道: “我知道你在李自成下邊,十分受人尊敬。

    我朝很需要你這樣的人,倘若你投降我朝,必然受到朝廷重用,富貴榮華更不用說了。

    你肯投降麼?” “我劉宗敏自從随闖王起義那一天起,就沒有想到日後會投降敵人之事。

    告訴你,我是鐵匠出身,連我的骨頭也是鐵打成的。

    我是個鐵打的漢子,要殺要剮随你的便。

    倘若你不識趣,再要勸我投降,我可就要破口大罵了!” 阿濟格沒有生氣,心中贊賞這樣的鐵漢子,揮手使兵丁将劉宗敏帶走。

     宋獻策被帶上來了。

    他用帶着手铐的兩隻手向阿濟格拱一拱,昂然而立,等着問話。

    阿濟格向他打量一眼,看見他個子雖矮,衣服破爛,帶着斑斑血迹,卻是面貌不俗,神态鎮靜,也不用怒目看他。

    這一切都給他印象很好。

    他問道: “你是李自成的軍師,被我捉到,想死還是想活呢?” 宋獻策笑着說:“我被你捉到之前,當然想活。

    既然被你捉到,死活都不由我,何必相問?” 阿濟格很滿意他的回答,面露笑容,又問道:“你認為李自成是怎樣一個人哪?” “自古以來成則王侯敗則賊,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明朝無道,陷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

    自天啟末年開始,豪傑并起,擾擾攘攘,大小頭領,何止千百。

    有的旋起旋滅,有的依附旁人,不能自主。

    真正能獨樹一幟,百折不撓,民心所向,群雄歸服,推倒明朝,建号稱帝的,也隻有李王一人而已。

    所以大順雖亡,李王卻不失其英雄本色。

    ” 阿濟格笑一笑說:“你原是江湖賣嘴的,确實很會說話。

    我們滿洲人也喜歡看相算命,還喜歡薩滿跳神。

    自然你這一行與薩滿不同,你有學問,也比他們高貴。

    諸葛亮也是你們這一行的,我讀過《三國演義》,很佩服孔明。

    他掐指一算,就知道吉兇禍福,能夠借東風,擺八卦陣。

    你當然沒有這些本領。

    你隻會看星相,講地理,觀風望氣,占卦看相,批八字,選擇日子。

    有這些本領就夠了,我們八旗人看重,給你官做,你肯投降麼?” 宋獻策更覺大膽了,從容回答:“多謝王爺看重,山人實不敢當。

    山人本是江湖布衣,無心功名富貴。

    崇祯十三年冬,李自成率兵進入河南,以吊民伐罪為号召,劫富濟貧,開倉放赈,誅除貪官,免征錢糧。

    當時中原百姓已經有十餘年經受不斷的天災人禍,死亡流離,慘不堪言。

    因此之故,闖王所到之處,百姓視為救星,開門迎降,從者如流。

    山人為助闖王一臂之力,拯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願受禮聘,做他的軍師。

    今日闖王已敗,山人被俘,成為王爺階下之四,蒙王爺不殺之恩,實出山人望外,何敢再受聖朝官職?山人曾受闖王厚遇,不能為他盡節,已經内心有愧,請王爺萬勿授山人官職,得全首領足矣!” 阿濟格問道:“你想做什麼?” 宋獻策說道:“倘蒙不殺,懇王爺放山人仍回江湖,從此不問世事,常做閑雲野鶴,于願足矣!” 阿濟格想了片刻,說道:“我可以不殺你,帶你到燕京去,啟奏攝政王,将你放了,可是你不能離開京城。

    再要生事,跟造反的人暗中來往,我就救不了你了。

    ” “山人何敢再生事端。

    此生别無他望,能夠賣蔔長安,糊口足矣!” 阿濟格向左右問道:“他不肯留在燕京,想住在西安擺卦攤麼?” 啟心郎趕快解釋說:“禀王爺,他說的長安,就是指的燕京。

    ” 阿濟格笑着說:“漢人讀書多了,說話總是拐着彎兒。

    好!将宋獻策帶下去吧,不要讓他逃掉。

    ” 坐在一旁的大臣又指着花名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