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順二年乙酉,也就是清朝的順治二年二月十三日這一天,在大順朝很短的曆史中,是一個令人十分痛心的日子。
它比李自成退出北京的日子更為不幸,更使李自成本人和他手下的忠臣義士永遠難忘,直到他們離開人間的那一天。
頭一天,即二月十二日,李自成要放棄長安,從藍田走商州、武關,逃往湖廣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長安市民也都知道了這一決定。
大順皇帝尚未走,盡管人心驚惶,害怕滿洲兵和關甯兵來到後會慘遭殺戮、擄掠和奸淫,但市面上還保持着平靜,沒有兵丁和壞人擾亂治安,也沒有紛紛向鄉下逃走的情況。
全城在幾天前就已經戒嚴,各衙門比平時戒備得更加森嚴。
各街道路口增添了崗哨,不時有騎馬的巡邏隊從街上走過,表情莊嚴,含着殺氣,帶隊的軍官懷中抱着黃套令箭。
紫禁城的四門外邊都站立着兩行明盔亮甲的武士,鐘樓、鼓樓和城門樓上站立着弓弩手、火铳手。
不僅午門附近,連東華門和西華門前邊的街道,都嚴禁行人通過。
原來秦王妃的正宮,現在改稱坤甯宮。
整個官院中十分肅靜。
雖然不斷有神色緊張的宮眷、宮女和粗使的女仆。
侍臣進進出出,十分忙碌,但是沒有人敢大聲說話,也不讓腳步發出響聲。
在宮女中,有些人裝束很别緻,穿着藍緞繡花紫羔皮鬥篷,鬥篷邊沿處用猞猁皮鑲着“出風”,頭上戴着灰鼠裡紅緞面鑲着兔毛“出風”的風帽。
有的人在風帽前綴一塊長方紅瑪瑙,多數人綴的天藍寶玉,分出來級别差異。
她們在鬥篷裡邊穿着緊身繡花短裝,腰際緊緊地束着絲縧,挂着寶劍,腳上穿着黑羊毛氈厚底馬靴,馬靴頭上鑲着染成紅色的羊皮蝙蝠圖案,象征“洪福”。
她們一共有二十個姑娘,都隻有十六七歲,是近幾個月中才從陣亡将士們的女兒和妹妹中挑選進宮的。
大順皇後高桂英原來的女親兵和健婦營剩下的女官女兵,一則都到了出嫁的年紀,皇後不願再耽擱她們的青春,二則紅娘子的事情和慧劍的死都使她十分傷心,所以有父母的都遣散回父母身邊,由父母做主許配給有功的将校為妻,沒有父母的就由皇後替她們選擇合适的将校婚配。
新挑選的這二十個姑娘因為是跟在皇後左右,所以裝束比當年健婦營的女兵、也比當年随在她身邊的女親兵排場多了。
這些姑娘都跟着父兄學過武藝,娴于騎射,也比較機靈。
皇後對她們特别看待,不同于一般宮女。
坤甯宮中有重大事商議的時候,隻派這二十人輪流在檐下侍候,不要别的宮女和女仆進去。
如今皇後高桂英正坐在坤甯宮正殿中,已經召見了一些人,正在等候尚炯和王長順進宮。
還有内廷教師鄧夫人,也快要來到。
所有要由她帶走的金銀珍寶和必要的糧食,都已經收拾停當。
為馱這些公家和私人東西的三百匹騾子也都已齊備,正在皇宮後門附近的僻靜後院中吃着幹草和豆料。
她默默無言,落下眼淚,不時深深地歎息一聲。
尚炯和王長順進來,向皇後行了叩見禮。
皇後說道: “你們坐下吧,我們雖是君臣,可是多年來患難相共,禍福同當,如今又要……你們可都準備好了?” 尚炯回答說:“臣等已經準備停當,不知皇上什麼時候起駕?聽說要從藍田出去,從七盤嶺到商州,往湖廣方面立腳。
娘娘召喚臣等進宮,有何面谕?” 皇後說道:“我叫你們進宮,有幾句緊急話告訴你們。
皇上面谕:你們二位今晚二更時候随我離開長安。
長順哪,有三百匹騾子,馱的東西十分要緊,有的是糧食,有的是貴重東西。
交你來管。
不論遇到什麼風險,這三百匹騾子可不能丢掉啊!” 王長順說:“小臣已經是過了五十歲的人了,多次挂彩,如今一遇變天,就渾身疼痛,為何不派一位年輕能幹的将士押運糧食和貴重東西?小臣不是害怕打仗,是力不從心哪!” 皇後傷心地說道:“目前咱大順朝的境況你也清楚,哪有人呀?我左思右想,隻好将這副重擔放到你的肩上。
” 王長順歎了口氣,含着眼淚說:“娘娘不必難過,我盡力挑起這副擔子,等娘娘身邊有得力将領時,趕快将這副擔子交給年輕能幹的人。
我雖然随時準備着為大順受傷、流血,頭顱落地,可是娘娘,萬一在路途上突然碰上敵人,為保護辎重,拚死沖殺,我到底比不上年輕人啊!” 皇後說道:“過不了多久,我身邊一旦有了可靠的将領,長順,我一定立即換人!” 尚炯問道:“娘娘不同皇上一起動身麼?” 皇後本來想将昨晚已經決定的方略告訴他們,可是又擔心他們回去後告訴各自的左右親信,說不定就會由某位親信将消息洩露。
在目前這種時候,她不得不對行軍機密謀劃,百倍小心,嚴守秘密。
她略一遲疑,回答說: “皇上命我今晚動身,他将在明日晚上或後日動身。
” 尚炯和王長順一聽這話就明白皇後和皇上并不一道走,不覺心中吃驚,随即産生了一個疑問:在這般艱難時刻,為什麼不一起走呢?王長順忍不住問道: “娘娘從哪個方向走?” 皇後回答說:“皇上一再口谕,暫時不許我對任何人說出來去的方向。
等離開長安之後,你們自然就明白了。
你們是我和皇上的多年心腹,可以說是真正同生死共患難的舊臣,到了該向你們說明的時候,不消你們問,我會先告訴你們知道。
” 尚炯問道:“娘娘今日以皇後之尊,離開京城,與往年情況大不相同,不知身邊帶多少人馬?是哪幾位得力将領護駕?” 皇後凄然一笑,說道:“為避免張揚,我帶走的人馬越少越好。
已經商定:在長安一帶的人馬都跟皇上去,将領們也都跟皇上。
我隻留來亨扈從,随我去的少數騎兵也由來亨帶領。
” 王長順說道:“來亨?這怎麼行啊?他雖然很有出息,到底還是一個十八歲的孩子。
” 尚炯也說:“娘娘以萬金之軀,何等重要!不管國家多麼困難,皇後離京時都應該挑選兩三位智勇雙全的将領扈從,以防路途不測。
僅僅命來亨他一個人率領少數步騎兵保駕,恐非萬全之計。
乘此時尚未離京,務請娘娘三思!” 皇後禁不住落下眼淚,忍着哽咽,歎口氣說:“回想崇祯十一年在潼關南原突圍的時候,我身邊還有劉明遠始終相随,十分得力。
如今重要将領們死的死,傷的傷,雖然還有可用的人,卻必須留在皇上身邊,好同追趕的敵人死戰。
我隻要來亨一個小将,其餘的重要将領一概不要,将大家留在皇上身邊要緊。
” 尚炯說:“叫王四扈從娘娘如何?” “不,原來皇上也有這個意思,我堅決不要。
王四同左小姐結為夫妻,是左良玉的義女婿。
左良玉駐兵武昌,兵力不小。
我們兵敗,皇上不得已退往湖廣,要盡量避免同左良玉兵戎相見,方好用全力對付滿洲鞑子。
皇上将王四夫婦帶去,說不定會有用處。
倘若差遣王四夫婦給左良玉下書傳話,要比差遣别人方便。
至少老左不會忍心将他們殺害。
” 王長順建議命張鼐率兵扈從,并說:“小張爺封了侯爵,在軍中威望很高。
他的夫人慧瓊原是皇後身邊女兵,重新跟随皇後,順理成章。
路上倘有緩急之時,必可得他夫妻倆盡力效忠。
” 皇後搖搖頭,說:“如今雙喜死了,李強也死了,張湧萬不可離開皇上左右。
張鼐随皇上一道,慧瓊自然也要跟去。
皇上的幾位妃子,兩位叔父和兩家人,還有一年來新添的各位官眷,以及許多随皇上一起的老營婦女和兒童,雖有男将率軍保護,可是有慧瓊這樣一員女将幫助照料,也會使皇上少操一份心。
前天
它比李自成退出北京的日子更為不幸,更使李自成本人和他手下的忠臣義士永遠難忘,直到他們離開人間的那一天。
頭一天,即二月十二日,李自成要放棄長安,從藍田走商州、武關,逃往湖廣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長安市民也都知道了這一決定。
大順皇帝尚未走,盡管人心驚惶,害怕滿洲兵和關甯兵來到後會慘遭殺戮、擄掠和奸淫,但市面上還保持着平靜,沒有兵丁和壞人擾亂治安,也沒有紛紛向鄉下逃走的情況。
全城在幾天前就已經戒嚴,各衙門比平時戒備得更加森嚴。
各街道路口增添了崗哨,不時有騎馬的巡邏隊從街上走過,表情莊嚴,含着殺氣,帶隊的軍官懷中抱着黃套令箭。
紫禁城的四門外邊都站立着兩行明盔亮甲的武士,鐘樓、鼓樓和城門樓上站立着弓弩手、火铳手。
不僅午門附近,連東華門和西華門前邊的街道,都嚴禁行人通過。
原來秦王妃的正宮,現在改稱坤甯宮。
整個官院中十分肅靜。
雖然不斷有神色緊張的宮眷、宮女和粗使的女仆。
侍臣進進出出,十分忙碌,但是沒有人敢大聲說話,也不讓腳步發出響聲。
在宮女中,有些人裝束很别緻,穿着藍緞繡花紫羔皮鬥篷,鬥篷邊沿處用猞猁皮鑲着“出風”,頭上戴着灰鼠裡紅緞面鑲着兔毛“出風”的風帽。
有的人在風帽前綴一塊長方紅瑪瑙,多數人綴的天藍寶玉,分出來級别差異。
她們在鬥篷裡邊穿着緊身繡花短裝,腰際緊緊地束着絲縧,挂着寶劍,腳上穿着黑羊毛氈厚底馬靴,馬靴頭上鑲着染成紅色的羊皮蝙蝠圖案,象征“洪福”。
她們一共有二十個姑娘,都隻有十六七歲,是近幾個月中才從陣亡将士們的女兒和妹妹中挑選進宮的。
大順皇後高桂英原來的女親兵和健婦營剩下的女官女兵,一則都到了出嫁的年紀,皇後不願再耽擱她們的青春,二則紅娘子的事情和慧劍的死都使她十分傷心,所以有父母的都遣散回父母身邊,由父母做主許配給有功的将校為妻,沒有父母的就由皇後替她們選擇合适的将校婚配。
新挑選的這二十個姑娘因為是跟在皇後左右,所以裝束比當年健婦營的女兵、也比當年随在她身邊的女親兵排場多了。
這些姑娘都跟着父兄學過武藝,娴于騎射,也比較機靈。
皇後對她們特别看待,不同于一般宮女。
坤甯宮中有重大事商議的時候,隻派這二十人輪流在檐下侍候,不要别的宮女和女仆進去。
如今皇後高桂英正坐在坤甯宮正殿中,已經召見了一些人,正在等候尚炯和王長順進宮。
還有内廷教師鄧夫人,也快要來到。
所有要由她帶走的金銀珍寶和必要的糧食,都已經收拾停當。
為馱這些公家和私人東西的三百匹騾子也都已齊備,正在皇宮後門附近的僻靜後院中吃着幹草和豆料。
她默默無言,落下眼淚,不時深深地歎息一聲。
尚炯和王長順進來,向皇後行了叩見禮。
皇後說道: “你們坐下吧,我們雖是君臣,可是多年來患難相共,禍福同當,如今又要……你們可都準備好了?” 尚炯回答說:“臣等已經準備停當,不知皇上什麼時候起駕?聽說要從藍田出去,從七盤嶺到商州,往湖廣方面立腳。
娘娘召喚臣等進宮,有何面谕?” 皇後說道:“我叫你們進宮,有幾句緊急話告訴你們。
皇上面谕:你們二位今晚二更時候随我離開長安。
長順哪,有三百匹騾子,馱的東西十分要緊,有的是糧食,有的是貴重東西。
交你來管。
不論遇到什麼風險,這三百匹騾子可不能丢掉啊!” 王長順說:“小臣已經是過了五十歲的人了,多次挂彩,如今一遇變天,就渾身疼痛,為何不派一位年輕能幹的将士押運糧食和貴重東西?小臣不是害怕打仗,是力不從心哪!” 皇後傷心地說道:“目前咱大順朝的境況你也清楚,哪有人呀?我左思右想,隻好将這副重擔放到你的肩上。
” 王長順歎了口氣,含着眼淚說:“娘娘不必難過,我盡力挑起這副擔子,等娘娘身邊有得力将領時,趕快将這副擔子交給年輕能幹的人。
我雖然随時準備着為大順受傷、流血,頭顱落地,可是娘娘,萬一在路途上突然碰上敵人,為保護辎重,拚死沖殺,我到底比不上年輕人啊!” 皇後說道:“過不了多久,我身邊一旦有了可靠的将領,長順,我一定立即換人!” 尚炯問道:“娘娘不同皇上一起動身麼?” 皇後本來想将昨晚已經決定的方略告訴他們,可是又擔心他們回去後告訴各自的左右親信,說不定就會由某位親信将消息洩露。
在目前這種時候,她不得不對行軍機密謀劃,百倍小心,嚴守秘密。
她略一遲疑,回答說: “皇上命我今晚動身,他将在明日晚上或後日動身。
” 尚炯和王長順一聽這話就明白皇後和皇上并不一道走,不覺心中吃驚,随即産生了一個疑問:在這般艱難時刻,為什麼不一起走呢?王長順忍不住問道: “娘娘從哪個方向走?” 皇後回答說:“皇上一再口谕,暫時不許我對任何人說出來去的方向。
等離開長安之後,你們自然就明白了。
你們是我和皇上的多年心腹,可以說是真正同生死共患難的舊臣,到了該向你們說明的時候,不消你們問,我會先告訴你們知道。
” 尚炯問道:“娘娘今日以皇後之尊,離開京城,與往年情況大不相同,不知身邊帶多少人馬?是哪幾位得力将領護駕?” 皇後凄然一笑,說道:“為避免張揚,我帶走的人馬越少越好。
已經商定:在長安一帶的人馬都跟皇上去,将領們也都跟皇上。
我隻留來亨扈從,随我去的少數騎兵也由來亨帶領。
” 王長順說道:“來亨?這怎麼行啊?他雖然很有出息,到底還是一個十八歲的孩子。
” 尚炯也說:“娘娘以萬金之軀,何等重要!不管國家多麼困難,皇後離京時都應該挑選兩三位智勇雙全的将領扈從,以防路途不測。
僅僅命來亨他一個人率領少數步騎兵保駕,恐非萬全之計。
乘此時尚未離京,務請娘娘三思!” 皇後禁不住落下眼淚,忍着哽咽,歎口氣說:“回想崇祯十一年在潼關南原突圍的時候,我身邊還有劉明遠始終相随,十分得力。
如今重要将領們死的死,傷的傷,雖然還有可用的人,卻必須留在皇上身邊,好同追趕的敵人死戰。
我隻要來亨一個小将,其餘的重要将領一概不要,将大家留在皇上身邊要緊。
” 尚炯說:“叫王四扈從娘娘如何?” “不,原來皇上也有這個意思,我堅決不要。
王四同左小姐結為夫妻,是左良玉的義女婿。
左良玉駐兵武昌,兵力不小。
我們兵敗,皇上不得已退往湖廣,要盡量避免同左良玉兵戎相見,方好用全力對付滿洲鞑子。
皇上将王四夫婦帶去,說不定會有用處。
倘若差遣王四夫婦給左良玉下書傳話,要比差遣别人方便。
至少老左不會忍心将他們殺害。
” 王長順建議命張鼐率兵扈從,并說:“小張爺封了侯爵,在軍中威望很高。
他的夫人慧瓊原是皇後身邊女兵,重新跟随皇後,順理成章。
路上倘有緩急之時,必可得他夫妻倆盡力效忠。
” 皇後搖搖頭,說:“如今雙喜死了,李強也死了,張湧萬不可離開皇上左右。
張鼐随皇上一道,慧瓊自然也要跟去。
皇上的幾位妃子,兩位叔父和兩家人,還有一年來新添的各位官眷,以及許多随皇上一起的老營婦女和兒童,雖有男将率軍保護,可是有慧瓊這樣一員女将幫助照料,也會使皇上少操一份心。
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