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完一仗,再作處置。
” 李自成對雙喜說:“就按照軍師的話辦,一個人不許跑掉。
” 這天夜間,李自成盡管鞍馬勞累,但睡眠不好,曾經有半夜不能入睡,勉強入睡後做了一個兇夢,夢見一隻蒼鷹中了箭傷,折斷翅膀,猛然從空中栽到他的面前,将他從夢中驚醒。
想到他可能戰敗,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現在他已經斷定,吳三桂已經降了滿洲,而滿洲兵正在南下。
他與宋獻策一樣,都推測滿洲兵将按照往年習慣,從薊州或密雲境内進入長城,他隻要先殺敗吳三桂,還可以回師應付滿洲兵。
他萬沒有想到,滿洲兵會在中途改變路線,直奔山海關,與吳三桂合兵,會一戰使他全軍潰敗,從此不能立腳。
所以他盡管做了一個可怕的兇夢,第二天起來後并沒有告訴未獻策,怕獻策谏阻他繼續東征。
他認為,既然距山海衛隻有一天路程,突然畏縮不前,無故退兵,必會使軍心動搖,士氣瓦解,他自己的威望掃地。
倘若在退兵時候,吳三桂乘一股銳氣從後邊追來,或滿洲兵從側面進攻,從西邊攔住歸路,局勢都将不堪設想。
這樣盤算着,他不禁想起“孤注一擲”這句古話,可是事到如今,他隻能繼續向山海前進,别無善策。
第二天是陰曆四月二十日,陽光明媚,天氣和暖,将近六萬的大順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分成幾路,浩浩蕩蕩地向東進軍。
中午略事休息打尖,騾馬飲水,喂點草料,繼續前進。
所過村鎮,百姓逃避一空,甚至不聞雞犬之聲。
崇祯十三年十月,李自成初進河南,到十四年春天,到處饑民夾道歡迎闖王的情況見不到了。
今年三月十日,北京居民家家門口擺設香案供着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這情況也不再有了。
今天沿途不見有一個人在道旁迎接,連打聽消息的老百姓也不見一個。
李自成明白這情況十分不妙,至少說老百姓并不“歸心”,更莫說“多食壺漿,以迎王師”。
他不願對任何人提起在路上所見情況,自己心中沉重,在曠野中策馬前進。
一路上沒遇到吳三桂的小股部隊騷擾,證明吳三桂兵力不多,無力在路上阻擊。
黃昏以前,大順軍的騎兵先到了石河西岸。
禦營各部以騎兵為主,也跟着到了。
步兵在後,在黃昏後陸續到達。
這一帶的老百姓認為李自成是一位流賊首領,并且傳說大順軍進北京以後紀律很壞,十分害怕,紛紛逃走,所有大小牲畜都趕到北山躲藏,糧食也帶走了。
李自成的禦營駐紮在石河西岸紅瓦店西北大約三裡遠的一個高崗下邊。
小村莊的百姓已經逃光,房屋不夠住,又搭起了許多軍帳。
趁着黃昏,他帶着宋獻策、劉宗敏、李過和幾位重要将領,騎馬去視察明天的戰場去了。
當李自成在石河西岸視察戰場時候,吳三桂帶着楊-等幾個得力将領和參謀人員,也站在山海衛西城頭上-望。
他看見石河西岸南北十裡,東西數裡,處處是埋鍋造飯的火光,知道李自成東來的大順軍确實遠比他的關甯兵衆多,明日石河西岸的大戰必将是伏屍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面對強敵,他已經胸有成竹,毫不害怕。
看了一陣,他帶一群文武親信下城,騎馬回平西伯行轅去了。
李自成的禦營駐紮的地方是在紅瓦店的西北方向,相距隻有三裡。
小村莊的百姓已經逃光了。
由于見不到一個百姓,李自成無從詢問山海城中的任何消息,更無從詢問最使他擔心的清兵消息。
他隻能遠遠望見山海衛西羅城上燈籠很多,更遠處,山海關城頭上的燈籠也不少,而且經常從西羅城中傳出來雄壯的蕭蕭馬鳴。
小村莊的背後,緊靠一座小土嶺的腳下,有一座破敗的山神廟。
李自成的軍帳就搭在山神廟的旁邊,背後有丘嶺可以擋風,作戰時可以立在高處觀戰,指揮軍隊,所以後來民間根據傳說,将這座高崗稱做點将台。
選這嶺頭上作為觀戰的地方,是因為有一個難得的地理條件:它通向東南面紅瓦店主戰場的一面全是淺崗和曠野,便于李自成随時發出命令或派出人馬增援,但正對面的石河灘卻有一段大約兩丈多高的峭壁,峭壁下是一灣清水小潭。
石河灘上旱天隻有涓涓細流,這個小潭中卻仍是水色深藍。
倘若大雨,水從北山(即燕山)下來,寬闊的石河灘一片混茫,這個靜靜的小潭裡就會有驚濤駭浪沖打峭壁。
如今雖是旱天,這一泓碧藍潭水也對李自成的點将台和禦營所在地起了保護作用。
晚飯以後,李自成在大帳中召集果毅将軍以上的大小将領們為明日進行大戰事恭聽上谕。
連日來在東征途中,李自成在心中思考了許多事情,心頭上壓着不妙的預感。
今晚宿營石河西岸,既看不見一個百姓,又遙望了山海城和西羅城方面的守軍燈火,聽到了互相呼應的蕭蕭馬鳴,他的心中更加沉重。
在臨時搭起的大帳中,隻有他一個人面向南坐在從老百姓家中搬來的一把舊椅子上,軍師來獻策、權将軍劉宗敏和李過,面對着他,坐在農家的小椅子上;其餘将領,按照品級,面對皇上,分批坐在鋪着的幹草上邊,十分肅靜。
李自成的神色嚴厲,語氣沉重,看着大小将領們說道: “各位将領,你們不管品級高低,都是追随孤血戰多年,為大順朝的創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孤一向将你們看作心腹愛将,準備登極後論功升賞,同享富貴。
中國早有‘十八子,主神器’之谶,氣運歸我大順,天意歸我大順,民心也歸我大順。
明朝氣數已盡,天意亡明,非人力可以挽救。
我朝應運龍興,既順民意,又順天心。
所以崇祯十五年我軍攻破襄陽後,改襄陽府為襄京,建号新順。
去年十月攻破西安,改西安為長安,恢複唐代舊名,定國号為大順。
今年正月,孤親率大軍,渡河入晉,北伐幽燕,一路勢如破竹,于上月十九日攻破燕京,滅了明朝。
我大順滿朝文武,喜氣洋洋,都以為從此不會有大的戰争,江南各地可以傳檄而定。
萬沒料到,吳三桂這個亡國武将,竟敢不識天心民意,抗命不降,使孤不得不親自東征。
吳三桂……” 李自成與張獻忠截然不同。
他不行軍打仗時也喜歡讀書,經常要牛金星為他講《資治通鑒》,有時也與投降的文臣們談古論今,所以像上述一段談話,措辭文雅,條理清楚,不像草莽英雄的話。
但是說到這裡,他的情緒蓦然激動起來,粗話出來了,不禁罵道: “吳三桂這小子,憑恃山海孤城,膽敢反抗大順,倘不嚴懲,必會引起各處效法,紛紛作亂。
為何他膽敢反抗大順,必是暗中勾結東虜,也就是滿洲胡人。
不然,他沒有吃豹子膽,怎麼敢呢?據孤猜想,目前滿洲兵必在南犯途中,乘我朝在北,北……在幽州府立腳未穩,進犯幽州。
我軍從未同滿洲兵打過仗,不可輕敵。
我軍明日必須拼死力一戰,将吳三桂的關甯兵殺敗,最好攻占山海,迫他投降,至少殺得他元氣大傷,無力再戰,我們好騰出手來,回師薊州、密雲一帶迎戰東虜,确保幽州。
孤的口谕,到此完了。
明日之戰,由提營首總将軍、汝侯劉爺代孤指揮全軍,現在請汝候向大家囑咐幾句!” 劉宗敏的骨棱棱的顴骨平時就給人一種威嚴和剛毅感覺,此刻因為他預感到戰事不會順利,他的臉上神情更使人覺得嚴厲可怕。
他從小椅子上站起來,轉過身子,向衆将領巡視一眼,說道: “明日同吳三桂作戰是一場惡戰,必須一天分出勝負,頂多惡戰兩天,攻破山海城,或者迫使吳三桂投降,至少要殺得吳三桂元氣大傷,不能再戰。
倘若滿洲兵在密雲和薊州一帶進入長城,因為路途較遠,大概得在三四天以後。
那時,我們就可以火速回師,以一萬人馬搶占密雲,一萬人馬搶占薊州,其餘人馬随皇上返回北京。
憑仗北京堅城,與滿洲兵一決雌雄。
劉芳亮率領的一支偏師,足有十萬之衆,駐紮在保定、真定一帶,可以馳援北京。
隻要我軍在明日一戰殺敗吳三桂,滿洲兵縱然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不足為患。
為着我大順朝萬世江山,為着我皇上禦駕平安,明日大戰,務須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凡有畏縮不前的,立斬不赦!至于如何布陣,如何作戰,明日另有命令。
好,大家休息去吧!” 衆将領退出大帳之後,軍師宋獻策和劉宗敏、李過暫時留下,又繼續密議片刻。
然後各自懷着沉重的心情,趕快休息。
” 李自成對雙喜說:“就按照軍師的話辦,一個人不許跑掉。
” 這天夜間,李自成盡管鞍馬勞累,但睡眠不好,曾經有半夜不能入睡,勉強入睡後做了一個兇夢,夢見一隻蒼鷹中了箭傷,折斷翅膀,猛然從空中栽到他的面前,将他從夢中驚醒。
想到他可能戰敗,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現在他已經斷定,吳三桂已經降了滿洲,而滿洲兵正在南下。
他與宋獻策一樣,都推測滿洲兵将按照往年習慣,從薊州或密雲境内進入長城,他隻要先殺敗吳三桂,還可以回師應付滿洲兵。
他萬沒有想到,滿洲兵會在中途改變路線,直奔山海關,與吳三桂合兵,會一戰使他全軍潰敗,從此不能立腳。
所以他盡管做了一個可怕的兇夢,第二天起來後并沒有告訴未獻策,怕獻策谏阻他繼續東征。
他認為,既然距山海衛隻有一天路程,突然畏縮不前,無故退兵,必會使軍心動搖,士氣瓦解,他自己的威望掃地。
倘若在退兵時候,吳三桂乘一股銳氣從後邊追來,或滿洲兵從側面進攻,從西邊攔住歸路,局勢都将不堪設想。
這樣盤算着,他不禁想起“孤注一擲”這句古話,可是事到如今,他隻能繼續向山海前進,别無善策。
第二天是陰曆四月二十日,陽光明媚,天氣和暖,将近六萬的大順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分成幾路,浩浩蕩蕩地向東進軍。
中午略事休息打尖,騾馬飲水,喂點草料,繼續前進。
所過村鎮,百姓逃避一空,甚至不聞雞犬之聲。
崇祯十三年十月,李自成初進河南,到十四年春天,到處饑民夾道歡迎闖王的情況見不到了。
今年三月十日,北京居民家家門口擺設香案供着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這情況也不再有了。
今天沿途不見有一個人在道旁迎接,連打聽消息的老百姓也不見一個。
李自成明白這情況十分不妙,至少說老百姓并不“歸心”,更莫說“多食壺漿,以迎王師”。
他不願對任何人提起在路上所見情況,自己心中沉重,在曠野中策馬前進。
一路上沒遇到吳三桂的小股部隊騷擾,證明吳三桂兵力不多,無力在路上阻擊。
黃昏以前,大順軍的騎兵先到了石河西岸。
禦營各部以騎兵為主,也跟着到了。
步兵在後,在黃昏後陸續到達。
這一帶的老百姓認為李自成是一位流賊首領,并且傳說大順軍進北京以後紀律很壞,十分害怕,紛紛逃走,所有大小牲畜都趕到北山躲藏,糧食也帶走了。
李自成的禦營駐紮在石河西岸紅瓦店西北大約三裡遠的一個高崗下邊。
小村莊的百姓已經逃光,房屋不夠住,又搭起了許多軍帳。
趁着黃昏,他帶着宋獻策、劉宗敏、李過和幾位重要将領,騎馬去視察明天的戰場去了。
當李自成在石河西岸視察戰場時候,吳三桂帶着楊-等幾個得力将領和參謀人員,也站在山海衛西城頭上-望。
他看見石河西岸南北十裡,東西數裡,處處是埋鍋造飯的火光,知道李自成東來的大順軍确實遠比他的關甯兵衆多,明日石河西岸的大戰必将是伏屍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面對強敵,他已經胸有成竹,毫不害怕。
看了一陣,他帶一群文武親信下城,騎馬回平西伯行轅去了。
李自成的禦營駐紮的地方是在紅瓦店的西北方向,相距隻有三裡。
小村莊的百姓已經逃光了。
由于見不到一個百姓,李自成無從詢問山海城中的任何消息,更無從詢問最使他擔心的清兵消息。
他隻能遠遠望見山海衛西羅城上燈籠很多,更遠處,山海關城頭上的燈籠也不少,而且經常從西羅城中傳出來雄壯的蕭蕭馬鳴。
小村莊的背後,緊靠一座小土嶺的腳下,有一座破敗的山神廟。
李自成的軍帳就搭在山神廟的旁邊,背後有丘嶺可以擋風,作戰時可以立在高處觀戰,指揮軍隊,所以後來民間根據傳說,将這座高崗稱做點将台。
選這嶺頭上作為觀戰的地方,是因為有一個難得的地理條件:它通向東南面紅瓦店主戰場的一面全是淺崗和曠野,便于李自成随時發出命令或派出人馬增援,但正對面的石河灘卻有一段大約兩丈多高的峭壁,峭壁下是一灣清水小潭。
石河灘上旱天隻有涓涓細流,這個小潭中卻仍是水色深藍。
倘若大雨,水從北山(即燕山)下來,寬闊的石河灘一片混茫,這個靜靜的小潭裡就會有驚濤駭浪沖打峭壁。
如今雖是旱天,這一泓碧藍潭水也對李自成的點将台和禦營所在地起了保護作用。
晚飯以後,李自成在大帳中召集果毅将軍以上的大小将領們為明日進行大戰事恭聽上谕。
連日來在東征途中,李自成在心中思考了許多事情,心頭上壓着不妙的預感。
今晚宿營石河西岸,既看不見一個百姓,又遙望了山海城和西羅城方面的守軍燈火,聽到了互相呼應的蕭蕭馬鳴,他的心中更加沉重。
在臨時搭起的大帳中,隻有他一個人面向南坐在從老百姓家中搬來的一把舊椅子上,軍師來獻策、權将軍劉宗敏和李過,面對着他,坐在農家的小椅子上;其餘将領,按照品級,面對皇上,分批坐在鋪着的幹草上邊,十分肅靜。
李自成的神色嚴厲,語氣沉重,看着大小将領們說道: “各位将領,你們不管品級高低,都是追随孤血戰多年,為大順朝的創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孤一向将你們看作心腹愛将,準備登極後論功升賞,同享富貴。
中國早有‘十八子,主神器’之谶,氣運歸我大順,天意歸我大順,民心也歸我大順。
明朝氣數已盡,天意亡明,非人力可以挽救。
我朝應運龍興,既順民意,又順天心。
所以崇祯十五年我軍攻破襄陽後,改襄陽府為襄京,建号新順。
去年十月攻破西安,改西安為長安,恢複唐代舊名,定國号為大順。
今年正月,孤親率大軍,渡河入晉,北伐幽燕,一路勢如破竹,于上月十九日攻破燕京,滅了明朝。
我大順滿朝文武,喜氣洋洋,都以為從此不會有大的戰争,江南各地可以傳檄而定。
萬沒料到,吳三桂這個亡國武将,竟敢不識天心民意,抗命不降,使孤不得不親自東征。
吳三桂……” 李自成與張獻忠截然不同。
他不行軍打仗時也喜歡讀書,經常要牛金星為他講《資治通鑒》,有時也與投降的文臣們談古論今,所以像上述一段談話,措辭文雅,條理清楚,不像草莽英雄的話。
但是說到這裡,他的情緒蓦然激動起來,粗話出來了,不禁罵道: “吳三桂這小子,憑恃山海孤城,膽敢反抗大順,倘不嚴懲,必會引起各處效法,紛紛作亂。
為何他膽敢反抗大順,必是暗中勾結東虜,也就是滿洲胡人。
不然,他沒有吃豹子膽,怎麼敢呢?據孤猜想,目前滿洲兵必在南犯途中,乘我朝在北,北……在幽州府立腳未穩,進犯幽州。
我軍從未同滿洲兵打過仗,不可輕敵。
我軍明日必須拼死力一戰,将吳三桂的關甯兵殺敗,最好攻占山海,迫他投降,至少殺得他元氣大傷,無力再戰,我們好騰出手來,回師薊州、密雲一帶迎戰東虜,确保幽州。
孤的口谕,到此完了。
明日之戰,由提營首總将軍、汝侯劉爺代孤指揮全軍,現在請汝候向大家囑咐幾句!” 劉宗敏的骨棱棱的顴骨平時就給人一種威嚴和剛毅感覺,此刻因為他預感到戰事不會順利,他的臉上神情更使人覺得嚴厲可怕。
他從小椅子上站起來,轉過身子,向衆将領巡視一眼,說道: “明日同吳三桂作戰是一場惡戰,必須一天分出勝負,頂多惡戰兩天,攻破山海城,或者迫使吳三桂投降,至少要殺得吳三桂元氣大傷,不能再戰。
倘若滿洲兵在密雲和薊州一帶進入長城,因為路途較遠,大概得在三四天以後。
那時,我們就可以火速回師,以一萬人馬搶占密雲,一萬人馬搶占薊州,其餘人馬随皇上返回北京。
憑仗北京堅城,與滿洲兵一決雌雄。
劉芳亮率領的一支偏師,足有十萬之衆,駐紮在保定、真定一帶,可以馳援北京。
隻要我軍在明日一戰殺敗吳三桂,滿洲兵縱然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不足為患。
為着我大順朝萬世江山,為着我皇上禦駕平安,明日大戰,務須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凡有畏縮不前的,立斬不赦!至于如何布陣,如何作戰,明日另有命令。
好,大家休息去吧!” 衆将領退出大帳之後,軍師宋獻策和劉宗敏、李過暫時留下,又繼續密議片刻。
然後各自懷着沉重的心情,趕快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