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多爾衮來到時候,必然駐軍歡喜嶺或威遠堡,等着你去朝見。

    請千萬為全山海城的無辜百姓考慮,使之免遭屠戮之禍。

    ” 吳三桂輕輕點頭,歎一口氣,向佘一元拱手相别。

     吳三桂同佘一元談話之後,已經不再幻想清兵還會退回沈陽,向參議官甯緻遠說道: “子靜,多爾衮乘我之危,逼我投降清朝,我實在不能甘心。

    但是權衡輕重,我認為甯可投降清朝,決不投降流賊。

    你看怎樣?” 甯緻遠立刻擡起頭來,回答說:“鈞座所見甚是,甚是。

    事到如今,已無猶豫餘地。

    望即速決定,今晚再給多爾衮寫封書子,請他率大軍星夜前來。

    我們在一二日内誘敵深入,與大清兵合力将流賊消滅在山海城下,收複北京。

    ” “‘太子未死,目前在李賊軍中。

    倘若奪回太子,即擁戴太子登極,以系天下臣民之望。

    ’這話是否寫在信中?” 甯參議沉吟片刻,搖搖頭說:“我看不提為好。

    多爾衮在來書中有消滅流賊之語,也提出了為崇祯帝複仇的話,獨不提恢複大明江山,他要使大清朝建都北京之意甚明。

    況且多爾衮以大清攝政王的身份晉封鈞座為平西王,你已經變成了大清的,大清的……” “你直說吧,多爾衮使我變成了大清的降臣,也就是他多爾衮手下的降臣!” “唉唉,事情就是這樣。

    木已成舟,隻好如此,隻好如此。

    ” 吳三桂忿然說:“我本來是大明崇祯皇帝敕封的平西伯,硬逼我留下千古漢奸罵名,我姓吳的死不甘心!” 甯緻遠趕快用手勢阻止吳三桂再往下說。

    吳三桂分明受到良心責備,落下眼淚,小聲呼喊道: “我這個亡國之臣,對不起殉國的先皇帝,對不起落入賦手的太子!” “伯爺,請你千萬不要這樣想。

    伯爺欲效申包胥秦庭之哭,向清朝借兵并非投降。

    但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常八九,遇着個多爾衮确實厲害,後世會原諒你的苦衷。

    何況崇祯為人,猜忌成性,動不動誅戮大臣。

    你在他手下為臣,縱然立下大功,未必就能善終。

    何況在明朝異姓不能封王,你充其量升到侯爵。

    如今你實際尚未向清朝投降,多爾衮就封你為王,同早投降的尚可喜、耿仲明等同樣看待。

    伯爺,你一晉封為王,你的麾下文武舊部都将跟着提升,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吳三桂沒有做聲,暗想着甯緻遠的這番話也有道理,輕輕地歎一口氣。

     甯緻遠接着說道:“還有一件大事,也是一大難題,我想鈞座定會想到。

    倘若投降清朝,這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伯爺,你不能不為攜進關内的二十萬甯遠難民着想。

    倘若處理不善……” 吳三桂的心中一動,趕快說:“你說下去,說下去。

    ” 甯緻遠接着說:“當北京情況緊急時,崇祯帝起初不同意放棄甯遠,認為祖宗的土地雖一寸也不可失。

    後來流賊日漸逼近,崇祯帝才同意放棄甯遠,但必須将甯遠一帶的士民護送進關。

    這樣就耽誤了關甯兵去北京勤王的時間。

    為着日後向朝廷請求發給甯遠士民到關内的安家費、救濟費等等,我們上報的移民是五十萬口,實際隻有十幾萬口。

    這十幾萬甯遠士民,為着皇命難違,離開了祖宗墳墓,丢棄了田産房屋,背井離鄉,變成難民,遍地哭聲,一路哭聲。

    伯爺。

    ” “你說得好,說下去。

    ” “甯遠百姓進入關内,遵照薊遼總督的安排,分散到關内附近的昌黎、樂亭、灤州、開平等縣安置。

    臨時征用本地房舍、土地、糧食,供甯遠移民之用,騷擾地方,而甯遠移民亦生活十分困難。

    主客之間,暫時無事,一旦關内各地歸流賊所有,甯遠内遷之戶必無生路。

    隻有與清兵并力擊敗流賊,甯遠人才能生存。

    按照多爾衮的書信,隻要降順清朝,等打過這一仗之後,甯遠内遷難民,還可以回歸故裡,原有土地房舍,仍歸故主,祖宗墳墓可以相守。

    這二十萬遼民的天大困難,遼民與本地居民的利害紛争,随之冰釋。

    古人雲,識時務者為俊傑。

    目前情況緊急,望鈞座深味此言,不要徘徊求存于兩強之間。

    我們隻知道多爾衮原來決策是從中協或西協進入長城,不料他中途改變主意,大軍轉向南來,一二日内可以到達。

    請鈞座趁此時候,當機立斷,轉禍為福。

    ” 吳三桂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屋中走了一圈,腳步沉重地走回原位坐下,歎息一聲,在心中忿忿地說道:“好啊,光棍不吃眼前虧,老子日後總會有出這口氣的時候!”這句話他隻能深深地埋在心中,直到二十九年之後,他才起兵反清,戰事波及半個中國,經過八年,終被康熙皇帝平定,史稱“三藩之亂”。

     吳三桂重新坐下以後,吩咐甯緻遠立刻為他起草給多爾衮的第二封書信,催促攝政王多爾率衮大軍趕快往山海關來。

    吳三桂看過稿子以後,經過他反複斟酌,修改一遍,然後譽寫清楚。

    雖然多爾衮的回書中已經封他為平西王,然而一則要表示他的身份,用的仍是“大明平西伯”的名義,二則一時不能扭轉他僅存的一點民族感情,對于大清朝攝政王封他為王爵的事,他沒有一句表示謝恩的話。

     晚上,他在書房中設便宴為楊-和郭雲龍二位将軍洗塵,甯緻遠也參加酒宴,以便密商大計。

    當夜派郭雲龍偕另一位遊擊銜的親信将領孫文煥,往甯遠的路上迎接多爾衮去了。

     第二天,即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已過永平,繼續東來,大戰迫于眉睫。

    山海城中人心惶惶,空氣十分緊張。

    隻是吳三桂早就嚴禁城中士民逃出去,才能夠勉強維持城内秩序。

     早飯以後,吳三桂在行轅大廳中召集緊急會議,遊擊以上将領和高級幕僚全出席了。

    他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文武官員們按品級肅立面前,恭聽他的講話。

    他要将目前的局勢向大家講清楚。

     他說:“多爾衮原來打算從薊州、密雲之間進入長城,可是在翁後接到我的借兵書子以後,忽然改變主意,已經轉向正南,直奔山海關來,估計後日可到。

    ” 一位将領憤憤地說:“這是乘人之危,想不費一槍一刀,占領夢想多年不能到手的山海關噢,什麼幫助我朝!伯爺,你答應讓清兵進關麼?” 另一個人問:“伯爺,太子在流賊軍中。

    殺敗流賊之後,奪回太子,滿洲人同意我們扶太子登極麼?” 又有人說:“我家老将軍在流賊軍中,怎麼辦?” 吳三桂心中明白,滿洲人決不會留下太子的性命,也明白一旦同李自成刀兵相見,他的父親、母親和住在北京的全家人必遭屠戮,悲聲說道: “唉,我身為大将,既不能扶太子登極,也不能保父母性命,不忠不孝!”随即失聲痛哭。

     楊-接着向大家說明在翁後遇見清朝攝政王多爾衮以後的情況,還說多爾衮已經将平西伯晉封為平西王,平西王爺麾下文武官員都将相應提升,流散在關内的眷屬都可以返回甯遠,收回田地房屋,守着祖宗墳墓,安居樂業。

    聽了楊-對時局的補充介紹以後,大家的心情開始變了。

     散會以後,各将領都趕快将局勢的突然變化告訴自己的下屬。

    關甯軍隻好接受這既成事實。

    因知道清兵即将來到,将要合力戰敗李自成,為崇祯皇帝報仇,士氣反而突然提高了www.tianyashuku.com。

     甯緻遠奉吳三桂之命,約請地方士紳佘一元等,将清兵即将來到的消息告訴大家,要大家傳知百姓,不要驚慌。

    吳三桂另外派出二三百人清除威遠堡土寨内外的荒草、榛莽、牛羊糞便,從歡喜嶺上的大道到威遠堡清理出一條幹淨道路,以迎接即将到來的大清攝政王和他的随行官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