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桂的父親吳襄。
望陛下出征時将他們帶在身邊,妥加保護,善為優待。
” “為何要帶着崇祯的三個兒于和吳襄東征?” 宋獻策回答:“三代以後,每遇改朝換代之際,新興之主往往将勝朝皇族之人,不分長幼,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百姓不知實情,以為我朝對明朝也是如此,吳三桂也必以此為煽亂之借口。
帶着崇祯的這三個兒子,特予優待,使百姓得知實情,而吳三桂也失去煽亂借口。
外邊紛紛傳言,說吳襄也被拷掠。
如今将吳襄帶在禦下身邊,如有機會,可使吳襄與吳三桂的使者見面。
” 李自成輕輕點頭,又問:“帶着他們還有什麼用處?” “帶着崇須的太子、二王和吳襄,對吳三桂示以陛下并非欲戰,随時希望化幹戈為玉帛。
” 李自成對和平不抱任何希望,勉強點頭,又問:“還有何用?” “倘若戰事于我不利,則必須暫時退避,速回北京。
兵法雲;‘強而避之’。
兵法重在活用。
如果戰場上于我不利,當避則避。
遇到這樣時候,在太子與二王身上,可以做許多文章。
” 李自成不願意想到東征受挫,心頭猛然一沉,停了片刻,又一次勉強點頭,然後又問: “你還有什麼建議?” “兵法雲:‘兵貴勝,不貴久’。
我軍在山海衛堅城之下,倘若一戰不勝,請陛下迅速退兵,不可戀戰,受制于敵,更不可使多爾衮乘我不備,攻我之後。
” 李自成不相信多爾衮會用兵如此神速,暗中想着宋獻策未免将情況想得太壞,淡淡地回答說: “到了交戰之後,看情況再說吧。
林泉,你有何建議?” 李岩說道:“臣有兩個建議,請陛下斟酌可否。
” “第一個是什麼建議?” “微臣以為,皇上親率大軍東征,北京兵力空虛,首要在安定民心,布德施仁,停止對明臣酷刑追贓;其中有幾位明臣素有清廉之名,尤應釋放,以符輿情。
” “第二個是什麼建議?” “北京雖在帝王辇毂之下,但平民居于多數。
平日生活困難,今日可想而知。
臣第二個建議是開倉放赈,救濟百姓。
” “獻策之意如何?”李自成問道。
宋獻策趕快說:“目今已是四月,暮春已盡,初夏方臨,正是萬物生長之季,但近來天象陰沉,北風揚沙,日色無光,望陛下體上天好生之德,多施寬仁之政。
所逮數百明臣,有的已死,有的贓已追盡,有的原作貪贓弄權之人,在百姓中享有清正儒臣令譽,身受拷掠,借貸無門。
趁陛下東征之前,凡是被拘押追贓的明朝勳戚、文臣、巨商,該釋放的釋放,暫不釋放的也應停刑,等候發落,以安北京人心。
”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近日天氣陰霾,日色無光,确如你們所言。
捷軒今日進宮奏事,孤就将你們的建議轉告于他。
至于放赈的事,目前大軍供應困難,隻好從緩,等東征回來時再議。
” 召對至此完畢。
宋獻策和李岩叩頭辭出以後,心情比召對前更為沉重。
他們對東征的必将失利,看得更清,但恨無力再谏,隻好在心中長歎。
從四月初七日夜間開始,駐紮在北京城中的大順軍,分批開拔,向通州城外集結。
需要攜帶的糧草辎重,也陸續從北京出發。
就在這戎馬倥偬之中,羅虎偏偏受封為潼關伯,奉旨成親,所以在大順軍的重要将領中,他比别人更加忙碌。
幸而他的伯爵府駐進了一百名親兵,府中一切布置,既有親将和親兵,也有吳汝義撥給的成群男女奴仆,他都不用操心。
初八日上午,他已接到敕書、銅印,進宮向皇上謝恩。
李自成對他的一營人馬在通州紀律整肅、操練不辍,着實稱贊幾句,又勉勵他在這次東征中再建奇功。
羅虎從宮中出來,立刻馳回通州,為全營出證事進行安排。
李過撥給羅虎的兩千人馬在昨晚已經來到。
如今由他直接統帶的人馬共有五千,其中三千騎兵,兩千步兵。
新撥來的部隊,将校都很年輕,有許多是從孩兒兵營中出身,同羅虎的關系很好。
全營上下,因主将新封為潼關伯,又加欽賜婚配,一片歡快。
羅虎回到通州營中匆忙召集會議,向重要将領下達了準備出征的緊急軍令,也宣示了皇上對他的口谕,包括對全營的褒獎。
他在北京城内,風聞有些營中,士氣不振,有些人害怕與關甯兵打仗,使他不免憂慮。
當他看見全營上下,士氣旺盛,心中十分高興。
他對親信将領們說: “聽說吳三桂的關甯兵訓練有素,又聽說滿洲也要南犯,該我們出力報國的時候了。
我隻望大家努力,不負皇上所望,再建奇功!” 午飯以後,羅虎到每個駐兵地方巡視,對将士們說幾句勉勵的話,并說他定于十二日率領大家東征,為皇上效命疆場。
巡視以後,他沒有再回行轅,直接馳回北京。
羅虎剛進朝陽門,遇見他的伯爵府的中軍遊擊馬洪才騎馬來迎,在馬上向他小聲禀報:宋軍師在軍師府等候他立刻前去,有事面谕。
羅虎不敢怠慢,徑直向軍師府策馬奔去。
在軍師府轅門外約有一箭之地,遇見宋獻策騎馬往首總将軍府議事。
他與宋軍師立馬街心,馬頭相交,雙方随從人等都退在五支以外,駐馬侍候。
羅府中軍馬洪才立馬幾支外側耳細聽,隻聽見羅虎将軍小聲回答:“是,是。
末将不敢誤事,初九日成親,初十日早膳後就……”以下的話聽不清楚。
又聽見皇上要召見的話,其他全聽不見了。
羅虎在街心聽了軍師的面谕之後,緩辔向他的伯爵公館走去。
雖然他平時同手下将校們感情融洽,親如兄弟,但是凡屬于軍事機密的事,他從不向部下洩露,也禁止部下詢問。
他的中軍馬洪才雖然也是從孩兒兵營中出身,原來把他當哥哥看待,此時卻隻能講究軍令森嚴,對他很想知道的話,不敢詢問一字。
羅虎回到自己的伯爵公館,同随從們在大門外下馬,不覺一驚。
大門外新添了一座用松柏枝搭的牌樓,上有紅緞橫額,上書四個大字:“潼關伯府”。
橫額上邊懸着用紅緞做成的“雙喜”字。
牌坊左右挂着紅緞喜慶對聯,上邊的金字是: 皇恩兩降功臣府 喜氣全來伯爵家 吳汝義确實堪稱是大順皇帝行在的宮内大臣。
盡管皇上身邊的和紫禁城中的事情十分繁忙,單是由他經管清點、登記和運走大批金銀财寶的事,已經需要他耗費很大精力,還有為皇上準備禦駕東征的大事,不但時光緊迫,而且不能有絲毫差錯,忙得他在近一兩天之内竟然兩眼發紅,臉頰蒼白。
當羅虎回到新公館時候,吳汝義恰好也在這裡。
吳汝義告訴他說,皇上因為他年輕,母親不在此地,遇此婚姻喜慶大事,很關心他的伯爵府中沒有人員料理,所以欽谕他親自前來看看。
他已經從羅虎手下的親随中臨時分派了幾個在伯爵府中管事的人,并且成立了帳房,掌管府中進出财物和接收慶賀銀錢和各種禮物。
羅虎随吳汝義在府中各處一看,果然吳汝義替他安排得井井有條。
望陛下出征時将他們帶在身邊,妥加保護,善為優待。
” “為何要帶着崇祯的三個兒于和吳襄東征?” 宋獻策回答:“三代以後,每遇改朝換代之際,新興之主往往将勝朝皇族之人,不分長幼,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百姓不知實情,以為我朝對明朝也是如此,吳三桂也必以此為煽亂之借口。
帶着崇祯的這三個兒子,特予優待,使百姓得知實情,而吳三桂也失去煽亂借口。
外邊紛紛傳言,說吳襄也被拷掠。
如今将吳襄帶在禦下身邊,如有機會,可使吳襄與吳三桂的使者見面。
” 李自成輕輕點頭,又問:“帶着他們還有什麼用處?” “帶着崇須的太子、二王和吳襄,對吳三桂示以陛下并非欲戰,随時希望化幹戈為玉帛。
” 李自成對和平不抱任何希望,勉強點頭,又問:“還有何用?” “倘若戰事于我不利,則必須暫時退避,速回北京。
兵法雲;‘強而避之’。
兵法重在活用。
如果戰場上于我不利,當避則避。
遇到這樣時候,在太子與二王身上,可以做許多文章。
” 李自成不願意想到東征受挫,心頭猛然一沉,停了片刻,又一次勉強點頭,然後又問: “你還有什麼建議?” “兵法雲:‘兵貴勝,不貴久’。
我軍在山海衛堅城之下,倘若一戰不勝,請陛下迅速退兵,不可戀戰,受制于敵,更不可使多爾衮乘我不備,攻我之後。
” 李自成不相信多爾衮會用兵如此神速,暗中想着宋獻策未免将情況想得太壞,淡淡地回答說: “到了交戰之後,看情況再說吧。
林泉,你有何建議?” 李岩說道:“臣有兩個建議,請陛下斟酌可否。
” “第一個是什麼建議?” “微臣以為,皇上親率大軍東征,北京兵力空虛,首要在安定民心,布德施仁,停止對明臣酷刑追贓;其中有幾位明臣素有清廉之名,尤應釋放,以符輿情。
” “第二個是什麼建議?” “北京雖在帝王辇毂之下,但平民居于多數。
平日生活困難,今日可想而知。
臣第二個建議是開倉放赈,救濟百姓。
” “獻策之意如何?”李自成問道。
宋獻策趕快說:“目今已是四月,暮春已盡,初夏方臨,正是萬物生長之季,但近來天象陰沉,北風揚沙,日色無光,望陛下體上天好生之德,多施寬仁之政。
所逮數百明臣,有的已死,有的贓已追盡,有的原作貪贓弄權之人,在百姓中享有清正儒臣令譽,身受拷掠,借貸無門。
趁陛下東征之前,凡是被拘押追贓的明朝勳戚、文臣、巨商,該釋放的釋放,暫不釋放的也應停刑,等候發落,以安北京人心。
”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近日天氣陰霾,日色無光,确如你們所言。
捷軒今日進宮奏事,孤就将你們的建議轉告于他。
至于放赈的事,目前大軍供應困難,隻好從緩,等東征回來時再議。
” 召對至此完畢。
宋獻策和李岩叩頭辭出以後,心情比召對前更為沉重。
他們對東征的必将失利,看得更清,但恨無力再谏,隻好在心中長歎。
從四月初七日夜間開始,駐紮在北京城中的大順軍,分批開拔,向通州城外集結。
需要攜帶的糧草辎重,也陸續從北京出發。
就在這戎馬倥偬之中,羅虎偏偏受封為潼關伯,奉旨成親,所以在大順軍的重要将領中,他比别人更加忙碌。
幸而他的伯爵府駐進了一百名親兵,府中一切布置,既有親将和親兵,也有吳汝義撥給的成群男女奴仆,他都不用操心。
初八日上午,他已接到敕書、銅印,進宮向皇上謝恩。
李自成對他的一營人馬在通州紀律整肅、操練不辍,着實稱贊幾句,又勉勵他在這次東征中再建奇功。
羅虎從宮中出來,立刻馳回通州,為全營出證事進行安排。
李過撥給羅虎的兩千人馬在昨晚已經來到。
如今由他直接統帶的人馬共有五千,其中三千騎兵,兩千步兵。
新撥來的部隊,将校都很年輕,有許多是從孩兒兵營中出身,同羅虎的關系很好。
全營上下,因主将新封為潼關伯,又加欽賜婚配,一片歡快。
羅虎回到通州營中匆忙召集會議,向重要将領下達了準備出征的緊急軍令,也宣示了皇上對他的口谕,包括對全營的褒獎。
他在北京城内,風聞有些營中,士氣不振,有些人害怕與關甯兵打仗,使他不免憂慮。
當他看見全營上下,士氣旺盛,心中十分高興。
他對親信将領們說: “聽說吳三桂的關甯兵訓練有素,又聽說滿洲也要南犯,該我們出力報國的時候了。
我隻望大家努力,不負皇上所望,再建奇功!” 午飯以後,羅虎到每個駐兵地方巡視,對将士們說幾句勉勵的話,并說他定于十二日率領大家東征,為皇上效命疆場。
巡視以後,他沒有再回行轅,直接馳回北京。
羅虎剛進朝陽門,遇見他的伯爵府的中軍遊擊馬洪才騎馬來迎,在馬上向他小聲禀報:宋軍師在軍師府等候他立刻前去,有事面谕。
羅虎不敢怠慢,徑直向軍師府策馬奔去。
在軍師府轅門外約有一箭之地,遇見宋獻策騎馬往首總将軍府議事。
他與宋軍師立馬街心,馬頭相交,雙方随從人等都退在五支以外,駐馬侍候。
羅府中軍馬洪才立馬幾支外側耳細聽,隻聽見羅虎将軍小聲回答:“是,是。
末将不敢誤事,初九日成親,初十日早膳後就……”以下的話聽不清楚。
又聽見皇上要召見的話,其他全聽不見了。
羅虎在街心聽了軍師的面谕之後,緩辔向他的伯爵公館走去。
雖然他平時同手下将校們感情融洽,親如兄弟,但是凡屬于軍事機密的事,他從不向部下洩露,也禁止部下詢問。
他的中軍馬洪才雖然也是從孩兒兵營中出身,原來把他當哥哥看待,此時卻隻能講究軍令森嚴,對他很想知道的話,不敢詢問一字。
羅虎回到自己的伯爵公館,同随從們在大門外下馬,不覺一驚。
大門外新添了一座用松柏枝搭的牌樓,上有紅緞橫額,上書四個大字:“潼關伯府”。
橫額上邊懸着用紅緞做成的“雙喜”字。
牌坊左右挂着紅緞喜慶對聯,上邊的金字是: 皇恩兩降功臣府 喜氣全來伯爵家 吳汝義确實堪稱是大順皇帝行在的宮内大臣。
盡管皇上身邊的和紫禁城中的事情十分繁忙,單是由他經管清點、登記和運走大批金銀财寶的事,已經需要他耗費很大精力,還有為皇上準備禦駕東征的大事,不但時光緊迫,而且不能有絲毫差錯,忙得他在近一兩天之内竟然兩眼發紅,臉頰蒼白。
當羅虎回到新公館時候,吳汝義恰好也在這裡。
吳汝義告訴他說,皇上因為他年輕,母親不在此地,遇此婚姻喜慶大事,很關心他的伯爵府中沒有人員料理,所以欽谕他親自前來看看。
他已經從羅虎手下的親随中臨時分派了幾個在伯爵府中管事的人,并且成立了帳房,掌管府中進出财物和接收慶賀銀錢和各種禮物。
羅虎随吳汝義在府中各處一看,果然吳汝義替他安排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