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關燈
、钹、蕭、笛,還用了銅号、唢呐。

    演奏起來,樂聲雄壯,高亢嘹亮,使人感到好像在原野上凱旋時奏的軍樂。

    窦妃生長于明朝宮中,對這樣的音樂很不習慣,尤其感到唢響聲刺耳。

    但是她為着使皇上高興,裝作很願欣賞的神情,桃花色的面頰上挂着微笑,腮上的酒窩兒有時深深地陷了下去,而她的含着淺笑的潤澤的雙唇和明眸皓齒特别使李自成感到動心。

    妃子在皇帝面前服侍禦膳,一般是立在身邊。

    李自成對窦妃十分寵愛,特命她坐下陪膳。

    窦美儀躬身謝恩,然後在皇上的對面小心坐下。

    王瑞芬立刻向兩個宮女使眼色,那兩個宮女随即将準備好的鑲金牙筷,梅花形銀碟和銀湯匙放在窦妃的面前。

    李自成笑着問道: ①海錯--即海味。

     “這鼓樂你喜歡聽麼?” “臣妾生長于深宮之中,今日有幸聽關中來的樂工演奏此樂,可以想像陛下百戰雄風,所以十分愛聽。

    ” 李自成說:“不知為何,孤今日忽然思念故鄉,所以命西安來的樂工奏樂。

    ” “陛下大功告成,猶念念不忘故鄉,這也是人之常情。

    漢高祖大功告成之後,回到故鄉,大宴十日。

    一日他乘着酒興,親自擊築①,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随即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②。

    此事千古傳為美談。

    陛下成功不忘故鄉,正是英雄本色,也必會千古傳為美談。

    ” ①築--音zhu,占代的弦樂器,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擊弦發音,所以叫做“擊築”。

     ②“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是窦美儀背誦《史記-高祖本紀》中的原句。

     “你讀過的書如何記這樣清楚?” “臣妾幾年中陪侍懿安皇後讀書,别無他事,所以《史記》中有一些好的文章幾乎都能背誦。

    ” “好啊,我大順宮中很需要你這樣讀書多才的賢妃!”李自成端起一杯明宮中制的長春露酒,一飲而盡,笑着問道:“漢劉邦功成還鄉,大會家鄉父老兄弟,歡笑宴飲,為何會慷慨傷懷,流出熱淚?” “以臣妾想來,當時西漢國家草創,四夷未服,尤其北方的匈奴,兵勢強大,威逼中國,從周秦兩朝已經如此。

    劉邦深知創業艱難,守成也很不易,所以安不忘危,樂極忽悲,泣數行下,唱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詩句。

    ” “你解得好,解得好。

    給娘娘斟酒!” 窦美儀站起來說:“謝恩!” 李自成因窦妃講起漢高祖《大風歌》的故事,登時就想起了滿洲兵即将南犯的警訊,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窦美儀從皇上臉上的神色變化猜到了可能是遼東有了重大軍情。

    她突然明白了為何今日上午皇上未到左順門樓上觀看演禮,而劉宗敏和牛金星正觀看演禮時匆匆離去。

    她不敢詢問一字,隻是在心中說道: “天啊,可千萬不要出重大事故!” 又上了幾道菜,緊跟着上一個繪着雙龍捧日的禦用平鍋。

    一宮女揭開平鍋蓋子,窦美儀和衆宮女看見了裡邊盛的東西,都覺新奇,但不知是什麼。

    李自成又一次面露笑容,輕聲說道: “這就是陝西的羊肉燴餅!” 宮女們盛了兩小碗,放在皇上和窦妃面前_李自成一聲吩咐,宮女們立刻為他換了一隻大碗。

    窦美儀在宮中生活了十幾年,從來沒有聽說過羊肉燴餅。

    她既嫌羊肉湯的氣味太膻,也嫌那烙餅掰成的小塊太硬。

    但是她身為妃子,凡事要小心地看着皇上的顔色行事,才能處處得到皇上的歡心。

    在明朝的後宮中,人們都知道,田皇貴妃之所以寵冠後宮,不僅依靠她天生美麗,也依靠她能夠時時“先意承旨”①,博得皇上的歡心,被崇祯皇爺稱贊是“解語花”。

    所以窦美儀盡管不喜歡面前的羊肉燴餅,但是不得不裝作很喜歡的樣子,面帶微笑,好像吃得很香。

    好在後妃們一般都吃得很少,所以她盡可以稍嘗即止,李自成也不會對她勉強。

    她的臉頰上挂着微笑,眼睛裡含着微笑,但心中卻在猜想着皇上吩咐做羊肉湯燴餅,命原秦王府的樂工為他奏關中音樂,必是為什麼事動了思鄉之情。

    她不敢詢問一句,但又渴望知道一點消息。

    當快要用畢午膳時候,她用溫柔的聲音向李自成試探着問道: ①先意承旨--皇上的心意尚未說出,她已經想到了,并且按照皇上的心意行動。

     “陛下,臣妾愚昧無知,今日提起來漢高祖回故鄉的事,引動了陛下的鄉思,所以比往日多飲了幾杯酒。

    請饒恕臣妾随口妄言之罪。

    ” 李自成說:“這不怪你,孤确實思念關中。

    ”停頓一下,他不覺帶着牢騷地說:“十個北京抵不上一個長安!” 窦美儀的心中猛吃一驚,不明白皇上為何說出此話,不敢詢問,反而故作理解的樣子嫣然一笑,掩飾了她心中的一團疑問,輕輕說道: “陛下愛長安,定都長安,必将如唐太宗那樣成為千古開國英主!” 午膳很快結束。

    李自成漱口以後,本該回仁智殿寝宮休息,但是他揮手使窦妃和許多侍膳的宮女退下,隻留下王瑞芬和四個宮女侍候,回到西暖閣的裡間,坐在龍椅上,輕輕對王瑞芬吩咐一句: “傳谕武英門内的傳宣官,羅虎來到,立刻召見。

    你也去壽甯宮,傳費珍娥來!” 王瑞芬帶着一個宮女出去傳旨以後,李自成坐在龍椅上又翻閱山海衛一帶輿圖。

    但略看片刻,推開輿圖,閉目養神。

    留下的宮女見此情形,悄悄地退了出去。

     其實,李自成何曾有工夫養神!他思慮着眼前的軍國大事,特别是對吳三桂和滿洲人作戰的大事,千頭萬緒,困難很多。

    他的心思沉重,情緒忽而憂慮,忽而激動,憂慮時不免後悔來北京太急…… 還不到未時正,吳汝義帶着羅虎來到了武英門,坐在李雙喜的值班房中等候召見。

    他自己匆匆地辦事去了。

     羅虎自幼www.tianyashuku.Com就同哥哥羅龍和叔父羅戴恩跟随闖王起義,在闖王的身邊長大。

    最初是一名孩兒兵,後來升為孩兒兵中的小頭目,又從小頭目步步提升,接替李雙喜和張鼐成了孩兒兵的總頭目,在闖營中的正式名号為“童子軍掌旗”。

    十八歲以後離開了童子軍營,屢立重要戰功,成為李自成得心應手的愛将之一。

     盡管羅虎同李自成有這樣非同一般的曆史關系,但今天奉召前來,還是一直在心中七上八下。

    他一方面想着蒙皇上單獨召見是對他的“殊恩”,一方面他從吳汝義的口中知道王長順在皇上的面前很說了關于他在通州練兵方面的許多好話,又知道吳汝義奉了皇上口谕要為他火速在北京預備一處極好的住宅,各種陳設用物都要十分講究和嶄新,皇上為什麼突然有這樣決定?為什麼傳谕他今日上午一定從通州趕來?羅虎懷揣着這些不清楚的問題,往武英殿來見皇上。

     羅虎自從李自成在河南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以後,就不能常到李自成身邊,有事也不能直接到李自成的面前禀報。

    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之後,羅虎直接同他見面的機會又少了許多。

    去年冬天,李自成到了西安,将明朝的秦王府作為暫時的大順皇宮,忙于建立新朝,正式設立中央政府的各大衙門,包括丞相府、軍師府、首總将軍府,六政府衙門等等,又頒布了《大順禮制》,羅虎能夠見到李自成說話的機會更少了。

    在前幾年,李自成同羅虎的關系親如父子,到西安後變成禮儀森嚴的君臣關系,原來的感情大半消失,像幾年前闖王有時拍拍他的頭頂或擰擰他的臉蛋兒的事情,再也不會有了。

     羅虎由傳宣官帶領着,步步向雄偉的武英殿走去,原來是七上八下的心情變得十分緊張,不免怦怦亂跳。

    丹墀前用漢白玉雕龍欄闆隔成三部分丹陛。

    中間的丹陛是一塊雕刻着精緻的雙龍護日和雲朵潮水的很大的長方形漢白玉陛闆,陛闆兩旁也各有九級台階。

    但這是禦道,不許文武百官通行。

    百官隻許從禦道左右,隔着雕龍欄闆的九級台階上下。

    羅虎知道中間不許走,正想從東邊的台階上去,但傳宣官使個眼色,他恍然明白,跟随傳宣官從西邊①輕輕地拾級而上,登上了丹墀。

    從前羅虎隻聽說皇宮中每一座殿前都有一個地方叫做丹墀,是群臣向皇上行禮朝拜的地方,如今才明白原是一個四方平台,用漢白玉鋪地,左右和前邊有雕工精美的白玉欄闆圍繞。

    丹墀兩邊立着高大的銅仙鶴。

    銅獅子、銅鼎。

    武英殿的檐下恭立着兩個太監、兩個宮女,一動不動,等候召喚。

    好一座巍峨的武英殿,從正殿内到殿外,從丹埠上到整個院落,森嚴肅靜,雖有人卻好似空寂無人。

    倒是有一隻小麻雀站在一株古柏的高枝上,可能感到天氣陰冷,啾啾地叫了兩三聲,不再叫了。

    這小麻雀的啾啾聲更增加武英殿宮院中的肅靜意味。

     ①西邊--武英殿坐北朝南,西邊是右邊,朝臣上殿時文左武右,所以羅虎從西邊的台階上去。

     羅虎原以為皇上坐在武英殿的寶座上等他觐見,不料在丹墀上擡頭偷看,但見正殿中間有一個類似大廟正中的木制神龛,離地三尺,一色金黃,莊嚴精巧,而龛中的黃緞禦座卻是空的。

    皇上坐在哪兒?他有意向傳宣官詢問,但不敢出聲。

    那青年傳宣官仿佛明白了他的心意,将他的袖子輕輕地拉了一下。

    他忍耐着疑問,在心中對自己說:“跟着走吧!”小心跨過了一道朱漆高門檻。

     進了武英殿之後,傳宣官引着羅虎向左走,約一丈遠處,中有一門。

    一宮女掀開黃緞門簾,羅虎随傳宣官進了西暖閣的外間。

    又一宮女掀開第二道門的黃緞門簾。

    他躬身屏息地進了裡間暖閣。

    傳宣官走在前邊,向坐在龍椅上的皇帝躬身奏道: “啟禀皇爺,羅虎來到!” 羅虎又一陣心跳,在李自成腳前三尺遠的地方跪下,在緊張中将暗自背誦了多遍的兩句話琅琅說出: “臣威武将軍羅虎奉召進宮,參見陛下,祝陛下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自成含笑說道:“羅虎,你近日駐軍通州,仍然刻苦練兵,與士卒同甘苦,并已在練兵之餘,讀書寫字。

    孤知道後十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