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崇祯朝廷的動靜随時禀報,使孤與宋軍師對北京的朝廷情況了若指掌。
所以二虎呀,開國創業談何容易,孤不會忘了你在不聲不響中建立的功勳!” 劉體純被皇上溫語感動,連忙跪下,滾出眼淚說道:“微臣碌碌無能,忝居衆将之列,實不敢受陛下如此誇獎。
” “平身,坐下說話。
”李自成望着劉體純重新在椅子上坐下以後,問道:“你今日進宮來定有十分緊要消息面奏,軍師可知道麼?” “臣天不明就叫開了城門,先到軍師府。
軍師披衣起床,聽了臣禀報之後,用手在案上一拍,說道:‘果然不出我之所料!’他命臣趕快進宮來向陛下面奏,臣不敢耽誤就趕快來了。
” “吳三桂肯來投降麼?” “臣據細作禀報的各種迹象,斷定吳三桂決不會前來投降。
他開始就打算據守山海關,等候滿洲動靜。
近幾天山海衛城中盛傳沈陽在調集滿、蒙、漢八旗兵馬,準備南犯。
吳三桂的守關将士,聽說滿洲人在調集兵馬,無不喜形于色,所以吳三桂絕無意向我投降。
” “他要投降滿洲麼?” “依臣看來,吳三桂目前也無心投降滿洲。
他大概想據守山海關,等滿洲兵同我大順軍在北京近處厮殺得兩敗俱傷,然後乘機奪取北京,為崇祯帝後報仇,恢複大明江山,他就成了大明的複國忠臣,功蓋海内,名垂青史。
” “他有這種想法可是你猜的?” “并不完全是臣猜想的。
據細作探報,在吳三桂軍中紛紛議論,都說這是爵爺的想法。
” “什麼爵爺?” “吳三桂被崇祯封為平西伯,位居伯爵之尊,所以關甯将領與文職幕僚,稱他爵爺。
” “啊!……還有什麼事能夠證明他決不投降,竟敢與我為敵?” “山海衛城的東門就是山海關。
為着防備遼東敵人,在東門外除有堅固的月城外,萬曆年間又修了一座東羅城,便于屯兵防敵。
西門外到去年也修一座西羅城,尚未竣工。
近來吳三桂下令軍民日夜趕修,還新築了幾座炮台,安設了大炮。
從永平和玉田兩地撤回的精兵就屯在西羅城中。
可見他是決定不降我朝,不惜與我一戰。
” 李自成明白同吳三桂的戰争不可避免。
十六年的戎馬生涯使他習慣于迅速思考和決定戰争方略,明白了必須在滿洲人南犯之前,使用大順軍在北京的全部兵力去打敗吳三桂,占領山海關,使東虜兵馬受到牽制,不能專力在北京近處作戰。
他想了片刻,又向劉體純問道: “吳三桂究竟有多少兵力?” “臣依據細作探報,大體估算,吳三桂在山海關大約有五萬人馬,步騎兵各占一半。
在甯遠時他有三萬多人馬,在邊兵中是一支勁旅,各種火器都有。
所以雖然他的人馬在關外成了孤軍,卻使多爾衮不能将他吃掉。
滿洲兵已經占領了松山、杏山,又占領了中前所,就是不敢進攻甯遠,不願過多地損傷滿洲人馬。
吳三桂受封為平西伯後,兼統山海關駐軍,增加了七八千人,大約有四萬多人馬。
他從甯遠攜帶了十幾萬百姓進關……” “不是攜帶五十萬百姓進關麼?” “虛稱五十萬,實際上有十幾萬人。
關外各地本來人口較稀,一個甯遠衛全境如何會有五十萬人?何況甯遠境内漢人已經好幾代居住遼東,那裡有他們的祖宗墳墓,房屋田産,都不願背多離井,變為流民,不肯遷入關内。
還有,甯遠的大戶是祖家,祖氏一族有三個總兵官和他們手下的成群将校,都在滿洲那邊做官,這些人留在甯遠的家族,士兵眷屬,佃戶和親戚,人數衆多,自然都不肯跟随吳三桂遷入關内。
據臣估計,吳三桂攜入關内的人口隻有十幾萬人,分駐在昌黎、樂亭、灤州、開平等處。
曾經傳聞吳三桂要從這幾處移民中抽征丁壯入伍,但是抽的不多,後來不抽了,大概是擔心遼民剛剛入關,一時尚難安定,同本地人多有糾紛,處在兵慌馬亂時候,不宜把遼民中丁壯抽走,隻留下老弱婦女,所以吳三桂的人馬還是五萬之數,并未增加。
” “可是吳三桂給朝廷的塘報上說……” “陛下,吳三桂奉旨攜遼東百姓人關勤王,不許以一人留給東虜,吳三桂當然要說他遵旨攜帶全部甯遠一帶百姓入關,既可謊報大功,又可向朝廷領取五十萬移民的安置經費。
其實,請陛下想一想,五十萬百姓遠離故土,長途搬遷,談何容易!山海關隻有一道城門,五十萬百姓扶老攜幼,攜帶着馬車、牛車小車。
大小耕牛騾馬。
各種農具、各種家畜家禽、衣物被褥、鍋碗瓢勺、口糧油鹽,擁擁擠擠,呼兒喚女,都從這一道關門走過,豈是容易!這五十萬遼民分駐昌黎、樂亭、灤州、開平四州縣,要占用多少房屋,分給多少耕地,擾亂得各州縣雞犬不甯。
可是吳三桂除有五萬馬步兵丁之外,攜來的遼東百姓很快就進入關内了,足見進關的遼民人數至多十餘萬,不會更多。
” 李自成一邊聽一邊點頭,在心中稱贊劉體純的估計合理。
他原來擔心吳三桂會從進入關内的遼東百姓中再征召兩三萬丁壯人伍,如今放下心了。
他揭開茶碗蓋,喝口香茶,忽然想起來一個重要問題,放下茶碗,趕快問道: “吳三桂既然忠于明朝,不肯向我投降,他就應該率領三軍為崇祯帝後發喪,痛哭誓師,立刻興兵複明,傳檄遠近才是,為會麼不呢?” “這是吳三桂的緩兵之計,等待時機。
” “等待什麼時機?” “他一則等待滿洲方面的動靜,二則等待看一看北京與畿輔的人心向背。
如今他不但知道了滿洲正在調動八旗人馬,還知道我大順朝在北京和畿輔有些事……” 劉體純說到這裡把話停住,重新跪下,說道: “皇上,吳三桂派遣了許多細作,有的到北京四郊,有的混進北京城内,将我大順朝在北京的各種情況報告給他,所以他決議與我為敵。
縱然滿洲兵暫不南犯,他也要興兵與我為敵,打出來複國報主旗号,号召遠近。
他估計一旦他起兵對我,畿輔各地定會有人響應,河南、山東等地也會有人響應。
到那時,滿洲兵定會乘機南犯。
皇上,臣受陛下信任,職司偵察敵情,為陛下耳目。
今日局勢,不能不大膽向陛下直言。
皇上!來到北京以後,我大順軍威已經大不如前,民心不服,畿輔情勢不穩,有些地方已經在蠢蠢欲動。
吳三桂與我為敵的事,千萬不可大意!滿鞑子正在調
所以二虎呀,開國創業談何容易,孤不會忘了你在不聲不響中建立的功勳!” 劉體純被皇上溫語感動,連忙跪下,滾出眼淚說道:“微臣碌碌無能,忝居衆将之列,實不敢受陛下如此誇獎。
” “平身,坐下說話。
”李自成望着劉體純重新在椅子上坐下以後,問道:“你今日進宮來定有十分緊要消息面奏,軍師可知道麼?” “臣天不明就叫開了城門,先到軍師府。
軍師披衣起床,聽了臣禀報之後,用手在案上一拍,說道:‘果然不出我之所料!’他命臣趕快進宮來向陛下面奏,臣不敢耽誤就趕快來了。
” “吳三桂肯來投降麼?” “臣據細作禀報的各種迹象,斷定吳三桂決不會前來投降。
他開始就打算據守山海關,等候滿洲動靜。
近幾天山海衛城中盛傳沈陽在調集滿、蒙、漢八旗兵馬,準備南犯。
吳三桂的守關将士,聽說滿洲人在調集兵馬,無不喜形于色,所以吳三桂絕無意向我投降。
” “他要投降滿洲麼?” “依臣看來,吳三桂目前也無心投降滿洲。
他大概想據守山海關,等滿洲兵同我大順軍在北京近處厮殺得兩敗俱傷,然後乘機奪取北京,為崇祯帝後報仇,恢複大明江山,他就成了大明的複國忠臣,功蓋海内,名垂青史。
” “他有這種想法可是你猜的?” “并不完全是臣猜想的。
據細作探報,在吳三桂軍中紛紛議論,都說這是爵爺的想法。
” “什麼爵爺?” “吳三桂被崇祯封為平西伯,位居伯爵之尊,所以關甯将領與文職幕僚,稱他爵爺。
” “啊!……還有什麼事能夠證明他決不投降,竟敢與我為敵?” “山海衛城的東門就是山海關。
為着防備遼東敵人,在東門外除有堅固的月城外,萬曆年間又修了一座東羅城,便于屯兵防敵。
西門外到去年也修一座西羅城,尚未竣工。
近來吳三桂下令軍民日夜趕修,還新築了幾座炮台,安設了大炮。
從永平和玉田兩地撤回的精兵就屯在西羅城中。
可見他是決定不降我朝,不惜與我一戰。
” 李自成明白同吳三桂的戰争不可避免。
十六年的戎馬生涯使他習慣于迅速思考和決定戰争方略,明白了必須在滿洲人南犯之前,使用大順軍在北京的全部兵力去打敗吳三桂,占領山海關,使東虜兵馬受到牽制,不能專力在北京近處作戰。
他想了片刻,又向劉體純問道: “吳三桂究竟有多少兵力?” “臣依據細作探報,大體估算,吳三桂在山海關大約有五萬人馬,步騎兵各占一半。
在甯遠時他有三萬多人馬,在邊兵中是一支勁旅,各種火器都有。
所以雖然他的人馬在關外成了孤軍,卻使多爾衮不能将他吃掉。
滿洲兵已經占領了松山、杏山,又占領了中前所,就是不敢進攻甯遠,不願過多地損傷滿洲人馬。
吳三桂受封為平西伯後,兼統山海關駐軍,增加了七八千人,大約有四萬多人馬。
他從甯遠攜帶了十幾萬百姓進關……” “不是攜帶五十萬百姓進關麼?” “虛稱五十萬,實際上有十幾萬人。
關外各地本來人口較稀,一個甯遠衛全境如何會有五十萬人?何況甯遠境内漢人已經好幾代居住遼東,那裡有他們的祖宗墳墓,房屋田産,都不願背多離井,變為流民,不肯遷入關内。
還有,甯遠的大戶是祖家,祖氏一族有三個總兵官和他們手下的成群将校,都在滿洲那邊做官,這些人留在甯遠的家族,士兵眷屬,佃戶和親戚,人數衆多,自然都不肯跟随吳三桂遷入關内。
據臣估計,吳三桂攜入關内的人口隻有十幾萬人,分駐在昌黎、樂亭、灤州、開平等處。
曾經傳聞吳三桂要從這幾處移民中抽征丁壯入伍,但是抽的不多,後來不抽了,大概是擔心遼民剛剛入關,一時尚難安定,同本地人多有糾紛,處在兵慌馬亂時候,不宜把遼民中丁壯抽走,隻留下老弱婦女,所以吳三桂的人馬還是五萬之數,并未增加。
” “可是吳三桂給朝廷的塘報上說……” “陛下,吳三桂奉旨攜遼東百姓人關勤王,不許以一人留給東虜,吳三桂當然要說他遵旨攜帶全部甯遠一帶百姓入關,既可謊報大功,又可向朝廷領取五十萬移民的安置經費。
其實,請陛下想一想,五十萬百姓遠離故土,長途搬遷,談何容易!山海關隻有一道城門,五十萬百姓扶老攜幼,攜帶着馬車、牛車小車。
大小耕牛騾馬。
各種農具、各種家畜家禽、衣物被褥、鍋碗瓢勺、口糧油鹽,擁擁擠擠,呼兒喚女,都從這一道關門走過,豈是容易!這五十萬遼民分駐昌黎、樂亭、灤州、開平四州縣,要占用多少房屋,分給多少耕地,擾亂得各州縣雞犬不甯。
可是吳三桂除有五萬馬步兵丁之外,攜來的遼東百姓很快就進入關内了,足見進關的遼民人數至多十餘萬,不會更多。
” 李自成一邊聽一邊點頭,在心中稱贊劉體純的估計合理。
他原來擔心吳三桂會從進入關内的遼東百姓中再征召兩三萬丁壯人伍,如今放下心了。
他揭開茶碗蓋,喝口香茶,忽然想起來一個重要問題,放下茶碗,趕快問道: “吳三桂既然忠于明朝,不肯向我投降,他就應該率領三軍為崇祯帝後發喪,痛哭誓師,立刻興兵複明,傳檄遠近才是,為會麼不呢?” “這是吳三桂的緩兵之計,等待時機。
” “等待什麼時機?” “他一則等待滿洲方面的動靜,二則等待看一看北京與畿輔的人心向背。
如今他不但知道了滿洲正在調動八旗人馬,還知道我大順朝在北京和畿輔有些事……” 劉體純說到這裡把話停住,重新跪下,說道: “皇上,吳三桂派遣了許多細作,有的到北京四郊,有的混進北京城内,将我大順朝在北京的各種情況報告給他,所以他決議與我為敵。
縱然滿洲兵暫不南犯,他也要興兵與我為敵,打出來複國報主旗号,号召遠近。
他估計一旦他起兵對我,畿輔各地定會有人響應,河南、山東等地也會有人響應。
到那時,滿洲兵定會乘機南犯。
皇上,臣受陛下信任,職司偵察敵情,為陛下耳目。
今日局勢,不能不大膽向陛下直言。
皇上!來到北京以後,我大順軍威已經大不如前,民心不服,畿輔情勢不穩,有些地方已經在蠢蠢欲動。
吳三桂與我為敵的事,千萬不可大意!滿鞑子正在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