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卻說大順皇帝由文武群臣扈從,來到武英殿,時光已近中午。

    他同牛金星略一商量,命六部政府和文谕院的文臣們各回自己衙門,熟悉辦事地方,召集屬吏,為開始政務作準備。

    定于明日卯時,舉行早朝,不得遲誤。

    他隻将李過、李岩和吳汝義留下,詢問關于清宮的一些情況。

    李過因崇祯尚無下落,太子和永、定二王也未找到,隻聽說都已經由太監們送出宮了。

    他必須抓緊時間,繼續在皇城中尋找崇祯,還得弄清崇祯的三個兒子被太監們藏匿何處。

    李自成隻是囑咐他“不管崇祯死活,務要找到下落”,讓他先走了。

     自從去年在襄陽正式稱王①以後,雖然還沒有建立包括朝儀在内的各種嚴密禮制,但是大體上,封建國家的君臣關系,等級差别,開始講究;到西安以後,這種封建禮制更清楚,也更完備,而從今年元旦,正式建立大順朝并宣布改元永昌之日起,君臣間的關系更趨森嚴,起義年代中的夥伴關系很快消失。

    倘若在一年以前,李自成會留下李岩和吳汝義一起吃午飯,一邊吃飯一邊聽他們講說清宮的詳細情況。

    但現在他不能留下他們。

    他是君,他們是臣,按禮制不能同桌吃飯;倘若留下他們吃飯,定會使他們忐忑不安。

    所以,他對留李岩和吳汝義同進午膳隻是問了一下念頭,而說出來的卻是這樣一句話: ①正式稱王--崇祯十六年五月,李自成在襄陽殺廠羅汝才之後,草創了中央政權,稱新順王,這是正式稱王,這個王号代表一種封建政權,不同于闖王稱号。

     “坐下去,坐下去,說說你們清宮的情形吧。

    ”他還不習慣用“禀奏”一詞,而是要他們“說說”,所以口氣上顯得親切。

     李岩和吳汝義都沒有坐,而是恭敬地站立在他的面前,向他禀奏宮中的簡略情況。

    當吳汝義禀奏皇後在五更前已經自缢,停屍于坤甯宮中,李自成不免感動,輕聲說道: “其實皇後可以不死。

    倘若她不死,孤會以禮相待,将她優養終身。

    ”他又對吳汝義說:“你問問大監們,宮中的庫房中一定有好的棺材,命宮女們将皇後裝殓,要小心保護她的屍體!……那位皇貴妃呢?” 李岩回奏:“臣從坤甯宮出來即去翊坤宮,皇貴妃袁氏本來也在五更前奉旨自盡……” 李自成問道:“是奉旨?” 吳汝義說:“聽說是崇祯命宮女傳旨,叫她趕快自盡。

    她還沒有斷氣,繩子忽然斷了。

    她還要自盡,可是宮女們都圍着她哭,沒有人肯替她綁繩子,所以她沒有死成。

    ” 李岩問道:“陛下,對袁妃如何處置?” 李自成說:“崇祯的妃嫔們,凡是還沒有死的,娘家住在北京的,都送她們回娘家去,願自盡的聽便,不願自盡的由我朝優養終身。

    天啟的皇後你找到了麼?” “臣從翊坤宮出來後與子宜将軍分手,他由太監帶領去長平公主的宮中,臣去張皇後的宮中。

    張皇後尚未死,正在痛哭,宮女們也圍着她哭。

    臣站在慈慶宮正殿階下,隔着簾子傳了陛下口谕:如若她願意活下去,我朝将以禮相待,優養終身;如願意暫回張皇親府中,臣将派兵丁護送皇後出宮。

    臣又說,皇後出宮,可以帶四名宮女,兩名太監,随身侍候。

    珠寶首飾可以由皇後斟酌攜帶出宮,以示我朝優遇。

    ” “她怎麼說?” “這位張皇後果然不凡。

    她毫無恐懼,隔着簾子說道:‘将軍!本宮是天啟皇帝的遺孀,崇祯皇帝的皇嫂,尊号為懿安皇後,曾經身為國母,今日國亡,義無苟活之理。

    如今京城中兵慌馬亂,請将軍派将士護送本官到太康伯張皇親府中,使本宮得以從容自盡,還可以辭别父母。

    今日我朝的江山尚且不保,本宮也即将身歸黃泉,出宮時何用攜帶珠寶首飾!’” “她遭此亡國慘禍,沒有對你痛哭?” www.tIanyashuku.com“她的聲音頗為慷慨鎮靜,隻是略顯蒼啞,分明在臣到慈慶宮之前,她已經同宮女們哭了很久。

    ” “你已經派人将她送到張國紀府中了?” 李岩因知道李自成平日談到懿安皇後在天啟朝立身正派,不附和客、魏奸黨,對她在心中存有敬意,所以他将如何從宮中找到五頂轎子,較大的一頂由張皇後坐,四乘小轎由四個宮女坐,派兵将皇後和随身服侍的四個宮女和兩名太監護送到張皇親府中,并在張府大門外插一令旗,嚴禁兵丁入内騷擾等經過講了一遍,李自成聽了以後,點頭說道: “辦得好,辦得好,張皇後知不知你也是杞縣人?” 李岩感到吃驚,趕快說道:“回陛下,微臣非為同鄉情誼。

    張皇後雖然亡國,但态度仍很高貴,不曾詢問臣的姓名、籍貫。

    臣自己也未說出一字。

    ” 李自成轉向吳汝義問道:“你還要談一些什麼事兒?” 吳汝義先說了崇祯如何到壽甯宮砍傷長平公主,公主由太監何新背出宮去,送往皇親周奎府上暫住,接着又說了崇祯在乾清宮昭仁殿前一劍殺死六歲小公主的事。

    李自成說道: “崇祯也太狠心了!” 他又詢問了宮中的其他情況,知道宮女的總數大約上萬人,西華門投水自盡的有三十多人,逃散的約三百左右。

    留在宮中和西苑、北海各宮的總共有七八千人,其餘的分散在昌平各皇陵與西郊的皇家陵墓中侍候香火,多是年紀較大的女子。

    李自成吩咐說: “紫禁城中太監衆多,有的逃散了,沒有逃散的任其回家。

    宮女們一個不許出宮,要找到花名冊,等候數日,按冊點名,分賞給有功将士。

    這紫禁城中,千門萬戶,你們下午要繼續清查,午後,孤也要到各處看看,由雙喜跟随就夠了。

    多日來你們都很辛苦,快去休息用膳吧。

    ” 李岩和吳汝義說了聲“領旨!”向他恭敬地行了叩頭禮,然後退出。

    雖然李自成明白叩頭下跪是任何臣工對帝王的應有禮節,但是他仍然有一點不很習慣,不自覺地對他們拱手還禮。

     李岩和吳汝義剛剛退出,李雙喜進來了,跪在他面前問道: “父皇,午膳準備好了,要用膳麼?” “是我們從長安帶來的廚子準備的?” “宮中禦膳房的太監們沒有逃走,兒臣命他們準備午膳。

    我們從長安帶的幾個廚子也進了禦膳房,處處小心,各種葷素菜肴和各種點心,必須先嘗一嘗,才許送上來。

    這是宋軍師的囑咐,以防禦膳房的太監們懷有二心。

    ” 李雙喜退出後過了一陣,午膳就在東暖間擺好了。

    雙喜又一次進來,請李自成前去用膳。

    李自成來到東暖閣,面南坐下,看見山珍海味,葷素菜肴,擺滿了一張大的方桌,器皿精緻,且有金碗銀盤,鑲金牙署和碧玉酒杯。

    他的心中忽生反感,望一眼雙喜,忍不住用責備的口氣問道: “為什麼擺這樣多的菜肴?” 雙喜躬身說道:“兒臣親自到了禦膳房,看見菜肴已經準備好了,隻等傳膳。

    兒臣當即對禦膳房管事太監說道:新皇帝出身農家,素重儉樸,深惡虛華浪費,你們為什麼準備這樣多的菜?據管事太監說,平日崇祯皇帝的每日禦膳費是三十四兩幾錢銀子,每膳要準備辦幾十樣葷素菜肴,還有各種點心,小菜,這是皇家規矩,午膳時還要奏樂。

    ” “哼,全是浪費民脂民膏!崇祯能吃多少?這種宮中的老規矩不合道理!” “崇祯隻挑選可口的菜吃一點,其餘幾十樣葷的素的,山珍海味,往往不曾動動筷子,都撤下去賞給乾清宮中的太監和宮女們吃了,今天禦膳房的太監們驚魂未定,為皇上備辦的午膳已經夠儉,他們還害怕治罪哩!” 李自成歎息一聲,說道:“曆代帝王,隻有開國之主,生長戎馬憂患之中,與士卒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慘淡經營,百戰而有天下。

    以後繼承江山之主,都是生長深宮,錦衣玉食,不辨五谷,不知百姓疾苦。

    孤對此深為痛恨!你傳旨禦膳房,以後不管午膳晚膳,隻備幾樣菜就夠了,外加辣椒汁一小碟。

    還有,金銀器皿一概不用,玉杯也不許用!” 李自成話剛說完,禦膳房的兩個太監又捧來了兩個朱漆描金食盒,到了武英殿門外,由兩個宮女接住。

    她們還沒有捧進暖閣,被雙喜看見,向她們使個眼色,同時一揮手。

    宮女們心中明白,趕快悄悄地退了出去。

     李自成命宮女搬一把椅子放在他的對面,然後命雙喜陪他用膳。

    但雙喜害怕違背在西安已經制定的《大順禮制》,不敢坐下。

    自成說: “我命你坐你就坐,不要害怕。

    我同你既是君臣,也是父子。

    你陪着我吃午飯,我要向你問話。

    坐下!” 雙喜很拘謹地坐在他的對面。

    一個侍膳的宮女立刻将一雙象牙筷子擺在他的面前。

    在用膳的時候,李自成并沒有同養子談多的話,他在挂心着崇祯和他的三個兒子的下落,尤其他擔心崇祯倘若逃出北京,必會留下很大後患。

    但是盡管吃飯中間沒有同雙喜多談話,實際上他很喜愛雙喜。

    在當年孩兒兵中,他最喜歡的是三個孩子,年紀稍大的是雙喜和張鼐,略小的是羅虎。

    雙喜是李自成的養子;張鼐雖非養子,但在李自成夫婦眼中,同養子無大差别。

    這三位青年将領都是自幼在李自成的義軍中生活,在南征北戰中長成人人,練就高超的武藝,學會了指揮作戰,為李自成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鼐已經封為義侯,羅虎的軍銜是威武将軍,被封為鳳翔伯,不久也将要晉封侯爵,佐李過坐鎮幽州(即北京),倘若必須向江南用兵,李過将同劉宗敏率大軍分道南下,這鎮守幽州的重任就要交給羅虎了。

    至于雙喜的尚無封爵,李自成另有一番深意。

    宋獻策、牛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