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而李過和李岩等率領的清宮人馬也從西長安街來了。

     崇祯經過禦花園時,一隻黑色大鳥從古柏樹上撲噜噜驚起,飛出紫禁城外。

     守玄武門的太監已經逃散,隻剩下兩個人了。

    他們看見皇上來了,趕快将門打開,跪在路邊,低頭不敢仰視。

     崇祯出了玄武門,又走出北上門,過了石橋,越過一條冷清的大路,便進人萬歲門,來到煤山的大院中。

    那時煤山上和周圍的樹木比現代多,範圍較大。

    崇祯來到院中,在西山腳下馬,有一隻夜間從鹿舍走出的梅花鹿從草中驚起,竄人密林。

     崇祯下馬以後,命王承恩在前帶路,要順小路上山頂看看。

    王承恩斷定“流賊”正在向皇城前來,心中焦急,勸說道:“陛下,天色已經亮了,不敢多耽擱時間了。

    ”崇祯沒有說話,邁步前行。

    王承恩見他态度執拗地要去山上,隻好走在前面帶路。

     扔下的禦馬沒有人管,七寶雕鞍未卸,肚帶未松,鑲金嵌玉的辔頭依然,黃絲缰繩搭在鞍上,在山腳下慢吞吞地吃草,等待它的主人從原路回來。

     王承恩引着崇祯從西山腳下,手分樹枝,順着坎坷的小路上山。

    自從崇祯末年,國事日壞,皇帝和後妃們許多年不來煤山,所以上山的道路失修,不僅坎坷,而且道旁荒草和雜樹不少。

    雖然用現代科學方法測量,煤山的垂直高度隻有舊市尺十四丈,但是在明清兩代,它的頂峰是北京城中最高的地方。

    所以,如今崇祯上山所走的崎岖小路,就顯得很長。

    但見林木茂密,山路幽暗。

    煤山上的密林中栖有許多白鶴,剛剛從黎明的殘夢中醒來,有幾隻聽見上山的人聲,從松柏枝頭乍然睜眼,感到吃驚,片刻猶豫,展翅起飛,飛往北海瓊島,在長空中發出來幾聲嘹亮的悲鳴。

     空中布滿暗雲,所以天色已明,卻遲遲不肯大亮,仍然有零星微雨。

    涼風忽起,松濤洶湧。

    崇祯在慌亂中右腳被石頭絆了一下,冷不防打個前栽,幸好抓住了在前邊帶路的王承恩,沒有跌倒。

    經過這一踉跄前栽,他的今早不曾梳過的頭發更散亂了,略微嫌松的右腳上的靴子失落了。

    繼續走了幾步,他感到腳底很疼痛,才明白臨時換的一隻舊靴子丢失了。

    但是他沒有回頭尋找,也沒有告訴王承恩。

    他想,馬上就要上吊殉國了,腳掌疼痛一陣算得什麼! 煤山有五峰,峰各有亭①。

    他們上到了煤山的中間主峰,是煤山的最高處,在當時也是全北京城的最高處。

    這裡有一個不到兩丈見方的平坦地方,上建一亭,就是清代改建的壽皇亭的前身。

    倘若是一般庸庸碌碌的亡國之君,到此時一定是驚慌迷亂,或者痛哭流涕,或者妄想逃藏,或者趕快自盡,免得落入敵手。

    然而崇祯不同。

    他到此刻,反而能保持鎮靜,不再哭,也不很驚慌了。

    他先望一望紫禁城中的各處宮殿,想着這一大片從永樂年間建成,後經曆代祖宗補建和重建的皇宮,真可謂瓊樓玉宇,人間再無二處,從今日以後,再也不屬于他的了。

    他深感愧對祖宗,一陣心如刀割,流出兩行眼淚。

    他又縱目遙望,遍觀了西城、東城和外城,想象着“賊兵”此時已經開始在各處搶劫、奸淫。

    殺人,不禁心中辛酸,歎口氣說: ①峰各有亭--明代煤山上原有五亭,見孫承洋所著《春明夢餘錄》。

    清乾隆十六年改建,更加富麗。

    換了新的名稱。

    有此清人著作中認為明代煤山上無亭,其實不然。

     “唉,朕無力治理江山,徒苦了滿城百姓!” 王承恩說道:“皇爺真是聖君,此時還念着滿城百姓!” 崇祯又說:“自古亡國,國君身殉社稷,必有臣民從死。

    我朝三百年養土,深恩厚澤,難道隻有你一個人不忘君恩,為朕盡節?” “皇爺,奴婢敢言,遇此天崩地坼之禍,京師内外臣工以及忠義士民,一巳得知龍馭上賓,定有許多人為皇上盡節而死,豈止奴婢一内巨而已!” 崇祯的心中稍覺安慰,忽然問道:“文丞相祠在什麼地方?” 王承恩遙指東北方向,哽咽說:“在那個方向,離國子監不遠。

    皇爺,像文天祥那樣的甘願殺身成仁的千秋忠臣,也莫能救宋朝之亡。

    自古國家興亡,關乎氣數,請皇上想開一點,還是趕快自盡為好,莫等賊兵來到身邊!” 崇祯在想着頗有忠正之名的四朝老臣李邦華昨日曾告訴他說在賊兵人城時将在文丞相詞中自缢,此時也許已經自缢了。

    其實,李邦華昨日聽說李自成的人馬破了外城,就帶着一個仆人移居文信國祠中,準備随時自盡。

    這一夜他不斷歎息,流淚,時時繞室彷徨。

    他越想越認為倘若皇上采納他的“南遷”之議,大明必不會有今日亡國之禍。

    他身為左都禦史,北京被圍之前競不能使皇上接納他的“南遷”建議,北京被圍之後,連上城察看防守情形也被城上太監們阻攔,想着這些情況,在搖晃的燭光下暗暗痛哭。

     黎明時候,仆人向他禀報“流賊”已經進人内城的消息。

    他走到文天祥的塑像前,深深地作了三個揖,含淚說道: “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于地下矣!” 随後,他向白石灰刷的粉牆望了一眼,又瞟一眼仆人在屋梁上為他綁好的麻繩,和繩子下邊的一隻獨凳,馬上放心地坐下去研墨膏筆,口中似乎在念誦着什麼。

    忠心的仆人拿一張白紙攤在桌上,用顫抖的聲音躬身說道: “賊人已經進内城了,請老爺寫好遺囑,老奴一定會差一個妥當仆人送到吉水府中。

    ” 李邦華心中說:“身為朝廷大臣,國已經亡了,還說什麼吉水府中!” 他站立起來,卷起右手袍袖,在粉牆上題了三句絕命詩: 堂堂丈夫兮聖賢為徒, 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 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 李邦華不是詩人,也沒有詩才,但是這三句絕命詩卻反映了他的性格與死時心态。

     崇祯臨死前想到李邦華曾建議逃往南京的事,悔之已晚,深深地歎了一聲。

    他沒有将這件事告訴王承恩,轉向東南方向望去,最早看見的是崇文門的巍峨箭樓,接着又看見古觀象台。

    忽然,他看見崇文門内偏東的地方冒出了火光。

    他渾身猛然一震,從喉嚨裡“啊”了一聲,定睛向火光望去。

    片刻之間,離那火光不遠地方又冒出一股火光。

    兩處火光迅速變成烈焰騰騰,照得東南方一大片雲天通紅。

     王承恩也驚駭地望着火光,對崇祯說道:“皇爺,那烈火焚燒的正是新樂侯府和鞏驸馬府!一定是賊兵進崇文門後,先搶劫焚燒這兩家皇親!” 崇祯仍在看遠處的火光和濃煙,顫聲說:“燒得好,燒得好,真是忠臣!” 王承恩不明白他的話是什麼意思,說道:“皇上,愈在這時愈要鎮靜,方好從容殉國。

    說不定賊兵已經進承天門啦!” 崇祯想到這兩家皇親一定是等不到宮中舉火,因為賊兵已經進了崇文門,不能耽誤,自己先舉火全家自焚。

    使他最痛心的是外祖母年已八十,竟遇到亡國之禍。

    限于朝廷禮制森嚴,他跟外祖母有君臣之别,外祖母雖然受封為瀛國夫人,卻沒進過官來,而他也沒有去看過瀛國夫人,所以他一輩子沒有同外祖母見過一面。

    如今,由于他的亡國,外祖母全家人舉火自焚,外祖母縱然能夠不死于大火之中,以後隻剩下她一個年已八十的孤老婆子,将如何生活下去? 王承恩在他的腳前跪下,焦急地懇求說:“皇上是英烈之主,慷慨殉國,事不宜遲。

    如要自缢,請即下旨,奴婢為皇爺準備。

    如今天已大亮,賊兵大概已進人紫禁城了!” 在崇祯的複雜多樣的性格中本來有剛強和軟弱兩種素質,此時到即将慷慨自盡時候,他性格中的剛強一面特别突出,恐懼和軟弱竟然沒有了。

    他已經視死如歸,明知賊兵可能已進人午門,反而表現得十分冷靜和沉着,和王承恩的驚慌表情很不相同。

    他想着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