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阻撓陛下南巡①大計,誤君誤國。
但臣是四朝老臣,身為都憲②,當時也顧慮重重,未能披肝瀝膽,執奏南巡,也同樣有誤君誤國之罪。
” ①南巡--諱言逃往南京,用大舜南巡的典故。
②都憲--都察院左都禦史的簡稱。
“卿當時建議擇重臣護送太子撫軍南京,也不失為一個救國良策。
” “臣本意也是要建議皇上往南京去,因見李明睿的建議遭多人反對,所以臣就改為請送太子撫軍南京了。
” “啊!” “确實如此,故臣也有負國之罪。
” 崇祯如夢初醒,但他對李邦華沒有抱怨,搖頭說道:“此是氣數、氣數。
”停了片刻,崇祯又說:“據先生看來,當時如若朕去南京,路途如何?” “當時李賊大軍剛剛渡河入晉,欲攔截聖駕南巡,根本無此可能。
欲從後追趕,尚隔兩千餘裡。
況且到處有軍民守城,關河阻隔,使賊騎不能長驅而進。
” “可是當時河南已失,已有賊進入山東境内,運河水路中斷。
” “賊進山東省隻是零星小股,倚恃虛聲恫吓,并以‘剿兵安民’與‘開倉放赈’之詞煽惑百姓,遂使無知小民,聞風響應,驅逐官吏,開門迎降。
這都是癬疥之患,并非流賊之強兵勁旅已入山東。
翠華①經過之處,亂民震于大威,誰人還敢犯駕?不久以前,倪元璐疏請送太子撫軍南京,陛下不肯,将元璐的密疏留中。
元璐見局勢緊迫,又密疏建議用六十金召募一個壯士,共召募五百個敢死之士,可以潰圍而出,召來勤王之師。
元璐的這一密疏陛下可還記得?” ①翠華--皇帝儀仗的一種旌旗,上邊裝飾着翠鳥羽毛,這種旌旗在古人詩文中稱為翠華,往往代指旅途中的皇帝。
“此疏也留中了。
當時逆賊尚在居庸關外,說什麼募五百敢死之士潰圍而出?” “陛下!元璐因朝廷上商議應變急務如同道旁築舍,必将因循誤國,所以他建議召五百敢死之士,以備護衛皇上到不得已時離開北京。
這是倪元璐的一番苦心,事先同臣密談過,但在密疏中不敢明言,恐觸犯皇上的忌諱。
今日事已至此,臣不能不代為言之。
元璐請以重金召募五百死士,非為潰圍計,為陛下南幸時扈駕計!” “道路紛擾,縱然募到五百死士,能濟何事?” “倘若陛下南幸,當然要計出萬全。
凡請陛下南幸諸臣,決無魯莽從事之心。
此五百死士,交一忠貞知兵文臣統帶,不離聖駕前後。
京師距天津隻有二百餘裡,沿路平穩。
陛下留二三重臣率京營兵固守北京待援,聖駕輕裝簡從,于夜間突然離京,直趨天津,隻須二三日即可趕到。
天津巡撫馮元彪預想陛下将有南幸之舉,已準備派兵迎駕。
倘若命馮元彪派兵迎至中途,亦甚容易。
陛下一到天津,召吳三桂以二千精騎速到天津扈駕,甯遠軍民可以緩緩撤入關内。
” “宮眷如何?” “正二月間,逆賊距北京尚遠,直到三月上旬,逆賊亦未臨近。
當時如陛下決計南幸,六宮娘娘和懿安皇後,均可平安離京。
皇上隻要到了天津,就如同龍歸大海,騰雲緻雨,惟在聖心。
陛下一離北京,即不再坐困愁城,可以制賊而不制于減。
如将吳三桂封為候爵,他必感恩圖報,親率關甯鐵騎扈駕。
陛下一面密诏史可法率大軍北上迎駕,一面敕左良玉進剿襄鄭之賊,使賊有後顧之憂。
” “倘若盤踞中原之賊,傾巢入魯,占據濟甯與臨清各地,為之奈何?” “倘不得已,可以走海道南幸。
” “海道!” “是的,陛下。
當逆賊到達宣大後,天津巡撫馮元彪連有密疏,力陳寇至門庭,宜早布置,防患未然。
後見情勢已急,遣其于馮恺章飛章入奏,内言:‘京城兵力單虛,戰守無一可恃。
臣謹備海船二百艘,率勁卒千人,身抵通州,候聖駕旦夕南幸。
’本月初七日,恺章從天津飛騎來京,遍谒閣僚。
因朝中有人攻讦南遷,陛下亦諱言南幸,閣僚及大臣中竟無人敢有所主張,通政司也不肯将馮元彪的密疏轉呈,馮恺章一直等候到十五日下午,因其父的密疏不能奏聞陛下,而賊兵即将來到,隻好灑淚奔回天津。
倘能采納津撫之議,何有今日!馮恺章來京八天,就住在其伯父馮元飙家中,故臣亦盡知其事。
值國家危亡之日,臣競然在兩件事上不能盡忠執奏,因循誤國,辜負君恩,死有遺恨!”李邦華老淚縱橫,銀色長須在胸前索索顫抖。
崇祯臨到此亡國之前,對這位老臣的忠心十分感動,不禁又一次湧出熱淚,哽咽說:“馮元彪的密奏,朕毫不知道。
但這事責在内閣與通政司,與卿無于。
” “不,陛下!臣為總憲,可以為津撫代奏;況巡撫例兼佥都禦史銜,為都察院屬僚,臣有責為他代奏。
隻因臣見陛下諱言南遷,始而隻請送東宮撫軍南京,不敢直言請陛下南幸,繼而明知馮元彪密疏為救國良策,不敢代他上奏。
臣兩誤陛下,決計為君殉節,缢死于文丞相之旁,但恨死不蔽辜耳!” 崇祯歎息說:“不意君臣雍隔,一至于此!” “此系我朝累世積弊,如今說也晚了!” 崇祯此刻心情隻求活命,不願就這個問題談下去。
因為李邦華提到由海道南逃的話,忽然使他産生一線幻想,低聲問道: “先生,馮元彪建議朕從海道南幸,你以為此計如何?” “此計定能成功。
” “怎麼說定能成功?” “在元朝時候,江南漕運,自揚州沿運河北上,至淮安府順淮河往東,二百多裡即到海邊,然後漕運由海路北上,從直沽入海河、到大津,接通惠河①,到達通州之張家灣。
自淮安府至張家灣,海程共三千三百九十裡。
我朝洪武至永樂初年,運河未通,漕運均由海運,所以先後有海運立功者受封為鎮海侯,航海侯,舳舻侯。
永樂十年以後,開通了會通河②,南北運河貫通,漕運才改以運河為主,然海運并未全廢。
崇祯十二年,崇明人沈廷揚為内閣中書,複陳海運之便,且輯《海運書》五卷進呈……” ①通惠河--元代郭守敬主持開挖的一段運河,由通州注入白河,至天津彙入海河。
②會通河--從山東監清至東平之間的數百裡運河,為明朝永樂年間所開。
崇祯似乎記起來有這麼一件事,微微點頭,聽李邦華再說下去。
李邦華接着說道:“當時陛下命廷揚造海船試試。
廷揚造了兩艘海船,載米數百萬,于十三年六月朔日由淮安出發,望日抵天津,途中停留五日等候順風,共用了十天,在海上揚帆,飛駛三千餘裡。
陛下聞之甚喜,加廷揚戶部郎中。
陛下本來可以率六宮前往南京,津撫馮元彪已備好二百艘海船,足敷禦駕南巡之用。
淮安為江北重鎮,駐有重兵。
聖上隻要到達淮安,何患逆賊猖獗!” 崇祯頓腳說:“如今後悔已遲,可恨!可恨!” 忽然,王承恩不管皇上正在同大臣談話,神色倉皇地掀簾進來,跪到皇上面前,奏道; “皇爺!奴婢有緊急軍情奏聞!” 崇祯的臉色突然煞白,一陣心跳,問道:“何事?何事?……快說!” 李邦華趕快起身,伏地叩頭,說道:“老臣叩辭出宮,在文丞相詞等候消息,為君盡節。
” 崇祯目送李邦華出了暖閣,跟着從禦座上突然站起,渾身打顫,又向王承恩驚慌問道: “快說!是不是城上有變?”
但臣是四朝老臣,身為都憲②,當時也顧慮重重,未能披肝瀝膽,執奏南巡,也同樣有誤君誤國之罪。
” ①南巡--諱言逃往南京,用大舜南巡的典故。
②都憲--都察院左都禦史的簡稱。
“卿當時建議擇重臣護送太子撫軍南京,也不失為一個救國良策。
” “臣本意也是要建議皇上往南京去,因見李明睿的建議遭多人反對,所以臣就改為請送太子撫軍南京了。
” “啊!” “确實如此,故臣也有負國之罪。
” 崇祯如夢初醒,但他對李邦華沒有抱怨,搖頭說道:“此是氣數、氣數。
”停了片刻,崇祯又說:“據先生看來,當時如若朕去南京,路途如何?” “當時李賊大軍剛剛渡河入晉,欲攔截聖駕南巡,根本無此可能。
欲從後追趕,尚隔兩千餘裡。
況且到處有軍民守城,關河阻隔,使賊騎不能長驅而進。
” “可是當時河南已失,已有賊進入山東境内,運河水路中斷。
” “賊進山東省隻是零星小股,倚恃虛聲恫吓,并以‘剿兵安民’與‘開倉放赈’之詞煽惑百姓,遂使無知小民,聞風響應,驅逐官吏,開門迎降。
這都是癬疥之患,并非流賊之強兵勁旅已入山東。
翠華①經過之處,亂民震于大威,誰人還敢犯駕?不久以前,倪元璐疏請送太子撫軍南京,陛下不肯,将元璐的密疏留中。
元璐見局勢緊迫,又密疏建議用六十金召募一個壯士,共召募五百個敢死之士,可以潰圍而出,召來勤王之師。
元璐的這一密疏陛下可還記得?” ①翠華--皇帝儀仗的一種旌旗,上邊裝飾着翠鳥羽毛,這種旌旗在古人詩文中稱為翠華,往往代指旅途中的皇帝。
“此疏也留中了。
當時逆賊尚在居庸關外,說什麼募五百敢死之士潰圍而出?” “陛下!元璐因朝廷上商議應變急務如同道旁築舍,必将因循誤國,所以他建議召五百敢死之士,以備護衛皇上到不得已時離開北京。
這是倪元璐的一番苦心,事先同臣密談過,但在密疏中不敢明言,恐觸犯皇上的忌諱。
今日事已至此,臣不能不代為言之。
元璐請以重金召募五百死士,非為潰圍計,為陛下南幸時扈駕計!” “道路紛擾,縱然募到五百死士,能濟何事?” “倘若陛下南幸,當然要計出萬全。
凡請陛下南幸諸臣,決無魯莽從事之心。
此五百死士,交一忠貞知兵文臣統帶,不離聖駕前後。
京師距天津隻有二百餘裡,沿路平穩。
陛下留二三重臣率京營兵固守北京待援,聖駕輕裝簡從,于夜間突然離京,直趨天津,隻須二三日即可趕到。
天津巡撫馮元彪預想陛下将有南幸之舉,已準備派兵迎駕。
倘若命馮元彪派兵迎至中途,亦甚容易。
陛下一到天津,召吳三桂以二千精騎速到天津扈駕,甯遠軍民可以緩緩撤入關内。
” “宮眷如何?” “正二月間,逆賊距北京尚遠,直到三月上旬,逆賊亦未臨近。
當時如陛下決計南幸,六宮娘娘和懿安皇後,均可平安離京。
皇上隻要到了天津,就如同龍歸大海,騰雲緻雨,惟在聖心。
陛下一離北京,即不再坐困愁城,可以制賊而不制于減。
如将吳三桂封為候爵,他必感恩圖報,親率關甯鐵騎扈駕。
陛下一面密诏史可法率大軍北上迎駕,一面敕左良玉進剿襄鄭之賊,使賊有後顧之憂。
” “倘若盤踞中原之賊,傾巢入魯,占據濟甯與臨清各地,為之奈何?” “倘不得已,可以走海道南幸。
” “海道!” “是的,陛下。
當逆賊到達宣大後,天津巡撫馮元彪連有密疏,力陳寇至門庭,宜早布置,防患未然。
後見情勢已急,遣其于馮恺章飛章入奏,内言:‘京城兵力單虛,戰守無一可恃。
臣謹備海船二百艘,率勁卒千人,身抵通州,候聖駕旦夕南幸。
’本月初七日,恺章從天津飛騎來京,遍谒閣僚。
因朝中有人攻讦南遷,陛下亦諱言南幸,閣僚及大臣中竟無人敢有所主張,通政司也不肯将馮元彪的密疏轉呈,馮恺章一直等候到十五日下午,因其父的密疏不能奏聞陛下,而賊兵即将來到,隻好灑淚奔回天津。
倘能采納津撫之議,何有今日!馮恺章來京八天,就住在其伯父馮元飙家中,故臣亦盡知其事。
值國家危亡之日,臣競然在兩件事上不能盡忠執奏,因循誤國,辜負君恩,死有遺恨!”李邦華老淚縱橫,銀色長須在胸前索索顫抖。
崇祯臨到此亡國之前,對這位老臣的忠心十分感動,不禁又一次湧出熱淚,哽咽說:“馮元彪的密奏,朕毫不知道。
但這事責在内閣與通政司,與卿無于。
” “不,陛下!臣為總憲,可以為津撫代奏;況巡撫例兼佥都禦史銜,為都察院屬僚,臣有責為他代奏。
隻因臣見陛下諱言南遷,始而隻請送東宮撫軍南京,不敢直言請陛下南幸,繼而明知馮元彪密疏為救國良策,不敢代他上奏。
臣兩誤陛下,決計為君殉節,缢死于文丞相之旁,但恨死不蔽辜耳!” 崇祯歎息說:“不意君臣雍隔,一至于此!” “此系我朝累世積弊,如今說也晚了!” 崇祯此刻心情隻求活命,不願就這個問題談下去。
因為李邦華提到由海道南逃的話,忽然使他産生一線幻想,低聲問道: “先生,馮元彪建議朕從海道南幸,你以為此計如何?” “此計定能成功。
” “怎麼說定能成功?” “在元朝時候,江南漕運,自揚州沿運河北上,至淮安府順淮河往東,二百多裡即到海邊,然後漕運由海路北上,從直沽入海河、到大津,接通惠河①,到達通州之張家灣。
自淮安府至張家灣,海程共三千三百九十裡。
我朝洪武至永樂初年,運河未通,漕運均由海運,所以先後有海運立功者受封為鎮海侯,航海侯,舳舻侯。
永樂十年以後,開通了會通河②,南北運河貫通,漕運才改以運河為主,然海運并未全廢。
崇祯十二年,崇明人沈廷揚為内閣中書,複陳海運之便,且輯《海運書》五卷進呈……” ①通惠河--元代郭守敬主持開挖的一段運河,由通州注入白河,至天津彙入海河。
②會通河--從山東監清至東平之間的數百裡運河,為明朝永樂年間所開。
崇祯似乎記起來有這麼一件事,微微點頭,聽李邦華再說下去。
李邦華接着說道:“當時陛下命廷揚造海船試試。
廷揚造了兩艘海船,載米數百萬,于十三年六月朔日由淮安出發,望日抵天津,途中停留五日等候順風,共用了十天,在海上揚帆,飛駛三千餘裡。
陛下聞之甚喜,加廷揚戶部郎中。
陛下本來可以率六宮前往南京,津撫馮元彪已備好二百艘海船,足敷禦駕南巡之用。
淮安為江北重鎮,駐有重兵。
聖上隻要到達淮安,何患逆賊猖獗!” 崇祯頓腳說:“如今後悔已遲,可恨!可恨!” 忽然,王承恩不管皇上正在同大臣談話,神色倉皇地掀簾進來,跪到皇上面前,奏道; “皇爺!奴婢有緊急軍情奏聞!” 崇祯的臉色突然煞白,一陣心跳,問道:“何事?何事?……快說!” 李邦華趕快起身,伏地叩頭,說道:“老臣叩辭出宮,在文丞相詞等候消息,為君盡節。
” 崇祯目送李邦華出了暖閣,跟着從禦座上突然站起,渾身打顫,又向王承恩驚慌問道: “快說!是不是城上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