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頭賣給别人,一顆人頭七錢銀子。
這事情也千真萬确。
另外,不久前曾有官軍半夜缒下城去“摸營”,有的人一出去就投了義軍,不再回來;有的去附近的村中将百姓殺死,把頭提回來,先向周王府報功領賞,然後重價賣給别人吃。
因恐被人們認出面孔,故意在被殺者的臉上和頭上亂砍幾刀,詭稱是格鬥被殺。
然而後來到底露了馬腳,不僅有人認出來是郊外的親戚和相識,不敢聲張,還有人看見有的死人頭不長胡子,耳垂上帶有窟眼,顯然是用婦女的頭混充“流賊”首級。
現在官府已經明白實情,禁止兵丁們半夜再缒城“摸營”。
當張成仁想到自己正一個人走在空洞洞的胡同裡,而腰間又帶有銀子,手上又提着一大包草藥時,心中充滿疑慮和恐怖,努力加快腳步,希望盡快地趕到家中。
由于饑餓,身上沒有一把氣力,他走了一陣就渾身出汗,不斷喘氣,心頭慌跳不止。
忽然他聽見背後有腳步聲,回頭一看,是兩個人緊緊地尾随着他。
這兩個人的眼窩深陷,目光陰冷,十分可怕。
他們顯然比他強壯,腳步很快,越走高他越近。
他恐慌至極,幾乎渾身都癱軟了,想着今天必定會死在這兩個人的手裡,銀子和藥材都要被奪去,自己會被他們剁開,煮了吃掉,同時想着老母、妻子兒女和妹妹也将餓死。
他想要大喊“救命!”,可是在這冷僻的胡同裡有誰能夠聽見呢?縱然聽見,又有誰敢出來救他呢?正在危急萬分之際,忽然從右邊的一條胡同中走出兩個人,他一看,原來一個是王鐵口,一個是他的堂兄弟德耀。
王鐵口手中提着寶劍,德耀手中提着大刀,另外一隻手中抓着一包東西。
他們沒想到會在這個地方遇見張成仁,隻見他面色驚惶,氣喘籲籲,德耀趕快上前喊道: “哥!哥!” 張成仁明白自己得救了,在心中暗慶更生;趕快撲到德耀和王鐵口面前,回頭看時,那追趕他的兩個人已經停住了腳步,遲疑片刻,回頭走了。
王鐵口帶着抱怨的口氣說道:“成仁,你太不小心了。
你一個人跑出來做什麼?” 張成仁說:“我到民表大伯家去了。
我不能看着一家老少都餓死,去請民表大伯周濟周濟。
” 德耀問:“大伯可周濟咱了?” 張成仁噙着感激的淚花說:“大伯到底跟别人不同!他給了我一點銀子,又給了這一包草藥!要是不死,我一輩子不會忘下他老人家的眷顧!” 王鐵口說:“不管怎麼,以後一個人不要出來。
你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出來之後,說不定遇到歹人,性命難保。
尤其是黃昏時候,你千萬不要離家。
” 成仁點頭說:“我實在是太大意了!剛才背後那兩個人就是在追我,要是你們晚來一步,我就完了。
你們兩個怎麼會走到一起的?” 鐵口說:“我現在也在宋門一帶,跟德耀常能見面。
今日德耀說一定要回家來看一看,我就跟他約好了一起回來。
他是年輕小夥子,我也懂得一些武藝。
我們兩個在一起,沒有人敢來害我們。
可是成仁呀,你是書生,又不會武藝,餓得皮包骨頭,沒有一把勁兒,可不要再随便一個人離開家!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眼下開封的事情就像地獄一般,你坐在家中哪能全部知道!” 張成仁一面聽着,一面把他們兩個打量一眼。
看見德耀身上縫着一個布條,上寫“義勇”二字;王鐵口穿的是官軍的号衣,打扮得像軍官模樣。
成仁不覺後悔起來:當日别人曾讓他到義勇大社去當個文書,他卻不願離開家,如果當時去了,如今也穿上号衣,或者在身上縫一個布條,自然會安全多了。
他尤其羨慕王鐵口。
過去他們兩家相處雖很和睦,王鐵口也替他辦過一些事情,可是他心中對鐵口總有些輕視,認為他是一個江湖上的人,走的不是正道,而他張成仁卻是聖賢門徒,簧門秀才,走的科舉“正途”①,日後就是舉人、進士,光前裕後。
誰知王鐵口因為久混江湖,熟人很多,加上稍通文墨,略懂武藝,如今在陳永福軍中受到重視,比他這個“百無一用”的書生強得多了。
就在片刻之間,許多事情一股腦兒湧上心頭。
他默默無言,夾在王鐵口和德耀中間往家走去。
①正途--明代因重視科舉,由科舉出身做官,稱為正途。
轉過了孫鐵匠那個鐵匠鋪,他和德耀、鐵口不約而同地投了一眼,隻見鋪闆門用銅鎖鎖着,裡頭早已空無一人。
他們又往前走了不遠,聽見一片大人小孩的哭聲從胡同中傳出。
小孩的哭叫更其慘不忍聞。
他們都十分驚恐,那哭叫聲分明是從自家院中傳出的,也有些哭叫聲是從左右鄰舍中傳出的,中間還夾着婦女和老人的哀告聲。
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他們又往前走幾步。
看見自家的大門和左鄰右舍的大門一律洞開,與往日情景完全不同,好像有軍隊在裡邊出出進進,同時也聽到了兵丁的威逼聲和吆喝聲。
他們越發驚恐了,趕快向自家的大門走去。
張成仁一面走一面心跳得厲害,腿又發軟,暗暗地呼叫: “天哪!天哪!” 近來開封城中,常常發生搶劫案子。
夜間常有兵了和義勇突然到百姓家中把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和銀錢搶走,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特别可怕的是開封城中已經有不少地方在夜間被兵丁沖進院子,把人拉走、殺掉,分吃人肉。
盡管在這一帶還沒有發生過這種事,但因為到處傳說,令人害怕,所以有些男人較少的人家這時便搬到一起住,或者把幾家院子打通,互相幫助,一家有事,大家吆喊。
近來張成仁家的院也有了很大變化:原來霍婆子住的兩間東屋,有一間已經拆毀,和東鄰接通了;西邊有一段小的院牆也拆了一個豁口,可以和西鄰随便來往。
張成仁等一進前院就看見有許多兵丁正在東邊鄰院到處搜糧。
還有幾個兵了把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拉在院中,扭住兩隻胳膊,另外一個兵拿着一把納底子的長針往小孩的皮肉裡面刺,已經刺進幾根。
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跪在旁邊哭着求饒。
但兵士們毫不心軟,根本不聽。
那個拿針的兵丁嚷着: “你們說不說?糧食到底藏在哪裡?你們不說,我就再刺一根。
” 于是一根鋼針又刺進小孩的皮肉裡。
小孩放聲哭叫,慘不忍聞。
大人們拼命磕頭,為孩子哀求饒命。
王鐵口等瞥了一眼,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無暇多管,就直往二門裡邊走去,聽見上房裡頭也在哭,也在叫,也在哀求。
張成仁和德耀臉上已經沒有一點血色了。
王鐵口明白這時候不能對兵丁們有一點觸犯,否則馬上就會被殺。
所以他偷偷地把手中的寶劍插進鞘中,又小聲叫德耀也把刀插人鞘中,然後厮跟着走進上房。
兵丁們正在上房中逼問藏糧的地方,威脅着要用大針刺進招弟和小寶的皮肉中去。
奶奶已經瘦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這時把小寶摟在懷中,跪在地下,不住磕頭。
香蘭摟着招弟,也跪在地下。
婆媳倆一面哭,一面哀告饒命。
德秀也撲在小寶身上,用自己的身體遮住小寶。
幾個兵了翻箱倒櫃,把東西扔得亂七八糟;另有一個小軍官、兩個兵丁站在奶奶和香蘭面前,要把小寶和招弟從她們的懷中拉出來。
奶奶拼命地不放小寶,哭得極慘。
正在這時,王鐵口已經走到他們面前。
那軍官一看王鐵口也是一身軍官裝束。
就暫時停下來。
王鐵口馬上拱手施禮,賠笑說道: “老兄,辛苦了。
” 小軍官看着王鐵口,覺得有些面熟。
王鐵口一把拉住他,笑道: “怎麼,你忘了我麼?” 軍官說:“我好像同老爺有點面熟
這事情也千真萬确。
另外,不久前曾有官軍半夜缒下城去“摸營”,有的人一出去就投了義軍,不再回來;有的去附近的村中将百姓殺死,把頭提回來,先向周王府報功領賞,然後重價賣給别人吃。
因恐被人們認出面孔,故意在被殺者的臉上和頭上亂砍幾刀,詭稱是格鬥被殺。
然而後來到底露了馬腳,不僅有人認出來是郊外的親戚和相識,不敢聲張,還有人看見有的死人頭不長胡子,耳垂上帶有窟眼,顯然是用婦女的頭混充“流賊”首級。
現在官府已經明白實情,禁止兵丁們半夜再缒城“摸營”。
當張成仁想到自己正一個人走在空洞洞的胡同裡,而腰間又帶有銀子,手上又提着一大包草藥時,心中充滿疑慮和恐怖,努力加快腳步,希望盡快地趕到家中。
由于饑餓,身上沒有一把氣力,他走了一陣就渾身出汗,不斷喘氣,心頭慌跳不止。
忽然他聽見背後有腳步聲,回頭一看,是兩個人緊緊地尾随着他。
這兩個人的眼窩深陷,目光陰冷,十分可怕。
他們顯然比他強壯,腳步很快,越走高他越近。
他恐慌至極,幾乎渾身都癱軟了,想着今天必定會死在這兩個人的手裡,銀子和藥材都要被奪去,自己會被他們剁開,煮了吃掉,同時想着老母、妻子兒女和妹妹也将餓死。
他想要大喊“救命!”,可是在這冷僻的胡同裡有誰能夠聽見呢?縱然聽見,又有誰敢出來救他呢?正在危急萬分之際,忽然從右邊的一條胡同中走出兩個人,他一看,原來一個是王鐵口,一個是他的堂兄弟德耀。
王鐵口手中提着寶劍,德耀手中提着大刀,另外一隻手中抓着一包東西。
他們沒想到會在這個地方遇見張成仁,隻見他面色驚惶,氣喘籲籲,德耀趕快上前喊道: “哥!哥!” 張成仁明白自己得救了,在心中暗慶更生;趕快撲到德耀和王鐵口面前,回頭看時,那追趕他的兩個人已經停住了腳步,遲疑片刻,回頭走了。
王鐵口帶着抱怨的口氣說道:“成仁,你太不小心了。
你一個人跑出來做什麼?” 張成仁說:“我到民表大伯家去了。
我不能看着一家老少都餓死,去請民表大伯周濟周濟。
” 德耀問:“大伯可周濟咱了?” 張成仁噙着感激的淚花說:“大伯到底跟别人不同!他給了我一點銀子,又給了這一包草藥!要是不死,我一輩子不會忘下他老人家的眷顧!” 王鐵口說:“不管怎麼,以後一個人不要出來。
你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出來之後,說不定遇到歹人,性命難保。
尤其是黃昏時候,你千萬不要離家。
” 成仁點頭說:“我實在是太大意了!剛才背後那兩個人就是在追我,要是你們晚來一步,我就完了。
你們兩個怎麼會走到一起的?” 鐵口說:“我現在也在宋門一帶,跟德耀常能見面。
今日德耀說一定要回家來看一看,我就跟他約好了一起回來。
他是年輕小夥子,我也懂得一些武藝。
我們兩個在一起,沒有人敢來害我們。
可是成仁呀,你是書生,又不會武藝,餓得皮包骨頭,沒有一把勁兒,可不要再随便一個人離開家!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眼下開封的事情就像地獄一般,你坐在家中哪能全部知道!” 張成仁一面聽着,一面把他們兩個打量一眼。
看見德耀身上縫着一個布條,上寫“義勇”二字;王鐵口穿的是官軍的号衣,打扮得像軍官模樣。
成仁不覺後悔起來:當日别人曾讓他到義勇大社去當個文書,他卻不願離開家,如果當時去了,如今也穿上号衣,或者在身上縫一個布條,自然會安全多了。
他尤其羨慕王鐵口。
過去他們兩家相處雖很和睦,王鐵口也替他辦過一些事情,可是他心中對鐵口總有些輕視,認為他是一個江湖上的人,走的不是正道,而他張成仁卻是聖賢門徒,簧門秀才,走的科舉“正途”①,日後就是舉人、進士,光前裕後。
誰知王鐵口因為久混江湖,熟人很多,加上稍通文墨,略懂武藝,如今在陳永福軍中受到重視,比他這個“百無一用”的書生強得多了。
就在片刻之間,許多事情一股腦兒湧上心頭。
他默默無言,夾在王鐵口和德耀中間往家走去。
①正途--明代因重視科舉,由科舉出身做官,稱為正途。
轉過了孫鐵匠那個鐵匠鋪,他和德耀、鐵口不約而同地投了一眼,隻見鋪闆門用銅鎖鎖着,裡頭早已空無一人。
他們又往前走了不遠,聽見一片大人小孩的哭聲從胡同中傳出。
小孩的哭叫更其慘不忍聞。
他們都十分驚恐,那哭叫聲分明是從自家院中傳出的,也有些哭叫聲是從左右鄰舍中傳出的,中間還夾着婦女和老人的哀告聲。
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他們又往前走幾步。
看見自家的大門和左鄰右舍的大門一律洞開,與往日情景完全不同,好像有軍隊在裡邊出出進進,同時也聽到了兵丁的威逼聲和吆喝聲。
他們越發驚恐了,趕快向自家的大門走去。
張成仁一面走一面心跳得厲害,腿又發軟,暗暗地呼叫: “天哪!天哪!” 近來開封城中,常常發生搶劫案子。
夜間常有兵了和義勇突然到百姓家中把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和銀錢搶走,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特别可怕的是開封城中已經有不少地方在夜間被兵丁沖進院子,把人拉走、殺掉,分吃人肉。
盡管在這一帶還沒有發生過這種事,但因為到處傳說,令人害怕,所以有些男人較少的人家這時便搬到一起住,或者把幾家院子打通,互相幫助,一家有事,大家吆喊。
近來張成仁家的院也有了很大變化:原來霍婆子住的兩間東屋,有一間已經拆毀,和東鄰接通了;西邊有一段小的院牆也拆了一個豁口,可以和西鄰随便來往。
張成仁等一進前院就看見有許多兵丁正在東邊鄰院到處搜糧。
還有幾個兵了把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拉在院中,扭住兩隻胳膊,另外一個兵拿着一把納底子的長針往小孩的皮肉裡面刺,已經刺進幾根。
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跪在旁邊哭着求饒。
但兵士們毫不心軟,根本不聽。
那個拿針的兵丁嚷着: “你們說不說?糧食到底藏在哪裡?你們不說,我就再刺一根。
” 于是一根鋼針又刺進小孩的皮肉裡。
小孩放聲哭叫,慘不忍聞。
大人們拼命磕頭,為孩子哀求饒命。
王鐵口等瞥了一眼,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無暇多管,就直往二門裡邊走去,聽見上房裡頭也在哭,也在叫,也在哀求。
張成仁和德耀臉上已經沒有一點血色了。
王鐵口明白這時候不能對兵丁們有一點觸犯,否則馬上就會被殺。
所以他偷偷地把手中的寶劍插進鞘中,又小聲叫德耀也把刀插人鞘中,然後厮跟着走進上房。
兵丁們正在上房中逼問藏糧的地方,威脅着要用大針刺進招弟和小寶的皮肉中去。
奶奶已經瘦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這時把小寶摟在懷中,跪在地下,不住磕頭。
香蘭摟着招弟,也跪在地下。
婆媳倆一面哭,一面哀告饒命。
德秀也撲在小寶身上,用自己的身體遮住小寶。
幾個兵了翻箱倒櫃,把東西扔得亂七八糟;另有一個小軍官、兩個兵丁站在奶奶和香蘭面前,要把小寶和招弟從她們的懷中拉出來。
奶奶拼命地不放小寶,哭得極慘。
正在這時,王鐵口已經走到他們面前。
那軍官一看王鐵口也是一身軍官裝束。
就暫時停下來。
王鐵口馬上拱手施禮,賠笑說道: “老兄,辛苦了。
” 小軍官看着王鐵口,覺得有些面熟。
王鐵口一把拉住他,笑道: “怎麼,你忘了我麼?” 軍官說:“我好像同老爺有點面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