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關燈
麼多的救兵了。

    ” 獻策說:“請大元帥趕快回去休息,不可疲勞過度。

    ” 李自成帶着親兵上馬,同獻策拱手而别。

     李自成剛離開水坡集一刻多鐘,李岩從另一條路上來找闖王。

    他因為在尉氏境内追殺左兵,收容降、俘、搜羅官軍遺棄的騾、馬、甲、仗和各種軍資,所以天明後才從戰場返回到朱仙鎮附近駐地。

    他有重要話急欲面見闖王,回到駐地後随便吃點東西,喝幾口水,不顧兩日來的瞌睡和疲勞,策馬馳進朱仙鎮;聽說闖王和軍師來水坡集,他立即策馬趕來。

     宋獻策看見李岩匆匆趕來,一則詫異,一則高興:詫異的是不知李岩有什麼緊急事來找闖王;高興的是李岩這次奉命去号召百姓,阻擊左良玉潰逃之路,立了一功,使闖王十分滿意。

    他等李岩下馬之後,互相拱手施禮,随即攜着李岩的手問道: “林泉,大元帥已經傳谕:各處殺敵情況,他全已知曉。

    諸将回來之後,趕快休息,不必急着見他。

    你為何不留在你的營中休息?” 李岩說:“獻策,你以為朱仙鎮這一戰就應該到此為止麼?” 獻策說:“我軍全勝……難道不是?” 李岩見獻策露出驚駭神情,趕快微微一笑,說道:“我特意來見大元帥,敬獻一得之愚。

    帥座何在?” “大元帥連日很少睡眠,指揮大軍,奔馳戰場,十分疲勞。

    我勸他回老營休息去了。

    林泉兄有何緊急建言?” 李岩向周圍掃了一眼。

    獻策會意,屏退左右,拉李岩進人帳中。

    他們悄聲密談一陣,随後聲音稍大,站在數丈外一位軍師的親随隻聽見軍師說道: “仁兄處此全軍勝利,歡欣若狂之時,能夠高瞻遠矚,為大元帥籌思良策,弟實在佩服之至。

    倘若大元帥采納此計,即可立于不敗之地,收拾天下不難矣。

    兄在大元帥前作此建議時,弟一定從旁說話,勸其采納。

    但以目前情勢看,大元帥是否采納,還在兩個字上。

    ” 李岩的聲音說:“此是天賜良機,稍縱即逝。

    大元帥英明過人,隻要軍師同我一起說話,想來有采納刍荛之望。

    ” 以後的話聽不分明,似乎宋獻策叮囑李岩在向闖王進言時見機行事,适可而止,不要勉強。

    随後宋獻策送李岩出來上馬,拱手相别,望着他揚鞭而去。

     李岩聽了軍師的話,暫不去見闖王,讓闖王好生休息。

    他自己也十分疲乏和瞌睡,也同樣需要休息。

    但是他暗中擔心:這大好機會,一錯過就悔之無及! 在回馳駐地的路上,他重新在心中咀嚼着宋獻策勸告他“不要勉強”的話,心中涼了半截。

    他初到伏牛山得勝寨的時候,隻覺得闖王豁達大度,虛懷若谷,常同他謀劃大事,毫無隔閡。

    但是近一年來,随着闖王的人馬強盛,聲望-赫,對待他漸漸地不似往日那樣推心置腹,無話不談。

    他也看見,宋獻策以軍師之尊,有時有所建議也隻能見機行事,适可而止。

    這種情形,一半由于闖王地位崇高,非複往日困難挫折處境,一半由于闖王軍中的大小将領十之八九是陝西人,且系久共患難的舊人,對河南人有形無形中有畛域之分,以客人相看,所以連宋獻策在闖王同他議論陝西将領時,也盡量不置可否或不深言是非。

    想着這些情況,李岩對他将向闖王面陳的極關重要的建議,不免猶豫。

     片刻過後,他轉念李闖王對于指揮作戰,确實是古今少有的大軍統帥,類似唐太宗。

    三天前,闖王召集重要将領和牛、宋等幕僚密商殲敵之計,大家都認為左良玉一旦逃走,可能從杞縣、太康,直奔陳州,觀望形勢。

    如果追得急,使他不能在陳州立腳,他将向汝甯、信陽逃去。

    一年來他在信陽一帶駐軍較久,地理很熟,可以憑險據守,而那一帶得到糧食也較容易。

    也有人認為左良玉逃跑時可能走通許、扶溝大道,直奔郾城,扼沙河據守,如同今年二月間的情形一樣。

    如他被逼過緊,在郾城立腳不住,将從西平、遂平、确山一路退回信陽。

    當時連宋獻策也想着左良玉會往國城和信陽逃走。

    當大家紛紛議論時候,闖王隻是靜聽,一言不發。

    臨到決斷時候,他力排衆議,斷定左良玉必将從許昌、葉縣、南陽奔往襄陽,應該在尉氏到許昌之間伏兵截殺。

    許多将領認為從朱仙鎮奔往襄陽,路途最遠,沿路旱災嚴重,久經兵燙,城鄉殘破,人煙稀少,糧食十分困難,擔心左良玉不會從這條路逃走。

    闖王将道理說出之後,他和宋獻策十分吃驚,深佩闖王的智慮過人。

    可是還有一些将領,包括号稱足智多謀的曹操在内,還有些半信半疑。

    事後證明,闖王真是料敵如神,左良玉果然在尉氏境内全軍覆沒,僥幸保留住一條性命逃往襄陽。

    從這些方面去想,李岩相信李闖王必會采納他的建議。

    于是他不再心中猶豫,帶着興奮的情緒對自己說: “不用怕,要當面向闖王建議。

    這,這确實是經營中原的一條上策,不應遲誤,坐失良機!” 李自成從水坡集出來,馳回朱仙鎮西北十五裡處的老營,走進大帳,不吃東西,匆匆脫去衣服,倒頭便睡。

    一則因為十分困倦二則因為大戰勝利,心上猛然輕松,所以睡得十分香甜,不時扯起一陣鼾聲。

    吳汝義也躺在旁邊的帳中睡了。

    雙喜因提前回來,已經睡過一陣,如今坐在前邊的軍帳中侍候,仍在經常打盹。

    周圍戒備很嚴,不許喧嘩,不許閑人走近大元帥的帳篷。

    有些将領因事來見大元帥禀報和請示,不等他們走近大帳便被士兵擋住,告訴他們大元帥正在休息,不要驚駕。

    也有人有比較緊急的要事,就由傳事的頭目禀知雙喜,由雙喜接見。

     黃昏時候,李自成一乍醒來,看見帳篷門外已經暗了。

    他伸個懶腰,打個哈欠,仍很疲倦,不想起來。

    又鬧起眼睛,打算再睡一陣。

    忽然從附近傳來戰馬嘶嗚,他聽一聽,霍地坐起,跳下行床。

    雙喜來到他的面前,恭敬地說: “爸,你太辛苦了,飯尚未熟,不妨再睡一陣。

    ” 自成用鼻孔哼了一下,說:“如今是我們卧薪嘗膽的時候,哪能多睡……” 他洗了臉,向雙喜問道:“軍師回來了麼?” 雙喜回答:“軍師回來了,李公子也來了,都在軍師的帳中等候。

    軍師說:林泉同他有重要事來見父帥。

    ” “有重要事?……好,你快請他們來吧。

    ” 片刻工夫,李岩随着宋獻策進來了。

    施禮坐下之後,宋獻策說道: “林泉有一重要建議,上午未見到大元帥,在水坡集跟我說了。

    我認為此計似乎可行,請大元帥斟酌。

    ” 闖王向李岩問道:“是什麼高明主意?” 李岩欠身說道:“三四天前,大元帥斷定左良玉必向襄陽逃竄,果然料敵如神。

    大元帥認為,左良玉必不肯與丁啟睿、楊文嶽往一個地方逃,斷不會逃往豫南,一則他不願受了啟睿、楊文嶽的拖累,二則他不願局促于信陽和演川一帶,不能處于舉足輕重之地。

    襄陽扼南北咽喉①,襟帶江漢,自古為兵家所必争之地。

    據襄陽即可以争奪中原,拱衛皇陵②,屏藩武昌。

    大元帥又說,左良玉如能固守襄陽,就可以東連德安③,南跨荊州,自成鼎足之勢,不但使我軍不能長驅南下,而且在此天下洶洶,明朝土崩瓦解之時,他可以虎踞上遊④,割據自雄,步唐朝藩鎮後塵。

    大元帥英明洞鑒,看透了左良玉的肺腑,故能大獲全勝。

    ” ①咽喉--古代大别山隻有羊腸小道,所以襄陽扼南北交通咽喉。

     ②皇陵--明嘉靖皇帝的父、祖墳墓,都在鐘祥。

     ③德安--宋、元、明、清設德安府,府治在今湖北安陸。

     ④上遊--按古代軍事地理眼光,對南京和江南而言,荊襄一帶處在長江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