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另外兩座較大的炮台。
他因為自己看透了敵人的詭計,不自覺地從嘴角流露出一絲冷笑。
随即,他又用威嚴的目光追視衆将,等待他們說話。
一個職位最高的将領見别人都在望他,他習慣地輕輕清一下喉嚨,回答說: “請大帥下令!職将等追随大帥多年,大帥要我們怎麼打,我們就怎麼打。
抛頭顱,灑熱血,全憑大帥一句話。
”他看大帥并未點頭,又接着說了一句:“或奪取上遊水源,或直趨開封城下,請大帥斟酌,但不可遲疑不決,誤了大事。
” 左良玉聽了這些話,全無特别表情,于是轉向一位素有智囊之稱的幕僚,輕輕問道: “局勢如此不利,你是智多星,有何善策?” 這個幕僚本來想勸他退兵,但是不敢說出,怕的是一旦退兵會引起全軍崩潰,日後追究責任,他就吃不消了。
略一思忖,故意說道: “依卑職看,拼力北進,打到開封城下,也是一個辦法,大帥以為如何?” 左良玉冷冷一笑,搖頭說:“已經晚了。
” 于是帳中又一陣沉默。
左良玉知道大家拿不出好主意;目前時間緊迫,也不允許在這裡商量太久。
他嚴肅地望望大家,說: “目前想去開封,為時已晚;要進攻李自成大營,奪取上遊水源,斷難成功。
惟一上策是離開這裡,立刻離開,不能等到天明。
” 全體都吃了一驚,所有的目光又一次都集中注視在左良玉的臉上。
他帶着焦急和憤怒的眼神,繼續說道: “剛才我看見賊營又在修築兩座炮台,連白天修築的一共有三座大炮台。
等黎明修成後,必然會向我營一齊開炮,敵人的三十萬人馬看來也會同時向我們進攻。
到那時,丁營、楊營會先我們而逃。
他們一逃,我們三面作戰,也許是四面被圍,再想退走就來不及了。
如今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離開這裡,先走為上。
” 有人問道:“我們現在一走,丁營、楊營還有虎營,這三營怎麼辦?” 左良玉冷冷地說:“那就得聽天由命了。
如今保我們左營十二萬将士的性命要緊,顧不了那麼多了。
” 又一幕僚問道:“倘若丁督師、楊總督、虎鎮的人馬一旦覆沒,朝廷豈能不問?” 左良玉向他狠狠地瞪了一眼,說:“朝廷事我早看穿了。
今日隻說今日,保我們将士要緊。
日後事何用今日擔憂!” 那個幕僚吓得不敢再說話。
左良玉又說道:“我們先往許昌撤退,到許昌立定了腳跟,再作計較。
” 有些人明曉得許昌不是立足之地,但也不敢多問。
其實左良玉話雖然這麼說,他的目的也不是駐軍許昌,而是要從許昌直奔襄陽。
他認為河南已經完了,在中原決無他左良玉立足之地,隻是他不願馬上把奔往襄陽的話說出來。
大家正等待他說出如何能夠全師而退,左良玉忽然提高聲音說: “諸将聽令!” 所有的人都一下緊張起來,恭敬地站直身子,注目望他。
隻聽左良玉非常清楚地把退兵的部署一條一條說了出來。
哪一個将領在前開路,哪一個将領在後護衛,哪一個将領居中策應,他都考慮得十分仔細,說得十分明白。
最後,他命令諸将出去後馬上整隊,等他的号令一下,立即出發。
負責在前開路的将領問道:“我們向西南去,要穿過了營、楊營的部分駐地……” 左良玉不耐煩地打斷了他:“事到如今,管不了那麼多!” 衆将肅然退出。
大約到三更時候,有幾個騎兵從左營中軍奔出,分向左軍各處。
沒有号角,也沒有人大聲呼叫,但見各部營寨的人馬都按照預定的部署開始向西南迅速開拔。
當他們經過了營、楊營的部分防地時,沖亂了這兩營的人馬。
丁啟睿和楊文嶽都派人來找左良玉詢問:“是何緣故,忽然撤走?”左良玉根本不見他們的人,隻命他的中軍簡單回答: “奉了皇上十萬火急密旨,要繞道去救開封。
” 來人又問:“救開封為何往西南退走?” “此系機密,不便奉告。
” 左營人馬就這樣直奔西南而去,順路還奪取了丁營、楊營的一些騾馬。
丁、楊兩營的将士事出意外,趕緊出來攔阻,同左兵互相殺戮,各有死傷。
但左營的将士不敢停留,一面砍殺,一面放箭,一面急忙趕路。
丁啟睿在帳中急得頓足歎氣,不知所措。
他早就害怕左良玉來這麼一手,今天果然如此。
他隻得去找楊文嶽商議,可是馬上有人報告他,楊營也匆匆撤走了。
原來,楊文嶽曾有項城火燒店的經驗,那一次他幾乎未能逃脫,全虧将士們把他強擁上馬,撇下了傅宗龍,才保住一條老命。
現在一見左良玉逃走,他不管督師丁啟睿生死如何,馬上将自己的部隊集合起來向南方奔逃。
丁啟睿知道楊文嶽已經扔下他逃走,趕快在他的親兵親将的保護下向東南狂奔。
由于逃得太急,連皇帝賜他的尚方寶劍也丢掉了。
在逃走的路上又丢掉了督師大印和皇帝敕書①。
①敕書--在任命他為督師時皇帝下的一道敕書,等于任命書。
總兵虎大威原歸楊文嶽指揮,本想保護楊文嶽一起逃走,沒想到楊文嶽沒有給他打招呼就先逃走了,接着聽說了啟睿也逃走了。
他知道大勢已去,便率着自己的人馬也向東南方向逃走。
官軍整個崩潰了。
十七萬人馬分為幾支:大支是左良玉的部隊,另外是楊文嶽一支、丁啟睿一支、虎大威一支。
在逃跑的過程中,每一支又分為若幹股,互相争道奪路。
将士們恨不得自己比别人多生兩條腿,或能長出一對翅膀。
惟一不同的是左良玉的人馬。
雖然也是逃離戰場,但是一路上部伍不亂,哪一個将領在前,哪一個在後,哪一個在左,哪一個在右,基本上都能按照他的命令行動。
他的帥旗已經卷了起來,由掌旗官手下的兵士扛着,緊緊跟在他的後面。
他自己雖然換上了小兵的衣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作為全軍主腦,一切情況都有人随時向他禀報,他也随時發出必要的命令。
士兵不曉得他在什麼地方,可是他的親兵親将,特别是中軍營的将士,都曉得他的所在。
這些情況确實表現出左良玉不惟經驗豐富,而且确有大将之才。
不僅如此,對于如何應付義軍的追擊,如何迎擊義軍的攔腰截殺,他胸中也全有準備。
他雖然騎兵不多,不足一萬,但都是在打張獻忠時經過惡戰鍛煉,比較精銳。
他命令騎兵一部分在後掩護,一部分分在兩翼。
還派了許多遊騎在三四裡外巡視,如發現敵人,一燃火光,全營馬上可以占據地形,等待迎戰。
另有二萬步、騎精兵作為中軍營,随着他的最精銳的帥标營三千人馬,一同前進,倘若某處出現危急,随時可以策應。
太陽慢慢地上了樹梢,左軍經過緊張的奔跑,已經走出五十裡以外。
騎兵還不怎麼樣,步兵已經顯
他因為自己看透了敵人的詭計,不自覺地從嘴角流露出一絲冷笑。
随即,他又用威嚴的目光追視衆将,等待他們說話。
一個職位最高的将領見别人都在望他,他習慣地輕輕清一下喉嚨,回答說: “請大帥下令!職将等追随大帥多年,大帥要我們怎麼打,我們就怎麼打。
抛頭顱,灑熱血,全憑大帥一句話。
”他看大帥并未點頭,又接着說了一句:“或奪取上遊水源,或直趨開封城下,請大帥斟酌,但不可遲疑不決,誤了大事。
” 左良玉聽了這些話,全無特别表情,于是轉向一位素有智囊之稱的幕僚,輕輕問道: “局勢如此不利,你是智多星,有何善策?” 這個幕僚本來想勸他退兵,但是不敢說出,怕的是一旦退兵會引起全軍崩潰,日後追究責任,他就吃不消了。
略一思忖,故意說道: “依卑職看,拼力北進,打到開封城下,也是一個辦法,大帥以為如何?” 左良玉冷冷一笑,搖頭說:“已經晚了。
” 于是帳中又一陣沉默。
左良玉知道大家拿不出好主意;目前時間緊迫,也不允許在這裡商量太久。
他嚴肅地望望大家,說: “目前想去開封,為時已晚;要進攻李自成大營,奪取上遊水源,斷難成功。
惟一上策是離開這裡,立刻離開,不能等到天明。
” 全體都吃了一驚,所有的目光又一次都集中注視在左良玉的臉上。
他帶着焦急和憤怒的眼神,繼續說道: “剛才我看見賊營又在修築兩座炮台,連白天修築的一共有三座大炮台。
等黎明修成後,必然會向我營一齊開炮,敵人的三十萬人馬看來也會同時向我們進攻。
到那時,丁營、楊營會先我們而逃。
他們一逃,我們三面作戰,也許是四面被圍,再想退走就來不及了。
如今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離開這裡,先走為上。
” 有人問道:“我們現在一走,丁營、楊營還有虎營,這三營怎麼辦?” 左良玉冷冷地說:“那就得聽天由命了。
如今保我們左營十二萬将士的性命要緊,顧不了那麼多了。
” 又一幕僚問道:“倘若丁督師、楊總督、虎鎮的人馬一旦覆沒,朝廷豈能不問?” 左良玉向他狠狠地瞪了一眼,說:“朝廷事我早看穿了。
今日隻說今日,保我們将士要緊。
日後事何用今日擔憂!” 那個幕僚吓得不敢再說話。
左良玉又說道:“我們先往許昌撤退,到許昌立定了腳跟,再作計較。
” 有些人明曉得許昌不是立足之地,但也不敢多問。
其實左良玉話雖然這麼說,他的目的也不是駐軍許昌,而是要從許昌直奔襄陽。
他認為河南已經完了,在中原決無他左良玉立足之地,隻是他不願馬上把奔往襄陽的話說出來。
大家正等待他說出如何能夠全師而退,左良玉忽然提高聲音說: “諸将聽令!” 所有的人都一下緊張起來,恭敬地站直身子,注目望他。
隻聽左良玉非常清楚地把退兵的部署一條一條說了出來。
哪一個将領在前開路,哪一個将領在後護衛,哪一個将領居中策應,他都考慮得十分仔細,說得十分明白。
最後,他命令諸将出去後馬上整隊,等他的号令一下,立即出發。
負責在前開路的将領問道:“我們向西南去,要穿過了營、楊營的部分駐地……” 左良玉不耐煩地打斷了他:“事到如今,管不了那麼多!” 衆将肅然退出。
大約到三更時候,有幾個騎兵從左營中軍奔出,分向左軍各處。
沒有号角,也沒有人大聲呼叫,但見各部營寨的人馬都按照預定的部署開始向西南迅速開拔。
當他們經過了營、楊營的部分防地時,沖亂了這兩營的人馬。
丁啟睿和楊文嶽都派人來找左良玉詢問:“是何緣故,忽然撤走?”左良玉根本不見他們的人,隻命他的中軍簡單回答: “奉了皇上十萬火急密旨,要繞道去救開封。
” 來人又問:“救開封為何往西南退走?” “此系機密,不便奉告。
” 左營人馬就這樣直奔西南而去,順路還奪取了丁營、楊營的一些騾馬。
丁、楊兩營的将士事出意外,趕緊出來攔阻,同左兵互相殺戮,各有死傷。
但左營的将士不敢停留,一面砍殺,一面放箭,一面急忙趕路。
丁啟睿在帳中急得頓足歎氣,不知所措。
他早就害怕左良玉來這麼一手,今天果然如此。
他隻得去找楊文嶽商議,可是馬上有人報告他,楊營也匆匆撤走了。
原來,楊文嶽曾有項城火燒店的經驗,那一次他幾乎未能逃脫,全虧将士們把他強擁上馬,撇下了傅宗龍,才保住一條老命。
現在一見左良玉逃走,他不管督師丁啟睿生死如何,馬上将自己的部隊集合起來向南方奔逃。
丁啟睿知道楊文嶽已經扔下他逃走,趕快在他的親兵親将的保護下向東南狂奔。
由于逃得太急,連皇帝賜他的尚方寶劍也丢掉了。
在逃走的路上又丢掉了督師大印和皇帝敕書①。
①敕書--在任命他為督師時皇帝下的一道敕書,等于任命書。
總兵虎大威原歸楊文嶽指揮,本想保護楊文嶽一起逃走,沒想到楊文嶽沒有給他打招呼就先逃走了,接着聽說了啟睿也逃走了。
他知道大勢已去,便率着自己的人馬也向東南方向逃走。
官軍整個崩潰了。
十七萬人馬分為幾支:大支是左良玉的部隊,另外是楊文嶽一支、丁啟睿一支、虎大威一支。
在逃跑的過程中,每一支又分為若幹股,互相争道奪路。
将士們恨不得自己比别人多生兩條腿,或能長出一對翅膀。
惟一不同的是左良玉的人馬。
雖然也是逃離戰場,但是一路上部伍不亂,哪一個将領在前,哪一個在後,哪一個在左,哪一個在右,基本上都能按照他的命令行動。
他的帥旗已經卷了起來,由掌旗官手下的兵士扛着,緊緊跟在他的後面。
他自己雖然換上了小兵的衣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作為全軍主腦,一切情況都有人随時向他禀報,他也随時發出必要的命令。
士兵不曉得他在什麼地方,可是他的親兵親将,特别是中軍營的将士,都曉得他的所在。
這些情況确實表現出左良玉不惟經驗豐富,而且确有大将之才。
不僅如此,對于如何應付義軍的追擊,如何迎擊義軍的攔腰截殺,他胸中也全有準備。
他雖然騎兵不多,不足一萬,但都是在打張獻忠時經過惡戰鍛煉,比較精銳。
他命令騎兵一部分在後掩護,一部分分在兩翼。
還派了許多遊騎在三四裡外巡視,如發現敵人,一燃火光,全營馬上可以占據地形,等待迎戰。
另有二萬步、騎精兵作為中軍營,随着他的最精銳的帥标營三千人馬,一同前進,倘若某處出現危急,随時可以策應。
太陽慢慢地上了樹梢,左軍經過緊張的奔跑,已經走出五十裡以外。
騎兵還不怎麼樣,步兵已經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