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二月二十一日午後不久,突然盛京八門擊鼓,聲震全城,距城十幾裡全都聽見。

    随即全城軍民人等,都知道松山城已于十九日黎明前攻破,俘獲了洪承疇等明朝的全部文武大員。

     皇太極在接到圍守松山的多羅肅郡王豪格、多羅郡王阿達禮、多羅貝勒多铎、羅洛宏等自軍中來的聯名奏報以後,立即将資送奏報的一個為首官員名叫安泰的叫進清甯宮問話,同時命人傳谕八門擂鼓,向全城報捷。

    他詳細詢問了夏承德的投降和破城經過,将送來的滿文奏報重看一遍,心中感到滿意。

    他原來擔心洪承疇會在混戰中被殺或在城破時自盡,現在知道不但洪承疇被活捉了,而且明朝的遼東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祖大樂,遊擊祖大名、祖大成,總兵白廣恩的兒子白良弼等,全被活捉。

    清兵入城後殺死明朝兵各道一員、副将十員、遊擊以下和把總以上官一百餘員,以及士兵三千零六十三名。

    這些官員和士兵都是在城破後進行巷戰,英勇不屈;後來巷戰失敗,潰散到各處任宅,繼續進行零星抵抗,堅不投降。

    有一部分人身帶重傷,被俘之後,仍然罵不絕口,直到被殺。

    另外有一千多城中百姓包括少年兒童因同明軍一起抵抗,也被殺死,但奏報中隻是輕描淡寫地提到一筆,另外提到俘獲了婦女幼稚一千二百四十九口。

    皇太極用朱筆抹去了滿文奏報中關于明朝軍民進行巷戰和堅不投降的情況,然後問道: “洪承疇捉獲之後,有意降麼?” 安泰回答說:“憨王!你不用想他投降,那是決不會的!奴才聽說他被捉到以後,把他拉到多羅肅郡王爺的面前,他很傲慢,是個硬漢,甯死不跪;也不答話,隻是亂罵。

    那個姓邱的巡撫、姓王的總兵、姓曹的總兵,也都跟他一樣,在王爺前毫不怕死,罵不絕口。

    這兩個總兵都是受了幾處重傷,倒在地上,才被捉到的。

    還聽說那個曹總兵原就有病,馬也無力,馬先倒下,他又步戰了多時才倒了下去。

    ” 皇太極揮手使跪在面前的安泰退出宮去,心裡說道:“幸而明朝的武将不都像王廷臣和曹變蛟一樣!” 關于如何處置洪承疇等人,在皇太極的心中一時不能作最後決定。

    倘若照他原來想法把洪承疇留下,那麼邱民仰和王廷臣、曹變蛟等人怎麼處置?他召見了範文程等幾位大臣,也沒有一緻主張,于是他暫且派人傳谕松山諸王;将俘獲之物酌量分賜将士,一應軍器即于松山城内收貯,洪承疇等人暫羁軍中候命。

     到了三月初四,皇太極得到圍攻杏山的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自軍中來的奏報,知道明朝派來的議和使者即将來到,杏山和錦州很快就會投降,他想着隻有留下洪承疇最為有用,便派人往谕駐在松山的多羅肅郡王豪格、多羅郡王阿達禮、多羅貝勒多擇等:将明總督洪承疇和祖大壽的堂兄弟祖大樂解至盛京;将明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和曹變蛟處死;将祖大壽的另外兩個堂兄弟祖大名、祖大成放回錦州,同他們的妻子完聚,并勸說祖大壽趕快投降。

    果然到了三月初十,祖大壽獻出錦州投降,杏山也跟着投降,隻有塔山一城不降,經過英勇苦戰失守,全城軍民包括婦女在内,幾乎全部戰死或被俘後遭到慘殺。

     三月十日,雖然錦州投降的奏報尚未來到盛京,但是皇太極知道錦州已經約定在初十投降,他谕令朝廷即作準備,擇定明日去堂子①行禮,感謝上天。

    十一日辰刻,陳設鹵簿②,鼓吹前導,皇太極率領禮親王代善③、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④、朝鮮世子、大君和文武諸臣,出了撫近門⑤,前往坐落在大東門内偏南的一座廟院。

    到了堂子的大門外邊,漢族大臣、朝鮮國的世子、大君和他們的陪臣以及滿族的一般文武官員都不能人内,隻有被皇帝許可的少數親貴和滿族大臣進去陪祭。

    這是保存滿族古老風俗和原始宗教最濃厚的一座廟宇,因為漢族和一般臣民不能進去一看,所以被認為是滿洲宗教生活中最為神秘的地方,連敬的什麼神也有各種猜測和傳說。

    其實,如今清朝皇帝率領少數滿族親貴們進去的地方隻有兩座建築,一座四方形的建築在北邊,名叫祭神殿,面向南,是皇帝祭堂子時休息的地方,并且存放着祭神的各種法物;另一座建築在南邊,面向北,圓形,名叫圜殿,就是所謂堂子。

    祭堂子就是在圜殿裡邊,而裡邊既不設泥塑偶像,也沒有清甯宮那些神像挂圖。

    圜殿的南院,正中間有一個豎立神杆的石座,其後又是石座六行,為皇子、王、貝勒等緻祭所用。

     ①堂子--滿族皇帝祭天的地方。

     ②鹵簿--皇帝的儀仗。

     ③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皇太極的哥哥。

     ④阿巴泰--努爾哈赤的第七子。

     ⑤撫近門--盛京内城東門之一,即南邊的東門。

     皇太極在祭神殿稍作停留,祭堂子的儀式開始了。

    滿洲和蒙古的海螺和畫角齊鳴,那些從漢族傳進來的樂器備而不用。

    皇太極在海螺和畫角聲中進人圜殿,由鳴贊官贊禮,面向南行三跪九叩頭禮,少數陪祭的滿族親貴大臣分左右兩行俯首跪在他的後邊。

    雖然使用鳴贊官贊禮和三跪九叩頭都是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但面向南祭神卻保持着長白山滿洲部落的特殊習俗,不但和漢族不同,也不同于一般女真族的習俗①。

    在他行之後,四個男薩瑪頭戴神帽,身穿神衣,腰間挂着一周黃銅腰鈴,一邊跳舞,一邊用滿洲語歌唱古老的祝詞,同時或彈三弦,或拍神闆,或舉刀指畫,刀背上響動着一串小鈴,十分熱鬧而節奏不亂。

     ①一般女真族的習俗--金朝是面向東祭神。

     拜過堂子,皇太極走出圜殿,為着他的武功恒赫,又一次獲得大捷,面向南拜黃龍大合。

    雖然皇家的旗合用黃色,繡着龍形圖案,是接受的漢族影響,但祭旗纛不用官員鳴贊,仍用薩瑪祝禱,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滿族舊俗。

     祭拜完畢,皇太極仍由儀仗和鼓吹前導,返回宮中。

    朝鮮國世子和大君在進入撫近門後,得到上谕,就返回他們的館所去了。

     第二天,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率領固倫額驸祈他特①、巴牙思護朗②、朝鮮國世子李(氵山王)以及滿洲、蒙古、漢人諸臣上表祝賀大捷,漢文賀表中稱頌皇太極“聖神天授,智勇性成,運偉略于衰中,奏奇勳于門外”。

    過了四天,洪承疇解到盛京,被拘禁在大清門左邊不遠的三官廟③中。

    皇太極一面命文臣們代他拟出诏書,滿、蒙、漢三種文字并用,将松、錦大捷的武功大加誇張,傳谕朝鮮國王李-和蒙古各部的王和貝勒知道,一面命漢族大臣設法勸說洪承疇趕快投降。

    但是兩天之後,勸說洪承疇投降這一着卻失敗了。

    洪承疇自進入盛京以後就不斷流淚,不斷謾罵,要求趕快将他殺掉。

    過了三天,洪就絕食了。

    皇太極在清甯宮心中納悶,如何能夠使洪承疇不要絕食,也不要像張春④那樣甯教羁留一生,也堅不投降。

    用什麼法兒使洪承疇這個人回心轉意? ①回倫額驸祈他特--蒙古科爾沁部達爾汗親王的從子,清太宗皇太極的女婿。

    按清制:皇後所生的女兒稱固化公主,驸馬稱額驸。

     ②巴牙思護朗--蒙古科爾沁部土謝圖汗巴達劄的兒子,也是固倫額驸,皇太極的女婿。

     ③三官廟--清朝入關後改建為太廟。

     ④張春--陝西同州人。

    崇祯四年八月奉命監總兵吳襄、宋偉兩軍,馳救大淩河,與清兵激戰于長山,兵敗被擒,拒不投降,被拘禁多年,至死不屈。

     洪承疇在兩三個月前就斷定朝廷再也無力量派兵為松、錦解圍,松山的失陷分明難免,而他的盡力堅守也隻是為朝廷盡心罷了。

    由于他心知孤城不能久守,所以早已存在個城亡與亡的決心。

    當城上和街上喊聲四起的片刻間,他正要懸梁自盡,不意稍一猶豫,竟被一群親将擁出行轅,推扶上馬,後來又在親兵親将的簇擁中沖出西門。

    在馬失前蹄之前,他也曾在刹那間産生一線希望:倘能逃出,就奔回山海關收集殘衆,繼續同敵人周旋。

    被俘之後,他深深後悔松山失陷時不曾趕快自盡,落得像今天這樣身為俘囚,隻有受辱一途。

    在被解來沈陽之前,他同邱民仰曾被關押在一座帳篷裡邊,二人都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忠義相勉。

    過了一段日子,三月初,在豪格派一滿洲将領來宣布清朝皇帝上谕,要将洪承疇解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