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不僅是他的人馬如此,天下老鸹一般黑,連京營人馬,有皇帝親信的太監劉元斌率領,紀律比别的官軍更壞,有什麼辦法呢?于是他覺得心頭輕松了些,一把将無頭招貼撕得粉碎,投到馬蹄下,也沒有說别的話,就把僵繩一提,镫子一磕,在親兵親将和幕僚的簇擁中向城門走去。

     闖、曹大軍離開許昌以後,沿着扶溝、鄢陵、尉氏分兩路奔向開封。

    東西二三十裡之内都有闖、曹的人馬和遊騎。

    丁啟睿不敢同闖、曹的人馬交戰,但又急着要趕到開封。

    起初,他跟在闖、曹大軍後面,後來覺得這樣太慢,而且很危險:萬一義軍派出一支部隊埋伏中途,他就會吃大虧。

    所以他後來改變了路線,從長葛以西向北方向走去,以急行軍走了兩天一夜路程,然後繞過中牟西邊,繼續向北,快到黃河南岸時,他才突然向東轉去,預備搶在闖、曹大軍到達之前,從北門進人開封。

    但是闖、曹大軍走的路比較直,而且騎兵很多,當丁啟睿的人馬到達開封北關時,李自成已經在開封周圍安下營寨,僅僅北門一路尚未合圍。

    丁啟睿一到北門,就發現情況十分不妙,萬一闖、曹人馬來攻,他的三千多人馬必然潰于北門之外。

    于是他趕緊叫城,希望迅速進入城内。

    城裡聽說督師大人的人馬已到,就打開城門,先将了啟睿和他的親信幕僚以及兩百名标營親軍放進去,然後再讓他的大隊人馬入城。

     正在這時,由袁宗第率領的一部分人馬剛好來到北城,看見官軍正在進城,認為這是大好時機,便随在官軍後面,向城内擁去。

    官軍見義軍來了,更急着要進城逃命,不願作戰;義軍想混進城去,也不同官軍作戰。

    雙方都争先恐後地往甕城内擁去。

     鎮守北門的王曼是個十分機警的人,他發現擠進甕城的,既有了啟睿的官軍,也有李自成的“賊軍”,甕城門已經沒法關閉,便立即下令将主城門關閉,而且用石頭頂了起來;還怕頂不牢,又将事先預備好的沙包也垛在門内。

    他自己立在城頭,俯視甕城,指揮兵了百姓向下射箭,投擲磚石。

     這時進人甕城的已有幾百官軍,還有幾百義軍,他們都拼命向城上呼喊,要他們打開城門。

    王燮不理,繼續命人向下射箭、扔磚頭和石頭。

    甕城外面的官軍,看到這種情況,立刻崩潰,各自逃命。

    袁宗第的人馬也開始動手,有的官軍被殺死,有的跪下投降,隻有少數逃脫。

    丁啟睿的三千多名援軍,隻有二三百人進人城中,其餘的沒有經過戰鬥,就輕易地被消滅了。

     丁啟睿進城以後,下令将他的人馬全放進城内。

    王燮置之不理。

    丁啟睿非常憤怒,以督師的身份命令說: “如不讓我的人馬進城,有皇上的尚方劍在,你這個知縣休想逃避罪責!” 王燮無奈,一面指揮将士作戰,一面派人向巡撫請示。

    高名衡立刻禀報周王。

    很快,周王就派一個内臣來北門傳了周王的令旨: 守城要緊。

    一切軍民,凡困在城外的,一律不許入城! 丁啟睿這才不敢說話。

    同時,他也知道,留在城外的三千多官軍已經不存在了。

     袁宗第将甕城外面的官軍消滅以後,就專心指揮将士來搶奪甕城。

    他的人馬又有幾百人沖進甕城,一部分人不斷地向城上放箭;一部分人擡來了雲梯,靠在甕城上。

    有幾十個人登上了甕城城牆,直向大城奔去,眼看就要奪得大城。

    王燮立即懸出重賞:凡是能将“流賊”打下城去的,賞元寶一錠。

    當時就有一個大漢,手持長棍,幾棍子打下去幾名義軍。

    别的官軍一擁而上,義軍被打退回來,有的被打下城去,受了重傷;有的摔死;也有的被殺死在城上。

    奪城的戰鬥很短促,但十分激烈,城頭的軍民也死傷不少。

     在義軍被打退之後,王文立刻命書吏将立功人員的姓名記下,每人發給一個元寶,大大地鼓舞了士氣。

    他又懸出重賞:凡是能把甕城城門堵塞住的,賞給重金。

    于是,守城軍民紛紛擡着沙包,從甕城城門上邊向下投去。

    一個一個沙包将城門堵了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義軍隻好趕快退出甕城。

    王燮又命人點着火藥和柴草,從大城上投下甕城。

    霎時間,甕城之内,又是火光,又是黑煙,加上弩箭齊下,磚石橫飛,未及退出的義軍和沒有逃出的丁啟睿的官軍,一批一批地死在甕城裡邊。

    單單了啟睿的官軍就死了一二百人。

     袁宗第看見北門攻不進去,又損失了一些弟兄,連連頓足。

    這時,李自成帶着親兵飛馬趕到,看見這種情形,命令袁宗第停止進攻。

    他見袁宗第一臉懊惱,便笑着對他說: “丁啟睿的三千多人馬都被你消滅了,你不過損失了一二百人,有什麼好生氣的?何況今天本來沒有讓你進攻北城,隻是碰上偶然機緣,你想混進城去。

    既然這機緣沒有用上,也就算了,還是準備一二日内攻城要緊。

    看來城中防守很嚴,苦戰還在後邊,你趕快休息去吧!” 十二月二十四日,闖、曹大軍全數到達開封城外,各部隊都按照指定的地方紮營,搭好了窩鋪,立好了帳篷。

    那些距城門較近的營盤,還挖掘了壕溝,以防官軍夜間出城來偷襲騷擾。

     這一天,因義軍需要做攻城準備,城周圍幾乎是平靜無事,隻偶爾互相打幾炮,破一破緊張中的特殊沉寂。

     午飯以後,李自成騎馬出營,打算從北門外巡視到曹門和宋門,察看攻城部署,也看一看城上的防守情形。

    為着提防城上打炮,隻能在離城二裡以外的地方走。

    即使二裡以外,仍是危險區域,因為當時的大炮,已經可以打得很遠。

    可是如果他們走得離城太遠,就不容易看清城頭上守城軍民的動靜了。

     随着他一起巡視的,有劉宗敏、田見秀、牛金星、宋獻策、李岩、張鼐,還有了國寶、牛萬才、黑虎星馬重喜等人。

    命張鼐和黑虎星馬重喜跟着,是為了選擇和布置攻城的炮兵陣地。

    命了國寶和牛萬才跟着,是因為這次攻城需要用掘城的辦法。

    掘城的義軍大部分是伏牛山的礦兵①,也有陝西來的善于挖窯的農民。

    這支掘城隊伍分别交給丁國寶和牛萬才二人率領。

     ①礦兵--伏牛山中挖煤窯的人從軍,稱為礦兵。

     李自成鑒于八個月前第一次攻開封失敗,不再指望依靠奇襲成功,也不指望他的将士們能夠用雲梯爬上城頭。

    半年來,他在軍師宋獻策的協助下籌劃這一次進攻開封,曾作了充分準備。

    他當然很希望這一次能夠成功,他認為成功的希望很大,但是他沒有把事情看得很容易。

    從多次細作禀報,他知道開封城中的官紳軍民自從他第一次攻城之後,一則有了守城經驗,二則不斷地增強了守城力量,決不可等閑視之。

    起義以來他身經百戰,什麼慘烈的戰鬥他都見過,但像這一次要進行的攻城戰,他沒有經驗。

    他想着從明天起,就在他的面前,雙方開始血戰,炮聲震天,硝煙蓋地,他的将士們在炮聲與喊殺聲中,一批一批地在城牆下和城壕邊倒了下去,一批一批地越過自己弟兄的屍體和鮮血沖向前去,而且什麼時候他不揮動藍旗,沒人敢敲響鑼聲,攻城也不會停止,不管死傷有多麼慘烈。

    他還想着,在這從來沒有經見過的血戰中,他也将在炮聲和喊殺聲中走向前去,立馬壕邊督戰,很可能,他的親兵愛将在他的身邊紛紛倒下,許多匹戰馬倒下,連他自己和他的烏龍駒也有中炮和中流矢的可能。

    萬一此戰不能成功,豈不徒然死傷了衆多将士?……這樣想着,他忽覺心頭緊縮起來了。

     周圍的人們,沒人知道這位從戰争中磨練出來的大軍統帥此刻的沉重而激動的心情,但見他神色從容,緩辔徐行,當他認為需要仔細觀察時便輕勒絲缰,暗示烏龍駒暫停前進。

    在一個地方,李自成立馬沙丘,注目城頭,左手攬辔,右手舉鞭,用鞭子指指點點,與左右文武們交談一陣。

    城頭上有許多大炮和火銑露出城垛,還有不同顔色的大小旗幟在城頭飄揚。

    守城的軍民從一個個的城垛缺口處露出頭來,觀察他們的動靜;也有人指指點點。

    看來,守城的軍民很多,大炮也不少,從旗幟可以看出來,他們的部伍整齊,決非臨時湊集的烏合之衆。

     李自成勒馬下了沙丘,繼續一面走一面看,指點着地勢,同宋獻策等商量着什麼地方最利于掘洞,什麼地方最适宜安置大炮。

    張鼐、丁國寶、黑虎星等注意地傾聽着闖王和軍師、劉宗敏等的計議,牢牢地記在心中。

     城頭上忽然出現了一群騎馬的人,後邊還跟着許多步行的兵丁。

    這一群騎馬的人是從北門上城,向東走來,很可能是因為聽到城外有人察看地勢,才登上城牆的。

    開封的城牆很厚,城頭寬闊,有時武将們可以在上邊騎馬。

    那些人不斷地向李自成這邊張望,也是指指點點。

    騎馬走在前邊的是一條大漢,雖然看不清他的面孔,但從他的衣服、頭盔,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主要将領。

    他騎着一匹高大的棗紅馬,在下午的陽光下毛色閃光,顯得特别威武。

     這時,李自成故意讓馬走得離城近一點,想看清這個騎棗紅駿馬的将領。

    當相距一裡左右時,雙方都看得比較清楚了。

    宋獻策忽然“啊”了一聲,趕快告訴李自成說: “這個騎棗紅馬的大漢就是總兵陳永福。

    他今日故意騎馬巡城,顯示威風。

    ” 李自成憑直覺感到這人不是泛泛之輩,随即問道: “可真是陳永福麼?” 宋獻策說:“我在開封時見過他幾次,還被他請到鎮台衙門,為他批過八字,看過相,對他很熟。

    林泉也見過他。

    林泉,你說,他難道會是别人?” 李岩說:“确是陳永福。

    我跟他不熟,可是也見過幾次。

    ” 李自成說:“他親自登上北城,看來會猜到我們要從北城進攻。

    ” 宋獻策說:“是的,他現在正往東城去,分明是猜出我們要從北城和東城同時進攻。

    ” 牛金星說:“既然他這麼重視北城和東城,必會從南城移鎮北城,看來南城倒會放松一點。

    ” 宋獻策搖頭說:“按道理說應該這樣,但陳永福這人頗有閱曆,他也不會在南城露出多少漏洞。

    況開封兵民衆多,不會使南城力量單薄。

    ” 李岩說:“他們原以為我們從許昌來,進攻南城比較方便,所以陳永福親自守南門。

    如今見我們把重兵放在北城和東城,而把曹營留在南城,就知道我們要從北城和東城進攻。

    倘若曹營在南城也能認真進攻,我們在北城和東城就比較容易得手。

    ” 李自成聽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