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己身處危城,斷難突圍,決心死守。
可是他也知道,百姓并不同他一心,所以他出了布告:有敢擅自勾引城外流賊的,全家斬首;同時嚴禁守城百姓同城外義軍說話。
可是他的兵丁都害怕城内百姓有變,使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當他們在城上發現有百姓與城外說話時,盡管不斷地斥罵,甚至以砍頭相威脅,卻并不真的動手。
李自成和羅汝才也并馬來到南門城壕外,呼喊劉國能答話。
劉國能這時正在城上,不肯露面。
他的左右親将勸他答話,聽聽闖王的口氣,他說:“老子不同他說話。
有什麼話可說呢?能戰就戰,不能戰就死,橫豎同闖賊已經沒有交情了。
” 一個親将勸他說:“雖然如今各行其是,但我們都是延安府人,将軍同闖王又是結拜兄弟,同曹操也是,總還有一點舊情。
也許他們還念點舊情,講點義氣。
” 劉國能搖頭歎息說:“你們說的什麼傻話呀,嗨!自從我劉國能歸順朝廷,已經成為王臣,跟他們車行車路,馬行馬路,各行其是,泾渭分明,情誼早已斷絕,他們對我姓劉的還會講什麼義氣!” 一個親将說:“盡管如此,你并沒有坑害過他們。
我們受了招安後,也沒有同他們打過仗,并無仇恨。
” 劉國能冷笑說:“怎麼沒有仇恨?瑪瑙山那次作戰以後,我再不能同這般流賊講什麼交情了。
雖說打的是張獻忠,可是曹操跟獻忠當時是擰在一起的,他們難道不記仇?” 又一個親将說:“可是闖、獻兩人素來不和,我們打了張獻忠,與李自成何幹?” 劉國能說:“你們真是糊塗!他雖然跟張獻忠不和,可是對我這樣效忠朝廷的人,他們卻穿一條褲子,恨我不肯再跟他們作賊到底。
” 左右又說:“打瑪瑙山時,曹操雖跟獻忠擰在一起,可是後來又不和了,與李自成合了起來。
曹操過去與将軍交情還不錯,今日我們有危急,他也許能幫忙說話。
隻要他能使李自成暫緩攻城,我們就容易想出突圍的辦法。
” 劉國能歎口氣說:“你們好不明白!曹操今日聽命于闖賊,受闖賊挾制,何能替我們說話?今日隻有死守,别無善策。
城破之後,你們自便,我劉國能甘願以身殉國,做大明的忠臣,流芳百世。
”說罷他向左右一望,把腳一頓,說:“趕快點炮!” 左右還在遲疑,劉國能大怒:“快點炮!” 李自成Www.tianYashuku.Com看見城頭上炮口移動,望了羅汝才一眼,将手一揮,要大家躲避,同時笑着說: “果然不出所料!” 大家随着他避到房屋後邊。
他向大約相距二十丈遠的張鼐大聲下令: “張鼐,開炮!” 城上的炮先響了,但隻打壞兩間房頂,未曾傷人。
張鼐在夜間已經修好炮台,天明時打過十餘炮,将城樓打塌一半,城垛打壞數處。
現在三座大炮同時點燃,向着城上打去。
劉國能在城上看見火光一閃,立即一揮手,要大家趕快散開,伏身躲避。
炮彈又打壞兩個城垛,有一顆炮彈飛入城内,打毀一家百姓的草房,燃燒起來。
闖王命令停止打炮,免得誤傷百姓。
由南城外邊開始,義軍從四面紛紛将響箭射入城中。
響箭上系有闖王的“曉谕”,内容是這樣寫的: 闖王剀切曉谕,仰爾軍民遵行。
限于兩日之内,焚香開門獻城。
大軍秋毫無犯,保全一城生靈。
義師進入葉縣,隻誅叛将國能。
城中百姓一聽見響箭聲音,就知道必有闖王的“曉谕”射進城來。
凡是響箭落下的地方,立刻就有許多人跑去揀拾。
盡管劉國能的士兵吆喝着“不許拾響箭!”但在葉縣城中,劉國能并無威信,誰也不肯聽從,争拾響箭,傳閱“曉谕”,還把“曉谕”藏了起來。
官紳們都看到了這些“曉谕”,兵丁們也有人看到了。
大家私下紛紛議論,無法禁止。
因為葉縣同襄城是鄰縣,襄城投降的消息已經在昨天傳到了葉縣。
大家聽說襄城知縣曹思正接到李闖王的“曉谕”之後,在縣衙門連夜召集士紳會商,紛紛主張投降,換取阖城平安,隻有舉人張永祺一個人不肯投降,聽其帶着家屬出城逃走。
還聽說士紳們在讨論是否投降時,有人拿出一部叫做《皇明通紀》的書,指出成化年間,劉六、劉七兄弟二人率領人馬來到河南,也是“曉谕”州、縣:投降者免攻。
當時襄城表示投降,獻出一些騾、馬、糧食,果然一城保全,事後朝廷并不深責。
大家又聽說,兩天前襄城向李闖王投降之後,闖王果然不派人馬入城。
城中紳民都願投降,到處紛紛議論,劉國能完全清楚。
他召集幾位親信商議,大家不但都拿不出什麼主意,反而告他說,軍心也有些不穩了。
有人甚至用委婉的話勸說他出城投降,認為李闖王不會加害于他。
劉國能命親信們退出,一個人留在屋中,反複愁思,想不出好的辦法。
城外又在打炮了。
他不禁頓腳長歎,繞柱彷徨,自言自語說: “唉,沒料到我劉國能竟落到這個下場!” 将近中午時候,城中官紳父老來到轅門求見。
劉國能将大家迎進議事廳中。
今日廳中的情景與往日大不相同。
兩三個月前劉國能初到葉縣,将他的副總兵衙門設在這裡,那時廳中好不威風。
僅僅十天以前,劉國能在這裡召集官紳,會商加固城防事宜。
會後酒宴,賓主盡歡。
當時大家認為李自成暫不會來,且喜劉國能帶來了兩千人馬,葉縣可以無虞。
官紳們談笑風生,盛稱他的部伍整肅,地方倚為長城。
然而曾幾何時,局勢突然一變,今日大廳中一片愁眉苦臉,氣氛沉重,好像就要破城的樣子。
大家坐下以後,一個為首的士紳先說道: “現在一城官紳父老來見大人,不為别事,隻是為請大人設法保全一城官紳軍民的性命。
” 劉國能心中明白他們的來意,卻故意說:“本鎮正在竭力守禦,準備與流賊死戰,這就是為的保全一城官紳百姓的身家性命。
” 另一位士紳說:“死戰決不能取勝,守城斷無把握。
如若堅守,不但不能保全官紳百姓性命,反而将遭屠城之禍。
将軍可曾想過?” 劉國能慷慨激昂地說:“我什麼都想過。
我身為王臣,又為大将,決無投降之理,我所想的隻是如何堅守,如何死戰,其他概不過問。
” 有一位士紳年紀較大,原是本縣有名的一位舉人,也做過外縣教谕的官,如今回家住在城中,聽了劉國能的話,很不以為然,問道: “将軍獨為自己的一個忠字着想,可曾為全城百姓的身家性命着想乎?” 劉國能無言對答,隻是歎了一口長氣,說:“我身為武将,隻有三個字,在我心中。
” 舉人問:“哪三個字?” 劉國能說:“不怕死。
” 另一位士紳馬上憤憤不平地說:“單有‘不怕死’三個字不夠,應該還有三個字:‘愛百姓’。
” 劉國能說:“我因為愛百姓,所以來到這裡。
駐守葉縣後,士兵從不敢騷擾百姓,這是各位都看到的。
” 有位士紳說:“昨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将軍來到這裡,确實不怎麼騷擾百姓。
但今日不同于昨日,今日或降或戰,必須決
可是他也知道,百姓并不同他一心,所以他出了布告:有敢擅自勾引城外流賊的,全家斬首;同時嚴禁守城百姓同城外義軍說話。
可是他的兵丁都害怕城内百姓有變,使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當他們在城上發現有百姓與城外說話時,盡管不斷地斥罵,甚至以砍頭相威脅,卻并不真的動手。
李自成和羅汝才也并馬來到南門城壕外,呼喊劉國能答話。
劉國能這時正在城上,不肯露面。
他的左右親将勸他答話,聽聽闖王的口氣,他說:“老子不同他說話。
有什麼話可說呢?能戰就戰,不能戰就死,橫豎同闖賊已經沒有交情了。
” 一個親将勸他說:“雖然如今各行其是,但我們都是延安府人,将軍同闖王又是結拜兄弟,同曹操也是,總還有一點舊情。
也許他們還念點舊情,講點義氣。
” 劉國能搖頭歎息說:“你們說的什麼傻話呀,嗨!自從我劉國能歸順朝廷,已經成為王臣,跟他們車行車路,馬行馬路,各行其是,泾渭分明,情誼早已斷絕,他們對我姓劉的還會講什麼義氣!” 一個親将說:“盡管如此,你并沒有坑害過他們。
我們受了招安後,也沒有同他們打過仗,并無仇恨。
” 劉國能冷笑說:“怎麼沒有仇恨?瑪瑙山那次作戰以後,我再不能同這般流賊講什麼交情了。
雖說打的是張獻忠,可是曹操跟獻忠當時是擰在一起的,他們難道不記仇?” 又一個親将說:“可是闖、獻兩人素來不和,我們打了張獻忠,與李自成何幹?” 劉國能說:“你們真是糊塗!他雖然跟張獻忠不和,可是對我這樣效忠朝廷的人,他們卻穿一條褲子,恨我不肯再跟他們作賊到底。
” 左右又說:“打瑪瑙山時,曹操雖跟獻忠擰在一起,可是後來又不和了,與李自成合了起來。
曹操過去與将軍交情還不錯,今日我們有危急,他也許能幫忙說話。
隻要他能使李自成暫緩攻城,我們就容易想出突圍的辦法。
” 劉國能歎口氣說:“你們好不明白!曹操今日聽命于闖賊,受闖賊挾制,何能替我們說話?今日隻有死守,别無善策。
城破之後,你們自便,我劉國能甘願以身殉國,做大明的忠臣,流芳百世。
”說罷他向左右一望,把腳一頓,說:“趕快點炮!” 左右還在遲疑,劉國能大怒:“快點炮!” 李自成Www.tianYashuku.Com看見城頭上炮口移動,望了羅汝才一眼,将手一揮,要大家躲避,同時笑着說: “果然不出所料!” 大家随着他避到房屋後邊。
他向大約相距二十丈遠的張鼐大聲下令: “張鼐,開炮!” 城上的炮先響了,但隻打壞兩間房頂,未曾傷人。
張鼐在夜間已經修好炮台,天明時打過十餘炮,将城樓打塌一半,城垛打壞數處。
現在三座大炮同時點燃,向着城上打去。
劉國能在城上看見火光一閃,立即一揮手,要大家趕快散開,伏身躲避。
炮彈又打壞兩個城垛,有一顆炮彈飛入城内,打毀一家百姓的草房,燃燒起來。
闖王命令停止打炮,免得誤傷百姓。
由南城外邊開始,義軍從四面紛紛将響箭射入城中。
響箭上系有闖王的“曉谕”,内容是這樣寫的: 闖王剀切曉谕,仰爾軍民遵行。
限于兩日之内,焚香開門獻城。
大軍秋毫無犯,保全一城生靈。
義師進入葉縣,隻誅叛将國能。
城中百姓一聽見響箭聲音,就知道必有闖王的“曉谕”射進城來。
凡是響箭落下的地方,立刻就有許多人跑去揀拾。
盡管劉國能的士兵吆喝着“不許拾響箭!”但在葉縣城中,劉國能并無威信,誰也不肯聽從,争拾響箭,傳閱“曉谕”,還把“曉谕”藏了起來。
官紳們都看到了這些“曉谕”,兵丁們也有人看到了。
大家私下紛紛議論,無法禁止。
因為葉縣同襄城是鄰縣,襄城投降的消息已經在昨天傳到了葉縣。
大家聽說襄城知縣曹思正接到李闖王的“曉谕”之後,在縣衙門連夜召集士紳會商,紛紛主張投降,換取阖城平安,隻有舉人張永祺一個人不肯投降,聽其帶着家屬出城逃走。
還聽說士紳們在讨論是否投降時,有人拿出一部叫做《皇明通紀》的書,指出成化年間,劉六、劉七兄弟二人率領人馬來到河南,也是“曉谕”州、縣:投降者免攻。
當時襄城表示投降,獻出一些騾、馬、糧食,果然一城保全,事後朝廷并不深責。
大家又聽說,兩天前襄城向李闖王投降之後,闖王果然不派人馬入城。
城中紳民都願投降,到處紛紛議論,劉國能完全清楚。
他召集幾位親信商議,大家不但都拿不出什麼主意,反而告他說,軍心也有些不穩了。
有人甚至用委婉的話勸說他出城投降,認為李闖王不會加害于他。
劉國能命親信們退出,一個人留在屋中,反複愁思,想不出好的辦法。
城外又在打炮了。
他不禁頓腳長歎,繞柱彷徨,自言自語說: “唉,沒料到我劉國能竟落到這個下場!” 将近中午時候,城中官紳父老來到轅門求見。
劉國能将大家迎進議事廳中。
今日廳中的情景與往日大不相同。
兩三個月前劉國能初到葉縣,将他的副總兵衙門設在這裡,那時廳中好不威風。
僅僅十天以前,劉國能在這裡召集官紳,會商加固城防事宜。
會後酒宴,賓主盡歡。
當時大家認為李自成暫不會來,且喜劉國能帶來了兩千人馬,葉縣可以無虞。
官紳們談笑風生,盛稱他的部伍整肅,地方倚為長城。
然而曾幾何時,局勢突然一變,今日大廳中一片愁眉苦臉,氣氛沉重,好像就要破城的樣子。
大家坐下以後,一個為首的士紳先說道: “現在一城官紳父老來見大人,不為别事,隻是為請大人設法保全一城官紳軍民的性命。
” 劉國能心中明白他們的來意,卻故意說:“本鎮正在竭力守禦,準備與流賊死戰,這就是為的保全一城官紳百姓的身家性命。
” 另一位士紳說:“死戰決不能取勝,守城斷無把握。
如若堅守,不但不能保全官紳百姓性命,反而将遭屠城之禍。
将軍可曾想過?” 劉國能慷慨激昂地說:“我什麼都想過。
我身為王臣,又為大将,決無投降之理,我所想的隻是如何堅守,如何死戰,其他概不過問。
” 有一位士紳年紀較大,原是本縣有名的一位舉人,也做過外縣教谕的官,如今回家住在城中,聽了劉國能的話,很不以為然,問道: “将軍獨為自己的一個忠字着想,可曾為全城百姓的身家性命着想乎?” 劉國能無言對答,隻是歎了一口長氣,說:“我身為武将,隻有三個字,在我心中。
” 舉人問:“哪三個字?” 劉國能說:“不怕死。
” 另一位士紳馬上憤憤不平地說:“單有‘不怕死’三個字不夠,應該還有三個字:‘愛百姓’。
” 劉國能說:“我因為愛百姓,所以來到這裡。
駐守葉縣後,士兵從不敢騷擾百姓,這是各位都看到的。
” 有位士紳說:“昨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将軍來到這裡,确實不怎麼騷擾百姓。
但今日不同于昨日,今日或降或戰,必須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