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基,飛濺銀花。
然而波濤聲畢竟不像城内人喊馬嘶那麼嘈雜,也不是經常都有,所以他喜歡這個地方多少比較清靜,且又縱目空曠,中午也很涼爽。
從澄海樓到甯海城相隔大約不到半裡路,有橋梁通到海岸。
橋頭警戒很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
在澄海樓的東邊、南邊、西邊,不到五十丈遠,有一些帶着槍炮和弓弩的船隻拱衛着這個禁區。
更遠處約摸有一二裡路,又是好多船隻保衛着澄海樓向海的三個方面。
半個月來,從洪承疇的外表上看不出有什麼變化,他照舊治事很勤謹,躬親簿書,每日黎明即起,半夜方才就寝,但他的心中卻埋藏着憂慮和苦悶。
他之所以離開行轅,住在澄海樓,也可能與他的内心苦悶有關。
但是他自己不肯洩露一點心思,僅是幕僚中有人這麼猜想罷了。
那天五更時候,從海面上湧來的一陣陣海濤,拍打着澄海樓的石基,澎湃不止。
洪承疇一乍醒來,知道這正是漲潮時候,而且有風。
但睡意仍在,沒有睜開眼睛。
他忽然想着幾樁軍戎大事,心中煩惱,就不能再睡了。
趕快穿衣起來之後,他不願驚動仆人,輕輕開門走出,倚着欄杆,向海中-望。
海面上月色蒼茫,薄霧流動,海浪一個接着一個,真是後浪推前浪,都向着澄海樓滔滔湧來,沖着礁石,打着樓基。
在海邊有很多漁船,因為風浪剛起,還沒有起錨出海。
警戒澄海樓的幾隻炮船,在遠處海面上随着燈火上下。
在這幾隻炮船外面,可以看見向遼東運送軍糧的船隊,張滿白帆,向着東北開去。
這時甯海城和榆關城中号角聲起,在号角聲中夾着雞鳴、犬吠、馬嘶。
大地漸漸地熱鬧起來了。
洪承疇憑着欄杆望了一陣,感到一身寒意,便退回屋中,将門關上,坐在燈下,給住在京城的家中寫信。
一個面目姣好、步态輕盈的仆人,隻有十八九歲,像影子似的一閃,出現在他的背後,将一件衣服披到他的背上。
他知道這是玉兒,沒有擡頭,繼續将信寫完。
玉兒替他梳了頭,照料他洗過臉,漱了口。
他又走出屋去,憑着欄杆閑看海景。
這時太陽剛剛出來,大得像車輪,紅得像将要熔化的鐵餅,開始一閃,從海面上露出半圓,随即很快上升,最後要離開海面時,似乎想離開又似乎不肯完全離開,豔紅色的日邊粘在波浪上,幾次似乎拖長了,但終于忽然一閃,毅然離開海面,冉冉上升。
洪承疇正在欣賞海面的日出奇景,忽然聽見附近幾丈外潑刺一聲,銀光一閃,一條大魚跳出海面又落入水中,再也不曾露出來一點蹤迹。
洪承疇重新将眼光轉向剛升起的紅日和遠處的孤立礁石姜女墳,以及繞過姜女墳東去的隐約可見的點點白帆。
洪承疇看了一陣海景,又想起了未來的軍事,感慨地長噓一聲。
他知道兵部要派一個張若麒來到他的身邊,作為監軍,這使他的心事更加沉重。
他想着這次統兵援錦,不知能否再回山海關内,能否再從澄海樓上眺望這山海關外的日出景色,不禁心中怆然。
他重新走回屋中,吩咐玉兒替他焚香。
然後他将昨夜由幕僚們準備好的奏疏,用雙手捧着放在香爐後邊,跪下去叩了頭。
剛剛起身,中軍副将陳仲才進來,向他躬身說道:”禀大人,黎明以前,李贊畫已去紅瓦店迎候劉先生。
題本今早就拜發麼?“ 洪承疇說:”題本剛已拜過,立即同咨文一起發出。
“ 桌上放着的洪承疇給皇帝的題本和送給兵部的咨文,内容都是報道他對山海關防禦已經部署就緒,擇定明日出關,迅赴甯遠,力解錦州之圍。
中軍副将拿起來兩封公文,看見果然都已經封好,注了”薊密“二字,蓋了總督衙門的關防。
www.tiAnyashuku.com他又将洪承疇已經寫好的家書也拿起來,正要退出,洪承疇慢慢說道:”我吃過早飯要去城中,接見本地官紳,然後出關巡視幾個要緊地方的防禦部署。
你火速再派張将軍去紅瓦店迎候劉先生,請劉先生在紅瓦店稍事休息,打尖之後,徑到城内同我相見,不必來澄海樓了。
“”是!馬上就派張将軍騎馬前去。
“ 洪承疇心事沉重,背抄着手,閑看樓上的題壁詩詞。
在衆多的名人題壁詩詞中,他最喜愛一首署款”戎馬餘生“的《滿江紅》,不禁低聲誦讀: 北望遼河, 凝眸久, 壯懷欲碎。
沙場靜, 但聞悲雁, 幾聲清唳。
三十年間征伐事, 潮來潮落樓前水。
問荒原烈士未歸魂, 憑誰祭? 封疆重, 如兒戲。
朝廷上, 紛争熾。
歎金瓯殘缺, 效忠無計。
最痛九邊傳首①後, 英雄-②盡傷心淚。
漫吟詩慷慨賦從軍, 君休矣! ①九邊傳首--熊廷弼在天啟年間任遼東經略,頗有才幹,懂軍事,不得展其所長,且受排擠陷害,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被殺,傳首九邊示衆。
②---音wen。
古人詩詞中習慣将擦淚寫作-淚。
這首詞,他每次誦讀都覺得很有同感,其中有幾句恰好寫出了他的心事。
遺憾的是,自從駐節澄海樓以來,他曾經問過見聞較廣的幾位幕僚和賓客,也詢問過本地士紳,都不知道這個”戎馬餘生“是誰。
他正在品味這首詞中的意思,仆人來請他下樓早餐。
洪承疇每次吃飯,總在樓下開三桌。
同他一起吃飯的有他的重要幕僚、清客,前來求他寫八行書薦舉做官的一些賦閑的親故和新識。
雖然近來賓客中有人害怕出關,尋找借口離開的不少,但是另有人希望獲得軍功,升官較易,新從北京前來。
洪承疇在吃飯時談笑風生,誰也看不出他竟是心事沉重。
早飯一畢,他就吩咐備馬進城。
洪承疇還沒有走到山海關南門,忽然行轅中有飛騎追來,請他快回行轅接旨。
洪承疇心中大驚,深怕皇上會為他未能早日出關震怒。
他決定派一位知兵的幕僚和一位細心的将軍代他巡視山海關近處的防禦部署,并且命人去城中知會地方官紳都到行轅中等候接見,随即策馬回澄海樓去。
盡管洪承疇官居薊遼總督,挂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分明深受崇祯皇帝的倚重,但每次聽說要他接旨都不免心中疑懼,有時脊背上冒出冷汗。
他沒法預料什麼時候皇上會對他猜疑,不滿,暴怒,也不能料到什麼時候皇上會聽信哪個言官對他的攻讦或錦衣衛對他的密奏,使他突然獲罪,下入诏獄。
現在他懷着忐忑的心情趕回到澄海樓,竭力裝得鎮靜,跪下接了旨,然後叩頭起立,命幕僚們設酒宴招待送旨的太監。
他自己捧着密旨走進私室。
當他拆封時候,手指不禁輕輕打顫。
這是皇上手谕,很短。
他匆匆看了一遍,開始放下心來,然後又仔細看了一遍。
那手谕上寫道: 谕薊遼總督洪承疇:汝之兵饷已足,應今夜馳赴甯遠,鼓舞将士,進解錦州之圍,縱不能一舉恢複遼沈,亦可纾朕北顧之憂。
勿再逗留關門,負朕厚望。
已簡派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總監援錦之師,迅赴遼東軍中,為汝一臂之助。
如何進兵作戰,應與張若麒和衷共濟,斟酌決定,以期迅赴戎機,早奏膚功。
此谕! 洪承疇将上谕看了兩遍,放在桌上,默默坐下。
過了片刻,幾位親信幕僚進來,臉上都帶着疑慮神色,詢問上谕所言何事。
洪承疇讓大家看了上谕,一起分析。
因皇上并未有譴責之詞,衆皆放心。
關于張若麒的議論,前幾天已經在行轅中開始了。
但那時隻是風傳張若麒将來,尚未證實。
今見上谕,已成事實,并且很快就要到達,大家的議論就更牽涉到一些實際問題。
有人知道張若麒年輕,浮躁,喜歡談兵,頗得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信任。
但曆來這樣的人壞事有餘,成事不足。
可是今天他既是欽奉敕谕,前來監軍,就不可輕易對待。
還有人已經預料張若麒來到以後,必定事事掣肘,使洪承疇戰守都不能自己做主,不禁為援錦前途搖頭。
當大家議論的時候,洪承疇一言不發,既不阻止大家議論,也不表露他對張若麒的厭惡之情。
他多年來得到的經驗是,縱然跟親信幕僚們一起談話,有些話也盡可能不出于自己之口,免得萬一被東廠或錦衣衛的探事人知道,報進宮去。
這時他慢慢走出屋子,憑着欄杆,面對大海,想了一陣。
忽然轉回屋中,告訴幕僚和親信将領們說:”你們各位都不要議論了。
皇上對遼東軍事至為焦急,我忝為大臣①,總督援軍,應當體諒聖衷,努力盡職;成敗利鈍,付之天命。
我已決定不待明天,提前于今夜二更出發。
“他轉向中軍副将說:”你傳令行轅,作好準
然而波濤聲畢竟不像城内人喊馬嘶那麼嘈雜,也不是經常都有,所以他喜歡這個地方多少比較清靜,且又縱目空曠,中午也很涼爽。
從澄海樓到甯海城相隔大約不到半裡路,有橋梁通到海岸。
橋頭警戒很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
在澄海樓的東邊、南邊、西邊,不到五十丈遠,有一些帶着槍炮和弓弩的船隻拱衛着這個禁區。
更遠處約摸有一二裡路,又是好多船隻保衛着澄海樓向海的三個方面。
半個月來,從洪承疇的外表上看不出有什麼變化,他照舊治事很勤謹,躬親簿書,每日黎明即起,半夜方才就寝,但他的心中卻埋藏着憂慮和苦悶。
他之所以離開行轅,住在澄海樓,也可能與他的内心苦悶有關。
但是他自己不肯洩露一點心思,僅是幕僚中有人這麼猜想罷了。
那天五更時候,從海面上湧來的一陣陣海濤,拍打着澄海樓的石基,澎湃不止。
洪承疇一乍醒來,知道這正是漲潮時候,而且有風。
但睡意仍在,沒有睜開眼睛。
他忽然想着幾樁軍戎大事,心中煩惱,就不能再睡了。
趕快穿衣起來之後,他不願驚動仆人,輕輕開門走出,倚着欄杆,向海中-望。
海面上月色蒼茫,薄霧流動,海浪一個接着一個,真是後浪推前浪,都向着澄海樓滔滔湧來,沖着礁石,打着樓基。
在海邊有很多漁船,因為風浪剛起,還沒有起錨出海。
警戒澄海樓的幾隻炮船,在遠處海面上随着燈火上下。
在這幾隻炮船外面,可以看見向遼東運送軍糧的船隊,張滿白帆,向着東北開去。
這時甯海城和榆關城中号角聲起,在号角聲中夾着雞鳴、犬吠、馬嘶。
大地漸漸地熱鬧起來了。
洪承疇憑着欄杆望了一陣,感到一身寒意,便退回屋中,将門關上,坐在燈下,給住在京城的家中寫信。
一個面目姣好、步态輕盈的仆人,隻有十八九歲,像影子似的一閃,出現在他的背後,将一件衣服披到他的背上。
他知道這是玉兒,沒有擡頭,繼續将信寫完。
玉兒替他梳了頭,照料他洗過臉,漱了口。
他又走出屋去,憑着欄杆閑看海景。
這時太陽剛剛出來,大得像車輪,紅得像将要熔化的鐵餅,開始一閃,從海面上露出半圓,随即很快上升,最後要離開海面時,似乎想離開又似乎不肯完全離開,豔紅色的日邊粘在波浪上,幾次似乎拖長了,但終于忽然一閃,毅然離開海面,冉冉上升。
洪承疇正在欣賞海面的日出奇景,忽然聽見附近幾丈外潑刺一聲,銀光一閃,一條大魚跳出海面又落入水中,再也不曾露出來一點蹤迹。
洪承疇重新将眼光轉向剛升起的紅日和遠處的孤立礁石姜女墳,以及繞過姜女墳東去的隐約可見的點點白帆。
洪承疇看了一陣海景,又想起了未來的軍事,感慨地長噓一聲。
他知道兵部要派一個張若麒來到他的身邊,作為監軍,這使他的心事更加沉重。
他想着這次統兵援錦,不知能否再回山海關内,能否再從澄海樓上眺望這山海關外的日出景色,不禁心中怆然。
他重新走回屋中,吩咐玉兒替他焚香。
然後他将昨夜由幕僚們準備好的奏疏,用雙手捧着放在香爐後邊,跪下去叩了頭。
剛剛起身,中軍副将陳仲才進來,向他躬身說道:”禀大人,黎明以前,李贊畫已去紅瓦店迎候劉先生。
題本今早就拜發麼?“ 洪承疇說:”題本剛已拜過,立即同咨文一起發出。
“ 桌上放着的洪承疇給皇帝的題本和送給兵部的咨文,内容都是報道他對山海關防禦已經部署就緒,擇定明日出關,迅赴甯遠,力解錦州之圍。
中軍副将拿起來兩封公文,看見果然都已經封好,注了”薊密“二字,蓋了總督衙門的關防。
www.tiAnyashuku.com他又将洪承疇已經寫好的家書也拿起來,正要退出,洪承疇慢慢說道:”我吃過早飯要去城中,接見本地官紳,然後出關巡視幾個要緊地方的防禦部署。
你火速再派張将軍去紅瓦店迎候劉先生,請劉先生在紅瓦店稍事休息,打尖之後,徑到城内同我相見,不必來澄海樓了。
“”是!馬上就派張将軍騎馬前去。
“ 洪承疇心事沉重,背抄着手,閑看樓上的題壁詩詞。
在衆多的名人題壁詩詞中,他最喜愛一首署款”戎馬餘生“的《滿江紅》,不禁低聲誦讀: 北望遼河, 凝眸久, 壯懷欲碎。
沙場靜, 但聞悲雁, 幾聲清唳。
三十年間征伐事, 潮來潮落樓前水。
問荒原烈士未歸魂, 憑誰祭? 封疆重, 如兒戲。
朝廷上, 紛争熾。
歎金瓯殘缺, 效忠無計。
最痛九邊傳首①後, 英雄-②盡傷心淚。
漫吟詩慷慨賦從軍, 君休矣! ①九邊傳首--熊廷弼在天啟年間任遼東經略,頗有才幹,懂軍事,不得展其所長,且受排擠陷害,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被殺,傳首九邊示衆。
②---音wen。
古人詩詞中習慣将擦淚寫作-淚。
這首詞,他每次誦讀都覺得很有同感,其中有幾句恰好寫出了他的心事。
遺憾的是,自從駐節澄海樓以來,他曾經問過見聞較廣的幾位幕僚和賓客,也詢問過本地士紳,都不知道這個”戎馬餘生“是誰。
他正在品味這首詞中的意思,仆人來請他下樓早餐。
洪承疇每次吃飯,總在樓下開三桌。
同他一起吃飯的有他的重要幕僚、清客,前來求他寫八行書薦舉做官的一些賦閑的親故和新識。
雖然近來賓客中有人害怕出關,尋找借口離開的不少,但是另有人希望獲得軍功,升官較易,新從北京前來。
洪承疇在吃飯時談笑風生,誰也看不出他竟是心事沉重。
早飯一畢,他就吩咐備馬進城。
洪承疇還沒有走到山海關南門,忽然行轅中有飛騎追來,請他快回行轅接旨。
洪承疇心中大驚,深怕皇上會為他未能早日出關震怒。
他決定派一位知兵的幕僚和一位細心的将軍代他巡視山海關近處的防禦部署,并且命人去城中知會地方官紳都到行轅中等候接見,随即策馬回澄海樓去。
盡管洪承疇官居薊遼總督,挂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分明深受崇祯皇帝的倚重,但每次聽說要他接旨都不免心中疑懼,有時脊背上冒出冷汗。
他沒法預料什麼時候皇上會對他猜疑,不滿,暴怒,也不能料到什麼時候皇上會聽信哪個言官對他的攻讦或錦衣衛對他的密奏,使他突然獲罪,下入诏獄。
現在他懷着忐忑的心情趕回到澄海樓,竭力裝得鎮靜,跪下接了旨,然後叩頭起立,命幕僚們設酒宴招待送旨的太監。
他自己捧着密旨走進私室。
當他拆封時候,手指不禁輕輕打顫。
這是皇上手谕,很短。
他匆匆看了一遍,開始放下心來,然後又仔細看了一遍。
那手谕上寫道: 谕薊遼總督洪承疇:汝之兵饷已足,應今夜馳赴甯遠,鼓舞将士,進解錦州之圍,縱不能一舉恢複遼沈,亦可纾朕北顧之憂。
勿再逗留關門,負朕厚望。
已簡派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總監援錦之師,迅赴遼東軍中,為汝一臂之助。
如何進兵作戰,應與張若麒和衷共濟,斟酌決定,以期迅赴戎機,早奏膚功。
此谕! 洪承疇将上谕看了兩遍,放在桌上,默默坐下。
過了片刻,幾位親信幕僚進來,臉上都帶着疑慮神色,詢問上谕所言何事。
洪承疇讓大家看了上谕,一起分析。
因皇上并未有譴責之詞,衆皆放心。
關于張若麒的議論,前幾天已經在行轅中開始了。
但那時隻是風傳張若麒将來,尚未證實。
今見上谕,已成事實,并且很快就要到達,大家的議論就更牽涉到一些實際問題。
有人知道張若麒年輕,浮躁,喜歡談兵,頗得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信任。
但曆來這樣的人壞事有餘,成事不足。
可是今天他既是欽奉敕谕,前來監軍,就不可輕易對待。
還有人已經預料張若麒來到以後,必定事事掣肘,使洪承疇戰守都不能自己做主,不禁為援錦前途搖頭。
當大家議論的時候,洪承疇一言不發,既不阻止大家議論,也不表露他對張若麒的厭惡之情。
他多年來得到的經驗是,縱然跟親信幕僚們一起談話,有些話也盡可能不出于自己之口,免得萬一被東廠或錦衣衛的探事人知道,報進宮去。
這時他慢慢走出屋子,憑着欄杆,面對大海,想了一陣。
忽然轉回屋中,告訴幕僚和親信将領們說:”你們各位都不要議論了。
皇上對遼東軍事至為焦急,我忝為大臣①,總督援軍,應當體諒聖衷,努力盡職;成敗利鈍,付之天命。
我已決定不待明天,提前于今夜二更出發。
“他轉向中軍副将說:”你傳令行轅,作好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