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情很亂,又很惱恨。
他并不懷疑謝升是故意洩露機密,破壞他的對”虜“方略,但是他明白謝升如此過早洩露,必将引起朝議紛纭,既使他落一個向敵求和之名,也使日後時機來到,和議難以進行。
他想明日上朝時将謝升逮入诏獄,治以妄言之罪,又怕真相暴露。
左思右想,他終于拿定主意,坐在禦案前寫了一道嚴厲的手谕,說: 大學士謝升年老昏聩,不堪任使,着即削籍。
謝升應即日回山東原籍居住,不許在京逗留。
此谕! 每于情緒激動時候,他處理事情的章法就亂。
他沒有考慮謝升才五十幾歲,算不得”年老昏聩“,而且突然将一位大學士削籍,必然會引起朝野震動,就命太監将他的上谕立即送往内閣了。
接着,他傳谕今晚在文華殿召見張若麒,又傳谕兵部火速探明李自成眼下行蹤,布置圍剿。
命太監傳谕之後,他頹然靠在椅背上,發出一聲長歎,随即喃喃地自言自語:”難!難!這大局……唉!洪承疇,洪承疇,為什麼不迅速出關?真是可惱!……“ 在山海衛城西門外大約八裡路的地方,在官馬要道上,有一個小小的村莊,叫做紅瓦店。
這裡曾經有過一個飯鋪,全部用紅瓦蓋的屋頂。
雖然經過許多年,原來的房子已被燒毀,後來重蓋的房子,使用舊紅瓦隻占了一部分,大部分用的是新的和舊的灰瓦,可是這個村莊仍舊叫做紅瓦店,早已遠近聞名,而且這個地名已載在縣志上了。
從紅瓦店往北去,幾裡路之外,是起伏的群山,首先看見的是二郎山,從那裡越往北去,山勢越發雄偉。
在兩邊的大山之間有一道峽谷。
沿着峽谷,要經過大約二十裡曲折險峻的山路,才能到達九門口。
九門口又名一片石,為防守山海關側翼的險要去處。
從紅瓦店往南望,幾裡外便是海邊。
當潮水退的時候,紅瓦店離海稍遠,但也不過幾裡路。
就在這海與山之間,有一大片丘陵起伏的寬闊地帶,紅瓦店正在這個地帶的中間。
自古以來,無數旅人、腳夫,無數兵将,從這裡走向山海關外,走往遼東去,或到更遠的地方。
有些人還能夠重新回來,有些人一去就再也不回來了。
特别從天啟年間以來,關外軍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很多很多的将士,從這裡出去,就死在遼河邊上,死在甯、錦前線,而能夠回來的也多是帶着殘傷和消沉情緒。
紅瓦店這個村莊被過往的人看做是出關前一個很重要的、很有紀念意義的打尖地方。
不管是從北京來,從永平來,從天津來,陸路出關,都需要經過紅瓦店,在這裡停停腳,休息休息,再赴山海關,然後一出關就屬于遼東了。
這天早晨,東方才露出淡青的曙色,樹梢上有疏星殘月,從誰家院落中傳出來雞啼、犬吠。
慘淡的月色照着紅瓦店的房子和大路,街外的大路上流動着朦胧的曉霧。
很多很多運送糧食和各種辎重的馬車,騾子,駱駝,從這裡往山海關去。
駱駝帶着銅鈴铛,一隊一隊,當啷、當啷的鈴聲傳向曠野,慢吞吞地往東去。
瘦骨棱梭的疲馬,面有菜色的趕車人,也在早晨的涼風和薄霧中,同樣接連不斷地往前走。
有時候從曉霧中響起一下清脆的鞭聲,但是看不見鞭子,隻看見鞭上的紅纓在黎明的熹微中一閃。
鞭聲響過,紅瓦店村中,這裡那裡,又引起一陣犬吠,互相應和。
一會兒,天漸漸大亮了。
公雞雖然已經叫了三遍,現在還在斷斷續續地叫個不停。
在南邊的海面上,有一陣乳白色的曉霧好像愈來愈重,但過了不久,一陣涼風吹過,霧又消散了,稀薄了,露出沒有邊際的海的顔色。
海色與遠方的天色、雲色又混到一起,蒼蒼茫茫,分不清楚哪是海,哪是雲,哪是天空。
在這海天蒼茫、分不清楚的地方,逐漸地出現了一行白色的船帆。
這船帆分明在移動,一隻接着一隻,也許幾十隻,也許更多。
偶爾曙色在帆上一閃,但又消失,連船隊也慢慢地隐進曉霧裡邊。
這時,從山海關西環城中出來了一小隊騎馬的人,中間的一位是文官打扮。
當他快到紅瓦店的時候,在馬上不斷地向西張望,顯然是來迎候一位要緊的人。
他策馬過了石河的長橋,奔往紅瓦店街中心來。
當這一小隊人馬來到紅瓦店街上的時候,街旁的鋪闆門已經陸續打開,有的店家已經在捅爐子,準備給過往行旅做飯。
這位官員下馬後,并不到小飯鋪中休息,卻派出一名小校帶領兩名騎兵繼續往西迎去。
在街南邊有平日号的一處民宅,專為從京城來的官員休息打尖之處,俗稱為接官廳。
這位穿着五品補服的官員到接官廳前下馬,進去休息。
他是河南人,姓李,名嵩,字鎮中,原是一個候補知府,如今則是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心腹幕僚,今晨奉洪承疇之命來這裡迎接一位深懂得軍事、胸有韬略的朋友。
當下他在接官廳裡打了一轉,仍不放心,又走出院子,站在土丘上張望片刻,然後才回進廳來,吩咐準備早飯,并說總督大人的貴客将到,須得準備好一點。
過了大約一刻鐘,一陣馬蹄聲來到接官廳大門外停下。
李鎮中趕快站起來,不覺說道:”來了!“他正要出迎,卻有一個軍官匆匆進來,幾個親兵都留在大門外。
一看不是客人,李鎮中不覺一笑,說:”原來是張将軍!“ 這位張将軍和洪承疇是福建同鄉,新來不久,尚沒有正式官職,暫時以遊擊銜在中軍副将下料理雜事。
他同李鎮中見過禮後,坐下問道:”客人今天早晨能趕到麼?“ 李嵩說:”他是連夜趕路,按路程說,今早應該趕到才是。
“”制台大人急想同這位劉老爺見面,所以老先生走後不久,又差遣卑将趕來。
制台大人吩咐,如果劉老爺來到,請在此稍作休息,打尖之後,再由老先生陪往山海關相見。
卑将先回去禀報。
“”怎麼要劉老爺先進城去?制台大人不是在澄海樓等候麼?“”制台大人為選定明日一早出關,今日想巡視長城守禦情況,所以決定一吃過早飯就到山海關城内,等見了劉老爺之後,即便出關巡視。
“ 李嵩感歎說:”啊,制台為國事十分操勞,一天要辦幾天的事啊!“ 張将軍又問道:”這位劉老爺我沒有見過,可是聽制台大人說,目前局面,戰守都很困難,有些事情想跟劉老爺籌劃籌劃。
這劉老爺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老先生可知道麼?“ 李嵩慢慢地說:”我也隻見過一面。
聽說,此人在關外打了二十年的仗,遼陽一仗①幾乎全軍覆沒。
他沖出重圍,仍在遼東軍中,總想有所作為。
不意又過數年,局面毫無轉機,他忿而回到關内。
從此以後,他對遼東事十分灰心,在北京每與人談到遼事,不免慷慨流涕。
他曾屢次向朝廷上書,陳述救遼方略,但是朝廷并不采納。
朝廷上的門戶之争是那麼激烈,他已經看透,無能為力,後來就隐居在西山一個佛寺裡邊,聽說是卧佛寺,在那裡注釋兵法。
我們總督大人離北京以前,偶然到卧佛寺去,遇見了這位劉老爺,平日已聞其名,一談之下,頗為傾心。
此後就幾次約他到北京城内公館裡住下深談,每次都談到深夜。
總督大人幾次請劉老爺來軍中贊畫軍務。
這位劉老爺執意不肯,說是他已經年過花甲,對國家事已經灰心。
最近因為咱們大人就要出關,卻解錦州之圍,特意寫了一封十分懇切的書信派人送往劉老爺處,邀他務必來山海關一晤,商談今後的作戰方略。
劉老爺這才答應前來。
幾天前已經從北京起身了,天天向這裡趕路,前天到了永平,聽說我們大人明天就要離開山海關,就隻好日夜趕路。
“ ①遼陽一仗--此事發生在明熹宗天啟元年三月。
明軍先失沈陽,繼失遼陽。
”哦!原來是這麼重要啊,難怪總督大人今天天不明就起來,連連問派人去迎接沒有。
我們說,李老爺已經去了。
立刻又派我來,真是巴不得馬上跟他見面。
“ 正說着,外面又是一陣馬蹄聲。
他們停了談話,側耳谛聽。
李嵩向仆人說:”快看看!是不是客人到了?“ 一月以前,洪承疇從永平來到山海關,他的行轅就紮在山海關城外靠着海邊的甯海城中。
這裡是長城的盡頭,甯海城就緊挨着長城的東端。
它一邊臨海,一邊緊靠長城,是為防守長城和山海關而建立的一個軍事堡壘。
洪承疇因為山海關城内人馬擁擠,所以将行轅移出來,設在甯海城中。
現在甯海城的民房都占盡了,官房也占盡了,仍然不夠住,又在城内城外搭起了許多軍帳。
他的制标營有兩千五百名騎兵和步兵,大都駐紮在甯海城内外,也有一部分駐紮在山海關的南翼城。
他自己近來不住在他的制台行轅,卻住在澄海樓中。
這澄海樓建築在海灘的礁石上,沒有潮水的時候,樓下邊也有水,逢到漲潮,兼有東風或南風,更是波濤洶湧,拍擊石
他并不懷疑謝升是故意洩露機密,破壞他的對”虜“方略,但是他明白謝升如此過早洩露,必将引起朝議紛纭,既使他落一個向敵求和之名,也使日後時機來到,和議難以進行。
他想明日上朝時将謝升逮入诏獄,治以妄言之罪,又怕真相暴露。
左思右想,他終于拿定主意,坐在禦案前寫了一道嚴厲的手谕,說: 大學士謝升年老昏聩,不堪任使,着即削籍。
謝升應即日回山東原籍居住,不許在京逗留。
此谕! 每于情緒激動時候,他處理事情的章法就亂。
他沒有考慮謝升才五十幾歲,算不得”年老昏聩“,而且突然将一位大學士削籍,必然會引起朝野震動,就命太監将他的上谕立即送往内閣了。
接着,他傳谕今晚在文華殿召見張若麒,又傳谕兵部火速探明李自成眼下行蹤,布置圍剿。
命太監傳谕之後,他頹然靠在椅背上,發出一聲長歎,随即喃喃地自言自語:”難!難!這大局……唉!洪承疇,洪承疇,為什麼不迅速出關?真是可惱!……“ 在山海衛城西門外大約八裡路的地方,在官馬要道上,有一個小小的村莊,叫做紅瓦店。
這裡曾經有過一個飯鋪,全部用紅瓦蓋的屋頂。
雖然經過許多年,原來的房子已被燒毀,後來重蓋的房子,使用舊紅瓦隻占了一部分,大部分用的是新的和舊的灰瓦,可是這個村莊仍舊叫做紅瓦店,早已遠近聞名,而且這個地名已載在縣志上了。
從紅瓦店往北去,幾裡路之外,是起伏的群山,首先看見的是二郎山,從那裡越往北去,山勢越發雄偉。
在兩邊的大山之間有一道峽谷。
沿着峽谷,要經過大約二十裡曲折險峻的山路,才能到達九門口。
九門口又名一片石,為防守山海關側翼的險要去處。
從紅瓦店往南望,幾裡外便是海邊。
當潮水退的時候,紅瓦店離海稍遠,但也不過幾裡路。
就在這海與山之間,有一大片丘陵起伏的寬闊地帶,紅瓦店正在這個地帶的中間。
自古以來,無數旅人、腳夫,無數兵将,從這裡走向山海關外,走往遼東去,或到更遠的地方。
有些人還能夠重新回來,有些人一去就再也不回來了。
特别從天啟年間以來,關外軍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很多很多的将士,從這裡出去,就死在遼河邊上,死在甯、錦前線,而能夠回來的也多是帶着殘傷和消沉情緒。
紅瓦店這個村莊被過往的人看做是出關前一個很重要的、很有紀念意義的打尖地方。
不管是從北京來,從永平來,從天津來,陸路出關,都需要經過紅瓦店,在這裡停停腳,休息休息,再赴山海關,然後一出關就屬于遼東了。
這天早晨,東方才露出淡青的曙色,樹梢上有疏星殘月,從誰家院落中傳出來雞啼、犬吠。
慘淡的月色照着紅瓦店的房子和大路,街外的大路上流動着朦胧的曉霧。
很多很多運送糧食和各種辎重的馬車,騾子,駱駝,從這裡往山海關去。
駱駝帶着銅鈴铛,一隊一隊,當啷、當啷的鈴聲傳向曠野,慢吞吞地往東去。
瘦骨棱梭的疲馬,面有菜色的趕車人,也在早晨的涼風和薄霧中,同樣接連不斷地往前走。
有時候從曉霧中響起一下清脆的鞭聲,但是看不見鞭子,隻看見鞭上的紅纓在黎明的熹微中一閃。
鞭聲響過,紅瓦店村中,這裡那裡,又引起一陣犬吠,互相應和。
一會兒,天漸漸大亮了。
公雞雖然已經叫了三遍,現在還在斷斷續續地叫個不停。
在南邊的海面上,有一陣乳白色的曉霧好像愈來愈重,但過了不久,一陣涼風吹過,霧又消散了,稀薄了,露出沒有邊際的海的顔色。
海色與遠方的天色、雲色又混到一起,蒼蒼茫茫,分不清楚哪是海,哪是雲,哪是天空。
在這海天蒼茫、分不清楚的地方,逐漸地出現了一行白色的船帆。
這船帆分明在移動,一隻接着一隻,也許幾十隻,也許更多。
偶爾曙色在帆上一閃,但又消失,連船隊也慢慢地隐進曉霧裡邊。
這時,從山海關西環城中出來了一小隊騎馬的人,中間的一位是文官打扮。
當他快到紅瓦店的時候,在馬上不斷地向西張望,顯然是來迎候一位要緊的人。
他策馬過了石河的長橋,奔往紅瓦店街中心來。
當這一小隊人馬來到紅瓦店街上的時候,街旁的鋪闆門已經陸續打開,有的店家已經在捅爐子,準備給過往行旅做飯。
這位官員下馬後,并不到小飯鋪中休息,卻派出一名小校帶領兩名騎兵繼續往西迎去。
在街南邊有平日号的一處民宅,專為從京城來的官員休息打尖之處,俗稱為接官廳。
這位穿着五品補服的官員到接官廳前下馬,進去休息。
他是河南人,姓李,名嵩,字鎮中,原是一個候補知府,如今則是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心腹幕僚,今晨奉洪承疇之命來這裡迎接一位深懂得軍事、胸有韬略的朋友。
當下他在接官廳裡打了一轉,仍不放心,又走出院子,站在土丘上張望片刻,然後才回進廳來,吩咐準備早飯,并說總督大人的貴客将到,須得準備好一點。
過了大約一刻鐘,一陣馬蹄聲來到接官廳大門外停下。
李鎮中趕快站起來,不覺說道:”來了!“他正要出迎,卻有一個軍官匆匆進來,幾個親兵都留在大門外。
一看不是客人,李鎮中不覺一笑,說:”原來是張将軍!“ 這位張将軍和洪承疇是福建同鄉,新來不久,尚沒有正式官職,暫時以遊擊銜在中軍副将下料理雜事。
他同李鎮中見過禮後,坐下問道:”客人今天早晨能趕到麼?“ 李嵩說:”他是連夜趕路,按路程說,今早應該趕到才是。
“”制台大人急想同這位劉老爺見面,所以老先生走後不久,又差遣卑将趕來。
制台大人吩咐,如果劉老爺來到,請在此稍作休息,打尖之後,再由老先生陪往山海關相見。
卑将先回去禀報。
“”怎麼要劉老爺先進城去?制台大人不是在澄海樓等候麼?“”制台大人為選定明日一早出關,今日想巡視長城守禦情況,所以決定一吃過早飯就到山海關城内,等見了劉老爺之後,即便出關巡視。
“ 李嵩感歎說:”啊,制台為國事十分操勞,一天要辦幾天的事啊!“ 張将軍又問道:”這位劉老爺我沒有見過,可是聽制台大人說,目前局面,戰守都很困難,有些事情想跟劉老爺籌劃籌劃。
這劉老爺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老先生可知道麼?“ 李嵩慢慢地說:”我也隻見過一面。
聽說,此人在關外打了二十年的仗,遼陽一仗①幾乎全軍覆沒。
他沖出重圍,仍在遼東軍中,總想有所作為。
不意又過數年,局面毫無轉機,他忿而回到關内。
從此以後,他對遼東事十分灰心,在北京每與人談到遼事,不免慷慨流涕。
他曾屢次向朝廷上書,陳述救遼方略,但是朝廷并不采納。
朝廷上的門戶之争是那麼激烈,他已經看透,無能為力,後來就隐居在西山一個佛寺裡邊,聽說是卧佛寺,在那裡注釋兵法。
我們總督大人離北京以前,偶然到卧佛寺去,遇見了這位劉老爺,平日已聞其名,一談之下,頗為傾心。
此後就幾次約他到北京城内公館裡住下深談,每次都談到深夜。
總督大人幾次請劉老爺來軍中贊畫軍務。
這位劉老爺執意不肯,說是他已經年過花甲,對國家事已經灰心。
最近因為咱們大人就要出關,卻解錦州之圍,特意寫了一封十分懇切的書信派人送往劉老爺處,邀他務必來山海關一晤,商談今後的作戰方略。
劉老爺這才答應前來。
幾天前已經從北京起身了,天天向這裡趕路,前天到了永平,聽說我們大人明天就要離開山海關,就隻好日夜趕路。
“ ①遼陽一仗--此事發生在明熹宗天啟元年三月。
明軍先失沈陽,繼失遼陽。
”哦!原來是這麼重要啊,難怪總督大人今天天不明就起來,連連問派人去迎接沒有。
我們說,李老爺已經去了。
立刻又派我來,真是巴不得馬上跟他見面。
“ 正說着,外面又是一陣馬蹄聲。
他們停了談話,側耳谛聽。
李嵩向仆人說:”快看看!是不是客人到了?“ 一月以前,洪承疇從永平來到山海關,他的行轅就紮在山海關城外靠着海邊的甯海城中。
這裡是長城的盡頭,甯海城就緊挨着長城的東端。
它一邊臨海,一邊緊靠長城,是為防守長城和山海關而建立的一個軍事堡壘。
洪承疇因為山海關城内人馬擁擠,所以将行轅移出來,設在甯海城中。
現在甯海城的民房都占盡了,官房也占盡了,仍然不夠住,又在城内城外搭起了許多軍帳。
他的制标營有兩千五百名騎兵和步兵,大都駐紮在甯海城内外,也有一部分駐紮在山海關的南翼城。
他自己近來不住在他的制台行轅,卻住在澄海樓中。
這澄海樓建築在海灘的礁石上,沒有潮水的時候,樓下邊也有水,逢到漲潮,兼有東風或南風,更是波濤洶湧,拍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