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心情頹喪,十分沉重,不自覺地小聲叫道:
“皇上!皇上!……”
半年以來,許多往事,不斷地浮上心頭。
去年九月,他從三峽入川的情景,曆曆如在眼前…… 去年九月上旬,楊嗣昌從夷陵乘船西上,于九月十一日到了巫山城外,船泊江邊,沒有上岸,隻停了一晚就繼續西上。
在川東投降的各營農民軍中,楊嗣昌最重視的是王光恩這一營,在大船上特予接見,給以銀币,好言撫慰。
王光恩叩頭涕泣,發誓效忠朝廷,永無二心。
他的手下原有六千人,近來死、傷和逃散的約有一半。
楊嗣昌命他挑選一部分精兵随軍追剿,其餘的由他率往鄖陽、均州駐紮,整頓訓練,歸鄖陽巡撫調遣。
他問道: “你可知道李自成現在何處?” 王光恩恭敬地回答說:“自從舍弟光興在竹山境内的大山中同李賊見面之後,隻知李賊後來繼續向西北逃去,卻不知他逃往何處。
他的人馬很少,十分饑疲,八成潛伏在陝西和湖廣交界地方。
” 楊嗣昌覺得放心不下,沉吟說:“倘能招他出降,就可以為朝廷除一隐患。
” 王光恩說:“末将深知李賊秉性脾氣與曹賊大不相同,也與八賊不同。
他不管如何挫敗,如何艱難困苦,從不灰心喪氣,更莫說打算投降。
想招他出降,實不容易。
” “既然他冥頑不化,死不肯降,那就稍緩時日,俟剿滅獻賊之後,再分兵将他圍殲不遲。
你在鄖、均一帶駐紮,萬勿大意;務要多派細作,偵伺他的下落,提防他突然竄出,攻破城池。
” “謹遵大人鈞谕,末将絕不敢疏忽大意。
” 接見了王光恩以後,楊嗣昌就在大船上批閱文書。
他知道張獻忠和羅汝才已經于初六日破了大昌之後,繼續向西。
他還不明白張、羅的作戰意圖,但是更證實了他原來對幕僚們說過的一句話:“倘獻、曹二賊合股,則剿局必多周折。
”當天夜裡,他同幕僚們商議之後,連着發出了兩道十萬火急檄文:一道給駐紮在竹山境内的左良玉,命他今夜馳赴秭歸,使張獻忠不得從夔東重入湖廣;一道給邵捷春,命他堅守梁山,使張獻忠不能夠奔襲重慶。
他雖然不能不想到夔州十分吃緊,但因為萬元吉駐在夔州城内,使他比較放心。
另外,他在軍事上仍有獲勝信心,命一位幕僚拟了一個布告稿子,說明督師輔臣親率大軍入川,痛剿殘“寇”;凡願投降的一概免死,妥予安插,惟張獻忠一人不赦。
他還叫另一位幕僚拟就了一個捉拿張獻忠的檄文稿子,要使老百姓容易吟誦、記憶和流傳。
這位幕僚依照當時習慣,用《西江月》詞牌很快地拟好檄文稿子,呈到他的面前。
他撚須輕聲念道: 不作安分降将, 效尤奮臂螳螂。
往來楚蜀肆猖狂, 弄兵殘民無狀。
雲屯雨驟師集, 蛇豕奔突奚藏? 勉爾軍民捉來降, 爵賞酬功上上。
布告和檄文的稿子都連夜交給後邊一隻大船上的刻字匠人,命他們連夜刻出來,大量印刷。
第二天黎明,巫峽中黑森森的。
隻聽得三聲炮響,最前邊的一隻大船上鼓角齊鳴。
稍過片刻,船隊起錨,開始向夔州進發。
巫山縣文武官吏、士紳和王光恩等新降将領,跪在岸上送行。
但楊嗣昌沒有走出船艙,隻是命一位中軍參将站在船頭上傳谕地方官紳免送,嚴守城池要緊。
每一隻大船都有許多燈籠火把,照耀江中,照出大小旗幟飄揚,像一條一裡多長的巨龍,在激流中艱難地蜿蜒西上,十分壯觀。
為着早到夔州,今天每隻船都增加了纖夫。
在懸崖峭壁的半腰間,稀疏的燈籠在暗影中飄搖前行,纖夫的号子聲此起彼伏。
楊嗣昌從船窗中探出頭來,向下看,水流洶湧,點點燈火在波浪中閃動,幾丈外便是一片昏黑;望上看,黑森森高峰插天,在最高的峰尖上雖然已經有輕淡的曙色和霞光,但是看來非常遙遠,并不屬于這深而窄的、随時都有沉舟危險的峽中世界。
船一轉頭,連那染有曙色的峰尖也看不見了。
他一路上已經經過不少暗礁險灘,從此到夔州還要經過瞿塘,繞過滟-堆,一處失誤,便将在艱險的征途上死于王事。
他正在胡思亂想,忽然聽見從高處懸崖上落下來幾聲猿猴的啼叫,聲音清苦。
他的心中一動,歎息一聲,不覺吟道: 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由于心情沉重、悲涼,楊嗣昌無心再看江景,将頭縮回艙中。
他昨夜同幕僚商議軍事,睡眠很少,想趁這時再倚枕假寐片刻。
但剛剛閉上眼睛,種種軍事難題一古腦兒湧上心頭,同時從艙外傳進來猿聲、水聲、橹聲、船夫的号子聲,使他的心神更亂。
他迅速起床,喚仆人進來替他梳頭,同時在心中歎道: “朝中諸公,有幾個知道我的為國苦心!” 僅僅經過半年,楊嗣昌由希望到失望,到失去信心。
這時他還不知道洛陽失守,不知道河南的局勢已經大變,他所關心的隻是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行蹤,所以急于趕到沙市,重新部署軍事。
他在當時滿朝大臣中不愧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去年從夷陵入川以後,盡管鄂北鄖、襄一帶已無義軍活動,但是他不能忘懷襄陽是軍事上根本重地,而且是親藩封地。
他命襄陽知府王述曾負責守護襄陽城,但是他常常感到放心不下,幾次親自寫信給王述曾,囑咐他切不可疏忽大意。
現在因張獻忠已經出川,他又想到襄陽,更加放心不下,但沒有對任何幕僚提及。
在半夜就寝時候,從夔州上船的監軍萬元吉和另外幾位親信幕僚都已離開,隻有兒子楊山松尚未退出。
他趁左右無人,歎口氣小聲問道: “你看王述曾這個人如何?” 山松恭敬地回答說:“大人最有知人之明,用王述曾做襄陽知府自然比前任為好。
他年輕有為,敢于任事,又為大人親手提拔,頗思感恩圖報。
隻是聽說自從大人離開襄陽後,他有時行為不檢,不似原先勤謹。
還聽說他有時借親自查獄為名,将獻賊的兩個美妾從獄中提出問話。
倘若日子久了,難免不出纰漏。
” 楊嗣昌說:“目前戰局變化無常,襄陽守臣須得老成持重方好;倘稍輕浮,縱然平日尚有幹才,也易偾事。
所以襄陽這個地方,我有點放心不下。
” 山松說:“大人何不火速給王知府下一手教,囑其格外小心謹慎,加意城守①,嚴防奸細?” ①城守--義同守城。
此詞最初見于《漢書》,遂為後代士大夫所習用,顯示吐詞古雅。
楊嗣昌搖搖頭,輕聲說:“此時給王知府的書信中不寫明川中戰局變化,他不會十分重視。
對他說明,亦有不便。
目前正是謠言紛起時候,萬不可使襄陽知道真相,引起人心驚慌,給住在襄樊的降人與流民①以可乘之機。
且朝廷上很多人出于門戶之見,不顧國家安危利害,惟以攻讦為能事。
倘若我們自己不慎,将新近川中戰局的變化傳了出去,被京師言官知道,嘩然相攻,而皇上又素來急躁,容易震怒,……”楊嗣昌不再說下去,無限感慨地歎口長氣。
①流民--當時河南災荒比湖北慘重,所以很多災民逃到襄樊一帶。
山松問:“如不趁此時速給王知府下手教,囑其小心城守事宜,萬一獻賊竄出四川如何?” 嗣昌沉默一陣,說:“目前獻、曹二賊也是疲于奔命,人馬更少,隻剩下三四千人,縱然能逃出四川,未必敢奔襲襄陽;縱然奔襲襄陽,隻要襄陽城門盤查得嚴,奸細混不進去,也會萬無一失。
王知府雖然有些輕浮,然張兵備①素稱老練。
看來我的擔心未免是過慮了。
” ①張兵備--襄陽兵備道張克儉。
楊山松見父親的心情稍安,也很困倦,便輕腳輕手地退了出去。
有一些可怕的預感壓着楊嗣昌的心頭。
過了很久,他苦于睡不着覺,索性起身出艙,站立船頭。
皓月當空。
江風凄冷。
兩岸黑黝黝高山突兀。
船邊激浪拍岸,澎湃作響。
他望望兩岸山影,又望望滔滔江水,感到前途莫測,但又無計可想。
他的老仆人楊忠和兒子山松站立在背後,想勸他回艙中休息,卻不敢做聲。
過了很久,他們聽見他輕輕地歎口氣,吐出來四個字: “天乎!天乎!”
去年九月,他從三峽入川的情景,曆曆如在眼前…… 去年九月上旬,楊嗣昌從夷陵乘船西上,于九月十一日到了巫山城外,船泊江邊,沒有上岸,隻停了一晚就繼續西上。
在川東投降的各營農民軍中,楊嗣昌最重視的是王光恩這一營,在大船上特予接見,給以銀币,好言撫慰。
王光恩叩頭涕泣,發誓效忠朝廷,永無二心。
他的手下原有六千人,近來死、傷和逃散的約有一半。
楊嗣昌命他挑選一部分精兵随軍追剿,其餘的由他率往鄖陽、均州駐紮,整頓訓練,歸鄖陽巡撫調遣。
他問道: “你可知道李自成現在何處?” 王光恩恭敬地回答說:“自從舍弟光興在竹山境内的大山中同李賊見面之後,隻知李賊後來繼續向西北逃去,卻不知他逃往何處。
他的人馬很少,十分饑疲,八成潛伏在陝西和湖廣交界地方。
” 楊嗣昌覺得放心不下,沉吟說:“倘能招他出降,就可以為朝廷除一隐患。
” 王光恩說:“末将深知李賊秉性脾氣與曹賊大不相同,也與八賊不同。
他不管如何挫敗,如何艱難困苦,從不灰心喪氣,更莫說打算投降。
想招他出降,實不容易。
” “既然他冥頑不化,死不肯降,那就稍緩時日,俟剿滅獻賊之後,再分兵将他圍殲不遲。
你在鄖、均一帶駐紮,萬勿大意;務要多派細作,偵伺他的下落,提防他突然竄出,攻破城池。
” “謹遵大人鈞谕,末将絕不敢疏忽大意。
” 接見了王光恩以後,楊嗣昌就在大船上批閱文書。
他知道張獻忠和羅汝才已經于初六日破了大昌之後,繼續向西。
他還不明白張、羅的作戰意圖,但是更證實了他原來對幕僚們說過的一句話:“倘獻、曹二賊合股,則剿局必多周折。
”當天夜裡,他同幕僚們商議之後,連着發出了兩道十萬火急檄文:一道給駐紮在竹山境内的左良玉,命他今夜馳赴秭歸,使張獻忠不得從夔東重入湖廣;一道給邵捷春,命他堅守梁山,使張獻忠不能夠奔襲重慶。
他雖然不能不想到夔州十分吃緊,但因為萬元吉駐在夔州城内,使他比較放心。
另外,他在軍事上仍有獲勝信心,命一位幕僚拟了一個布告稿子,說明督師輔臣親率大軍入川,痛剿殘“寇”;凡願投降的一概免死,妥予安插,惟張獻忠一人不赦。
他還叫另一位幕僚拟就了一個捉拿張獻忠的檄文稿子,要使老百姓容易吟誦、記憶和流傳。
這位幕僚依照當時習慣,用《西江月》詞牌很快地拟好檄文稿子,呈到他的面前。
他撚須輕聲念道: 不作安分降将, 效尤奮臂螳螂。
往來楚蜀肆猖狂, 弄兵殘民無狀。
雲屯雨驟師集, 蛇豕奔突奚藏? 勉爾軍民捉來降, 爵賞酬功上上。
布告和檄文的稿子都連夜交給後邊一隻大船上的刻字匠人,命他們連夜刻出來,大量印刷。
第二天黎明,巫峽中黑森森的。
隻聽得三聲炮響,最前邊的一隻大船上鼓角齊鳴。
稍過片刻,船隊起錨,開始向夔州進發。
巫山縣文武官吏、士紳和王光恩等新降将領,跪在岸上送行。
但楊嗣昌沒有走出船艙,隻是命一位中軍參将站在船頭上傳谕地方官紳免送,嚴守城池要緊。
每一隻大船都有許多燈籠火把,照耀江中,照出大小旗幟飄揚,像一條一裡多長的巨龍,在激流中艱難地蜿蜒西上,十分壯觀。
為着早到夔州,今天每隻船都增加了纖夫。
在懸崖峭壁的半腰間,稀疏的燈籠在暗影中飄搖前行,纖夫的号子聲此起彼伏。
楊嗣昌從船窗中探出頭來,向下看,水流洶湧,點點燈火在波浪中閃動,幾丈外便是一片昏黑;望上看,黑森森高峰插天,在最高的峰尖上雖然已經有輕淡的曙色和霞光,但是看來非常遙遠,并不屬于這深而窄的、随時都有沉舟危險的峽中世界。
船一轉頭,連那染有曙色的峰尖也看不見了。
他一路上已經經過不少暗礁險灘,從此到夔州還要經過瞿塘,繞過滟-堆,一處失誤,便将在艱險的征途上死于王事。
他正在胡思亂想,忽然聽見從高處懸崖上落下來幾聲猿猴的啼叫,聲音清苦。
他的心中一動,歎息一聲,不覺吟道: 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由于心情沉重、悲涼,楊嗣昌無心再看江景,将頭縮回艙中。
他昨夜同幕僚商議軍事,睡眠很少,想趁這時再倚枕假寐片刻。
但剛剛閉上眼睛,種種軍事難題一古腦兒湧上心頭,同時從艙外傳進來猿聲、水聲、橹聲、船夫的号子聲,使他的心神更亂。
他迅速起床,喚仆人進來替他梳頭,同時在心中歎道: “朝中諸公,有幾個知道我的為國苦心!” 僅僅經過半年,楊嗣昌由希望到失望,到失去信心。
這時他還不知道洛陽失守,不知道河南的局勢已經大變,他所關心的隻是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行蹤,所以急于趕到沙市,重新部署軍事。
他在當時滿朝大臣中不愧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去年從夷陵入川以後,盡管鄂北鄖、襄一帶已無義軍活動,但是他不能忘懷襄陽是軍事上根本重地,而且是親藩封地。
他命襄陽知府王述曾負責守護襄陽城,但是他常常感到放心不下,幾次親自寫信給王述曾,囑咐他切不可疏忽大意。
現在因張獻忠已經出川,他又想到襄陽,更加放心不下,但沒有對任何幕僚提及。
在半夜就寝時候,從夔州上船的監軍萬元吉和另外幾位親信幕僚都已離開,隻有兒子楊山松尚未退出。
他趁左右無人,歎口氣小聲問道: “你看王述曾這個人如何?” 山松恭敬地回答說:“大人最有知人之明,用王述曾做襄陽知府自然比前任為好。
他年輕有為,敢于任事,又為大人親手提拔,頗思感恩圖報。
隻是聽說自從大人離開襄陽後,他有時行為不檢,不似原先勤謹。
還聽說他有時借親自查獄為名,将獻賊的兩個美妾從獄中提出問話。
倘若日子久了,難免不出纰漏。
” 楊嗣昌說:“目前戰局變化無常,襄陽守臣須得老成持重方好;倘稍輕浮,縱然平日尚有幹才,也易偾事。
所以襄陽這個地方,我有點放心不下。
” 山松說:“大人何不火速給王知府下一手教,囑其格外小心謹慎,加意城守①,嚴防奸細?” ①城守--義同守城。
此詞最初見于《漢書》,遂為後代士大夫所習用,顯示吐詞古雅。
楊嗣昌搖搖頭,輕聲說:“此時給王知府的書信中不寫明川中戰局變化,他不會十分重視。
對他說明,亦有不便。
目前正是謠言紛起時候,萬不可使襄陽知道真相,引起人心驚慌,給住在襄樊的降人與流民①以可乘之機。
且朝廷上很多人出于門戶之見,不顧國家安危利害,惟以攻讦為能事。
倘若我們自己不慎,将新近川中戰局的變化傳了出去,被京師言官知道,嘩然相攻,而皇上又素來急躁,容易震怒,……”楊嗣昌不再說下去,無限感慨地歎口長氣。
①流民--當時河南災荒比湖北慘重,所以很多災民逃到襄樊一帶。
山松問:“如不趁此時速給王知府下手教,囑其小心城守事宜,萬一獻賊竄出四川如何?” 嗣昌沉默一陣,說:“目前獻、曹二賊也是疲于奔命,人馬更少,隻剩下三四千人,縱然能逃出四川,未必敢奔襲襄陽;縱然奔襲襄陽,隻要襄陽城門盤查得嚴,奸細混不進去,也會萬無一失。
王知府雖然有些輕浮,然張兵備①素稱老練。
看來我的擔心未免是過慮了。
” ①張兵備--襄陽兵備道張克儉。
楊山松見父親的心情稍安,也很困倦,便輕腳輕手地退了出去。
有一些可怕的預感壓着楊嗣昌的心頭。
過了很久,他苦于睡不着覺,索性起身出艙,站立船頭。
皓月當空。
江風凄冷。
兩岸黑黝黝高山突兀。
船邊激浪拍岸,澎湃作響。
他望望兩岸山影,又望望滔滔江水,感到前途莫測,但又無計可想。
他的老仆人楊忠和兒子山松站立在背後,想勸他回艙中休息,卻不敢做聲。
過了很久,他們聽見他輕輕地歎口氣,吐出來四個字: “天乎!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