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關燈
外,别無更好的道路可行。

    可是,咱們投了闖王,就同他有君臣之分,隻能始終相從,竭誠盡忠而事之,不能再有二心,更不能中途背叛。

    萬一傳聞與實際大不相符,我們就悔之晚矣。

    因為有此顧慮,所以我彷徨籌思,不能夠立刻就下定決心。

    ” 紅娘子問:“大公子,你怎麼知道傳聞同實際情形大不相符?” “我不是說完全不符,隻是擔心出人較大。

    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我們一去,必須永作闖王忠臣,至死不渝,故此行關系至大,不能不十分慎重。

    我們此地距豫西七八百裡,遠至千裡。

    遠路沒真信。

    倘若我們離闖王較近,聞見較切,那我就不會多此顧慮了。

    ” 李侔說:“可是事不宜遲,必須趕快決定才好。

    ” 李信仍在考慮,沒有做聲。

    紅娘子和李侔都心中認為他的顧慮是有道理的,一個望着他,一個低着頭,在沉默中等待他作出決斷。

    忽然,他的眼睛一亮,望着李作問: “我好像看見範寶臣已經回來,何不将他叫來一問?” 李作被他猛然提醒,立即說:“對,對。

    範寶臣已經回來,必然知道不少消息,應該叫他來一問便知。

    ” 紅娘子問:“範寶臣是誰?” 李信說:“他是敞宅中的夥計,家在汝州西南鄉格料鎮附近。

    一個月前他母親病故,回家奔喪。

    今晚我看見他已經回來了。

    格料鎮離伏牛山隻有一百多裡,見聞較近,必定多知道一些實情。

    ” 李作說:“不過他平日深恨士寇,也常罵流賊,也許會固于成見,說不出真是真非。

    ” 李信說:“我也知道他平日常跟着旁人恨罵流賊,倒不妨叫來問問。

    縱然他抱有成見,從他的話裡也能透露出一些實情。

    ” 不過片刻,範寶臣進來了。

    這人約莫五十歲上下,三絕短須,面貌樸實,戴着重孝:帽子上和衣服上沿着自邊,一雙棉鞋也用白麻布包了鞋面。

    他原是在格料鎮幫東家做生意,五年前因逃荒到省城投親靠友,被介紹到菜根香醬菜園做夥計。

    李信團聽說他為人誠實,不肯說半句假話,前年将他叫到李家寨來,分管一處莊田。

    他平日确實常罵“流賊”殺人放火,亂了大明江山,但是昨天從格料鎮回來,看法變了。

    範寶臣告訴主人,李自成确實軍紀嚴明,平買平賣,打開大戶們的山寨後開倉放赈,救活饑民,饑民前去投順的争先恐後,連他的村莊中也有幾個人去投闖王。

    他又說: “大爺,二爺,李闖王的行事,真是古來少有,我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聽說有過這樣行事的賊!” 紅娘子笑着問:“你說怎麼個古來少有?” 範寶臣回答說:“紅帥不知,李闖王人馬所到之處,貼出告示、揭帖,号召四鄉百姓,不再向官府繳糧納稅,他自己也在三年内不要糧,不征稅,所以除那些豪紳大戶之家,沒人不說闖王好,把他看成救星。

    ” 李信露出了欣然笑容,又問了幾句話,叫範退出,然後對紅娘于和李侔說: “好,吾意決矣!” “決定去投闖王?”紅娘子問。

     李信說:“不投闖王還投哪個?決不遲疑!”但是他又帶着沒有把握的神情看一看李作和紅娘子,接着說:“你們看,我們去投闖王,他會以誠相待麼?” 李作說:“他那裡正是用人的時候,我們千裡去投,斷無不受重用之理。

    ” 紅娘子也說:“大公子可以完全放心。

    宋孩兒既是公子好友,去年秋天他在開封為牛舉人的官司奔走,公子曾慷慨拿出幾百兩銀子相助,我想這牛、宋二人必然是歡迎公子兄弟的。

    何況我早聽說李闖王胸懷大志,氣度不凡,對讀書人很是尊重。

    以公子這樣大名,又兼文武全才,他豈能不以誠相待?何況我同闖王的夫人已有一面之緣,她是我的恩人。

    咱們去投闖王,高夫人見了我,必定十分歡喜。

    咱們一心一意幫助闖王打江山,還怕人家把咱們當外人看待?” 忽聽門簾一響,湯夫人像影子似的閃了進來,在燈光中顯得特别惟件和虛弱,分明她的病體再也擔不動心中的憂愁。

    李侔和紅娘子趕快起身讓坐。

    她在李信的對面坐下,擡起哭得紅腫的眼睛望着丈夫說: “你們決定投李闖王的事,我已經站在窗外聽見了。

    ” 李侔問:“嫂子覺得如何?” 湯夫人歎口氣,先向李侔看一眼,對着丈夫說:“我原來指望你聽從勸說,同二弟逃往遠方。

    我留在家中,不管抄家坐牢,由我獨自頂住。

    我們湯、李兩家還有不少親戚、世交,遲早會将案情化大為小。

    到那時,你們兄弟回來,縱然家産已經完了,還可以做朝廷的安分良民,守着祖宗墳墓,終老蓬荜……” 李信插言:“夢話!” 湯夫人接着說:“我又想,你們雖然被逼造反,但要存一個招安之念,所以我勸告紅帥賢妹……” 紅娘子插言:“我要你體提‘招安’二字。

    ” 李侔說:“嫂子所想的都非善策。

    如今隻能破釜沉舟,一反到底,才是上策,所以才商定去投闖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