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你難道不是同我一樣?你們都抓緊這個時機休息一下,哪怕是隻合合眼皮兒也好!”
紅娘子說過以後,頭也不回,提起馬鞭子走了出去。
隻聽見大門外一匹戰馬短促激昂地叫了一聲,噴幾下鼻子,跟着是一小隊騎兵的馬蹄聲向縣城西門響去。
“德齊,你看下一步如何辦?”吃畢糊湯面條,李信向他的兄弟問。
“隻有毀家起義一條路,别無他途。
” 李信點點頭,語氣沉重地說:“隻好如此。
事既無可挽回,我們隻好忍痛抛棄祖宗墳墓,甘做不肖子孫。
”停一停,他又苦笑一下,自我解脫說:“好在我隻是名中乙榜①,并未一日為官,食君之祿。
你同紅娘子可曾談下一步如何走?” ①乙榜--中舉俗稱“中乙榜”。
“我們隻想着如何救哥出獄,别的沒有多想。
有些重大題目,等紅娘子從城裡回來,自然要趕快商定。
聽紅娘子口氣,似有擁戴哥做主帥之意。
” 李信在心中暗吃一驚,半天沒有做聲。
李作同紅娘子破城劫獄,使他隻得随着大家造反,已經是他始料所不及,在思想上很被動,更沒有料到紅娘子要擁戴他來做主帥。
作為一個大家公子,平日過着奴仆成群、一呼百諾的生活,又加上在文武兩方面都自視不凡,也被朋輩所稱道,他自然不能随便地屈居人下,要造反他當然自做首領,不能聽紅娘子的将令行事。
然而目前有種種原因使他不願做主帥:第一,是紅娘于救他出獄,他不能一出獄就接替了紅娘子的主帥地位。
第二,紅娘子的手下已經有一千多可以随她出生入死的部下,尤其那做頭目的都是原來賣解班子中的舊人,而他兄弟倆來到紅娘子軍中畢竟是居于客位,并無根基。
第三,目前群雄并起,長江以北,直至哉輔,烽火遍地。
他現在同紅娘子孤軍新起,人馬很少,又在豫東平原,很難站穩腳跟。
第四,長期以來,他雖然對朝廷的各方面行事都很不滿,但是僅限于在思想中,偶爾也在口頭上評議朝政,從沒有起過反對朱姓皇統的念頭。
近一兩年他細察時勢,也看出來明朝有不少亡國迹象,但是他從沒有想到推倒大明的江山會有他插手。
現在他剛剛被迫走上背叛朝廷的道路,忽聽李侔說要擁戴他做這一支起義隊伍的主帥,使他的思想和感情又一次猛然震動……在片刻間,他陷入一種極其複雜、矛盾的心理狀态,低頭不語,雙眉緊皺。
李作催問:“哥,你如何決定?” 李信又沉默片刻,忽然說:“此事萬萬不行!德齊,紅娘子是巾帼英雄,你大概也看得明白。
在目前,我們隻能擁戴她做主帥才是道理。
” 李侔說:“經過破杞縣這件事兒,我更加看出來紅娘子确實有勇有謀,不愧是巾帼英雄。
就拿這次來搭救哥出獄說,她不是從砀山把人馬直然向西南拉到睢州境内,而是拉到商丘西北,靠近黃河①,為的是不引起杞縣城内注意;縱然官府知道這是她紅娘子的人馬,也隻以為她打算往河北去,回她的家鄉長垣。
從商丘境出發來攻杞縣,本來是從東方來,攻東門、北門最便。
可是她故意兜個圈子,先到韓崗附近,截斷通往開封的大道,然後進攻西門。
我起初不明白,她為什麼向我提出要兜圈子從韓崗附近轉來攻杞縣城。
她說:‘要是咱們從東面或北面去攻杞縣,萬一知縣這狗官在我們攻開花縣之前,命人把大公子捆在馬上,押解開封,咱們就抓瞎了。
即令咱們兵臨城下,狗官還是會想辦法悄悄地把大公子解往開封。
咱們的人馬不多,萬不能把杞縣的四面團團圍住!咱們先到韓崗和杞縣之間,就使他不敢起這個念頭。
’像這樣思慮周到,膽大心細,确實令我敬佩。
” ①黃河--當時的黃河是從開封的北邊向東偏南流,經過商丘城北三十裡處的丁家道口。
“所以……” 李信一言未了,那個派去李家寨給湯夫人報信的仆人恰好回來,遞給他一封書子。
李信拆開一看,臉色陰沉,将書信交給李侔,心情沉重地背着手走出大門。
李信走到村邊,看見紅娘于的人馬從城裡押運糧食、财物回來。
騾、馬、驢子、牛車、馬車、手推的洪車和平頭車,一齊使用,在大路上絡繹不絕。
男女老少百姓在村邊站了一大堆,向大路和城邊觀望,紛紛地小聲議論。
他們一認出走到村邊來的就是李信,便将他圍了起來,十分親熱,問長問短。
李信剛才走近衆人的背後時,仿佛聽見有人在談論李闖王的什麼事,現在便趁機向他們詢問: “你們聽說李闖王現在何處?有些什麼消息?” 老百姓立刻告訴他許多傳聞,說李闖王從上月中旬來到河南,先到南陽府境内,一路向北,眼下已到了河南府境内,到處攻破山寨,打富濟貧,救活百姓,十分仁義;又說饑民争着投順闖王,連舉人秀才也都跑去投順。
李信問舉人中誰人投了闖王。
大家卻說不清姓名,隻說确實謠傳有舉人投了闖王,很被重用。
李信問李闖王眼下有多少人馬,百姓們有人回答說有十幾萬,有人回答說有七八萬,雖無準确消息,卻是異口同聲,都說李闖王的行事與從前所知道的衆多農民起義首領大不相同,比官軍強似百倍,顯然是一派奪取天下的氣象。
百姓們的這些談話深深地震動了李信的心。
他沒有料到自從他下獄以後短短的半個月中,豫西局面發生了如此重大變化。
同百姓們又談了幾句話,他懷着很不平靜的心情走進村裡。
從城裡運來的糧食和各種财物都堆放在村莊中的打麥場上,有一個小頭目帶着十幾個弟兄負責看守。
李信看了一陣,想着這些糧食和各種财物都堆在這裡很不妥當,萬一陳永福真的已回開封,很快帶兵前來,或者有别方面風吹草動,紅娘子既要迎敵作戰,又要把堆積如山的糧食和财物運走,倉猝之間很不好辦。
于是他回老營去找李作商量。
李侔坐在自柳木靠背小椅上,後腦和脊背靠着土牆,呼呼地打着鼾聲,手中還拿着那封字體雖然潦草但十分娟秀的書信。
李信沒有驚動他,把書信從他的手中抽取出來,坐在火邊的小椅上,重讀一遍。
他的妻子在書信中寫道: 自道家難,日夜憂苦。
洗面之淚難于,刺骨之恨何深。
縱然百般奔走,營救無門;坐看群兇鷗張,殺人有路。
覆盆之下,呼天不應。
妾真不知尚有與夫君再見之日,惟思死為厲鬼,以報此仇。
數日前有仆自汴奔回,雲二公子在省城彷徨無策,憤而出走,不知何往。
妾痛哭竟夕,疑慮滿懷。
差人四出打探,而德齊弟行蹤杏然。
阖宅上下,幾已心碎望絕。
宗親扼腕,莫知為計。
不意紅娘子義旗西來,如從天降;饑民内應,堅城自開。
還我夫君,實為大幸。
然殺官劫獄,國法難容;從賊謀逆,綱常全悖。
曆世忠孝,千秋名節,毀于一旦。
妾雖無知,亦讀詩書;反複思惟,心膽俱碎。
百年清華,覆在眉睫;抄家滅門,來不旋踵。
昨夕之前,妾尚望能拼此祖宗家産,救夫君早出牢獄,從此随夫君避世隐居,不問外事,安貧樂道,終老蓬荜。
天乎,天乎,而今已矣! 事已至此,難求善策。
區區之意,仍望垂察。
夫君應念世受國恩,身非同于細民;偶遭家難,勢不比于戍徒。
雍丘非大澤之鄉①,公子豈揭竿之輩?莫謂騎虎難下,欲罷不能;當思脫身有術,端賴勇決。
望夫君與德齊弟臨懸崖而勒馬,值歧路而回車。
冥冥蒼天,或能鑒佑! 妾一婦人,少更世事。
遭此大故,幾欲輕生。
揮筆灑淚,五内如焚。
千言萬語,書難盡宣。
伫候歸來,重睹一面! ①雍丘非大澤之鄉--杞縣在五代以前稱為雍丘。
大澤鄉(在今安徽宿縣境内)是陳涉、吳廣起義的地方。
李信将這封書子
隻聽見大門外一匹戰馬短促激昂地叫了一聲,噴幾下鼻子,跟着是一小隊騎兵的馬蹄聲向縣城西門響去。
“德齊,你看下一步如何辦?”吃畢糊湯面條,李信向他的兄弟問。
“隻有毀家起義一條路,别無他途。
” 李信點點頭,語氣沉重地說:“隻好如此。
事既無可挽回,我們隻好忍痛抛棄祖宗墳墓,甘做不肖子孫。
”停一停,他又苦笑一下,自我解脫說:“好在我隻是名中乙榜①,并未一日為官,食君之祿。
你同紅娘子可曾談下一步如何走?” ①乙榜--中舉俗稱“中乙榜”。
“我們隻想着如何救哥出獄,别的沒有多想。
有些重大題目,等紅娘子從城裡回來,自然要趕快商定。
聽紅娘子口氣,似有擁戴哥做主帥之意。
” 李信在心中暗吃一驚,半天沒有做聲。
李作同紅娘子破城劫獄,使他隻得随着大家造反,已經是他始料所不及,在思想上很被動,更沒有料到紅娘子要擁戴他來做主帥。
作為一個大家公子,平日過着奴仆成群、一呼百諾的生活,又加上在文武兩方面都自視不凡,也被朋輩所稱道,他自然不能随便地屈居人下,要造反他當然自做首領,不能聽紅娘子的将令行事。
然而目前有種種原因使他不願做主帥:第一,是紅娘于救他出獄,他不能一出獄就接替了紅娘子的主帥地位。
第二,紅娘子的手下已經有一千多可以随她出生入死的部下,尤其那做頭目的都是原來賣解班子中的舊人,而他兄弟倆來到紅娘子軍中畢竟是居于客位,并無根基。
第三,目前群雄并起,長江以北,直至哉輔,烽火遍地。
他現在同紅娘子孤軍新起,人馬很少,又在豫東平原,很難站穩腳跟。
第四,長期以來,他雖然對朝廷的各方面行事都很不滿,但是僅限于在思想中,偶爾也在口頭上評議朝政,從沒有起過反對朱姓皇統的念頭。
近一兩年他細察時勢,也看出來明朝有不少亡國迹象,但是他從沒有想到推倒大明的江山會有他插手。
現在他剛剛被迫走上背叛朝廷的道路,忽聽李侔說要擁戴他做這一支起義隊伍的主帥,使他的思想和感情又一次猛然震動……在片刻間,他陷入一種極其複雜、矛盾的心理狀态,低頭不語,雙眉緊皺。
李作催問:“哥,你如何決定?” 李信又沉默片刻,忽然說:“此事萬萬不行!德齊,紅娘子是巾帼英雄,你大概也看得明白。
在目前,我們隻能擁戴她做主帥才是道理。
” 李侔說:“經過破杞縣這件事兒,我更加看出來紅娘子确實有勇有謀,不愧是巾帼英雄。
就拿這次來搭救哥出獄說,她不是從砀山把人馬直然向西南拉到睢州境内,而是拉到商丘西北,靠近黃河①,為的是不引起杞縣城内注意;縱然官府知道這是她紅娘子的人馬,也隻以為她打算往河北去,回她的家鄉長垣。
從商丘境出發來攻杞縣,本來是從東方來,攻東門、北門最便。
可是她故意兜個圈子,先到韓崗附近,截斷通往開封的大道,然後進攻西門。
我起初不明白,她為什麼向我提出要兜圈子從韓崗附近轉來攻杞縣城。
她說:‘要是咱們從東面或北面去攻杞縣,萬一知縣這狗官在我們攻開花縣之前,命人把大公子捆在馬上,押解開封,咱們就抓瞎了。
即令咱們兵臨城下,狗官還是會想辦法悄悄地把大公子解往開封。
咱們的人馬不多,萬不能把杞縣的四面團團圍住!咱們先到韓崗和杞縣之間,就使他不敢起這個念頭。
’像這樣思慮周到,膽大心細,确實令我敬佩。
” ①黃河--當時的黃河是從開封的北邊向東偏南流,經過商丘城北三十裡處的丁家道口。
“所以……” 李信一言未了,那個派去李家寨給湯夫人報信的仆人恰好回來,遞給他一封書子。
李信拆開一看,臉色陰沉,将書信交給李侔,心情沉重地背着手走出大門。
李信走到村邊,看見紅娘于的人馬從城裡押運糧食、财物回來。
騾、馬、驢子、牛車、馬車、手推的洪車和平頭車,一齊使用,在大路上絡繹不絕。
男女老少百姓在村邊站了一大堆,向大路和城邊觀望,紛紛地小聲議論。
他們一認出走到村邊來的就是李信,便将他圍了起來,十分親熱,問長問短。
李信剛才走近衆人的背後時,仿佛聽見有人在談論李闖王的什麼事,現在便趁機向他們詢問: “你們聽說李闖王現在何處?有些什麼消息?” 老百姓立刻告訴他許多傳聞,說李闖王從上月中旬來到河南,先到南陽府境内,一路向北,眼下已到了河南府境内,到處攻破山寨,打富濟貧,救活百姓,十分仁義;又說饑民争着投順闖王,連舉人秀才也都跑去投順。
李信問舉人中誰人投了闖王。
大家卻說不清姓名,隻說确實謠傳有舉人投了闖王,很被重用。
李信問李闖王眼下有多少人馬,百姓們有人回答說有十幾萬,有人回答說有七八萬,雖無準确消息,卻是異口同聲,都說李闖王的行事與從前所知道的衆多農民起義首領大不相同,比官軍強似百倍,顯然是一派奪取天下的氣象。
百姓們的這些談話深深地震動了李信的心。
他沒有料到自從他下獄以後短短的半個月中,豫西局面發生了如此重大變化。
同百姓們又談了幾句話,他懷着很不平靜的心情走進村裡。
從城裡運來的糧食和各種财物都堆放在村莊中的打麥場上,有一個小頭目帶着十幾個弟兄負責看守。
李信看了一陣,想着這些糧食和各種财物都堆在這裡很不妥當,萬一陳永福真的已回開封,很快帶兵前來,或者有别方面風吹草動,紅娘子既要迎敵作戰,又要把堆積如山的糧食和财物運走,倉猝之間很不好辦。
于是他回老營去找李作商量。
李侔坐在自柳木靠背小椅上,後腦和脊背靠着土牆,呼呼地打着鼾聲,手中還拿着那封字體雖然潦草但十分娟秀的書信。
李信沒有驚動他,把書信從他的手中抽取出來,坐在火邊的小椅上,重讀一遍。
他的妻子在書信中寫道: 自道家難,日夜憂苦。
洗面之淚難于,刺骨之恨何深。
縱然百般奔走,營救無門;坐看群兇鷗張,殺人有路。
覆盆之下,呼天不應。
妾真不知尚有與夫君再見之日,惟思死為厲鬼,以報此仇。
數日前有仆自汴奔回,雲二公子在省城彷徨無策,憤而出走,不知何往。
妾痛哭竟夕,疑慮滿懷。
差人四出打探,而德齊弟行蹤杏然。
阖宅上下,幾已心碎望絕。
宗親扼腕,莫知為計。
不意紅娘子義旗西來,如從天降;饑民内應,堅城自開。
還我夫君,實為大幸。
然殺官劫獄,國法難容;從賊謀逆,綱常全悖。
曆世忠孝,千秋名節,毀于一旦。
妾雖無知,亦讀詩書;反複思惟,心膽俱碎。
百年清華,覆在眉睫;抄家滅門,來不旋踵。
昨夕之前,妾尚望能拼此祖宗家産,救夫君早出牢獄,從此随夫君避世隐居,不問外事,安貧樂道,終老蓬荜。
天乎,天乎,而今已矣! 事已至此,難求善策。
區區之意,仍望垂察。
夫君應念世受國恩,身非同于細民;偶遭家難,勢不比于戍徒。
雍丘非大澤之鄉①,公子豈揭竿之輩?莫謂騎虎難下,欲罷不能;當思脫身有術,端賴勇決。
望夫君與德齊弟臨懸崖而勒馬,值歧路而回車。
冥冥蒼天,或能鑒佑! 妾一婦人,少更世事。
遭此大故,幾欲輕生。
揮筆灑淚,五内如焚。
千言萬語,書難盡宣。
伫候歸來,重睹一面! ①雍丘非大澤之鄉--杞縣在五代以前稱為雍丘。
大澤鄉(在今安徽宿縣境内)是陳涉、吳廣起義的地方。
李信将這封書子